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08 22:28:55| 人氣1,5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曆法縱橫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昇月降,斗轉星移,先民仰望穹蒼,除深為其璀璨打動,而賦諸以種種神話外,更察覺星體運行,週而復始,井然有序,遂籍其行跡制定曆法,聯繫物候,為生活事務建立規律。數世界曆法,不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分別以太陽,月亮,太陽加月亮的運動為依據,故名),只是細節有異而已,故熟習此三種模式,即可貫通世界各地的曆法了。

  讓我們先認識現行之中西曆法:現今世界通行之公曆,即西方之陽曆。其以在地球觀看太陽運行一週天之期(稱「回歸年」)──365日5小時48份46秒為一年,分一年為12個月,一至七月除二月28日外,單月31日,雙月30日;八至十二月相反,雙月31日而單月30日。月份的劃分沒有天文上的意義,只是把一年等分而已。如是一年365日,比回歸年少近六個小時,為免此差距越來越大,以致與實際天象、物候脫離,當每四年這差距累積至接近一天24小時(5小時48分46秒 X 4 = 23小時15分),二月便會增加一天到29天。是年稱為「閏年」,而二月保持28天的年份則為「平年」。

  然而此積差其實未滿一天,每四年皆閏一天卻又過多,因此羅馬教皇格列高利於1852年規定,每逢能被4整除的年份才置閏,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置閏(若同時可被4和100整除則仍置閏。例如2000年是閏年,但2100年不是),以保持400年內有97次閏年。可惜,人為的時制很難完全吻合天象,即使號稱最完整的公曆,尚跟回歸年有0.0003日的細微相差。換言之,每一萬年便會多出3日。

  除公曆外,全球華人還某程度上使用「陰曆」。其以在地球觀看月亮盈虧的一個週期(稱「朔望月」)──29日12小時44分2.8秒作一個月,首月為29日,次月必為30日,循環下去。次月多一日,乃從合併每月多出之12小時而來(多出的分秒不計)。回歸年約等於12.3個朔望月,唯該0.3月不可獨立成月,故陰曆一年分十二個月共354日8小時48分,和回歸年相差近11日,另以閏月之法抵消此差距。每三年此積差近33天,故每三年加多一個月成十三個月。餘下3至4天,兩年後累積到25或26天,復置一閏月。如是三年一閏,五年兩閏,以十九年間七次置閏為一循環。

  至於閏月該放在哪裡?漢初前各朝代都不統一,有的更隨意設閏,甚至有多閏或失閏的情況出現。西漢太初年間(公元前二世紀)才規定,以沒節氣而只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古人分一年作二十四節氣表示物候,一般每個月有兩個,先者稱節氣,後者名中氣。由於一對節氣間的間隔時間應為30.4天,跟陰曆一個月29或30日不嚴格對應,故隨著節氣的相距時間累積下去,每32個月便有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於此多加一個只有中氣的閏月,既能吻合閏月的週期,又可讓閏月後的月份恢復正常的節氣和中氣),那麼閏月就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個月份之後。

  從上可見,「陰曆」不啻以月亮定月份,還以太陽定閏年,所以是陰陽合曆,一般人稱其作陰曆只是相對陽曆而言,實際上是錯誤的。另外,由於古人以其作農事之依據,故又稱其為「農曆」。誠然,陰曆是為農務而制,但這不代表其真的方便農事。農民依二十四節氣之物候特徵行事,然而物候與太陽和地球之距離變化有關,陰曆卻以月亮運動為據,和回歸年相差近11日,故同一節氣今年跟翌年的時間可相差十多天到一個月。反之,同一節氣於陽曆不同年份可以是同一天,充其量僅有一、兩天之差。是以陽曆比陰曆更適合當農民曆,古埃及正是用陽曆作農民曆的例子,不過中國古時陰曆壓倒其他曆法,非用之不可罷了。

  明白了曆法的基本模式後,我們看看古時世界各地的曆法。

1. 埃及:
 
  埃及為世界第一個使用曆法的國家,約始於公元前四千多年。其以太陽曆釐定農業活動,以太陰曆分配宗教節日。前者分每個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天,後來增加5天作祭祀冥王奧西里斯(Osiris)的聖日,但仍與回歸年相差5小時48份46秒。公元前238年,希臘統治者托勒密曾下令每四年置一閏日,唯未被埃及人接受。埃及人的太陰曆像農曆般分一年為十二個月354日,為彌補和太陽曆的差,每三年置一閏月。

  古埃及之曆法跟星象關係密切,如以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升起之日(亦是尼羅河開始氾濫之日)為歲首;又根據於特定時刻升起的星座,分一年為三十六個星期(每星期十天);復分一天為24小時,晝夜各半,日出是一天之始,白天以日晷定鍾點,晚間則以特定之星象。此外,古埃及已有類似分鐘及秒的時間單位。

2. 巴比倫:
 
  巴比倫所用的是太陰曆,一年十二個月354天,由30天之大月和29天之小月交錯而成,月份以神祇命名。巴比倫人早就發現其曆法與回歸年之差,只是一直都由國王臨時下令設閏,後來才改為27年10閏的定制。而一天則分六更十二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此乃今天60時間進位制之濫觴,估計是當時的人把計數的五隻手指乘以十二個月而來的。復次,他們還將七天定為一星期,各天以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命名。這可能是因為巴比倫的創世神話《EnumaElish》刻在七塊泥版上,每一塊代表一天(基督教也可能受其影響,才視七為神聖)。現在英語中的Sunday及Monday即源於巴比倫的舊稱。某些國家或地區更保留了日月五星的星期稱呼,例如日本、西藏和阿拉伯(巴比倫影響了其他地方的曆法,再影響到她們的)。

3. 羅馬:
 
  號稱古代西方文明巔峰的羅馬,曆法卻是眾多古文明中最失敗的。他們曾用過一種304日的曆法,後來改成354日,但不懂設閏。到公元前五世紀才會用閏,卻置錯了閏。直至公元前一世紀,方由凱撒大帝修訂「儒略曆」(儒略Julius是凱撒的族名,他復以此命名七月作July),分一年十二個月365日,單月31天,雙月30天,羅馬人齋戒的二月除外,只有29天。以冬至後十天為歲首(即1月1日)。四年增多一天作閏。然而鬧劇還未完結,祭師這次又誤置三年一閏。迨至屋大維於公元前九年再行修曆,停設三次閏年;改二月成28日; 改八月及以後的月份為雙月31天,單月30天。於1852年再經教皇格列高利修訂,便成了今天通行的公曆。

4. 馬雅:
 
  中美洲馬雅文明的曆法十分複雜,他們最初使用由其神話中的神聖數字20和13組成的神曆,將一年分為13個月,每月20日,共260日。每個月份僅以數字排序,日子則分別以20個與神靈有關的字彙命名。後來他們發現了回歸年是365日5小時48分至49分之間,於是在神曆的基礎上加多五個月,及五天忌日作祭祀用途,成為一年18個月365日的太陽曆。這種曆法則以19個神命名月份(18個月各一個,加上五天忌日一個),日子以數字排序。馬雅人規定平時必須兩曆並列,神曆先於太陽曆。同時設定了一種進位複雜的「長紀年法」。此種紀年法基本上有九個進位等級,但一般只使用頭五個紀日: kin、uinal、tun、katun、bakatun,分別等於1、20、360、7200、144000天。實際紀日時由bakatun開始至kin排序,以現代的觀念作比喻,它們近於世紀、年代、年、月、日。每十三個bakatun,即5128年、1872000天為一個循環。

  有趣的是,專家考證馬雅的孕育期約於西元前千多年(稱「前古典時期」),與之有關的奧爾梅克(Olmecs)文明也只是始於西元前1200年左右。可是從馬雅人的紀年推算,他們這些曆法是由西元前3114年開始計算的(即這是他們的公元元年)。這是否意味著他們的文明比科學考證得出的年代更早出現呢? 當然,信賴科學證據的專家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跟神話及傳說有關而已。

5. 印加: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兼行太陽與太陰曆,但使用並不嚴格。太陽曆大致上和公曆相同,一年12個月365日,但歲首定於冬至,沒閏日。月份以該月之宗教節日命名,且可能已有類似星期的觀念。太陰曆則和農曆大致相彷,一年12個月354天,但月首為新月出現之日,非如農曆般以朔日作月首,也沒有閏月。印加人用陽曆定年,陰曆看月,只為了方便,陰陽曆間沒互相協調的制度,僅是愚笨地每年重新觀察天象,修訂曆法。幸好他們已掌握了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讓農業有所依據(這四天亦是宗教節日)。

6. 阿拉伯:
 
  阿拉伯的曆法稱為「希吉拉」(Hijra),意謂「遷徙」。因其以穆罕默德由麥加遷至麥地那為元年(即公元622年。是年歲首相當於公曆的7月16日)而得名。中國回族也用希吉拉曆,稱為「回曆」。其屬於陰曆,定一年為12個月共354天,單月30天,雙月29天,月首是新月出現之日。它跟農曆一樣,和回歸年相差近11天,但卻不置閏月,只於被除以30後餘數是2、5、7、10、13、16、18、21、24、26、29的年份內,在十二月增加一天閏日。因此其日子與公曆並不對應,歲首更能出現於公曆的任何一天。最為外國人熟悉的,是伊斯蘭教徒每年實行齋戒的九月(Ramadan月)及作為禮拜日的金曜日(即星期五,回曆以日月五星紀日成星期)。

7. 猶太:
 
  猶太人曾成為巴比倫人的奴隸,其曆法也是吸收後者而來。此曆亦為陰曆,也以新月出現為月首。一年十二個月354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相間,保留巴比倫神靈的月名。後來制定19年內七置閏月以跟上公曆(閏月稱AdarSheni)。原分寺曆和民曆,兩者分別在於歲首時間不同,今天以色列使用的是民曆。

8. 印度:
 
  印度所用的是陰陽曆,一年十二個月360天,每月30天,以滿月為月首。其每年跟回歸年相差五至六日,故每五年當此積差接近一個月時,即置一閏月。印度人的時制十分複雜,簡單點說,他們分一天為30個須臾(muhurta牟呼粟多,相當於48分鐘),晝夜佔的須臾數目隨日夜長短變化而不同,可以是12:18或18:12。一須臾分30個羅縛(lava,約為1分36秒),一羅縛有60怛剎那(taksana,約1.6秒),一怛剎那又有120個剎那(ksana,漢譯「念頃」或「一念」,約0.013秒)。印度的曆法曾傳入中國。

9. 中國:
 
  中國所用的農曆已於前文交代,傳統上認為其始於夏朝(約前21至前16世紀,故農曆又名夏曆),也有人謂始於商朝(約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經過歷代的修訂,才成為現時的農曆。這曆法歷代的修訂本近百部之多,比較有名的如西漢的太初曆、元朝的授時曆等。

  近二、三十年,中國學者考證上古時期除夏曆外,還有另一種曆法與之並行,後來才漸被忽視,幸好還保存於彝族(夏人的子孫)中。許多先秦典兩漢典籍如《管子》、《淮南子》等皆有一些關於曆法的不明記載,現在知道原來是指彝族的曆法。此種曆法屬太陽曆,一年有10個月,每月36天,年末另加5天「過年日」,每四年多添一天過年日為閏。一年有五季,四月為一季,分配予土、銅(金)、水、木、火五行,依次相生,比夏曆更適合應用於五行。而其以36日為一月,72日作一季,令36、72成為中國人的常用數字,多見於典籍、諺語中作虛數。此外,彝曆還以十二獸循環紀日(和十二生肖完全一樣。即鼠日,牛日,虎日……豬日,週而復始),被認為是十二生肖的真正起源。

  還值得一提的是藏曆,西藏於1027年引進印度佛經《時輪續》(Kalacakratantra),開始把其中的曆法混合漢人的農曆採用。藏曆(稱「時輪曆」)乃陰陽曆,與農曆相似。一年12個月,每個月30日,以朔望月定月份,有設閏月。由於藏曆規定每月一號必須是朔日,十五號必須是望日,而30號不能缺,故不採取農曆的大小月制,而以缺日和重日的方法調節日子與月相的關係。缺日即扣除一個月裡的一天,但日子不會順延,例如今天是3號,明天可以是5號;至於重日,即連續兩天用同一個日子。因為缺日重日的緣故,加上藏曆閏年的年份跟農曆不同,因此出現了兩者的日子有時相對,有時不同的奇怪情況。

  農曆以由天干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紀年,藏曆吸收此做法,而改以五行代天干,十二生肖代地支紀年(五行及生肖也是從漢人學回來)。例如2002年為農曆的壬午年,同時是藏曆的水馬年。

台長: 主席
人氣(1,5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博物 |
此分類下一篇:西洋占星術概述(上)
此分類上一篇:儒家經典中的養生之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