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7-20 11:08:57| 人氣1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010719與小威兄就中國經濟問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威兄,如果你是在宣傳大陸如何投資環境美妙,我倒可以幫忙潑冷水。我自信對於反事實的對大陸的吹捧能比多數人看得更清楚,也自信對於反事實的潑冷水比多數人看得更清楚。但既然你是潑冷水,由於你對於事實的掌握可能與現實有落差,因此有些反事實的成分,我基於台槓的需要,就只得說你這裡不對、那裡不對了。下面只提一點點;您文章中當然有許多部分還是有些道理,但我所批評的部分也不是值得批評的全部。

對於投資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廠商的事情;具有政治意圖的學者與政府的判斷往往有些幫倒忙。看到宣傳大陸的報導就忙得消毒,只宣傳整個中國大陸的混亂,不說明何處真的值得投資,與每年三百萬人次的台灣人的所見所聞差別愈來愈大,政府公信力愈來愈低,這就是「消毒」者所面對的困境了。

傳媒一直有很強的大中華情緒,但在九十年代初、中期,一般人提到大陸,可能免不了提到「窮親戚」,然後「沒門的廁所」等等。「眼見為憑」的小眾傳播,在每年一到三百萬人次的交流下,反而是最主要的信息來源。報紙、電視說再多好話,沒多少人會真的要移民上海。宣傳要起作用,還得有真憑實據。

與此相反的,政府一貫認為大陸危機重重,一貫鼓吹「南向政策」結果1997的亞洲金融風暴一來,南向都倒大楣。政府一直要人民相信「西進」會完蛋,結果西進卻沒事。反宣傳的政府宣傳,民間在實踐中也會判斷真偽,如果發現政府的自作主張常常是幫倒忙,對於政府的信賴就會降低。

如果一個建議者如你我,不能細緻到「哪些產業適合投資於哪些地方,哪些產業不適合投資於哪些地方」,投資時機、投資區位都付諸缺如,我們對於個別廠商的用處就非常有限,他們仍舊只得依靠自己的情報網路。我們「鼓吹」或「降溫」的努力,就都缺乏實質的作用。

我們在工作場所常說要「提供台商全面、正確的訊息」;我們的意思僅僅只是:「要全面宣傳大陸負面的訊息」。十多年來政府的立場皆是如此,但是如果這種宣傳禁不起現實的檢驗,政府的信用就會被損害。與此類似,如果老共「人民幣不貶值」喊了一百次,結果卻貶值,那他的信用就很糟了。

就我知道的,到1997年之前老共政府的信用比台灣差得多,但之後形勢就開始轉變。喊「狼來了」的人,從老共變成我們的政府,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壞現象,覺得北京更可信賴。現在就算真的「上海問題多多」、「大陸危機重重」,但憑什麼相信那些曾經錯誤鼓吹「南進」的一幫人呢?因此人民也未必聽信了。「信用」是很重要的。政府訊息與三百萬往來兩岸的人民的觀感若差別太大,就很難取信於民。你這裡的分析也是一個道理。

如果台灣的政府、學界愈來愈不值得信賴,老共變得更可信賴,那麼「一國兩制」支持率就會有愈來愈穩固的心理支持基礎。那麼,基於政治正確,甚至僅僅為了逢迎上意所作的分析評估,最終由於背離現實,都成為傷害台灣、禁錮台灣的文字網罟。因此說「狼來了」之前,得先將眼鏡擦乾淨。

由我來喊狼來了,或許可以喊得更好;但我不預期狼真的會來,那麼「警告」除了政治考量,已經沒有什麼動機可言。或許我得買個望遠鏡吧!至至少,基於「明哲保身」、「政治正確」,我至少應該把可能出問題的地方也講一講,呵呵!

您固然擔心「台灣一面倒的宣傳大陸正面的輿論」;但在北平東路,「為匪宣傳」乃是大禁忌,根本上不了台面,遑論客觀的分析辯論。政治人物一面倒的繼續期待大陸出大問題,以此作為各種拖延的心理基礎。對我來說,這種「小氣候」才是活生生的窒息氣氛,這與你們所擔心的「大氣候」,實在太不相同了!

下面是一些批評。

●小威稱:「台商的投資更是引人注目(總投資額已超過五百億),巨額的經貿和出超(九五年甚至高達242億美元),不但使台灣的經常帳得以平衡,更使台商對中國市場趨之若鶩…….今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更突破一兆二千億美元,高居全球第六位(僅次於美、日、德、法、英)。……中國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廣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工資!這也是中國吸引台商的首要條件(而不是語言文化因素)」

小威文章肯定台商對於台灣收支的幫助,這很重要,因為這可以避免政府的反市場說詞誤導民眾。

中國大陸今年GDP將有12000億美金?中國時報社論的那個數字其實有問題,我轉貼不代表贊成所有的觀點,我想今年大陸大概只會有11500億美金左右,可能還略低一點;到不了12000億美金。超過義大利成為全球經濟第六大也很有問題,我預計要再過三到五年,除非歐幣超貶,但我不預期歐幣再貶值下去。如果歐幣大幅升值,中國要趕上義大利成為第六位,說不定要再六、七年。

雖然如此,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確實是在擴大,每年新增GDP約佔同年世界新增GDP的十分之一,是開發中國家的將近一半。不看到這一點,把中國大陸與OECD國家相比,而非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相比,就作了錯誤的橫向比較。然而,市場大雖然是吸引人的條件之一,但這是最近幾年才逐漸成熟的市場,早期台商並非以市場大為投資目的;晚期台商才是以廣大的市場為考慮重點;因為此時市場漸漸形成了。倘若在市場不成熟之前就投入內銷市場,則必然鎩羽而歸。

大陸的「市場」、「工資」並非主要。「政治穩定」(包括勞工運動被壓制)、經濟發展也穩定,連改革的趨向都可以被預期,因此投資的前景比較可以掌握,其重要性不小於「市場」與「工資」。語言文化,以及相關的「地緣因素」也非常重要,對於台商尤其如此。其原因從前就說過了。在同一文化區,談「根流台灣」,台灣先得有更吸引人的條件。

●小威稱:「沿海大都市的基本消費物價與九二年相比,已提高了一倍」

全大陸各地的物價,在1992到1996年之間成長了約一倍,但之後物價進入一個負成長的時期,這一年才回復輕微增長的正常狀態。「沿海大都市的基本消費物價與九二年相比,已提高了一倍」的說法早已成為過去時。不是不對,而是對認識現狀已失去意義。

●小威稱:「政府加稅空間有限,那麼便只有縮減支出一途」

說實在,從近兩三年的報告來看,看不出政府沒有加稅的空間。經濟成長率7%到8%,但財政收入增長常常是將近20%。財政收入增長的來源我尚未分析,但與小威兄與童兄的「擴大財政支出可能帶來中國財政崩潰」的說詞相異的是,我較傾向於認為中共是以此種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為前提而實行擴大投資的策略。從最簡單的財政收入來看,可能我的說法(很不幸,也是老共政府的說法)比較可靠。但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趨勢一旦逆轉,則問題可能就變得很嚴重,這時也就變成小威兄的說法比較對了。無論如何,我們的討論得先共同認識現實:「現在」的財政收入仍然是快速增長的(而非相反)。

===================

留言稱:「失業率下降,但實質工資水準也下降,同時預算控制緊縮」。這不是現在的問題。

1994年當年由於中國大陸貨幣貶值,當年的中國大陸GDP只有四千多億美金;而台灣當時已超過兩千億美金,因此確實只有兩倍左右的差距。現在兩岸的經濟規模是三倍多一些,由於台幣貶值且成長率低,人民幣不貶值而成長率高,今、明兩年間兩岸經濟規模就會擴大到四倍。目前的趨勢如果沒有太大的改變,2008年擴大到六倍是很容易的,擴大到十倍則可能性小得多。中時文章中稱六到十倍,其實六倍或是十倍是大不相同,幾乎有一倍的差距。在7%的成長率差異下,也需要十年才能縮短一倍的差距,因此中時那一篇文章有點取巧了。但兩地經濟規模差距拉大在九十年代後期開始成為趨勢,平均生活水準差異縮小也是趨勢。這個趨勢何時可能逆轉?或者是否可能逆轉?只靠提出一些大陸早就存在的問題,或者任何開發中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或者其他一些枝微末節,不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焦慮。因此我覺得您的第一篇文章還沒有搔到癢處。

中國大陸才開始融入資本主義社會;是個一黨統治下的威權政體,但這個黨不是一般開發中國家的鬆散無力的黨,而是組織嚴格、甄拔機制成熟的黨,以此為基礎研究中國大陸,可以發現一些特點。


台長: 包淳亮
人氣(1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