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04 18:11:38| 人氣2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說說貧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納稅人 讀者

原載於〔澳門勞動報〕第三十三期 04.06.2008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貧窮」這一個課題,因為近日的劇烈通脹/「在職貧窮」話題天天在本地報章上佔一席位,因為鄰埠電視台那個「一百萬人的故事」節目引起社會反響;而「貧窮」這東西又曾經和我關係極其密切,是以特別注意勞動報的《清貧戶專訪》這一欄。
  我在想:現今社會存在的貧窮現象,與我當年所面對的,究竟有什麼不同?香港貧窮人口佔總人口六分之一,澳門的比例和貧困程度又如何?《清貧戶專訪》中的例子,是個別還是普遍?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現代貧窮的成因?社會應該如何滅貧?窮人除了上街示威抗議,除了爭取福利,還應該做些什麼?我常做義務工作,曾經代表社團探訪清貧家庭,見過因工業意外受傷而耗盡積蓄療傷的工人,但也見過剛染好一頭金髮紋好眼線的「清貧女戶主」;03年間政府舉辦免費培訓課程,學員可以拿津貼,有些課程的上課地點就在我上班的地方,我也親眼見過化了濃妝來上課的學員。
  我童年時的澳門,清貧家庭比比皆是,惟在本地過去三四十年相對平穩的社會環境下,只要願意腳踏實地,自力更生,又沒遭遇重大疾病或意外的話,基本上那一代人都早已脫貧,部份甚至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都絕不是什麼特殊事例。
  那為何到了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脫貧又成為了一個似乎很難解決,亟需政府和各界施以援手的社會問題?
  梁振英說:今天的一個小孩買不起電腦,他所面對的學習障礙,與當年的小孩面對用中華牌鉛筆或施德樓牌鉛筆所做成的學習障礙是不一樣的。
  我自小就很喜歡看書畫畫,以致高小開始就有近視,當年家中沒有錢為我配眼鏡,整個中學階段我都無法看到黑板上的字,在學業上,我大大落後於他人,這個差距,只好靠自己踏足社會工作,有錢為自己配眼鏡後,付出倍於常人的努力追回來。我本身讀的是中文學校,加之以上的原因,英文是極差的,工作上遇到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只好在晚上加完班後(一般是晚上十點多)偷偷把文件影印帶回家,拿著字典逐個字查。
  貧窮之於兒童最壞的影響,是大大地局限了他們對環境的要求。「一百萬人的故事」中,陳志雲說,窮人的孩子習慣了任何物質上的要求都總被拒絕,久而久之,就漸漸學會不再提出要求;對生活失去了要求,這才是最可怕的。
  我也曾經不敢要求中秋節有月餅,端午節要有粽子,因為除了校服以外就沒什麼其他衣服,零用錢又極少,我不敢接近同學,更不相信自己將來可以有能力置業,中學畢業後唯一理想是覓得一份文員工作,幾經艱辛後終也達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沒有想像過低級文員職位以外的世界,但為了鞏固這得來不易的「成就」,我一直盡量多做多學,不介意被「搵笨」,只希望比別人多拿一點工作經驗,不致太輕易被社會淘汰。我又漸漸明白,拓寬社交圈子,對於工作和學習的正面作用,我參與了不少社團活動,看見了許多許多生活和經歷與我大不一樣的人,認識了外面的世界,知道自己原來還可以再多走幾步。我的起跑點比人落後,走得比別人慢,沒有方向,更不知何謂目標,我走了許多彎路,浪費了許多時間,但我總算肯鍥而不捨,腳踏實地,累積下來竟也走了一點路程。
  最近的新聞節目,母親節前夕訪問了一些母親,都是在說通脹加劇影響生活質素,導致家庭紛爭。我四歲起已經需要出外幫家裡買東西(當年一般孩子都如此),很記得那時有一種國產的紅雙喜煉奶,大約兩角錢一罐,只需一小匙,加上熱水,就可以調出一杯「牛奶」,家裡就常常用這種牛奶泡冷飯吃,我偶然看到別人家裡吃飯有三四個菜,沒有羨慕,只覺得太麻煩太費事。
  誠然,社會是要進步的,生活質素是應該要不斷提高的,不應拿三四十年前的標準去衡量今天的生活(但有從商的議員指出:上一代澳門人都必須花上十幾年時間才儲夠買樓的首期,為何現在的青年人,一踏足社會就要求買樓?──卻絕口不提澳門樓價於三四年間飆升七八倍且還會繼續無止境失控狂升的事實,青年人希望盡早買樓,只為盡早鎖定成本,不是為了提前享受──他們要求的也只是面積狹小質量及周邊環境設施較差的經濟房屋,不是三千呎海景豪宅,今日社會最低生活標準而已,何來享受之有?)但我覺得其中值得深思的,是「心理質素」這一個問題。
  生活質素普遍提升了,心理質素是不是就一定會相應變得脆弱?
  今天澳門的窮困人口,實在比我當年幸福百倍,政府為學童提供免費教育和課外活動,對於有需要的成年人又有各種津貼和救濟,民間社團也長期提供各式各樣的支援與協助,包括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免費文娛活動更加是百花齊放琳瑯滿目,社會人士和議員又經常站出來為窮人講話,爭取這個爭取那個……想當年,政府對於窮人幾乎沒有任何援助(也許是有的,但我從來沒有享受過),學校也只頂多每年發個幾十元的助學金,唯一的免費補給便是學校的圖書館。但在當年,也許貧窮現象較為普遍,絕少聽見有人因為家境清貧而覺得自己不幸並要求外界加以援手的,窮人的知識水平一般不高,也許根本不認識「尊嚴」二字,但他們唯一知道的是做人一定要有骨氣要靠自己:很多孩子要剪線頭,穿膠花幫補家計,不足十歲的孩子會做全屋家務並照顧幾個弟妹,甚或已經需要出外工作,是非常普通又普遍的事,親友師長只會覺得這樣的孩子懂事「生性」,也不會覺得他特別了不起,更沒有人認為這是「社會陰暗面」而加以宣揚;比對今日,十幾歲的大孩子因為父母上班而要照顧自己的飲食,或帶弟妹上學,竟也成為了某些人眼中的窮人生活慘況,真有極其巨大的落差!而前後相差不過三十年。雖則略有不同的是,當年的窮人是澳門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或來自東南亞的華僑,今天的窮人主要是內地新移民,但在澳門,新移民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努力闖出一片新天地甚而至飛黃騰達者,又絕不在少數。
  澳門真的是一塊福地,絕少受到天災影響,看看非典期間,澳門也只有一宗輸入個案,算得是得天獨厚,即使同是活在貧窮線下,比起鄰埠香港來說,澳門的窮人也相對較為幸運,至少上班交通支出低得多。無疑,本地某些行業高速發展,導致幾年間樓價一升就是七八倍,租金也升個三四倍,打工仔的薪水卻頂多只升七八成,連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漲價幅度也追不上,生活指數步步高升,一般小市民生活質素一天不如一天,貧富懸殊日益加劇,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不是講幾句澳門GDP已超過香港、人均收入中位數不斷上升等門面話就遮蓋得住的,我作為在本地生活多年的居民,眼看好不容易得來的寧靜安穩生活在短短三四年間就變得面目全非,的確也滿腔怨氣,也認為應多讓當權者聽聽民間的聲音,然而,另一方面,我會想:童年時那種長年挨餓受凍的生活,我都可以熬過來了,今天,只不過是生活水準下降一截,但基本生活還是可以的,人生總有高低起伏,幸福絕對不是必然,又何需整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讓自己陷於更大的不快當中呢?
  整體環境我們絕對無力控制,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身陷逆境嗎?政府無法照顧周全嗎?自己明明有手有腳(但殘障人士在各個領域幹出成就的也不少),有腦袋,不能想想辦法嗎?為何要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為何一定要依賴他人生存?甚至家庭內部問題,都變成要求政府給予特殊照顧的理由?要求福利的人們,到底有沒有想過,他們從政府那裡得到的,其實相當一部份來源自其他長期辛勤工作,交納稅項的人?他們其實是在坐享其成?
  貧窮是怎樣做成的?「一百萬人的故事」似乎也沒有認真探討過這個問題。我自己個人認為,在沒有其他外力的影響下,疾病和無知是導致貧窮的兩個常見因素,反過來貧窮又催生了疾病和無知,循環不息。
  我們常見的例子,便是人到中年卻缺乏一技之長,收入低微,一旦遇到變故就一籌莫展,只能坐待救援,我們除了同情,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為何在如此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雖然經濟間或有起有落),四五十歲身體健康四肢健全的中年人竟會沒有一技之長,又或者只掌握極其簡單的技術,任何人都可輕易取而代之甚或被時代淘汰?他過去那三十多年究竟在做什麼?《誰拿走了我的乳酪》一書中寫了許多,我這裡無需再贅述。
  近幾年,入職要求低,薪金「高」(當然我們都明白,所謂高薪其實是拙劣的數字遊戲)的賭場工作成了很多澳門人的求職目標,中年低學歷者渴望即時增加收入當然無可厚非,但對於青年人來說呢,事實是,今時今日幹一份文職或其他技術性工作,要拿和莊荷工作相近的薪金,根本完全不是難事,前途更絕不會比做莊荷差,當然前提是至少要中學畢業,掌握一定的知識和經驗,這可能要花上三四年時間,比讀幾個月的博彩培訓班要多付出一點。某些青年人爭先恐後入職賭場,與其解釋為急於脫貧,倒不如說是貪圖安逸不願付出不願提升,今天的清貧家庭,在種種社會福利包圍下,再窮再苦,物質生活也有基本保障,為何急於脫貧於一時,而把自己未來三四十年的前景孤注一擲?
  當然,我不是社會學者,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或作過任何調查硏究,上述內容不過是親身體驗有感而發,但個人仍然認為,一時的貧窮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對現狀不加思考,消極對待,對於未來完全無從掌握,那還談什麼脫貧?有一家銀行的廣告,大概是這樣說的,建設現在,就見得到未來,我覺得,這句值得思考。
         

台長: 澳門勞動報
人氣(2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清貧戶專訪 |
此分類下一篇:致貧有因 主動脫貧
此分類上一篇:險象横生居危樓 夫妻失業教子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