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5 14:41:50| 人氣2,20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寶林禪華開五葉──南華禪寺 (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嶺南第一禪寺之稱的南華禪寺,以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之駐錫地而名聞中外。寺院位於廣東省曲江縣馬垻鎮曹溪中游。曹溪因流經曹侯村而得名,而曹侯村則因三國魏武帝曹操玄孫曹叔良隱居於此而得名。

  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五○二年),天竺智藥三藏於前往朝禮五臺山途中,發現廣東曹溪溪水十分甘美,對弟子說:「此水與西天之水無異,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者。」上山看見其地山水環繞,峰巒奇秀後,智藥三藏讚嘆道:「宛如西天寶林山也,堪為沙門修道所。」遂倡議鄉民建寺,並預言一百七十年後當有大德於此演化無上法寶,得道者眾多如林,故為寺院取名「寶林寺」。當時趙州州牧把此事上奏梁武帝,獲帝允準建寺,並禦賜寺名匾額。

  可惜,寶林寺建成後百年,即為隋末兵火所毀。唐朝龍溯年間,六祖慧能獲得五祖衣缽後南下,途經曹溪,得當地鄉人禮待。六祖於此地為無盡藏尼解說《涅槃經》,尼逐字請問,六祖自言不識字,但可解義。尼說不識字又怎能明白意義呢,六祖答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此語一出,無盡藏尼即知六祖非凡夫俗子,乃發起鄉人重修寶林,請六祖留下。惟因當時六祖尚非正式出家人,又被人追奪其衣缽,只好暫時離開。

  唐朝儀鳳二年(西元六七七年),已出家的六祖返回寶林,得里人陳亞仙佈施土地,擴建寶林。此後六祖一直駐錫寶林,說法度眾接近四十年。其時聽法者常多達數千人,盛極一時。六祖聲譽日隆,武則天、唐中宗等先後多次迎請六祖入京,但六祖都以各種理由婉拒,但皇室還是封號、賞賜不輟。這段時期是寶林寺最光輝的歲月。

  宋元兩代,時而戰亂,時而太平。戰亂時,寶林寺也遭受破壞;太平時,寶林寺則受朝廷封賞。其中宋太祖所賜「南華禪寺」一名沿用至今。然而,由於缺乏僧才,即使寺院於盛世中仍屢受榮耀,在佛法傳承上卻已江河日下。明萬曆二十八年(一六○○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住持南華寺。他不忍六祖道場衰落,乃極力重修及建設寺院,完善環境,整頓寺產管理,培養僧才,成功中興南華。

  好景不常,南華寺於明末再因戰禍而荒廢。清朝雖有重修,但佛法講修仍然陷於衰頹。一九三六年,虛雲和尚應廣東官員之請接管南華,復行百丈清規,倡勵道風,每年傳戒;整治水道林木;修建殿宇及房舍二百餘座,塑大小佛像近七百尊;建立南華戒律學院傳授戒學,重建無盡庵供尼眾修行,並設立義務小學教育童蒙。

  新中國成立後,寺院由本煥和尚負責,響應當時政府自給自足的呼籲,自行耕作,並以餘產交售國家,因此獲得政府表揚。未幾,社會動盪,寺院被迫停止佛事,文物也受到威脅,但寺僧道心堅定,仍暗自奉佛;主要文物也幸得地區領導協助而得以大部分保存。國家宗教開放後,南華寺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來又被國務院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多次獲撥款修箿。惟因、佛源、傳正三師先後出任住持,他們不僅致力修復殿宇,還恢復傳戒、佛學院和各種佛事。如是,南華寺逐漸恢復昔日的光輝。

  南華寺隋末被毀前是何模樣已不可考,自唐代重建開始,歷代不斷修箿,均大致保持四合院規格;直至虛雲老和尚隨順山勢,移位重建,並增建眾多殿宇,令寺院成為一連七進的階梯式中軸線平面佈局建築群。

  南華寺全寺面積約一萬二千平方米。面向溪水,背靠寶林山,四周古木蒼鬱,環境清幽。主建築物在同一中軸線上層層遞進,結構嚴密,主次分明。最前端的是「第一山門」,此門雖名第一,實際上在一九九四年才由佛源和尚建成。經過此門後才看到的曹溪門,方為原來的第一山門,但現存的曹溪門又非真正的那座第一山門,因為原來的山門在一九七一年改建時誤遭損毀,現在看到的是八六年的仿古重建物。三層樓高的哼、哈二將(護法金剛力士在中國的通俗化形象)金身彩塑巨像,威立此門兩側,頗富氣勢。

  經過曹溪門後,有一個面積達一千四百平方米、橢圓形的放生池,供大眾放生水族,令人深感佛門慈悲、惠澤有情;池中央有一座八角攢尖頂的五香亭,五香是以香比喻修行人五種足以化四方的功德: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智見香。在亭中看著被放生的生靈得保性命,自在過活,令人欣慰。

  再往前走又是一度門「寶林門」,門兩邊有對聯曰:「東粵第一寶刹,南宗不二法門」。緊接著此門的是天王殿,其始建(一說重修)于明成化十年(一四七四年),最初本是羅漢樓。殿正中供奉彌勒菩薩像,菩薩背面塑韋馱像,四角供奉巨大的四大天王像。在天王殿與寶林門的東西兩側,有鐘鼓二樓相對,鐘樓頂層懸有宋代鑄造萬斤銅鍾;鼓樓下層則有千佛鐵塔。此塔本製於五代南漢,後來塔身被毀,餘下塔基;清雍正年間補製塔身。塔連座高四點七六米,五層空心,裡裡外外整齊地鑄造了一千零二十九尊佛像。

  南華寺的大雄寶殿建於元大德十年(一三○六年),重簷歇山頂,格子門窗。殿正面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每尊佛像高八點三一米,甚是莊嚴。佛龕背面供奉觀音大士,矗立於鰲頭之上,既慈祥又威嚴。大殿兩壁有泥塑彩繪的名山大川和五百羅漢像,神態、動作各有不同,蔚為大觀。其中最特別的是三面濟公像──民間傳說,釋迦牟尼佛某次說法,但濟公卻因遲到而不能入內,他唯有爬窗進來,爬窗時又丟了一隻鞋,十分狼狽。他感到不忿,但對著佛陀又不可無禮,豪爽幽默的他於是便變現出一面憤怒、一面微笑和一面大笑的三面形象。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讀者千萬不可當成正式佛經典故。此外,殿后有一個元代鑄造的千人鍋,高一點六米,口徑二點九米,鍋唇外折、環底深腹,相傳能煮白米數百斤,供千僧食用,如今則只作遊人觀賞用。

  再往前走便是藏經閣,其樓高兩層,單簷歇山頂。裡面除了收藏大藏經外,還珍藏了不少歷史文物。如六祖用過的器皿、多個朝代不同皇帝的聖旨和詔令,比較著名的是唐朝武則天所下,讚嘆六祖並給予賞賜的聖旨;以及國內首次發現的元代八思巴文(古蒙文)聖旨、元代藏文帝師法旨,兩者皆為宣紙墨書、黃綾裱邊。最重要的文物相信是武則天賜給六祖的千佛袈裟,袈裟上以金、紅、籃、黃等彩絲繡了十二條龍,以及一千個佛像。佛像排列整齊,全作跏趺坐,手印則有禪定、接引、合什、降魔、說法之不同,五官及背光分明,美輪美奐,細緻精巧,乃不可多得的珍寶。據說文革期間,南華寺的僧眾們為保護武則天賜予惠能大師的千佛袈裟及聖旨,將其布縫成枕頭藏起來,只交出兩件複製品應付了事,真品方可保存至今。

  藏經閣後的靈照塔是南華寺中保留原址不變的最古老(也是最高的)建築,唐先天年間(七一二年)建立,初為木塔,內藏六祖衣缽,宋朝時改為磚塔。塔共五層,呈八角形,塔內辟有螺旋形階梯直到塔頂,上供毗盧遮那佛一尊。

  寺院後庭有卓錫泉,俗稱九龍泉(因泉後有九龍石壁),傳說六祖於此以錫杖震地,即自然湧出泉水供其浣洗袈裟。《六祖壇經‧機緣品》載:「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此泉泉水甘美,據說經化驗證實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礦泉水。

(待續)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47期

台長: 主席
人氣(2,20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寶林禪華開五葉──南華禪寺 (下)
此分類上一篇:傲慢與偏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