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02 01:52:49| 人氣2,57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粵語外來詞研究(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乙. 粵語外來詞特點分析

(按: 由於打字的問題, 本文於此未能使用正式音標, 僅以近音英語代替)

一. 全譯與略譯

  粵語音譯外來詞, 有的譯出外來語的所有音節, 如「米高風」(microphone); 有的只音譯其大概的發音, 如「山埃」的英語原詞cyanide有三個音節, 譯名卻只有兩個音節; 有的只音譯首一、二個音節, 而省略其後的音節. 例如「米」是「米突」(meter)的省略;「巴」(酒廊)是bar首音節的譯音, 尾音r被省略了; cent音譯作「仙」, 略去了尾音t.

二.粵語和漢語混譯

  由於粵語的音節外來語並不完全相同, 故很多時兼採粵語和漢語作音譯. 例如「布甸」pudding, 粵語中沒有pu或bu的音節, 故譯名中的「布」字是取其漢語發音bu ;「米高風」是microphone的音譯, 粵語中沒有mi音, 故首字「米」乃取其漢語發音mi .

  此外, 一些需要全國統一的外來詞, 粵方言區均以官方的漢語譯名為依歸. 例如外國國名和地名「馬來西亞」、「巴布亞新畿內亞」等.

  像「卡拉OK」這種中英混合的翻譯, 絕無僅有.

三.補加元音

  某些外來語有尾音和複輔音, 粵語及漢語卻沒有, 輔音也不能自成音節(粵語的m及ng例外), 音譯外來語時, 遂會於其尾音或輔音後補上元音. 如「巴士」(bus)、「士多啤梨」(strawberry)中的s都被加上了元音i, 成為si(士).

四.元輔促音的對應

  1.元音

    粵語音譯外來詞時, 常將i與e, o、u、ou與a等音節混在一起. 例如cent被音譯作「仙」( in , e與i換轉); toast譯為「多士」(ou與o變換); lemon譯作「檸檬」(ning mong , a轉成o).

  2.輔音

    粵語沒有複輔音, 當音譯此等外來詞時, 得把頭一個輔音以完整音節(即補上元音)譯出, 如spanner譯作「士巴拿」, 「士」(si)是s的對譯; 又如cream譯作「忌廉」,「忌」即c的對譯,「廉」則是ream的對譯.

    粵語也沒有濁輔音, 故譯音時一律轉濁輔音為清輔音. 如ball譯作「波」(po); cheese譯成「芝士」(z變成ds)等.

    粵語沒有唇齒濁擦音v及舌齒濁顫音r, 故音譯時分別改為w或f及l. 例如vanilla(香草)譯作「雲呢拿」, Vaseline(商標名)譯作「凡士林」; romantic譯作「羅曼蒂克」, 以「羅」(lo)音譯ro. 甚至邊音l有時會譯成鼻音n, 如lemon譯作「檸檬」(ning mong).

    此外, 粵語外來詞的輔音送氣與否, 有時會跟原詞相反. 例如cheese和「芝士」; party和「派對」等.

  3.促音

    翻譯粵語沒有的促音時, 常以發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的音節代替. 例如lift(升降機), 由於粵語沒有f收音, 故以p收音(同為唇音)的「lip」翻譯.

    若外來詞的促音多於一個, 粵語一般只譯其一. 例如lift譯為「lip」(取f捨t), toast譯為「多士」(取s捨t), tick譯為「剔」(取c捨k)等.

    若外來詞的促音是鼻音m, n或ng, 粵語的音譯往往不甚準確. 例如salon(畫廊、髮廊等)是n收音, 其音譯「沙龍」卻是ng收音; cartoon是n收音, 其音譯「卡通」是ng收音; penicillin最末一音節是n收音, 其音譯「盤尼西林」卻是m收音.

    此外, 有的促音會被略去, 如「卡」(car, 車廂)和「巴」(bar, 酒廊)省去了尾音r.


五.聲調的轉換

  粵語聲調有九聲, 其他語言的聲調變化未必這般多, 甚至沒有明顯的聲調, 粵語音譯外來語時往往加上了自己的聲調. 例如英語只有重音而沒聲調, 其粵語音譯則有聲調而沒重音, 像spanner譯作「士巴拿」, chocolate譯成「朱古力」. 而且用作譯音的字詞常常出現了變調(如兩例中的「士」字).

六.兼顧意譯的音譯

  由於粵語及漢語非併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 一個音節便是一個有意義的詞或語素(少數如「琵」、「葡」等例外). 故以漢字音譯外來詞時, 所用的字詞每每能引人聯想. 好的音譯往往能語帶和該事物相關的意義, 例如可口可樂(coca cola)令人聯想到該飲品的美味; 俱樂部(club)讓人猜到這是一群人玩樂的地方; 嬉皮士(hippies)顧名思義是「嘻皮笑臉之士」; 烏托邦(Utopia)暗示這地方是虛構的; 美國加州南部有一個國家公園叫Yosemite, 音譯作「幽山美地」, 令人想到該地之美景.

  然而正因漢字有自己的意思, 音譯時若未仔細考慮其意義, 便可能引起誤會. 例如「士多啤梨」(strawberry)實際上是草莓, 跟「啤梨」完全沒關係;「普羅大眾」的「普羅」其實是法語proletariat的簡譯, 卻因其本已隱含「普遍」之意, 很多人還以為這是漢語固有的詞語; 四川有一所藏傳佛教寺院叫「大藏寺」, 而佛經的匯編稱為「大藏經」, 乍看之下該寺廟的命名似有甚麼深意, 原來只是藏語dad chang的音譯.

  甚至加上了說明詞的音譯詞同樣會有這個問題, 例如有人以為周打魚湯是一種「周打魚」的湯, 其實不然,「周打」本身就是這種湯的名字,「魚湯」是對它的補充說明.

七.同詞異譯及異詞同譯

  有時同一個外來詞會有多種譯名, 不同的外來詞也會用同一個翻譯. 前者如英國地名Cambridge有「劍橋」和「康橋」兩譯; 英國地名Newport, 譯名有「新港」及「紐波特」兩種. 一般而言, 著名的地方名的異譯有限, 人們不致弄不清. 但某些地名和人名卻可能有許多異譯, 常令人感到混亂.

  後者如「呔」, 同時是tire(輪胎)及tie(領帶)的音譯. 又如前文提過的,「卡」同時是card和car的譯音;「咪」同時是microphone、meter、mile的音譯. 一般而言, 只要配合說話的前文後理及語境, 是不會混淆的. 書面上, tie有時寫成「 太」, card或寫作「咭」, meter多作「米」, 則更能有別義的作用.

  多數異詞同譯都是因為原詞發音相近, 以致譯音相同. 少數例外的是「lip」(升降機), 原詞是lift(即elevator), 後來港人也喚escalator(電梯)作「lip」, 這純粹是對事物的認識及分類的問題.



丙. 粵語外來詞的運用分析

一.與粵語混用

  1.與粵語合詞(外來詞粵語混形詞)

    香港人常把外來詞或其省稱混合粵語使用, 構成新的詞語, 換言之, 外來語成為了構詞的語素. 例如:

    book位, call機, 行beat, 夠pop, 鹿ling, 落d, 唱k

    「行beat」指警察巡邏;「夠pop」的「pop」是popular(流行)的簡稱;「鹿ling」的「ling」是bowling(保齡球)的略稱;「落d」「唱k」中的英文字母分別代表disco與karaoke.

    另外, 港人常以粵語的語法運用外來詞. 如粵語中的名詞常可借作量詞, 使用外來語時也有類似情形, 像「卡」本來是名詞(car, 車廂), 卻被借作量詞用, 說成「一卡火車」. 又如「啤」本來是名詞(beer, 酒的一種), 卻被借用為動詞喝酒, 像說「啤啤佢」.

    復次, 外來詞有時會被借用作本土事物的名稱, 如「撻」(tart)本是外國的一種水果餡餅, 港人亦用以稱呼一種以蛋為材料的地道食品作「蛋撻」.


  2.直接入詞

    香港人還常把外來詞或其省稱直接用於句子中, 例如:

    in, out, o.k., ID, CD, VIP, sor, friend

    in和out分別是in fashion(追上潮流)與out date(追不上潮流)的簡稱, 如說「你好in/out」; o.k.於粵語中可獨立成句(如回答他人時), 也可作形容詞, 意為「不過不失」, 如說「我的成績o.k.」; ID、CD、VIP分別是identity(指identity card身分證)、compact disc(唱片)、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縮寫, 像這樣以英文字母入詞的情況於粵語很常見; sor是sorry的省略, 原詞在英文中不能這樣說, 港人卻直接以之表達歉意; friend可作名詞, 亦可作形容詞(原詞沒這種用法, 這是港人的用法). 前者如說「我同你係friend」, 後者如「我同你好friend」


二.書面與口頭外來詞

  部份外來詞可以口頭說出來, 也可以於正式書面語中出現. 部分則僅於口語出現, 若用於書面語中則會給人不雅的感覺(流行讀物及非正式場合除外). 前者如上文曾列舉的大部份外來詞, 諸如幽默、芝士、檸檬、迷你、浪漫、俱樂部、西班牙、歇斯底里等.

  後者則如「花臣」(fashion,款式、花樣)、「巴閉」(babble, 吵鬧、張揚)、「fen si」(fans)、「sai si」(size)、「quoli」(qualification的簡稱), 與及上述的外來語粵語混形詞(夠pop、落d、唱k等). 這些詞給人很俗的感覺, 一般不會寫出來, 部分更沒字可以寫出來. 即使寫出來(流行讀物及非正式場合), 用字也不太統一, 或需要中英夾雜, 如「晒士/屎」、「size士」;「fan屎」;「quoli」、「quali」.

  此外, 直接以外來語入詞的情況於正式的書面語也不多見, 除非該外來語的中譯並不流行, 如ID、CD書面上應寫作身分證、唱碟, VIP則可直接使用.



  從上可見, 粵語外來詞數量龐大, 種類繁多, 且無處不在, 已滲透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 廣為所用. 生活化的結果, 則是外來詞的意義及用法被改變、產生含有外來詞的俗語, 甚至出現港人分不清某些外來詞是舶來品(誤認其為粵語或其俗語), 及不能辨識其來源的情況.

台長: 主席
人氣(2,57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