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04 18:12:16| 人氣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致貧有因 主動脫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報記者王白石

原載於〔澳門勞動報〕第三十三期 04.06.2008

  統計局上月底公佈了今年首季就業調查結果,本地就業居民月入中位數達9500元。收入中位數的上升,反映了甚麼?經濟進一步發展了,澳門人富裕了,當然也有聲音說是貧富懸殊更趨嚴重了。
  寫「清貧戶專訪」已十五期,每周一篇。
  走訪的個案有新移民家庭、單親媽媽、獨居長者、長期病患者、吸毒者家屬、失業工友… …這些專訪以筆者個人的視覺呈現了澳門繁華表象內裡的一些陰暗面。而自專欄推出以來,不少讀者對個一些案作出了回應,從他們的網上留言、電子郵件中,我們又讀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以及他們對於貧窮、對於社會問題的種種看法。也有讀者們提出:為什麼一個工作了三、四十年的人會連屋都租唔起?為甚麼明知自己無工作技能不去自我增值?為什麼窮人就應得到特別照顧?點解個市咁好都撈唔到少少油水?為何自己都養唔起仲生咁多細路哥?點解仔女有工作都唔俾錢養家?政府為何不去關注弱勢社群?… …等等的問題。
  社工局曾委託理工學院進行《澳門貧窮人士生活狀況調查及其援助》的研究,根據2006年8月出版發行的研究報告資料顯示,在澳致貧主要有三重因素,第一是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包括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居民收入不平等性增大和物價上漲等);第二是個人因素(如文化技術素質低、失業、家庭就業率低、贍養和撫養負擔重、子女教育費用高和病殘等);第三是社會資源整合存在問題(維生指數未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現行政策未關注救助對象的支出情況和需求狀況等)。
  對號入座,「清貧戶專訪」中的家庭,都面臨以上致貧因素的某些狀況,可以解釋為何他們貧窮,為何仍在社會邊緣掙扎,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個人因素,甚至相互重疊。他們要脫貧,就得先改變負面狀況,在客觀的、社會性的、政策方面的因素層面上,他們是被動的;而面對大部分的個人因素,清貧戶應是有可能主動去協調、改善的。
  今期刊登的「納稅人」讀者《說說貧窮》一文中,作者從個人經驗出發,提出了如何看待貧窮、擺脫貧窮的想法,其中他寫到了「心理素質」的問題,筆者認為是道出了今天澳門一些青年人和清貧人士面對前路、面對生活的態度,對於清貧戶與貧窮抗爭,有一定的啟發性。
  改善社會貧富懸殊,貧困者和他們的下一代走出貧苦網,對整個社會的和階及經濟進一步發展有莫大的好處,但只靠政府政策、熱心人士的幫助還是不夠的,清貧戶也應主動爭取,主動脫貧,不做存在依賴、被動心態的認命者。          

台長: 澳門勞動報
人氣(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清貧戶專訪 |
此分類下一篇:合理訴求房局懶理 火燒毁家求助無門
此分類上一篇:說說貧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