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17 12:23:10| 人氣1,9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故事大啟示 (七)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巴珠仁波切 (Patrul Rinpoche, 18081889)



 

 

§ 錯過當下

 

  一名男子追求他心儀的女子但被拒絕,傷心了好幾個月,期間他寫了很多封沒有寄出的情書,藉此抒發自己的感情。

 

  沒想到,幾個月後,女方竟然回心轉意,回應了他的一片痴心,願意和他約會。當女子來到他身邊,他覺得自己好像做夢一樣,飄然輕舉,興奮莫名。他從背包內拿出這幾個月寫的情書,一封一封地念給對方聽。

 

  情書的行文充滿著他對女方的愛戀和思念,以及他被拒絕的痛苦和失落,如是者念了幾個小時,女子終於按耐不住,說:「你真是個傻瓜!你在信中寫道如何如何思念我,現在我已如你所願坐在你身旁了,你卻仍沉迷在這堆信件中!」

 

  故事中的男主角沒有認識到當下已身在福中,只顧沉醉於過去的幻想中,難怪被女主角責怪。

 

  其實,我們也屢屢出現類似男主角的情況:幻想自己擁有某事物後將如何快樂,開始對其產生慾望;但得到那事物後,可能很快就忽略它,繼而追求另一樣能令自己快樂的東西,又產生新的煩惱……我們很少靜下來看清自己已擁有的幸福,遑論感到知足快樂。倒是在未得到目標事物前,可能因為擁有欲不能滿足而痛苦(未必是因為沒有那事物而實際造成痛苦)

 

  如果可以看穿自己的思想陷阱,便可免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  墨守成規

 

  在某個地方裡,每次定期宗教聚會正式開始後,都會有一隻貓在道場中跑來跑去,令信徒分心。於是師父下令,每次聚會之前都要先把貓綁起來。

 

  這位師父圓寂後,那隻貓依舊於每次聚會時來到,人們每次都先綁著牠。不久,那隻貓也過世了,卻有另一隻貓繼之定時到訪道場。當然,牠每次都被綁著,直至聚會結束才獲釋放。

 

  過了幾代之後,這個教派的聖典上多了一條戒律:「典禮開始之前,必須將一隻貓綁起來。」因此,即使道場本身沒有貓,信徒也要從別處捉一隻過來綁著,以示宗教之莊嚴神聖。

 

  有人會把所有世間規則乃至宗教戒條,都戴上道德的帽子,但其實只有某些禮俗、戒條具有道德意義,某些則不然。有些所謂戒條,最初純粹是一種因事制宜的方便,後來才被不了解其內涵的人神化並奉為定律。

 

  佛教戒律的制定在佛陀時代都是有意義的,現今的佛弟子應理解其意義,才能透過持戒令心靈成長;對於不適用於當代的戒律,古今大德都同意作出合宜的修訂。(當然修訂者應具有高度的佛法知識和智慧,不能亂改。)

 

  近年的數據顯示,亞洲地區的佛教徒比例正在下降,信仰異教的人越來越多;相反,歐美地區信佛的人數則快速增長。雖然近年漢傳佛教已有一定程度的革新,但相比起外教的現代化、生活化,仍有很大的距離。究其原因,筆者以為是掌握資源者根本沒意識到漢傳佛教在現代的危機,意識到的人卻固守某些無關對錯的慣性規矩、傳統和儀式,盲目排斥新的做法。佛教應如何適應現代而發揚光大,十分值得眾佛弟子深思。



☆ 以上發表於《菩提月刊》第276期

 

 

§  自己作主

 

  某天晚上,中東智者穆拉‧納斯魯丁(Mulla Nasruddin,十三世紀)在家中開宴會,無論是他的朋友還是陌生人都被邀請參加。

 

  半個晚上過去了,一個納悶的陌生人不知道站在他旁邊的就是主人家納斯魯丁,對他說:「這個宴會實在太無聊了,好像沒完沒了,太沒勁了,我想離開。」

 

  納斯魯丁說:「你說出了我心底話。我本人也從來沒見過這麼無聊、這麼胡鬧宴會,但是我沒有你這麼勇敢說出來。我也想走,不如我們乾脆一起跑掉算了。」

 

  於是他們就一起溜走了。走著走著,納斯魯丁半路上突然停下來,驚呼:「不對呀,我現在想起我是主人家啊!我得回去,對不起,請原諒。」

 

  我們常常以為是自己的主人,殊不知我們的情緒和行動反應,往往是被外在環境和遭遇制約,或是受煩惱習氣驅使的。內在的自我軟弱無力地附和別人、盲從潮流,隨著外境打轉、被煩惱牽著走,產生貪執、瞋恨、嫉妒等痛苦,做出沒有意義甚至損人害己的事,被反客為主還懵然不覺!

 

  真正希望自己作主的話,應多觀察內心,注意念頭的出現及其前因後果,適時截斷外境、習氣的牽引。禪修對此有很大的幫助。

 

 

 

 

§  很好的修行人

 

  巴珠寧波車(Patrul Rinpoche, 18081889)是西藏的大成就者,住世時已名聞遐邇。他精熟藏傳佛教的前行法(基礎修持),並寫了廣受重視的前行引導文。一次他到異地傳法,途中借宿在名叫慈誠達吉的僧人家中。

 

慈誠達吉與他閒聊:「你聽過巴珠寧波車嗎?」

 

「聽過。」

 

「我對他仰慕已久,但一直沒機會見他。你知道他著的前行引導文嗎?」

 

「不清楚。」

 

「那真是一部很好的論著,你不懂太可惜了。若你有興趣,我可以講給你聽。」

 

「實在太好了!」

 

  於是慈誠達吉為他講了部分引導文,後者很認真聆聽。

 

  翌日清早,慈誠達吉看見這名借宿的僧人還不起床,不悅地大聲說:「天已亮了,你怎麼還在睡呀?我們出家人應該精進修行才對啊……」

 

  後來,慈誠達吉聽說巴珠寧波車傳法,便前往拜見。寧波車看見慈誠達吉從遠處走來,馬上由法座下來迎接,並對弟子說:「這位是為我傳授前行引導文的上師。」慈誠達吉發現自己曾教訓的人原來是地位崇高的大德,慚愧地哭了,寧波車則誠懇地說:「慈誠達吉真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真正的謙遜,在多人或少人的場合,面對著熟人或陌生人甚至自己獨處的時候,都是不變的。

 

 


☆ 以上發表於《菩提月刊》第277期

 

台長: 主席
人氣(1,98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拉隆宋都仁波切(Lhalung Sungtrul Rinpoche)長壽祈請文
此分類上一篇:灌頂與三昧耶戒 (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