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2 09:01:51| 人氣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的傳奇人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的傳奇人生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1969年進入富達(Fidelity)管理研究公司成為研究員。
  1977年—1990年,彼得·林奇成為麥哲倫(Magelian)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其間,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并且是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名。
  在彼得·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的13年間,基金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1977年投資人若投資1萬美元在麥哲倫基金,到1990年就可以得到28萬美元!
  取得巨大成就的彼得·林奇,被稱為“第一理財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者”、“投資界的超級巨星”。
  彼得·林奇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的總經理,他憑其杰出的投資才能,創造出令華爾街驚嘆的投資業績。從他1977年主管麥哲倫基金到1990年,該基金的股票價格提高了20多倍,資產由最初的2000萬美元驟增為90億美元,其投資組合也由原來的40種股票變成了1400種。
  驚人的成就使林奇名滿金融界。《時代》周刊稱他為“第一理財家”,《幸福》雜志則稱譽他是股票領域一位超級投資巨星。彼得·林奇在從事的投資經營中,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凡,并以“股票天使”自居。
  林奇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喬丹對籃球的貢獻一樣。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把投資或球賽變成一種藝術;都處于崧雅興業免洗餐具顛峰狀態時,毅然地宣布退出。很多人都認為巴菲特和林奇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兩位投資家,連同索羅斯一起,只能用“天才”這個詞形容他們。但是如果選擇誰是最完美無缺的,整體來看,只能選彼得·林奇。因為他的人品可稱第一,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在華爾街是個“神”級人物。
  彼得·林奇于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頓。父親曾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后來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但不幸的是,在彼得·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生活從此陷入困境。
  中學期間,彼得·林奇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對于彼得·林奇來說太理想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得還多;而且在球場,彼得·林奇還能從高爾夫俱樂部的成員口中接受到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讀完了中學,他順利考入波士頓學院。即使在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兼職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費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大學期間,他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并重點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因為在林奇看來,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林奇不但靠球童掙的錢和獎學金支付了學費,而且在他進波士頓學院的姜太太包子安德聯合診所醫學美容第二年就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于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一點一點地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憑借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攻讀研究生時,他利用暑假期間,在富達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富達公司在美國發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猶如各投資公司中的圣殿。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對于彼得·林奇來說,無異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在富達公司,林奇被分派做企業調研和撰寫報告的工作,負責對全國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這份工作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
  獲得MBA證書后,他被派往韓國服役。退伍之后,富達公司給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干了幾年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這個工作為他深入了解證券業務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他除了不斷走訪公司,收集情報,篩選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還一次又一次地將判斷與實際結果相驗證。這一切為他以后馳騁投資領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1977年,他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雖然林奇在接管麥哲倫基金時,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歡喜坐月子也僅局限于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但這至少可以讓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資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資才華。一個“股票天使”也從此誕生。
  超出常人的勤奮
  林奇是一個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對其所做的一切顯示出一種著了魔的狂熱。在投資界恐怕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閱覽所及的范圍更廣。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旅行16萬公里的路程進行實地考察,此外,每年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如果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甚至幾十小時地打電話。
  林奇不停地尋找投資機會,他不斷地奔波于各家公司,目的就是要根據有關的信息找出“明顯的贏家”。另外,林奇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所有比較成功的投資家們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聯盟,大家可以通過聯盟交換思想獲得教益。不難理解,這些經過選擇的少數同行,每個人后面都有數百人的經紀人為其提供資訊服務,可以說是處于這“智力食物鏈”的頂端,他們當然有比經紀人更豐富的信息源。林奇認為這是他有價值想法的最好來源。
  重實踐超過重理論
  林奇對股票理論家和預言家歷來異常反感。理論家總是喜歡高談闊論股票市場,林奇卻認為股市中總存在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風險,常常令人捉摸不到,如果一味聽唐德製筆原子筆德安堂燕窩信股市理論家和預言家的意見,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斷,多數情況會投資失誤。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只是一個讓某些人出丑的地方。”
  林奇雖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系,但卻不信誰能準確地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他認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是無稽之談。常常是只有到了時過境遷的時候,大家才能看到一些事情的真相,許多人都是事后諸葛亮。因此,林奇提醒投資者:“不要輕信經紀人公司的推薦,甚至連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訊雜志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會損失’的建議也別接受,請只相信你自己的研究。林奇處世冷靜,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他的許多投資都來源于對身邊事物的細心觀察。他看報時不僅注意好消息,而且特別注意壞消息,災難性的壞消息往往能帶來異乎尋常的機會。即使在他逛街購物時,也隨處留心新事物,以期發現新的投資主意。他對塔克·貝克、沃爾沃、蘋果計算機、鄧金·唐納茲、皮爾第一出口以及哈尼斯等公司的投資全部得益于他在與這些公司交往時,對這些公司的細心觀察。
  作為投資天才,林奇有一種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即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關鍵所在,并能用一種完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分析由大眾發出去的信息。他不斷地以嫻熟的技巧把投資從一個方向引向另一個方向。他就像一位比賽中的船長,要不斷變換航向以利用風向的變化,許多證券在他的投資組合里僅停留一兩個月,而整個投資組合里的證券一年至少翻檢一次。林奇自稱購買的股票如在3個月后,其中有1/4仍值得保留,就很滿意了。
  林奇的成功秘訣
  彼得·林奇在其數十年的職業股票投資生涯中,特別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擴展麥哲倫基金以來,股票生意做得極為出色,不僅使麥哲倫成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共同基金,使其資產由2200萬美元增長到90億美元,而且還使公司的投資配額表上由原來僅有的40種股票增長到1400種。
  須鯨是一種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針對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選擇地、快速地吞食數以千百萬計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通過鯨須選擇很少的精華部分留下來,其余的雜質則全部排除出去。林奇在感覺到投資良機時,也像須鯨一樣,先買一大批股票,然后經過仔細研究,最終選擇一小部分優異的股票留下來,繼續持有,其余的則全部賣出。林奇的須鯨投資法得到了華爾街同行們的普遍關注和追捧。
  林奇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還在于他選擇下列四種類型的股票進行投資:
  1.成長股,林奇謀求能夠獲得200%——300%的收益;
  2.股票價格明顯低于實際價值的價值股,他希望從中迅速賺取1/3左右的收益,然后立即轉移資金;
  3.績優股,帶有防御性,經得起經濟不景氣的打擊;
  4.特殊情況及蕭條的周期性股票。
  林奇從不持有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然而,林奇喜歡持有穩定產業中有巨大收益的保守股票,因為這些股票不會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盡管當整體市場股票上升時,它們上升得較為緩慢,但當市場下跌時,它們仍能支撐得住。
  他很少涉足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工具,他認為,如果你買股票,即使是一種風險很大的股票,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而期權、期貨市場就猶如一處昂貴而又無用的賭博場所,它沒有為社會提供任何資金,你認為糟透了的期貨毫無理由地越漲越高,最后使你陷入一貧如洗的困境,而你的錢也僅僅是輸給了贏家或經紀人而已。
  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林奇比較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
  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增長理所當然是一家公司首要的優勢,成長股股票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占最大的比例,其中中小型的成長股更是林奇的偏愛。因為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里只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成績。
  林奇偏愛的另一類股票是業務簡簡單單的公司的股票。一般的投資者喜歡激烈競爭領域內有著出色管理的高等業務公司的股票,例如寶潔公司、3M公司、德州儀器、道化學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等經過數十年成功的奮斗,它們已經形成了新佳源養護中心有效率的隊伍來利用機會、爭奪市場,并通過創制新產品來推動增長。毫無疑問,你真希望自祖輩起就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但在林奇看來,作為投資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東西,只需要一個以低價出售、經營業績尚可、而且股價回升時不至于分崩離析的公司就行。
  林奇是一個相對價值論者,而不是最大價值論者,他喜歡積少成多,他從不拒絕追求哪怕是很少的利潤。彼得·林奇把股市作為他任意馳騁的競技場,他所取得的非凡業績使他成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有價證券投資雇員之一。巨大的成功通常總是需要執著的投入。不管某一項事業是否值得獻身,如果你尚未達到非常熱愛它的程度,你就難以取得偉大的成就。正如一句古老的法國格言所說的,“精神的歡樂會釋放能量”。由技巧帶來的歡樂也許就是林奇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訣。

台長: hehe
人氣(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成功故事 |
此分類下一篇: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成長史
此分類上一篇:  創業歷程:從女招待到億萬富翁理財顧問的蘇茜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