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9 21:44:52| 人氣5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譯詩 / 詩意 / 意詩 / 詩譯:「我」之有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譯詩 / 詩意 / 意詩 / 詩譯:「我」之有無

 

 

淡江大學 何金蘭

 

 

    翻譯,對喜歡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來說,真是一件令他又迷又愛、卻又怕又恨的事。又迷又愛,是因為可以將「文本」從這一種文字、語言化成另外一種文字、語言,其中的美好奧妙絕非他人所能體會;而又怕又恨,是因為在轉化的過程當中,從開始至結束,那種困難、煩瑣、複雜、痛苦,也是難以向人述說言傳;甚至,譯者自以為已經圓滿完成一樁「譯事」時,其實只不過是要再重新閱讀被譯原文、重新理解、詮釋、分析,重新修改潤飾譯文,追求更進一步完美的新起點而已。

 

    在中國,自嚴復提出「譯事三難信雅達」之後,雖然也有許多不同的主張,例如魯迅的「寧信而不順」,趙景深的「寧錯而務順」,林語堂的「忠實、通俗、美」,傅雷「重神似不重形式」,林以亮認為譯者須與原作者達到「一種心靈上契合」,錢鍾書更是以單獨一個「化」字強調翻譯所應達到的境界,尤其是文學翻譯,但似乎總離不開或都是圍繞著「信雅達」這三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和要求。

 

    在筆者有限的翻譯經驗裡,總覺得文學作品最不容易翻譯,特別是詩歌。每一種文字都有其特殊的語法、句法、文法之構造與精妙,如何將其中的各種描繪狀態、情況、範疇、音調、節律、借用語等等以另外一種文字表達出來,更何況詩歌所牽涉到旋律、音韻等問題更繁複細密。任何一篇作品或一首詩都蘊含著作者或詩人自己的許多不同面向、背景與特色,譯者於翻譯時,如何能一方面做到對原著「完全」忠實的「信」、暢順的「達」、優美的「雅」(當然,若原著屬「通俗」或「俚俗」作品,「雅」可能就須作另外一種詮釋),而另一方面又「完全」避免出現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我」於完成的譯文當中?

 

    思果認為「只有詩人能譯詩」[1]。詩人本來就各有自己的風格,翻譯詩歌時對詩人譯者是否比對非詩人譯者更是另一創作的時機?而翻譯是否也像一般人的說法那樣有如配偶(男或女都可能,是吧?),美麗俊帥如易於不忠實,忠實的又易於不美?在這種種可能的變化狀況裡,譯者的「我」之有無,希望能從下列所舉之三首詩的翻譯作一觀察。



[1] 見《詩網絡》第一期王偉明訪問思果<懷文抱質─與思果談文論譯>一文,香港,20022月,P.19

 

 

台長: 析客
人氣(5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翻譯國度 |
此分類下一篇:戀 歌Autumn Leaves/裴外
此分類上一篇:〈遨遊在兩個世界之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