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11 15:17:33| 人氣1,0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釋迦牟尼佛傳略.順引入道顯義論.聞思十二耳莊嚴 (初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序)
觀機隨化遍知意,示解脫道真實語,
躬行垂教善相身,禮讚能仁勝導師。
無窮深義盡蘊藏,十二蓮鬘嚴串列,
法日高照教蓮上,化出誡露潤眾心。
正法衰敗惡世中,無明暗雲蓋大地,
眾生盡沾三毒雨,無視佛行含正理。
僅燃少分智慧燈,略顯如來十二行,
權作濁世一點光,順引有情趨聖道。
輕視佛行無義者,或於聖教疑豫眾,
願諸具緣善諦聽,祈作汝等耳莊嚴。


(正文)
  漢傳佛教一般據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等,謂佛陀以八相成道。八相即佛陀一生最重要的八個階段:下天、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涅槃。這些都是佛陀為讓眾生明白,凡夫皆可成道,但凡因緣和合者均為無常壞滅之法而示現的。

  藏傳佛教則多據彌勒菩薩《寶性論》而說十二相成道(藏語稱mDzad Pa bCu gNyis,「十二佛行」),論云:
 
「從天退入胎,現生有父母,在家示嬰兒,習學諸伎藝,戲樂及遊行,出家行苦行,現就外道學,降伏於天魔,成佛轉法輪,示道入涅槃。諸薄福眾生,不能見如來。」
 
  小乘有部《毗奈耶雜事》也有提及十二種佛行,但與《寶性論》不盡相同。以下乃據藏傳的說法略述釋尊生平:


1. 兜率說法
  釋迦牟尼未成佛前,以大菩薩身分於兜率天(Tusita, 喜足天)說法,並觀察五事決定最後一次轉生的安排:眾生因緣、降生時間、地點、國家、家族父母。他選定了於公元前623年,在天竺釋迦族的迦毗羅衛(Kapilavastu)國降生,父親為淨飯王(Suddhodana),母親為王后摩耶(Maya)夫人。


2. 乘象入胎
  摩耶夫人某夜夢見在一片祥瑞中,一人騎著白象從右脅進入自己的體內。不久,摩耶夫人便懷孕了。


3. 樹下降生
  摩耶夫人行經藍毘尼(Lumbini)園時,於一株無憂樹下誕下太子。太子出生之際,光明遍佈,天奏妙樂,花如雨下,眾多天人雲集讚嘆承侍。太子向前行了七步,每步所經之地均長出蓮花。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太子生時已是渾身金色,具足三十二相,加上常處於靜思之中,故被取名為悉達多(Siddhartha),意思是「成就義利者」。摩耶夫人於產後七日即過身,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Maha Prajapati)撫養。


4. 太子習藝
  太子聰敏過人,而且天生神力。淨飯王為其延請各地智者當老師,但太子對於世俗的種種學問、技藝及武術,以至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都能迅速通達,並且青出於藍,智者們都自愧不如,主動請辭。一次比武大會上,太子更以一箭射穿七個鐵鼓,技驚四座,無人能敵。


5. 宮中受樂
  太子自幼即不愛玩樂,倒喜歡思考生命的意義。一次太子外遊,看見農夫翻土翻出一些蟲子,被飛鳥爭相啄食,引發了其對眾生苦難的憐憫之心,並萌生出離世俗的念頭。加上相士預言,太子若非成為賢王,便將成為覺者。淨飯王因此恐怕兒子放棄王位出家,欲以享受及娛樂束縛其心。

  淨飯王為太子迎娶鄰國美麗的公主耶輸陀羅(Yasodhara)為妃,又為其興建富麗堂皇的寒、暑、雨三時宮殿,著令大量宮女,每天陪太子遊玩飲宴,以歌舞伎樂取悅太子。太子深感這些享樂都是短暫且無意義的,並無貪戀之心,追尋真理的渴望反而日益熱切。然而,為免父王擔心和世人誹謗,太子有時也會勉為俗樂。


6. 遊觀四門
  太子希望出宮,淨飯王為怕兒子看見人間疾苦後,又萌生出家念頭,遂命人於太子每次出遊前,先清除所有負面的人和物,製造一片和樂的景象。不過太子先後四次從東、南、西、北四門出遊,仍然看到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太子因此深切感受到,眾生都免不了生老病死諸苦,唯有離家修行,方可能覓得永恆安樂之道。


7. 削髮出家
  淨飯王不許太子出家,太子奏道若父王能保證他不會有老、病、死和別離,他就願意不出家。淨飯王沒辦法,只好封鎖城門,命宮女輪班與太子作樂,希望太子回心轉意。不過太子心意已決,於某夜趁著宮中人人均玩到筋疲力盡、酒醉熟睡,現出一片醜陋惡相時,騎馬與馬夫一起跨過四門緊閉的王城離開。二人來到一個森林,太子便自行削髮,換上袈裟,囑馬夫回去帶個口訊給父王:

一. 世間的欲樂不可能永遠保有,追求快樂的前後及其過程卻伴隨著痛苦,而老死等人生根本苦惱更是無法避免,只有解脫才是真正的快樂。

二. 無常是沒有期限的,任何人都可能在任何時候死去,自人一出生便逐步邁向死亡了,因此他要趁年輕修行。若到年老體衰、心志薄弱時才出家就來不及了。


8. 山中苦行
  太子於尼連禪(Nairanjana)河一帶,先後參訪多位仙人,但仍未找到他認為究竟的真理,於是便連同淨飯王派來的五個同伴一起,以自己的方法苦行。這樣過了六年,太子身體乾枯消瘦得不似人形,悟境上卻無進展。一日太子聽到農夫哼的歌謠,說琴弦太緊就會斷裂、太鬆就無法發出聲音,猛然醒悟到自己視苦為善,與世俗視樂為善一樣都是各走極端的想法,何況覺悟之道在於心靈而非身體。故此他停止了苦行,接受牧牛女供養的乳縻,恢復了體力,重新投入修行。


9. 降伏群魔 (見附圖)
  太子來到一棵菩提樹下,誓言不成正覺,不離此座。魔王波旬知悉後,派遣魔軍阻止悉達多修行。太子安住於慈心的禪觀之中,不為所動。惡魔用以攻擊的箭簇都被轉化為花朵,冰雹變作珍珠,毒氣化成涼風,刀劍自行折斷,全軍無功而回。

  魔王接著派出三名妖艷的魔女,打算誘惑太子放棄修行。太子告誡她們說,她們外表雖然美麗,但內裡盡是污穢的內臟,且因為心術不正,將來都要下墮惡道。太子更以神通把她們外相都變成了醜陋的老婦,並讓她們看見自己的內臟,以及將來下墮的果報。三個魔女因此既驚恐又慚愧地逃走了。

  最後魔王親自出馬,質問太子其福業誰可作證,太子以右手輕觸地面,地神即時從地面湧出,高聲唱道:「我能證明!」於是魔王驚退敗走。


10. 證菩提覺
  群魔如幻影般消失後,太子一直在思維人世間苦樂的底蘊。直至黎明時分,太子目睹天上的明星,豁然開悟。他看到自己無數的過去世,看到宇宙森羅萬象及無數生命之間的相互關係(緣起),也明白到一切眾生本性都是清淨的,但因為無明起惑,生起種種執取,繼而造作諸般身語意業,導致生死流轉不息。從這刻開始,他被尊稱為佛陀(Buddha, 覺悟者)及釋迦牟尼(Sakyamuni, 釋迦族的聖人)。


11. 廣轉法輪
  佛陀悟道後,曾因為眾生頑劣難馴,智慧又未必堪受其法,猶豫應否向他人宣說他所證悟的道理。幸好在梵天的勸請下,佛陀最終決定向眾生傳揚他的教法。

  佛陀首先來到波羅柰(Varanasi)國的鹿野苑(Sarnath),向其最初的五位同伴解說四點真理:

一. 眾生的苦——生、老、病、死、與喜愛的人或事物分離、與討厭的人或      事物一起、所求不能如意、被變易無常的身心假象所矇蔽;

二. 受苦的原因——由貪愛、瞋恨和愚癡引發種種不當的行為;

三. 永恆安樂的境界——無煩惱、離生死的寂靜涅槃;

四. 得樂的原因——實踐「八正道」等法門,簡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自淨其意」。

  以上四點名為苦、集、滅、道「四聖諦」,乃佛法的總綱;是次說法則被稱為佛陀的「初轉法輪」。

  那五名同伴便成為佛陀最先的弟子,也是最早的僧伽。此後佛陀周遊列國,說法度眾接近五十年。


12. 雙林入滅
  佛陀八十歲時,自知年老多病,身體已敗朽,乃向弟子預示離世。眾弟子悲傷地勸請住世,佛陀則安慰道萬物有生必有滅,沒有永恆不變的;何況他已把離苦得樂的道理留下來,已沒有甚麼值得悲痛的了。佛陀還囑咐弟子們精進修行,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安住。交帶完畢後,於拘尸那迦羅城(Kushinagar, 上茅城)的兩株裟羅樹間,側臥入滅。眾多的天人、人和動物都為此悲泣,連裟羅雙樹也發抖開花,向這位人天導師致意。

(結語)

  佛傳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或神話故事,它本身就是一個教法。佛陀還是太子時,擁有財富、權力、名譽、愛情,有機會享盡世間一切欲樂,這些都是今人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但為甚麼他會放棄呢?他想追求些甚麼?最後他找到了甚麼?趁著佛誕這個殊勝的日子,我們應該思維佛陀生平帶給我們的啟示,並好好向佛陀學習。


善慧之源(侯松蔚)造,願善妙增長!

台長: 主席
人氣(1,0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