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25 01:23:06| 人氣5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更多自由,更少安全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化後所帶來的個體化,根本只是男人的特權。

由歷史的層面來看,在西方的思維脈絡中,不論是提倡天賦人權的洛克,或是強調自利心的亞當斯密,他們所關注的個體是「男人」,而女人呢?僅是每個男人所代表的家庭或家族背後的默默支持者,雖然女人還是個體,但其意志卻是無法自由伸展的。

明顯地,十九世紀前期的女性到沒有突破舊時的責任及束縛,相反的是,當工業革命將勞動力解放到市場時,女人反而被限制在家庭中支持其丈夫在外衝鋒陷陣(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女人已經被解放到勞動市場中,但這些女人並不輕鬆,她等於一次要負擔兩份工作);此外,當男人必須身處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時,他們就希望家中的女人能夠扮演著溫暖、天真、美好、屈從的形象,也就是所謂的陰性特質,漸漸地,哈伯瑪斯所說的對照性美德就應運而生。

對於陰性特質及陽性特質的強調,便促使「獨立」的男人必須配合一個「依賴」的女人,舉例來說:嫁雞隨雞的習俗、冠夫姓、丈夫可以禁止妻子就業…,也就是說,女人生來就是要配合男人的,為了整個社會及家族的穩定性,就算犧牲女人也在所不惜。

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才開始有人發覺女人的不利處境,舉個女性就業的例子,在1940年代,女人雖然能夠外出就業,但最多也只能工作到婚前;直到1950年代,女人會工作到小孩出生,並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復業;然而,緩慢的進展到20世紀,由於平均壽命的提高,加上生育數的降低,女人開始一邊養育孩子,一邊就業。在如此迂迴的進展過程裡,我們看到了女人的自覺,女人開始試著去當個「人」,也就是說,女人試圖去瓦解前工業社會裡所形塑的性別刻板印象,這種繼「男人個體化」之後的「女人個體化」正漸漸地衝擊著兩性的婚姻關係。

更精確的說,以前的婚姻是藉由對於女性的壓迫(被迫扮演輔助者的角色),來促成其穩定性;然而,今日的女性開始意識到,不應該再像自己的母親或祖母,為了丈夫而犧牲自己、否定自我。

但弔軌的是,雖然有許多女性已經自覺,但是婚姻中的另一位主角—男性,大多還沉浸在過往的家庭圖像中。這時,有很多女性開始發現,現實的婚姻生活和她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她所期盼的親密感、平等的夥伴關係及自我的發展,好像仍是被照顧小孩及舊有角色所限制。然而,幸運的是,女性開始有了「選擇離開的自由」,她大可不用逆來順受,且放棄原本的期待,她可以為了理想而放棄婚姻。

但令人扼腕的是,女人的個體化在婚姻所造成的衝擊,對於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及高成就的女性,各促成不同的效果。就教育程度低的女性來說,其本身經濟能力不佳,又喪失了傳統婚姻的保護傘;反之,對於高成就的女性,她們開始驚覺男女處境的不同—女人的高成就並不會伴隨著美妙的愛情及眾人的尊重,因此,她們困惑了,如果追逐成就的背後,隱藏的是幸福的犧牲及沉甸甸的寂寞,那這麼努力的打拼又是為了什麼?

難道在追求自我的同時,一定要以愛情作為犧牲?難道男女只能相愛,卻無法結婚?如何在個體化與愛情間作妥協及抉擇?

我想的頭好痛…

台長: Resplendir
人氣(5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