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12 14:59:57| 人氣2,2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棲在詩上的蝴蝶—序尹玲詩集《一隻白鴿飛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棲在詩上的蝴蝶                                                                                   

      ——序尹玲詩集《一隻白鴿飛過》

 

    詩人有兩種極端,一種天真爛漫、孤絕自芳,偶立窗口與世界說個哈囉,卻不欲與之深度交往;一種冒險犯難、波折起伏,非歷經人世滄桑,否則不得安歇,不管是出於自願或為環境所迫。筆者曾將前者名之為火山型詩人,後者名之為河流型詩人。火山型者,外表寧靜,內心激湧澎湃,不噴泉湧漿也會出以有感地震,依其掌控自我的情況,又有優雅的睡火山、激越的活火山之分。河流型則依其行徑地區和流域寬廣,又有激流型、小溪型、大河型的差別。以上均可按詩人風格和處理的題材而定,有的終其一生固定或趨向於某一型,有的則隨其際遇會有轉向。詩的高下、優劣,與屬於何種類型並無直接關連,還得依個人的秉賦、技藝、和努力而定。

 

尹玲一生的波折應屬於前述的河流型,雖然她的內心明明是火山型的。此種矛盾造成的糾葛,使得她的詩作迥異於其他詩人。當她說:

   

一千隻伸展的翅

何如一雙棲止的鞋

        ——〈昨夜有霧

 

她說的是被迫漂泊的悲哀,她的渴望其實是永遠的『和平島』(見〈遙望和平島〉一詩)。當她說『當夜綻放如花』(第一本詩集名),她真正說的是『當淚綻放如花』、『當血綻放如花』。

 

    在台灣中年以下的人當然很難想像做一個越南出生的華僑(後來回越南則成『越僑』),生逢戰世,親友亡故,浪跡天涯,留學台灣、法國苦讀十五載,獲得雙博士學位的女詩人內在的淒苦。當然更難體會『沙場是我們的疆土』『美國是我們的主,法國是我們的神』,能操粵語、越語、法語、美語、英語、國語所代表無所歸屬、不知該尊奉哪一尊神祗的飄盪和茫然。如果讀者觀賞過『現代啓示錄』、『越戰獵鹿人』等電影,看到那種現代科技硬生生切入叢林草莽產生的不協調,聽到機關槍夾熱門音樂與土著舞蹈齊奏的搞笑交響曲,或許對尹玲自出生所體驗到的存在之荒謬,也能略窺一二。比如她寫

 

        請眾家砲彈炸開以後的種種訊息

        請看不見的明天

        咀嚼十八歲的憂鬱

        懷擁八十歲的悲愁

                ——〈讀看不見的明天〉

 

『眾家砲彈』指的是不只一家。自己的土地,許多國家來『幫忙』,『他們偏愛血腥』,『我們』卻是『他們』殺伐的『殘者』,以致於才十八歲就不得不先看到八十歲:

 

        也許只隔一夜

        可能會隔一生

                ——

 

    人生之荒涼,可說莫此為甚。她的處境原是一場夢魘,然而事過並未境遷,她年少急成的滿頭白髮不可能復黑,即使她戰後回鄉探望,希望借此痊癒,卻引來一場『蜈蚣的戰爭』——她在越南下榻處(四星級旅館)為蜈蚣所咬,回台臥病半年。尹玲的際遇何其離奇

 

    河流型詩人關心的常不只一人一事、一情一景,對俗世介入較深,不時有強大的危機感,『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韋應物)是他們心境最佳的寫照。尹玲詩作之所以能突破許多女詩人的格局,固然與她一連串的遭遇有關,重要的還在於她勇於開展視野,此開展是由死亡裡活過來的幡然醒悟,是對生命極度質疑後的強烈批判。『愛原是血的代名詞』(〈血仍未凝〉),她對世事的關切超出常人,是『見山又是山』之後的不得不然,她在第一本詩集的代表作〈髮翻飛如風中的芒草〉(已選入張默、蕭蕭編的《新詩三百首》一書中)一詩裡說的:

 

        ……夜夜登臨

        二十世紀的危樓

        曳著五千年的心事

        拍遍世上欄杆

 

好一個『拍遍世上欄杆』,她說的『欄杆』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足跡所踏、眼波所掃之處,比如她在該詩集的另一首傑作〈髮或時間是枚牙梳〉中所寫:

 

        西貢的月忽忽作了台北的風

        巴黎流水拂綠北京嫩柳

        伊斯坦堡的祈禱斜斜散入大馬士革

        柏林睡穩的牆猶不忘敲醒他城的晨鐘

 

你瞧,西貢、台北、巴黎、北京、伊斯坦堡、大馬士革、柏林、乃至『他城』,不是血統所繫,就是她苦學之地,要不即戰火、苦難的臨界點。尹玲的『負荷』何其重啊!但她卻不以為苦(如果你看過她前胸後背背著十來公斤背包在人群中穿梭如飛就知道了),只是適時地如火山迸發即可。這也是她為什麼會特別鍾愛徐志摩的詩作,更是她的詩語言會採用『急流奔放』寫法的原因。她是不得不,否則她會讓自己『憋死』。

 

    如此當你再讀她第二本詩集中這樣令人『驚心』的句子就可知她的『愛與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初始教你茫然  繼之迷惘

        最後狠狠以一宇宙的痛

        泥漿那樣澆灌你

        然後硬按你頭  深入其中

        呼吸不得

                ——〈橋〉首段

 

 

        是誰把母親的明眸細語

換做碑上三行淒啞的字

還有父親的剛毅熱情

怎能只剩六尺石塊的冷

一生心血僅存半輪落日

        ——〈野草恣意長著〉第三段

 

〈橋〉引句,以『一宇宙的痛』、和『泥漿』那樣強烈令人無以喘氣的意象,直指胸臆鬱結,好不過癮啊。〈野草恣意長著〉引句,更是淒楚動人,『明眸細語』『剛毅熱情』是主觀情境,是熱的、柔的,『碑上三行淒啞的字』『六尺石碑的冷』是冷的、硬的,兩相較比,張力突顯,末句再以『心血』對『落日』,用不可掌握的大場景涵蓋可以掌握卻終失去的小場景,悲意貼切無比,讀之令人泫然。而此段也透露了作者的大疑惑:『是誰』?『怎能』?誰是始作俑者?

 

在第二本詩集中她終於有了比較清楚的答案,雖然她寫的是另一個國家的內戰,詩名〈一隻白鴿飛過〉:

 

    永遠 

    一些不相干的人

    在千里之外(比如巴黎)

    高尚的某座宮裡(比如愛麗舍)

    決定你的命運

 

        你未來的生或死

    簽下一紙他們稱之為

    和約

    的勞什子

 

    你當然仍在你的土地上

    冰雪覆蓋著

    僵凍

    家中僅剩的孩子

    昨天在一場不關他事的

    某雙方衝突中

    吃下一枚

    剛好送到的

    子彈

 

    塞拉耶佛依然飄雪

    含著一嘴冰血柱

    那隻白鴿

   

    只不過恰巧

   

   

 

詩中『塞拉耶佛』(Sarajevo),指的是波士尼亞——赫塞奇維納共和國(Republic of Bosinia-Herzegovina)的首都,此共和國為原南斯拉夫六共和國之一,其境內因有大批回教徒,塞爾維亞人(也是共和國之一,與蒙地哥尼羅共和國組成南斯拉夫聯邦)不願見其獨立,遂爆發數年的內戰,迄今尚未解決,許多數百年古蹟遭炮火炸毀、屠殺事件時有所聞,人民流離失所。而出面調停的大國們依然選在『和約之城』巴黎進行談判,戰爭與死亡卻不因此停下,倒楣的永遠是無辜的老百姓。『和約』背後常潛藏大國之間不為人知的角力、陰謀和政經利益,此詩第一段直接控訴;第二段則用婉轉的小場景交待落後國家人民的悲哀(其實與越戰無異),首句『當然』二字既指不能逃、不願逃、也何必逃,但下場必然悲慘的命運。末段指『和約』是勞什子,『飄雪』依舊、『二嘴冰血柱』如故,而代表『和約』的白鴿不過恰巧飛過而已,對人民無濟於事。此詩控訴兼嘲諷,明寫他人、暗指自己心聲,中間一段採軟調,使整首詩的悲情更具說服力。自古戰爭皆肇始於野心家,『僅剩的孩子』『不關他事的衝突』,都代表命運的慘絕。此詩事件在時間上很近(近幾年),空間上很遠(在東歐),剛好與尹玲的夢魘——越戰已時遠但空近,成強烈對比,指桑罵槐,痛快淋漓,非常高明。

 

    尹玲的詩真的是越寫越好了,越南終戰二十年後,她終於認真而勇敢地面對自我和外在世界了,這使得她的詩『勇氣』倍增,她大聲說話,把一切都徹底翻了幾翻,不論是透過或近或遠的事件加以嘲諷也好(如〈明天太陽依舊升起〉寫台中衛爾康大火、〈圓〉寫中共導彈)、或透過回憶把戰爭狠狠控訴也罷(如〈北京一隻蝴蝶〉批評越共、美國,〈讀看不見的明天〉批評美、法、越),她的愛恨糾葛開始理出了較清晰的頭緒。她在第一本詩集中對給她養分和天堂感的法國還『不知道要愛還是要恨/那百年殖民的錯綜糾纏』(〈素描〉),到第二本詩集則說那已是『憂鬱地成為永遠的過去』(〈曾經夏季開到最盛〉)。

 

    她開始澄澈起來,她在〈夏季如此短暫〉一詩中說『夏季裹著落日翻滾雲水之間』,末半則寫道:

 

        今夜又是誰家的小提琴在風中顫憟

        將生命拉成裊裊的鄉愁數縷

 

        你也終將隱去

        隱入冬天寒冷的黑暗

        傾聽千山之外萬水漸去漸遠

        注入某個名叫遺忘的大海

 

鄉愁數縷,伙同萬水漸去漸遠,『注入某個名叫遺忘的大海』。遺忘看來是好的。她開始把注意力從綿長的激越當中,轉回生活日常事物上來,她開始留意記美景、親情和愛情來,集中如寫法國景色的〈暮色拱起的鐘聲〉、〈夏〉等詩,寫給女兒瑋瑋的〈握〉、〈摘秋〉等幾首,以及〈昨日之河〉、〈你張口說話的當兒〉等情詩,甚至把〈酒〉與女體相比的詩作,均甚有可觀。尤其〈晨曲〉一詩更可看清尹玲的轉變和成熟:

 

          想了整整一宿

        應該如何  如何才能

        讓夜褪去那件發黑的外衣

        讓風沿著日的小徑

        將晨光  輕輕攏上山頭

 

        讓小溪終於看見

       

        正在它的心中

 

這首詩既無煙硝也無火氣,『樹』明寫景暗寫己,『夜』是那『發黑的外衣』,樹不必想,夜也會自動脫下,但『想』是自處、是化被動為主動;『小溪』既是實景也是時間之河,『樹』明明要看清自己,卻說要讓小溪看見,如此交相投射,虛實往返,不論語言、意象均極精緻高妙。

 

    尹玲的心境很難說是不是已經超脫,但由其詩作,多少可見出她較之從前,顯然要能不沾不粘、自由地往返於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少了一些激憤,添了許多智慧。她說『時間是一座墓地/有什麼不可埋葬』(〈鄉愁〉),她又說:

 

        前人何在

        來者何處

        只有鐘樓

        仍然掛在

        暮色拱起的

        五響鐘聲裡

            ——〈暮色拱起的鐘聲〉末段

 

這時她的心境應是清明、寧靜、無波也無痕的。而當她寫道

 

        所有的人終將離去

        唯獨詩人飛越一切

        留下絲絲涼風

        吹向未來

        可能開闊的天空

            ——〈就像你一直存在末段

 

看來,她已把後半生轉移到『詩』上了。

 

    尹玲的一生飄蕩在越、港、台、法等地,來來去去,地獄似的家、天堂樣的異鄉,一趟飛機便可將場景轉換,然而她永遠離開了出生的土地,不能再是河流,更像是飄離故土的蝴蝶,無所棲止,最後不得不棲止在詩上,是詩『命令』她把自己蛹化後的燦爛解放出來的吧。近年每當我主編的《台灣詩學季刊》截稿時,總會發現尹玲投稿的詩作最多,有時一期十來首,讓我在編排和取捨上傷透腦筋,然而讀她的詩越來越有舒暢感,雖然她的作品偶爾也會不免直抒胸臆,但那是她的不得不,讀者不必擔心,終有一天她會更嚴謹地駕御她的奔放和明快。而我也相信,她終會把一生的夢魘終止在詩上,並且就從那兒,再度展翅飛起。

 

(見於尹玲《一隻白鴿飛過》,頁9-25

台長: 析客
人氣(2,2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一隻白鴿飛過 |
此分類下一篇:播種
此分類上一篇:《一隻白鴿飛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