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3 21:26:23|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楞嚴經 0121 ~ 0125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21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母陀羅』也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手印,現在所謂手語。譬如我們合掌,合掌就是手印,代表恭敬、代表一心。十是散亂,合成一就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手臂可以做成種種姿態而表現許多的法門,不用言說,一舉手使對方一看,一切意思都明瞭。現在有手語的學習,大家對這印象一定會很深。佛法裡面所謂妙印之手,特別是在佛的果位上,因為佛佛道同,佛的相貌完全相同。佛又有許多,你到《萬佛名經》裡面去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一萬二千多尊佛,相貌完全一樣,比雙胞胎還要像,你簡直就沒有辦法辨別,怎麼看法?就是看手印,在手印上有差別。菩薩的像還能夠辨別得出來,因為就算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的相貌還有小小的差別,真是相隨心轉。手印也是代表方便,也代表解脫德。眾生在根身、境界上迷惑顛倒,所以才起無量無邊的煩惱,而將真如本性隨著業力在流轉。菩薩以母陀羅手臂來接引眾生、來提攜眾生,也就是說幫助這一切眾生斷煩惱,恢復他的本性,現手臂這麼多,意思就在此地。

.

『目』是眼睛,代表觀照的智慧,『清淨寶目』是表實相般若智慧。前面意思明白了,這個地方當然就不例外,這是說明眾生迷失本性,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不曉得煩惱業果當體性空,怕的是你沒有觀照般若;換句話說,你沒有清淨眼目。再說到,誰的眼目不清淨?眼目絕不是指肉眼,肉眼沒有用處,這個眼是指你的見性,不清淨了就是眼識,心心所的見分那就不清淨。你用眼識、用心心所的見分,你才有無量無邊的塵勞煩惱。「清淨寶目」就是見性,前面「十番顯見」講的是見性。

.

這一段就是觀世音菩薩所現的千手千眼,就是這個意思。佛菩薩造像這方面,大家看到有千手觀音,畫像的確千手觀音能畫得出來,塑的像沒有辦法塑成千手,但是塑得很好的能夠塑到一百零八手,就是一百零八臂。諸位想想,假如你是觀世音菩薩,你長了四個手、長了六個手,你覺得方便不方便?如果你長一百零八手,我看那行動很不方便;要長八萬四千手,你簡直動都動不得,你還能辦什麼事情?諸位這個地方要曉得,此地是表法的意思。八萬四千手,是表從一真法界生八萬四千智慧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是從總體上講的,是這個意思。手是代表幫助人家做事,這就是表示這人非常能幹,什麼都會做、什麼都做得比人好,千手就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一千個手。千眼也表這個意思,一般人看不到地方他都能看得到,他能夠有智慧之眼遍照十方。特別是在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哪個地方有苦難的眾生,他看到他成熟了,都去幫助他。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22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所遊世界』,這一句是講教化眾生,是說化他。前面是講他的自度,這個地方講度他,自度度他,或者我們講自行化他,都是一樣的意思。觀世音菩薩既然是在等覺位,他所遊歷的世界、教化眾生範圍之廣大,與佛已經是平等、一樣的。因為等覺是後補佛的地位,菩薩地裡面講是十一地的菩薩,往上再進一級就是究竟佛。所以他所遊歷的世界、所教化眾生的範圍,與十方諸佛可以說是無二無別。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並不僅限於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僅限於與我們娑婆世界有特別的緣分。這一個世界眾生的因緣,也是隨時不相同的,我們世間人常講風水輪流轉,佛法的法運也是風水輪流轉。我們現前的風水,眾生耳根最利,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就是這個道理。他教化眾生,教是教學,化是要教眾生變化氣質,在佛法裡面教學的變化,是超凡入聖,變凡夫為聖人,這是佛法的教學。

.

這一段經的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文字表面上看很容易懂,它的理論很深,關係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的修學有很多的障難,障難發生在哪裡?就是沒有辦法捨,根塵都不能捨。你幾時捨,你幾時就成佛、就得道。你要問,我們修行到底修多久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證果?你這個事情問誰,誰都不曉得,只有問自己。你現在捨,你現在開悟、現在成佛;你明天捨,你明天開悟、明天成佛,沒有時間性的,看你幾時能捨。你頓捨就頓悟、頓證,你漸捨就漸悟、漸證,完全操在自己,給諸位說,這個事情誰都沒有辦法障礙誰。你說修行被別人障礙了,那是天大的笑話,是怨天尤人,沒有人能夠障礙你自己,實在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誰能障礙?如果有人能夠障礙我們,這個事情真被別人障礙了,那人家一定也能幫忙我們,這是一定的道理,他能妨礙我,他就能幫助我。魔王波旬、妖魔鬼怪可以障礙我們,諸佛菩薩就可以幫助我們,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那些魔王不能障礙你,諸佛菩薩也不能幫助你,所以這個事情得靠自己。魔來妨礙,是來誘惑你,你自己不動心,他沒辦法;菩薩來幫助你,是把這個道理、方法給你說明白,你不肯幹也沒有用處。所以佛與魔,對於我們來說是增上緣而已,取捨成敗完全操之在自己,不在別人。

.

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那個時候,現在蓮因寺的情形我不清楚了。我在民國四十七年跟他一起住茅蓬,在埔里住茅蓬,茅蓬裡沒有報紙、也沒有收音機。我們住在那個山上,一個月不下山,離我們那裡一里路以外的事情都不曉得,出了事情都不曉得,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們做了原始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什麼事都不曉得,心清淨。「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的事多了煩惱就多。修行人要斷煩惱,要少是非,所以世間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心愈清淨。佛法的初學,一定要這樣才能夠把心定下來,為什麼?求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然後才出去參學、博學多聞,那個博學多聞你認識人愈多愈好、知道的事愈多愈好,為什麼?他不生煩惱,他長智慧。那就要樣樣都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通達才能夠度化眾生。你要是沒有根本智,你知事多、認識人多,麻煩就來了,增長煩惱障、增長所知障。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23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彼佛如來』,就是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觀世音佛。他學成了,他的老師很高興、很讚歎他,說他『善得圓通法門』,「善」是善巧,所以給他授記也稱為『觀世音』,老師是觀世音佛,他是觀世音菩薩。這種情形在佛法裡面很多,不止他一個。像彌勒菩薩,大家曉得彌勒在久遠劫之前,遇到一尊佛叫大慈如來。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慈氏,就是大慈大悲、慈悲的意思。他看到大慈如來心裡很歡喜,他就發願希望他將來成就跟大慈如來一樣,不但一樣的慈悲,而且同一個名號,就像此地的觀世音菩薩一樣,同一個名號。因此阿逸多菩薩在小本《彌陀經》裡面是表願,淨土是三資糧信、願、行,我們小本《彌陀經》裡面是以文殊菩薩表信,彌勒菩薩表願,乾陀訶提菩薩跟常精進菩薩表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所以人名字擺在那個地方,它有代表意義,真正是所謂師資道合。我們在《大悲經》裡面看到這尊菩薩有一段簡歷的介紹,說這尊菩薩在過去久遠劫以前他就成佛,可見得觀世音菩薩是倒駕慈航,是來幫助阿彌陀佛弘法利生的。他早就成佛,佛號稱之為正法明如來,這是許多同修們都曉得的,這是說他曾經成過佛。

.

將來,這是講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環境很特殊,真是不可思議。在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底下一尊佛出現就是彌勒菩薩成佛,當中距離(《彌勒下生經》裡面給我們講)五十六億萬年。釋迦牟尼佛離我們現在,按照外國人的記載才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人記載,也不過是三千零十幾年。諸位想想,五十六億差得太遠了,這當中這麼久的時間沒有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以我們中國的算法,現在一萬二千年已經去了三千年,還有九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沒有佛法,要等到五十六億年之後,彌勒佛出世的時候,這個世間才有佛法。可是極樂世界就不一樣,阿彌陀佛滅度,觀世音菩薩立刻就成佛,它沒有間斷的。觀世音菩薩成佛,那個世界名字要改了,不叫極樂世界,他也不叫阿彌陀佛,他的名號叫功德山王如來,這是經裡面有記載的。功德山王如來入滅之後,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可見得那個世界佛住世沒有中斷的。這個世界的殊勝實在是不可思議,其他世界沒有辦法相比。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去往生,是有道理的。

.

從真如本性裡起了無明之後,就變出兩個東西,第一變就變成無明業相,由業相裡變成轉相,就是見分;同時,因為有見,從業相裡又變現一個境界相,相分。見分跟相分是同一個東西變現的,就是無明業相,它的體是一不是二。我們稱見分就稱佛性,稱相分我們就稱法性,這是講見分之體叫佛性、相分的本體叫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同一個自證分,同一個自證分裡變現出來的。自證分就是無明業相,或者再提高一層,說它是真如本性都可以。因此心境是一,能見與所見不二,這個理的確甚深。幾時你才能夠見到這個事實真相?給諸位說,就是明心見性,你真正見到這個事實真相就是明心見性。實在說《楞嚴經》裡佛也告訴我們,前面我們曾經念過,「淨極光通達」。觀世音菩薩他這個方式,就是從淨極而見性,入流亡所,能所二邊都離開,他能所不二、能所一如,這個時候見性。他雖然功夫用在耳根上,用在聞性,在原理上說,一根解脫,六根通達。佛在本經舉例講「六結三空」,每一個根都有六結,舉的例子是在耳根上說的。一根解脫、六根返源,然後才曉得,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本來是周遍法界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24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這段經文是接著前面來的,觀世音菩薩將他自己修學的法門,菩薩自己敘述他修行成就的這段經歷之後,當然也是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的,也是為我們做一個修行的榜樣。菩薩說完之後,世尊是釋迦牟尼佛,放光來給他印證。所以經文裡面講「從其五體同放寶光」,五體就是五根,因為意根在內看不見,在外面的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放光;換句話說,全體放光,這就是代表圓通法門。遠灌佛菩薩頂,這是表一一圓通皆是無上大佛頂法,如來以之為密因,菩薩依之修學萬行。釋迦牟尼佛這樣表現,十方如來也有回饋,「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這是諸佛如來的回敬,代表佛佛道同。來灌佛頂以及灌諸菩薩頂,這是表因果一致。在楞嚴會上,是以二十五位菩薩代表菩薩修學的一切行門,所謂六度萬行。這個二十五,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綱領。無量的行門,不外乎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所以十八界加七大這就是二十五,二十五法門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它就代表所有的行門。二十五位同證大佛頂法,同成佛道,由此可知,法門沒有勝劣。我們在經裡看得很清楚,每一位菩薩說他自己修證的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第一,從來沒有第二。為什麼?因為每一門都能夠圓成佛道、圓滿成佛。既然門門都第一,為什麼我們特別要選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那就是說觀音菩薩的根性與我們很接近。娑婆世界的眾生在六根上來說,確實耳根最利,我們往往看東西看不清楚,聽能聽得清楚。所以諸佛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度眾生的方式,就是以音聲為教體,講經說法,以這個方式為主要接引大眾的方法。

.

你修行修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不著相、不取相,在這裡面鍊不動心,心才一起分別就墮邪見。如果沒有分別,一切無知,外面境界善惡是非都不曉得,那墮到無明。境界又清楚,清楚又不執著,這叫禪定;換句話說,一切事比什麼人都清楚。我跟你們講,不但眼前的事情清楚,過去的事情清楚,未來的事情也清楚,沒有一樁事情不清楚,了了分明,這就叫增長智慧。雖然清楚,在境界裡絕不起一念、絕不起一點分別,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照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不起一個分別執著就是禪定,這叫定慧等持,這叫一行三昧。我們在此地看到,人家聽經就能夠信解、就能夠悟入,得未曾有是信解,獲金剛三昧是悟入,所以看經看到這個地方,「他怎麼修的,我為什麼不會?」你能夠在這個地方反省、在這個地方檢點,才能消業障、才有個門路可入。

.

成佛的真因既然找到了,蓮花是表因果同時,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因裡就有果,果裡有因,所以因果是同時的。這就像《華嚴經》裡面所講的「行布圓融」,從圓融方面來講,每一位具足一切位。譬如初住菩薩,我們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可是初住就具足其餘的九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統統具足。佛在《華嚴》裡面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也正是大經裡面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圓覺經》上我們都念過。到了如來果地的位置上也具足初發心,這就像蓮花的意思,你看蓮花一有蓮就有蓮子,因與果是同時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25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不攀緣,我們自己才能成就,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求開悟、是要求頓入、是要求了生死超三界,目的在此地,不是求世間名聞利養,不是求世間功名富貴。出家人也不能夠存一個心,「我要做一個開山祖師」,你有這種心,就跟世間人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沒有兩樣。你開山了,你建個大廟,廟建得非常莊嚴,到廟建好之後差不多你的壽命也沒有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地方我辛辛苦苦建的」,又捨不得放下,你捨不得放下,這寺廟裡面又沒有夫婦住在裡頭,你怎麼能投胎?那寺廟裡有蟑螂、有老鼠,好,你去投那個胎了。去年我在南部講經,給諸位講過小港那個地方有個廟,那個廟裡養了一隻狗,那個狗就是廟裡去世的住持投胎的,這個事情南部都知道。他為什麼會到這個廟裡投畜生胎?因為他捨不得他那個廟,他那個廟一生辛苦經營的,他捨不得。

.

大家曉得,參禪容易著魔,持咒也容易著魔,為什麼?這兩種方式,因為與鬼神往來很密切。持咒的咒語,差不多都是跟鬼神打交道。好像我們在人世間一樣,你交際很廣,都跟這些流氓、惡人打交道,往來得很密切,你要有能力駕馭他;你沒有能力駕馭他,必定有一天受他之害。禪與密,特別是密宗與鬼神關係太密切,鬼神不好惹,你把他請來,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與鬼神沒有什麼往來的,像念佛、持戒、修觀,與鬼神很少打交道,少往來也少受其害。我們自己修學有自信心,我們不接受他的幫助,他也就不會來找我們麻煩;你既然需要他幫助你,換句話說,有許多地方必定他要干涉、他要來干擾你。正是所謂有利則有弊,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

.

入菩薩乘,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已經入了菩薩乘,那行不行?不行。《楞嚴》跟《金剛經》是一類的,是一樣的境界,《金剛經》上佛講了幾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要是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沒入菩薩乘。沒入菩薩乘,求無上道,那是不可得的,決定得不到,你沒上路。好比你駕車要到高雄,你走高速公路,你沒上高速公路,你怎麼會到達?菩薩要破四相,破了四相就入菩薩乘。佛滅度以後,娑婆世界眾生具備這個條件,才是《楞嚴經》的當機者、當機眾,最適合他修。不是這個根性,怎麼樣?培養這個根性。所以大經薰修,我們在《華嚴》跟諸位講四種眾,這是結緣眾。結緣眾利益是在薰修,薰修薰的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當機眾,薰久了把煩惱習氣都薰掉,這就成功了。

.

.

.

台長: 斷捨離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書籍 / 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楞嚴經 0116 ~ 0120集
此分類上一篇:楞嚴經 0126 ~ 0133集 (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