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28 18:59:03| 人氣1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果品德教育需要例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文遠

原載於〔澳門勞動報〕第八期 28.11.2007

  近年特區政府著手推行品德教育,針對未成年人特別是青少年,鼓勵他們參與品德教育的活動,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像日前廉政公署主辦的「青少年誠信教育研討會」,邀請了兩岸四地近十名教育界專家學者作經驗分享,希望令本澳的「誠信工程」更臻完善。
  在品德教育方面,國內學者楊韶剛主張「知恥而後德」,羞恥感是個體意識到自身或所屬團體違反社會規範和道德行為準則時所產生的自我譴責的情感體驗。因為道德與法律不同,講求的是內心的自律而不是外在的他律,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感,品德就很難健康地發展起來,因此知廉恥是道德的基礎。
  兒童或青少年的道德推理及判斷主要是通過觀察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是否符合所屬群體的道德規範,會否受到他人批評或譴責而慢慢形成,當他們的行為受到周圍的人的批評時,或者僅僅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可能會被別人批評時,便會產生羞恥感。然而,兒童或青少年的道德觀通常都是以社會現有的道德觀作為參照,亦即是看見別人這樣做,他們便覺得自己也可以這樣做,假如大人們也不覺得羞恥,小孩更沒什麼感覺。
  但在推行品德教育的時候,在推廣奉公守法、廉潔不貪、公平競爭、責任與承擔等意識的時候,在一般生活中,或者在政治領域裡,成年人又為新生代樹立了什麼樣的榜樣?當成人世界的道德現實(兒童或青少年的參照對象)也出現問題,當宣傳內容與現實存在太大的反差,向兒童或青少年推行品德教育的成效又會有多大?推行品德教育需要整個社會配合,僅僅在學校裡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不會有成效的。要向未成年人推廣品德教育,必先從成年人著手,為兒童或青少年樹立看得見的榜樣,建構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環境,才能達到品德教育的效果,這是眾所周知的「言教不如身教」。
  當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引導兒童或青少年要學會判斷是非,絕不能盲目從眾的同時,一些社會大眾認為合法不合理的行為(例如土地政策、資助撥款等),政府部門卻只會按照他律,按照以往的做法,沒能表現出絲毫的自律和主動,特區政府缺乏的不是誠信,特區政府缺乏的正好是他們提出的──變革與承擔。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導學生責任與承擔的同時,該如何教導學生看待這個官方榜樣?

台長: 澳門勞動報
人氣(1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說桃論李 |
此分類下一篇:澳門大學生唔夠人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