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30 04:30:05| 人氣1,33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角七號》—本土化不是票房毒藥(不含劇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低成本製作的《海角七號》意外爆出,接連打敗大製作的《色,戒》和《赤壁》,成了台灣史上最賣座的華語片。《海》在台灣大收,在於它的本土化:大量的台語、日治時期的日台異國戀、明媚的台南海岸、不同面貌的台灣地道小市民......讓台灣人感到無比的親切。許多台灣人一看再看,報載有個人去電影院看了不下十次,幾乎都背得出角色對白。

一岸之隔,卻讓香港觀眾難以完全投入其中。片中的台語說得很快,觀眾許多時候趕不上字幕,自然降低了觀片意慾。坐在我身邊的那對情侶,在片子播放了約三十分鐘就選擇離開,大概是受不了那一大堆聽不明白的台語。這跟內地同胞永遠無法完全領略90 年代周星馳電影內的無厘頭笑位一樣,均源於文化差異。

日益「去本土化」的港產片

在電影市場愈來愈全球化的今天,《海》的成功其實是港產片的一盞指路明燈。現時港產片年產量不斷萎縮,早已失卻了「東方荷李活」的昔日光輝。中港合拍片乘時而起,儼然成了當今港產片的主流。近年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均屬中港台合拍的大製作,比如《投名狀》、《赤壁》、《色,戒》、《長江七號》、《不能說的秘密》等等。合拍片方便製作方在更大範圍內尋找合適演員,又能保證到電影的外地票房,似乎是一舉多得。於是,港產片不斷「去本土化」來迎合外地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就成了唯一出路。不過《海》的成功打破了這個規則。它實實在在的告訴港產片一個訊息:本土化不是票房毒藥。

曾幾何時,「本土化」電影是港產片的成功因素。90年代最具本土特色的電影,無疑是開創「無厘頭文化」的周星馳電影。周氏電影的成功,甚至風魔萬千內地青年,令香港文化得以輸出國內。然而在踏入千禧年代以後,就連周星馳本人也無法違逆合拍片的大潮流,《少林足球》、《功夫》乃至《長江七號》愈來愈「北望神州」,國內演員的比例不斷增加,而且笑位日益「去本土化」,照顧到國內同胞的品味,務求讓全人類都看得明白。時至今日,想在周氏電影中找尋昔日的廣東諧音gag,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去本土化」所要付出的代價

不過「去本土化」隨之而來的代價也高得驚人。首先是降低了電影的藝術價值。為迎合內地市場,電影內容也就不能太敏感。政治題材不能拍、事事追求政治正確,都令電影掣肘多多。為得到內地電檢審批,製作方許多時候不得不修改結局,確保「邪不能勝正」。內地版《無間道》的劉德華最後被拘捕;《黑社會》的古天樂「原來」是警方臥底;《投名狀》中的李連杰是個徹徹底底的奸角,原本頗多心理掙扎的電影被硬生生扭曲成一套黑白分明的樣板戲。至於周星馳的電影,其「去本土化」與退步程度正好成正比,愈來愈不好看。

另外,合拍片潛藏著本地演員青黃不接的隱憂。合拍片大量起用內地、台灣、新加坡的演員,變相減少了本地演員的演出機會。本地的女演員的問題尤大。看看近數年的香港金像獎影后,由近至遠依次為斯琴高娃、鞏俐、周迅、章子怡,本地女演員已失落了四年影后寶座。能擺得上檯面擔正做主角的本地女演員更是寥寥無幾,除鄭秀文、蔡卓妍之外似乎已數不出有誰,如果你認同鄧麗欣還未夠資格的話。本來還有個影后級的張柏芝,可惜被淫照事件一舖清袋。合拍片的大行其道只會加劇這個趨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本地女演員的發揮空間只會愈來愈收縮。

我們需要書寫香港的本土電影

在港產片日益被邊緣化的趨勢下,我們其實更需要如《海》一類高質素的本土電影。《海》用映像來「書寫台灣」,香港也需要一部「書寫香港」的本土電影。香港人渴求一套能反映香港民情、紀錄香港市民生活點滴的小品。現時港產片不乏大堆頭的史詩式製作,卻獨欠香港角度的小品電影。幸好今年我們還有《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文雀》這類「書寫香港」的電影。不過敢於向內地電檢說不的導演始終寥寥可數,除了杜琪峰,如今還數得出誰﹖

在《海角七號》為台灣電影史寫上新一頁的同時,希望也為香港的導演帶來一點啟示。想在全球化中站穩,要的不是「去本土化」,而是剛好相反。本土化的成功例子,遠有《大長今》,近有《海角七號》。至於香港的「海角七號」,又會在何時出現﹖

台長: 曹墉=倫爺
人氣(1,33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証人》:演員出色、劇情緊湊
此分類上一篇:〈無記開拓新劇種:應該怎樣拍《溏心風暴》第三輯﹖〉

infixman
甚至風"魔"萬千內地青年...風靡?
2010-06-21 13:20: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