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1 17:31:57| 人氣1,01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讀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畫作一向崇尚宗教、歷史性及寓言性,直至17世紀荷蘭人開始普遍製作與購買畫作,為了供私人收藏之用,繪畫的主題強調與室內裝飾相容並置,常見的題材則取自生活景象,如風景、肖像與靜物。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正是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代表作品。

維梅爾的作品內容即著力於家居環境和生活人物,目前僅有三十五幅畫被判定為真跡,如此少量的創作原因大概來自於他「慢工細活」的繪畫堅持。整體而言,他的作品內容不但富含故事性,主要人物周遭的人或事物亦都精緻的呈現,唯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只有少女立於一片濃黑的背景前,從左肩回眸側望的單純佈局。

維梅爾從未畫過這麼大的人物特寫,尤其是一位如此美麗的女子,再加上他的畫中人物向來都沒有名字,也不知道身份,以至於引起許多愛好這幅畫的人無限遐想。

據說美國小說家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自19歲起便愛上這幅畫,不但把海報掛在睡房中,天天觀看,更透過梅維爾生平的考察,以豐富的推論及想像力,將這幅畫的繪畫過程創作成一部小說。

前一陣子因為在「貝貝的新聞台」看到一篇關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的文章,爾後又在誠品發現崔西‧雪佛蘭的小說已被翻譯成中文,所以趁著這股興頭把小說讀完。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的確很美,尤其女孩回眸顧盼的眼神中,彷若不經意地一撇,卻又蘊含幽微的深情;修長秀麗的鼻樑,透露著堅毅的氣質;微啟的朱唇,欲語還休。雖然正如畫名,女孩耳垂上戴著一顆姆指般大的盈亮珍珠,然而因為她頭上裹著藍黃雙色的粗布頭巾,身上褐黃的衣服又非細緻的布料,與當時上流社會的仕女穿著不符,所以在崔西‧雪佛蘭的小說中,她的身份是一名女僕,而這顆珍珠耳環恰為小說帶來精彩的情節發展。

這名女孩在小說中名叫葛里葉,身為瓷磚畫匠的父親因為窯爐爆炸而雙目失明,為了撐起家中經濟重擔,她來到維梅爾家中當女僕,也因為她對於色彩的敏銳及心思的細膩,使得維梅爾將畫室的清掃及顏料的製作交由她負責。

當代的我們也許並不認為這兩項工作有何特別,可是從小說中「任何人」不經維梅爾同意不可進入畫室的規定來看,葛里葉的工作自然顯露出獨特性。尤其當時沒有現成的顏料,在葛里葉幫忙調製顏料之前,這項工作一向都是由維梅爾親自製作,其慎重可見一斑。

維梅爾過世時只有43歲,遺下妻子和11個孩子。作者可能根據這個情況,假想維梅爾的婚姻,刻畫出一名無法與丈夫分享創作的心得及喜悅的妻子,生活只能在不斷的生育中獲得滿足。因而葛里葉的特質與美貌吸引了維梅爾,雖然小說中並未在他們倆人的情感上有所著墨,但隱藏的愛意,卻在生活作息中緩慢地游移。

情感的高潮表現在維梅爾為葛里葉畫肖像的情節,尤其當畫作即將結束,維梅爾要求葛里葉戴上珍珠耳環時,她內心的掙扎和行為上的斷然,使得情感流洩如滿漲的船帆,正欲啟航,而風卻又悄然消逝。

耳洞對於女僕彷若一種奢望的印記,它揭露了她們對於珠寶飾物的渴求,可是虛空的耳洞卻終將無法填滿。

維梅爾要求葛里葉戴上珍珠耳環,葛里葉回答她沒有耳洞,卻只換來維梅爾一句淡默的回應:「那麼,妳得想辦法!」

穿耳洞的情節刻畫出葛里葉的內心翻騰。因為在乎維梅爾的要求,所以她在寧謐的深夜秘密地以針戳穿自己的耳垂,那穿刺的痛楚幾乎令她昏厥,爾後又為了不讓耳洞密合,更需每晚以粗針穿通耳洞,但耳垂的發炎仿若燒灼般令她痛苦不已。尤其當她把耳環戴上時,珍珠的重量拉扯著耳垂,似乎一再提醒她逾越本分(愛上主人、戴上夫人珍珠耳環)的事實,與必須承受的懲罰及煎熬。

畫作完成後,維梅爾的夫人(卡薩琳娜)發現葛里葉竟然戴上她的珍珠耳環,這不但傷害了她的尊嚴,更象徵丈夫情感上的出軌。葛里葉因而被逐出維梅爾家,為了「生存」,她被迫嫁給肉販,以維繫家中穩定的食物來源。

遭到驅逐的葛里葉終於不得不承認「自始至終他在乎的只是我的畫像而不是我」,她將精神寄託轉至兩名兒子身上。然而十年後,維梅爾去逝,葛里葉重新被叫回維梅爾家,卡薩琳娜被迫在遺囑的要求下,心不甘情不願地將兩只珍珠耳環交給葛里葉。

由於小說的敘事角度全由葛里葉出發,維梅爾的內心世界從來就隱晦不明。但此刻維梅爾的情感卻透過遺囑展露無遺,那幽微的深情不需要更多的文字來說明,已足以令葛里葉動容。

他們的感情不需要「珍珠耳環」來證明,葛里葉私下把它賣了,換得二十個銀幣。十年前,維梅爾家還欠肉販十五個銀幣沒還,但肉販自嘲那是換取葛里葉的代價。葛里葉把十五個銀幣還給丈夫,在心裏買回自己的自由,至於剩下的五個銀幣,她把它們藏在丈夫與兒子不會看到的某個地方,一個只有她才知道的地方,永遠不會花掉。

這又是一則受困於「階級」的愛情故事,身份的不相符,令兩個人深埋自己的情感,但此模式的張力卻得以激起讀者的慨嘆而深為著迷。在文學理論中,這類反應被稱為「淨化作用」,亦即讀者透過藝術作品而得以渲洩情緒、達到平靜。也就是以假想的情節所引起的哀憐或恐懼,來消除或減輕讀者心中所積壓的情緒,以達到滌清心理的作用。

所以在真實世界中情感得不到安撫的人,在閱讀這類文學作品後,隨著情節的發展,自己的情緒也隨之得到宣導,有如水庫洩洪,減緩壓力。

可是反向思考,這類作品卻也有如容易上癮的毒品般,導致人們對於「情感」有過於浪漫的假想,以至於無法適應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而造成許多悲劇。

無論如何,我認為崔西‧雪佛蘭頗為成功地刻畫了葛里葉這名假想人物的故事,細膩地描繪了她的處境及內心掙扎。尤其欣賞維梅爾與葛里葉的情感鋪陳,看似不著痕跡,卻處處皆能嗅到深濃的感情交流。

註:Vermeer的所有作品:http://mystudios.com/vermeer/index.html

貝貝的新聞台(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告訴我,你是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arywilke/3/1236487438/20040321231554/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崔西‧雪佛蘭著,李佳姍譯,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台長: 餅乾
人氣(1,019)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讀書札記 |
此分類下一篇:《羽衣》讀後

貝貝
我都忘了那五個銀幣了。
餅乾,
你寫得很好啊。

又,
最近發現Tracy Chevalier出了新書,
我會等平裝本出版才買。
2007-04-22 23:15:13
雀飛筆
我覺得作家很有想像力,光靠畫家的畫作,就可以勾勒一個虛擬似真的愛情故事。

我是先看小說後,才去找電影來看。電影拍得非常唯美,也將當時人物生活的背景做了一番考察,雖然覺得許多書中細節沒有表達,甚至結尾過於簡潔,但是再看一次小說,想像的空間反而更大。

電影情節或許有些不足,還是耐人尋味,值得推薦欣賞的。
2008-06-19 17:52:58
版主回應
讀完小說後,我也一直期待電影上映,可是當時等了很久,都不見高雄電影院有任何上映的預告。查詢了一下才發現只有台北電影院有上映。

每當這種時候,就會感嘆高雄與台北文化需求的落差。

不過我也有些懶惰,雖然知道市面已有DVD,可是也都沒有很強烈的購買慾望。

也許因為上課實在太忙了。

不過暑假將至,我得趁這二個月的空檔多「充電」,把平常想讀的書、想看的影片好好閱讀、欣賞!
2008-06-19 19:40:23
雀飛筆
這部片的DVD太貴了,實在買不下手。後來發現有出租,$40就解決了(嘿)。或許高雄租得到,這樣就無須感嘆了。

至於徐四金《香水》,電影就不建議了,個人覺得拍不出小說中的感覺。
2008-06-20 12:08:48
版主回應
呵呵!

徐四金的《香水》,我倒是在某一次網路購物時以199的價錢就買到了。只是一直放著沒看哩!
2008-06-24 10:06: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