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22 23:58:57| 人氣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般若心經念佛說 (一)

.

.

般若心經念佛說(第一集) 檔名:09-018-0001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為什麼不得力?這個法門,在這麼多年來,我們講了許多次,也講了很多的經論,知道這個法門在佛法裡確確實實是最殊勝、最穩當的一個法門。不但釋迦牟尼佛極力的勸導我們,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離苦得樂、超越輪迴、圓成佛道,也是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沒有一尊佛不修學。如果認真的說,諸佛如來確確實實都是念佛成佛的。這個在理論、事實上,我們都已經見到了。為什麼我們學習功夫不得力?往常我們都知道《彌陀經》上所說,修學這個法門一定要具足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實在這三個條件裡面都具有高度的智慧,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就不能稱之為淨宗的三資糧。但是我們說這三個條件,往往把般若智慧疏忽了,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仔細想一想,它真的是高度的般若智慧。因為我們看早期佛講《華嚴》的時候,華嚴會上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普賢菩薩是願行第一,這兩個人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有高度的智慧才會自求,自己選擇這個法門;有大願力,才勸導眾生修學這個法門。所以選擇這樣究竟圓滿的法門,確確實實是最高的智慧、最大的弘願。也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我們選擇《般若心經》,跟諸位談談念佛法門。

.

《無量壽經》一再說明,西方世界大眾都是修學「普賢大士之德」;佛在《華嚴》又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西方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這就好像學校,從一年級到最高的年級都是修普賢行。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於是我們就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因為統統修的是普賢行,四土九品都沒有例外。

.

什麼叫正念,什麼叫妄念,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得很清楚。妄念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叫妄念。什麼叫正念?正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真心是明瞭的,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正念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樣,鏡子照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它沒有。佛教給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這是真心。真心不起用的時候,它就那麼清楚,但是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人家來問,這一問它就起作用。別人來問的時候,這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瞭。不起作用的時候像一面鏡子,起作用的時候還是一面鏡子,他有沒有分別?他自己沒有分別,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你們問這是什麼?我說這是毛巾。這是毛巾,就分別了、執著了,這個分別、執著是因為你們叫它做毛巾,我隨你們說的,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智慧。如果我真的執著這是個毛巾,我也迷了,也不是真心。

.

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給我們說他一個字也沒說過,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道理,他所說的完全是隨順眾生分別執著而說的。如果你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跟佛見面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了。佛無說,你也無聽,那叫真般若,那個才叫真說。

.

【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由此可知,《般若心經》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實在講,佛說般若說了二十二年,真的只講一句話,就是《心經》前面這一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菩薩這兩個名號,稱「觀自在」是說他自己修行,用這個名號;稱「觀世音」是菩薩教化眾生。「自在」是從智慧上建立的名號,「觀世音」是從慈悲上建立的名號。慈悲一定是以高度智慧做基礎,這個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沒有智慧,感情的慈悲,那就麻煩大了,在佛門常講「慈悲多禍害」,那就是慈悲沒有智慧,結果就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災害,所以它一定是以智慧為基礎。

.

本經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觀」。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眼接觸外面的境界,我們叫看,我們叫看見;耳接觸外面的境界,我們叫聽見,耳根對的境界是音聲;鼻根對的境界是氣味。所以六根對的境界,佛法的名詞叫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境界的名稱。通常我們用的術語是見聞,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覺我們都稱為覺,心裡的念頭我們稱知,稱見聞覺知,在菩薩就用一個字,用「觀」。這個「觀」跟底下講「照見」,都不是一個單純眼對色的境界,耳對音聲也叫觀,也叫照見,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用一個字。通常我們用六個字做代表,這就是分別執著。在高度智慧裡面,分別執著離開了,所以就用一個字。這與我們一般見聞覺知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差別就在分別執著。離開分別執著就叫做「觀」,就叫「照見」;有分別執著,就叫做見聞覺知,差別在此地。

.

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像《楞嚴》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很透徹,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就是見聞覺知;離開心心所,就是不用心心所,那就叫觀,就叫照。這種說法說得的確清楚,的確是明瞭,可是我們做起來就非常非常的困難。因為我們不只是這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都用的是心意識,用成習慣,現在叫我們不用,沒有辦法,捨不掉。心意識的現象是什麼?識是分別,意是執著,第八識是心,是落印象,我們見色聞聲都會有很深的印象。要離心意識,簡單的講,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個難。佛菩薩他們六根對外面境界,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心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平等;觀就是覺。實在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它這裡用一個字,觀。所以菩薩得自在,我們不得自在,我們有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就是我們不會觀,我們會分別、會執著、會落印象。

.

《心經》裡面講的五蘊,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心法,現在人講的物質跟精神兩個範圍。物質現象是什麼?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它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而已,這個說法跟佛家說法非常接近。波動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無明,無明是動相,無明是妄動,無明不是靜止的,無明是動的。科學家今天講的波動的現象,就很像經上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是這樣發展出來的、變現出來的。科學進步對於佛法實在講幫助我們理解,這是其他宗教裡頭所沒有的。所以它是個波動的現象。

.

《金剛經》上說的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給我們這樣看法,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話都教我們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離開分別執著,我們對於事實的真相就能夠看到了。《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這個話佛不常說,只在《華嚴經》上說過、《圓覺經》上說過。本來是佛,本來成佛,為什麼我們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會變成六道輪迴?會變得這麼苦?這又是一回什麼事情?佛說我們迷了。他講的是「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把我們這個病根說出來了。佛以後在經上給我們講二障,二障是兩種障礙,使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恢復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成佛,它本來是佛。所知障從哪來的?就是從妄想分別來的;煩惱障從哪來的?煩惱障是從執著來的。

.

理、事明白了,我們才知道我們應該怎樣用功,怎樣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一定要學佛、學菩薩,要學佛菩薩,要用觀照的功夫。禪宗特別標榜這個功夫,禪宗修學用功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觀照」,觀照就是練習,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練習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先練習這個。在生活當中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是什麼?分別、執著、妄想,那是錯誤的行為。這個功夫用久了,功夫得力了,就進入第二個階段「照住」,照住就是我們平常講他得禪定,得禪定叫照住。照住久了,這個功夫成熟了,第三個階段叫「照見」,照見,就是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照見。禪宗到照見的時候,才真正解決問題,了生死、出三界。

.

我們現在要問,禪宗裡面觀照、照住、照見,我們淨土宗有沒有?有。只是名詞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功夫的層次完全相同。而且我們用的方法,比任何一個法門的方法,真的要巧妙,巧妙得太多了。淨宗法門只用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我們常看到經上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到底怎麼不可思議不知道,如果真正知道不可思議,你的信願行一定都會達到上上乘,與文殊、普賢確確實實沒有兩樣。我們到西方世界的成就,一到西方世界成就就跟普賢、文殊平等,為什麼?因平等,果當然平等。

.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一共是四十八章。第六章一共是四十八段,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第一?古大德也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說的就是佛號,十念必生。從十八願裡面,我們明瞭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這個才把佛號顯示出來,它在整個佛法裡面是最高峰。換句話說,四十八願就是解釋這個名號的,《無量壽經》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解釋《無量壽經》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大藏經是解釋《華嚴經》的。你這麼上下一看,這個才真正明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才真正曉得。

.

這句名號,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所說一切法門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句沒有漏掉。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在這句名號之中,可以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也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所以你念這句名號,這一切經都念到了,一切咒也念到了,一切法門都在其中,一樣沒有漏掉!這是我們認識名號的價值,認識名號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所據的地位,我們為什麼選擇持名,這說得出一番道理出來。文殊、普賢也選擇這個法門,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為什麼選擇這個,我們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選擇之後,我們信心堅定了、願心懇切了,這個就是高度般若智慧的選擇。所以念佛,執持名號,我們平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是禪宗裡面的觀照;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禪宗裡面的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裡面的照見。我們講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用這個名稱,禪宗裡面用觀照、照住、照見,名詞不一樣,境界、功夫完全相同。如果講功夫,我們比禪宗方便,比禪宗更容易得力。禪宗得力是相當之難,為什麼?禪宗是從空走,可以說完全沒有依靠。我們是依靠這一句名號,這就方便多了。所以一定要曉得法門殊勝,知道我們是在幹什麼。

.

阿彌陀佛也是個念頭,阿彌陀佛不是妄念,剛才講了,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性德的功德,是自性裡面的功德,不是平常的功德,而且是性德圓滿的名號。用這句名號,把我們自性圓滿的功德喚出來,是這麼一個方法,這叫念自性彌陀。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要有分別、不要有懷疑。有人來問:我們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到底是一個、是二個?我們念阿彌陀佛,到底是念自性彌陀,還是念他方世界的彌陀?那個懷疑,疑心不斷,這個是麻煩。佛在經上講,疑是菩薩很大的障礙。念佛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淨念自自然然就「都攝六根」。

.

所以要曉得怎麼觀,觀就是把所有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在這裡,我再要貢獻給同修們,念佛不在口頭上,口頭上念,有口無心,那個沒有用處。心上真正有了佛,那才叫念佛。所以「念」是今心。中國文字妙不可言,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念字是會意。我們俗話說心上人,你要把阿彌陀佛變成你心上人,那你是真的念佛。

.

.

.

台長: 斷捨離
人氣(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書籍 / 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來佛三聖永思集
此分類上一篇:般若心經念佛說 (二)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