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13 16:03:34| 人氣4,01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撼動人心的真實故事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國登山客葛瑞格(Greg Mortenson),在世界第二高峰迷路,無意間闖入科爾飛村(Korphe),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他以陌生人的身分,接受村民的第一杯茶。他看到孩子不畏酷熱天寒,坐在泥地上課,老師一週只來三天,剩下的時間就讓孩子自修,因為村子請不起老師。葛瑞格返美之前,把手放在村長哈吉.阿里(Haji Ali)的肩上說:「我承諾,我會來這裡蓋一所學校」…….

 

我本來以為葛瑞格是個有錢人,看下去才發現,他為了蓋第一所學校,自己都快傾家蕩產了,連工作也飛了。我這才知道,這些錢都是他募來的。十二年過去,葛瑞格總共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蓋了60所學校,除此之外,他還幫當地人蓋橋、解決水的問題。從無到有,憑得就是一股「傻勁」、「守信」與「傾聽」。他壓根兒沒想到蓋學校會這麼難,但他不想讓村民失望,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他也曾有「何不食肉糜」的心態,但藉由傾聽村民的聲音,理解到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小樹無法長大,又怎能期待它長得好呢?

 

 

一、除了學校……

 

葛瑞格一心只想趕快蓋好學校(他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今年冬天,孩子就能在學校上課),誰知道村長說:「我們得先蓋一座橋,才能蓋學校」,因為科爾飛村地處偏遠,要先有橋,建材才到得了,葛瑞格很失望,這樣學校落成的時間又得拖延了。橋一完工,葛瑞格返回美國,他留了一筆錢給村長,希望他聘請別村的工人,先打好學校的地基。

 

當他再度回到科爾飛村,他又失望了,因為學校根本都沒動工,村長向他解釋,他們希望自己蓋學校,而不想用葛瑞格的錢雇用其他村莊的工人。

 

村長說:「這整個夏天,我們都在切割石塊,因為村民平常還有活要幹,你的錢,我都好好保管著」。

葛瑞格:「我不在乎錢,我只希望學校趕在冬天之前蓋好」。

村長拍拍葛瑞格的肩膀:「我感謝你所作的一切,但是村民已經有六年的時間沒有學校,還差這個冬天嗎」?

  

  蓋學校的事,就這樣如火如荼的展開。有一天,村長找葛瑞格來看山景:「這些山存來已久,我們也住在這裡很久了,你不能告訴山該怎麼作,而是要傾聽它的聲音。你為我們做得夠多了,我們很感謝,但你還必須為我作一件事……如果你想在這裡發展,你就必須尊重我們的習慣。當你第一次跟巴提人喝茶,你是個陌生人,第二次喝茶,你就是我們的貴客,第三次喝茶,就已經成為家人,而我們願意為家人做任何事,甚至是死。……你必須花時間跟我們喝這三杯茶,我們或許沒受過教育,但是我們並不笨,我們在這裡生活很久一段時間」。

 

葛瑞格領略到:「我們美國人總認為,事情必須快點做完……哈吉‧阿里要我花時間喝三杯茶,慢慢來,和工人的關係,就跟蓋學校一樣重要。他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我領略到,從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人身上,我有太多要學……」。

 

「助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施惠的一方,上至政府、國際組織,下至老師、父母,都可能因為助人心切(更糟的是自以為高明),而有失望、憤怒等情緒。施惠者的心中,往往有一幅美麗的圖像,為了這個遠大的目標,他們苦思執行方針、籌措經費,只希望受惠者接受這些美意。然而,受惠者雖然心存感激,卻不願任其擺佈,因為他們可能比施惠者更清楚「什麼才是他們最需要的?」、「怎麼作對他們最好?」,他們可能還替施惠者著想,「怎麼作能幫你省錢?」很弔詭的是,施惠者成了強調效率的一方,受惠者反而要施惠者「慢慢來」,施與受之間的關係,變得不那麼絕對。

 

葛瑞格也曾有施惠者的傲慢,但村長的一席話點醒了他。他後來蓋的不止是學校,他還聆聽柯爾飛村女性的心聲,幫她們蓋了一間活動中心,女性可以在那邊聊天、縫紉,並定期開設縫紉課程,讓她們有貼補家用的機會。後來他到了巴基斯坦難民區(印巴戰爭下的難民),他聽取難民的心聲,先鋪設他們最迫切需要的水利設施,才蓋臨時學校。令人感動的是,不論是在商討或是建設的過程中,當地人都不曾缺席。葛瑞格所作的,不只是蓋好學校,基金會還會聘僱老師、定期巡視這些學校有哪裡需要修繕,提供獎學金給優秀同學,讓這些受過教育的孩子,繼續回到村落服務,村民也變成推動教育的一股力量。

 

葛瑞格的故事告訴我們,施惠者的心態必須改變。不論你有多立意良善、不論你徵詢多少專家的意見,在受惠者的眼中,除非你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否則你仍是透過特定的狹隘觀點來看世界。施惠者出錢出力,不代表受惠者就應該照單全收,畢竟施惠者的計畫,可能影響到受惠者的生活與生計,他們應有參與決策的機會。

 

二、單純的關心

 

  第一版的《三杯茶》有個「駭人」的次標題,「蓋了一所又一所的學校:一個人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己任」(One Man's Mission to Fight Terrorism One School at a Time),當時葛瑞格先生向出版社解釋,他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蓋學校不是爲了打擊恐怖主義,而是關心這群孩子,但出版社仍堅持打上恐怖主義,認為這有助於銷售,沒想到初版賣得不好,第二版的《三杯茶》就把次標題改成「蓋了一所又一所的學校:一個人以推動和平為己任」(One Man's Mission to Promote Peace One School at a Time)。改得好!這個標題才配得上這個美麗的故事。

 

  這種單純的關心,現代並不多見。如今,善行常常淪為一種工具,為某種政權、宗教、虛榮心或意識形態所服務,受幫助的對象則化為配角。葛瑞格在美國國會的演講,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時有一位議員打斷他的演講:「爲孩子建學校很好,但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最需要的是安全。沒有安全,這些根本不重要」。葛瑞格作了深呼吸,他怒火中燒,但他仍試著冷靜以對:「我不是為了打擊恐怖份子,我是因為關心孩子才這麼作……但我在那裡學到一些道理。我知道恐怖行動的發生,不只是因為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等地,有人決定恨我們,而是因為孩子沒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孩子如果有光明的未來,他們就有理由活下去」。

 

那些巴基斯坦人與阿富汗人也感受到葛瑞格的真誠,他們把葛瑞格當成家人,擔心他在巴基斯坦的安危,他們因為無法保護葛瑞格而自責落淚,他們也關心葛瑞格遠在美國的家人與同胞。這才是「助人」的最高境界吧,不論是施惠者或是受惠者,最後都能把對方看成跟自己一樣的「人」。一位巴勒斯坦女孩法蒂瑪(Fatima)說:「我聽一些人說,美國人很壞,但是我們愛美國人,他們對我們最好了,他們是唯一想幫助我們的人」。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法蒂瑪誇大了美國人的好,但這種「情感反饋」很動人,因為在現代社會,我們經常看到人如何誇大某一族群的壞!

  

  九一一之後,身在巴基斯坦的葛瑞格,接受隨行記者的專訪,他希望美國人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份子。他一返回美國,就收到許多恐嚇信,有人說他是「叛國賊」,甚至有人希望他受到懲罰,這讓他非常沮喪。九一一之後,穆斯林與葛瑞格的精采對話,這本書著墨不少。裡面有很多穆斯林為受難的美國同胞祈禱,有不少穆斯林為這場災難感到抱歉(即使這不是他們所為),還有更多穆斯林請求美國人「明察他們的心,了解他們多數人都不是恐怖主義者,而是善良又單純的人。他們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他們的土地深受貧窮所苦」。

 

、結語

 

  我想,不論葛瑞格或是《三杯茶》,都有促進和平的效果。他讓我們擱置一切意識形態,靜下來思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現代世界總急著替我們歸類、貼標籤,你是什麼政黨?你信什麼宗教?你是哪一族?以致於我們都忘了,其實大家都是「人」。《三杯茶》的意義,就是讓我們重新站在「人」的角度,思考施惠者與受惠者的關係,甚至思考我們的國家政策或者對待「敵人」的態度。

   

今年年底,《三杯茶》的續集《墓石成了學校:用書本而非炸彈促進和平》(Stones Into Schools: Promoting Peace With Books, Not Bombs, I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三杯茶》只談到葛瑞格在巴基斯坦蓋學校的故事但結尾有留下伏筆所以我很期待他在阿富汗的故事喔

 

 

圖:葛瑞格與孩子們的合影


台長: Resplendir
人氣(4,010) | 回應(3)|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 |
此分類下一篇:我讀【隱形生產線】

order
這幾篇中英文翻譯,可以出電影教材英文練習書籍了,訴求對象是高中生或是大學生
2009-09-13 23:42:30
Resplendir
order:

你真是無時無刻都想到賺錢耶 XD
2009-09-19 17:23:56
徹子
這本書真的很感人
沒想到一個人的力量可以這麼大!
2009-09-20 13:15: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