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14 20:44:25| 人氣4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治瞋恚的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會自開設網站及電郵以來, 常蒙網友不嫌淺陋提問, 當中部分問題是初機佛教徒的常見疑問, 值得其他入門人仕參考; 部分雖非入門知識, 但知道亦有所裨益, 故特別選錄其中的一些問答, 以饗各方法友。


問: 本人初期時學佛很用心, 但不知不覺最近這一年脾氣和心理上都很激動, 真不知如何是好, 看過好多心理書和自我警覺也沒用, 很多時亦得罪別人. 可否給我一點意見?(當別人的語氣粗暴小小,我就十分十分激動, 另本人在生活上其他的事情是沒有問題的.)


答: 《入中論》云:「若有嗔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剎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 嗔恚能摧毀無量功德,作為佛弟子,修心止嗔是十分重要的。您說您這一年內脾氣才變壞,大概今年發生了些甚麼事,或者您的身心起了甚麼變化,您應該找出問題根源,然後對症下藥。未知閣下情緒變壞是否修習靜坐後的事,本來靜坐應該能促進情緒平和,但您似乎在靜坐方面常遇到問題,故宜向明師請教。

  本網中《淺談佛教培養善心之法》一文,講述佛教止息嗔怒、培養慈心之法,其內容很能回應您的問題。您可以瀏覽一下.


  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多少是因為我們未明瞭宇宙苦的本質,天真而固執地相信,快樂可以而且應該要永遠伴著我們,痛苦都是不正常、不該存在的。因此對著某些人的所作所為才會這麼大的反應。但仔細想想,世界之大,有些討厭的人是必然的; 人生之長,有些令你不悅的際遇也是正常的。何必為了些無可避免的事情煩惱呢? 難道每次遇到這些事都要發怒一番嗎? 這正如智者不會為了死亡這必然的事終日哭哭啼啼,相反會更積極利用這有限的人生一樣。許多經論都開示,我們應視敵人或困難為鍛鍊我們安忍、慈悲心的助緣。藉著安忍的修行,讓我們消除業障,積集功德。因此其對我們不是有害,而是有益的,應該以歡喜心面對之。

  面對惹怒自己的人和事,我們不可能以暴易暴,否則只會引起更多的不快、是非和爭執,《中阿含經》有言:「若以諍止諍,畢竟不得止,惟忍能止諍,是法真尊上。」 我們更沒可能要求人人都合自己心意,但卻可以改變自心,一如《入菩薩行.護正知品》所說:「頑劣的眾生多如虛空, 我豈能全馴服他們? 止息心內的憎恨, 即等如滅盡所有敵人了。正如欲走路走得舒適, 何須以大量的皮革覆蓋整片大地? 只要把一小片皮革裹在鞋底就行了。 同一道理, 我不可能完全降服外界的仇敵, 只需調伏內在的嗔恨, 何須費力制服外敵?」(原文為偈頌體,為明白起見譯成白話)

  佛教相信,我們現在的思想都是從小到大受內外條件影響,不自覺地串習(累積)而成的。眾生由於我執的關係,念頭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而且一直不覺得有何不妥,樂此不疲,養成難以動搖的慣性。而一切負面的情緒,正是缺乏慈悲、不懂愛人如己的後果。例如我慢是喜歡人不如己,妒忌是希望他人失去福樂,貪欲是不適當且過量的愛(貪的出發點是為自己,若慾望是為眾生而不求回報,則成為慈悲),瞋恨則是愛把錯誤歸咎他人並咬著不放……這些負面的情緒輕則造成心理上的痛苦,重則發動行為,與人爭執,造成實際上的痛苦。如是循環不息,永無寧日。

  您必須確切認識上述兩點,了解只有愛護他人的心(慈悲)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生起達到慈悲的決心。我們既然能形成今天的性格,就必然能以同樣的方法改過遷善,只要慢慢薰陶,日積月累,便能改變我們的心,扭轉惡習。其具體的方法主要包括不斷思維有關義理、觀想特定畫面、從日常生活細節中修心三大類(這指漸悟式的方法,人有可能因某種因緣而像頓悟般突然增長悲心,但我們不能光是等待這些不知會否發生的因緣),部分方法很像心理治療,文中已有詳述。

  此等修持最初頗為吃力不討好,每次似乎稍有進展時,轉眼間又退失了。縱使過程如何反反覆覆,情緒怎樣時起時落,進步仍會在不知不覺間出現,持之以恆則定能圓滿。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於其名著《EQ》也說過:「人在持續的憤怒與受傷的狀態下,腦部會不斷採取生命中最早學習的反應模式。人的記憶與反應又有同類情緒互相牽連的現象,激動時很難憶起心平氣和時的反應。也就是說,一個較有利的反應模式如果腦部不熟悉,或練習得不夠,便很難臨機派上用場。反之,如果熟練到成為自動反應,在情感危急時較可能臨危受命。也因此,上述策略必須在平時及吵架時多加練習,才可能成為後來的第一反應(或是及時的第二反應)。」

  於此再提供一個文中未提及的修心觀想法「施受法」,此法見於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首先觀想自己分為甲乙兩邊,甲代表完整、溫柔、慈悲的你,乙代表受傷、痛苦、憤怒的你。當你吸氣時,觀想甲完全打開他的心,熱情地擁抱乙,接受、承擔其一切痛苦及傷害; 乙受到感動,也打開他的心,一切煩惱就溶化在這慈悲的擁抱中。當你呼氣時,觀想甲把所有的愛、溫暖、慰藉、快樂和喜悅都給與乙。

  另外,諸佛菩薩具足大加持力,依靠自力之餘,亦可至誠祈請佛菩薩加持,轉化你的心,賦予你寬廣自在的慈悲心。其中密宗認為觀音是三世諸佛慈悲的總體化現,持誦其六字大明咒及修持其法,有助生起慈悲心。此咒之介紹見本網中《大成就者當通嘉波之金剛語.解脫薩迦疫病頌》一文。

  最後,引用以下三段資料,希望對您有啟發:

一.故事一則

  一次,一個婆羅門因不喜族中有人到佛陀處出家,去找佛陀大罵一場。佛陀默默聽畢其辱罵,待其稍安靜後問道:「婆羅門呀! 你家也會偶有訪客吧?」

「何必多此一問」

「你也會偶爾款待客人吧?」

「當然」

「若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餚該歸誰呢?」

「若他不接受,那些菜餚只好再歸我!」

「婆羅門呀! 我不接受你在我面前說的壞話,所以它是歸於你的。若我被你謾罵後,再以惡言相向,就如主客共同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菜餚。」

  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

「對憤怒的人還以憤怒是不應該的,不以憤怒回應憤怒的人能得到兩種勝利: 知道他人憤怒而以正念克制自己者,不僅能勝過自己,也能勝於他人。」

  其後這個婆羅門在佛陀門下出家,不久證得阿羅漢。


二.《攝大乘論》節錄

「由觀五義,以止嗔恚: 一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 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 三觀惟法而無有眾生,何者有能損所損; 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加以苦; 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損害。」


三.《入菩薩行.安忍品》節錄(語譯)

「若人內心持續執持瞋恨,意識就不得安靜,喜樂就難以生起,整天心煩氣燥,睡也不睡不好……瞋恨導致眾叛親離,縱使你有恩惠也不會有人依靠你……若問題尚可補救,何須憂惱? 若已於事無補, 生氣又有甚麼用呢?……如果傷害人是愚者的本性,那麼瞋恨他們便不合理,正如被火燒著者不應怪責火的燃燒性質一樣。如果過錯只是偶然的,眾生的天性都是善良的,那麼瞋恨他們也不合理……若有人被他人用棍打傷,他不會怨恨那棍,因為它只是被驅使的。但揮棍者本身也只是受瞋恨驅使,所以你應該怨恨瞋恨而非該人……敵人的武器和我的身體都是產生痛苦的條件,自他各自拿出武器和身體,那我受傷到底該怨誰?……心沒有形體,誰也不能摧毀,但若執著身體是我,定會感受到各種痛苦。人們口出惡言,對身體毫無損害,你的心為何要生氣呢? 如果他人不喜歡我,但現在或來世,人們的厭惡都不能傷害我,我又何須介懷別人的譏毀呢? 」


☆ 香港中文大學佛學會的網址為: http://hello.to/cuhk_buddhist

台長: 主席
人氣(4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消除疾病祈請文
此分類上一篇:諸祖師、上師祈請文及讚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