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20 18:55:25| 人氣1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也說馬禮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詩音

原載於〔澳門勞動報〕第四十四期 20.08.2008

  一、發現馬禮遜
  當我站在白鴿巢公園邊的舊基督教墳場內的馬禮遜墓邊時,心臟砰砰直跳,一是震驚,二是激動,三是感覺太有幸了。恐怕那天在澳門半島上我應算是最快樂的人啦。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立志要用雙腳丈量澳門半島,且要通曉其人文、歷史、風俗等內容,當我發現白鴿巢公園邊上的舊基督教墳場,便懷著對基督教葬禮風俗的了解,走進了墳場的大門,我用國語問花匠,她聽不懂,用澳門當地土話回答我,我也聽不懂。後來,我用英語問她,這裡埋葬的著名的人物都有哪些?她告訴我幾個人,其中一個葬在墳場的角落裡。我走過去一看,寫著Robert Morrison。起初,我不相信,後來經詢問教會得到證實,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馬禮遜。
  那原因何在,如此動情?
  如果你翻開《中國新聞傳播史》你就會發現,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報紙出現在中國,就與馬禮遜有關。讀史,只知道在華辦報,在澳門,在廣州等地,但不知死後也葬在澳門。再有,就自身而言,曾經迷信教科書,書中所言絕對不會懷疑,奉為聖旨。而今,卻有不同的看法,即不同意官報、邸報為報紙範疇,儘管宋時就有了小報,明時又有了京報,但真正具有報紙意義的的應是平民化、社會化、“便士化”。我們的史學家,總是喜歡,也總是想從祖宗那裡找到源頭,但這次錯了。中國具有報紙特徵的真正報紙應就是馬禮遜辦的《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史學家們總感覺到恥辱,具有民族性,但現下看來,有點狹隘。以此看來,你說馬禮遜重要地位應排第一才合適。能不震驚,激動﹗一家之言,不全對﹗但是我是這麼看的,不想改過來。僅限學術範疇。
  二、西學傳播者
  今年是馬禮遜來華200週年,澳門基金會、北京外國語大學、香港大學圖書館聯合主辦了《馬禮遜文集》首發式暨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其實,據我所知,馬禮遜來華應是201年不是200年,因為1807年9月馬禮遜先到廣州,一年後才到了澳門。準確地說,馬先生應是來澳200年。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蒞澳後所擔當的角色──西方文化的傳播者,開啟中國人的民智。  
  那是鴉片戰爭前的事情啦。1804年,年僅22歲的馬禮遜主動上書英國倫敦布道會要求到中國傳教。他寫道︰“求上帝將我置於困難最多和從人類眼光中看來最難成功之佈道區域中。”之後,他被批准,成為派遣到中國傳教的第一人。
  說到這裡,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1500年世界地理大發現後,航海事業的發展帶動了科技的發展,人們認識世界,認識宇宙,認識自己的星球。與以往中世紀天主教的宗教理念產生了巨大差異,由地心說到日心說,並且知道地球是個球體,等等。因此,從教會中分離出了一批具有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先進科技水準青年知識分子,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繼而基督教分成新舊兩派,舊派為天主教,新派為基督教。馬禮遜是英國基督教新教徒,屬於進步思想的年輕人。二是,晚清時期,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本土發生了長久不斷的許多次“教案”,殺死傳教士、焚燒教堂等。這種民族精神不能被否定,但是,現代學界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認為,他們也同時傳播著西方衣冠文物。
  馬禮遜到澳門後住在東印度公司裡。1815年8月,馬禮遜的助手威廉‧米憐在馬六甲印刷出版了第一張中文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運回廣州、澳門發行。米憐還在馬六甲創辦了貧苦華人的義務學校︰立義館,並建立了中英文印刷所。
  米憐也是英國傳教士,1813年,也就是馬禮遜來華6年後擔任馬的助手。當時,大陸華人排外,教士有生命危險。米憐在南洋散發馬禮遜譯的《新約》時發現,馬六甲離中國近,華僑多,交通方便。且當地官員支持傳教。於是1815年4月17日,米憐便帶著刻字工梁發從廣州出發35天後到馬六甲辦報。從馬禮遜他們三人的圖片中可以看出另外的兩位應是米憐和梁發。那麼梁發又是何許人也?他是廣東高鶴縣人,1816年入教,1827年任教士職,是第一個成為基督教傳教士的中國人。
  三、中西合璧辦報紙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是中國近代報刊之發軔,宣傳基督教義、倫理道理、科學知識,主要是天文知識。它刊登了中國近代報刊上的第一條天文消息︰“照查天文,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該有月食。始蝕於酉時約六刻,復原於亥時約初刻。若此晚天色晴明,呷地諸人俱可見之。”《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採用古代線裝書,附會儒學,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文章中更是大量引用《四書》、《五經》和孔孟程朱的言論,並用儒家言論闡述《聖經》。意讓人們知道儒教與基督教義相得益彰。寫作上採用章回體小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米憐寫的對話體論說文,成了中國寫佈道書的範本。大家知道,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常用對話體,代表作《理想圖》。這種文體一定影響了米憐,影響了中國。
  更為重要的是,馬禮遜其間編撰了《華英字典》,是百科全書式的第一部英漢字典,兼顧文言與白話,使中國人開始全面認識西方社會及其思想文化,也將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傳播給西方世界。所以,現代中國人只要到新華書局購買《漢英詞典》就首先應該想到馬禮遜,但已少有人知過去的事情。
  稱馬禮遜是西方傳教第一人士,因為他還做了另一件事,忠實無誤地翻譯了《聖經》。現下,我們應該這樣認為,儘管馬對中國道統宗教、文化做過探索,他是持負面及否定態度的,是基於基督教感召與信仰理念,而非帝國主義侵略。馬與中國文化的對話,是多層次,全方位的。給中國帶來了基督教新教信仰,這在當時是一種先進文化,是一種衣冠文物。
  此外,被馬禮遜洗禮過的四位中國教徒蔡高、蔡謙、梁進德、屈昂,在中國出版、教育、醫療和社區服務方面功績卓絕。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或者說,中國人不願意,不注意的事情就是︰我在何東圖書館資料檔案中看到馬禮遜及其夫人,修建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在中國鐵路史上,常見說法是李鴻章說服慈喜在天津修的鐵路是第一條,也有一說是北海頤和園內修的馬拉火車是第一條。但卻都沒有注意到馬禮遜也修鐵路。當時,我看到這張老照片和圖片說明後感到很吃驚。無論怎樣說,馬禮遜帶來了西方衣冠文物和工業化,儘管歷史上眾說紛紜,但是馬禮遜開啟民智,是個偉大的使者。      

台長: 澳門勞動報
人氣(1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大陸人看澳門 |
此分類下一篇:奧運軍團與葡語國家
此分類上一篇:也說鄭觀應(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