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26 03:15:47| 人氣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香港電影新浪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不停進進出出圖書館,不為甚麼,就是為了借閱大量的電影書籍。由淺入深,先看「電影入門」石琪先生的文章。石琪的影評勝在以觀眾角度看一部電影,評論電影的娛樂性多於藝術性,名副其實的「街坊影評」。因為市井街坊們都沒有閒情看甚麼大師級殿堂級導演,電影不過是娛樂,沒有必要大講理論。換句話說,石琪的影評比較平民化,緊貼低下階層的脈搏。

  最近看了一系列的書,叫《石琪影話集》,前後共八冊,論盡香港七十到九十年代的電影。一、二冊的題目為「新浪潮逼人來」,內容當然是以香港電影新浪潮為主。

  類似1959年至1964年的法國電影新浪潮,當時許多影評人不滿法國電影趨向「荷里活化」,於是紛紛拍出自己的電影來。代表人物有杜魯福 (Francois Truffaut)和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至於香港電影新浪潮大概於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發起人不是影評人,而是年輕的電視台導演。他們在電視上算是略有小成,都由公仔箱跳到大銀幕。新浪潮的兩三年間,拍了不少電影,而且運用西方的現代電影拍攝技法,為香港電影帶來前所未有嶄新而強大的衝擊,亦為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極盛的情況奠下基石。

  新浪潮期間,有大量新導演湧現。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譚家明、許鞍華、徐克、嚴浩、方育平、翁維銓、劉成漢、蔡繼光、冼杞然、麥當雄、梁普智、章國明、于仁泰、余允抗、黃志強和唐基明。當中大部分都是出身於無線電視,麥則出身麗的,章更曾分別於無線、麗的和香港電台電視部工作。而翁是出身於英國的獨立電視台、劉和于則出身於美國ABC電視台。同時大部分電影人都曾出國留學電影,故回港帶來西方的技術。導演代表作品頗多,可惜我看過的少之又少(大概只看過四五部),恕未能在此詳談。

  可惜新浪潮電影很快就完結,被主流商業電影吸納。導演們等也紛紛拍起商業電影,少了以前的大膽實驗。但新浪潮的影響直至80年代中期依然存在,拍喜劇出身的吳宇森也有所啟發,於1986年拍出成名作《英雄本色》。而吳宇森、徐克、林嶺東也雄霸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當時的盛世也可以說是新浪潮種下的果。如果說Jean-Pierre Leaud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演員的話,那麼我們香港的Jean-Pierre Leaud就非發哥,周潤發莫屬了。

  90年代香港電影甚至有「雙周一成」的說法,即是周潤發,周星馳和成龍,三個最有叫座力的演員。然而,自90年代中期開始,吳宇森、徐克、林嶺東、成龍、周潤發都過了荷里活發展,近年的周星馳又節制拍電影,使香港電影人材流失,陷入低潮。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此乃後話。

  由此可見,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力量絕對不容忽視。

台長: 托爾
人氣(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