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17 07:21:25| 人氣2,15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胃痛中醫治療SOP(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3.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痛辨證論治的相關性研究

*          對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痛辨證論治的相關性研究,近年開展較多。在診斷方面,如劉氏等檢測了1025例以胃痛為主症的患者,發現HP檢出率與舌象的關係是黃膩苔>黃厚苔>薄黃苔>白膩苔>白厚苔>苔少者;舌紅>舌紫暗>舌淡紅>舌淡[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422):4)。

*          在與證型的關係方面,黃氏對112例脾虛證及實證胃痛患者胃竇部粘膜病理檢查,發現脾虛證中的脾虛氣滯證lip感染率最低(4318%),感染程度最輕,與脾氣虛證(70%)及實證(7143%)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25)。經病理檢查證實,脾虛證胃痛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多(5952%),實證以慢性淺表性胃炎為多(6629%)[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3):32)。

*          張氏等將1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三個證型:肝氣犯胃、氣滯血瘀(工型),共30例,llp檢出率為567%;脾胃濕熱兼血瘀乙型),共5l例,HP檢出率為784%;脾虛濕熱,寒凝血瘀(型),共99例,HP檢出率為636%。工型與型差異顯著(P<001[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92):521)。

*          危氏等研究表明,邪盛者llp的陽性率高(占8319%),正虛者偏低(占4576%),排列次序是脾胃濕熱>肝胃不和>脾胃虛寒>脾胃陰虛[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5):314)。

*          在治療方面,王氏等對200種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單味中藥做HP抑菌試驗,發現38種中藥對HP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黃芩黃連大黃黃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薑烏梅山楂等抑菌作用最明顯[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4914):534)。

*          張氏等對53味常用中藥作了對llp的抑菌試驗,結果顯示,三七厚樸黨參HP敏感,烏梅、元胡中度敏感,黃連大黃桂枝高度敏感[中醫雜誌1992;(2):110)。

*          戴氏採用白頭翁黃柏青黛、玄胡索、田三七黨參、白及、香附甘草組成的天幽靈散劑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0例,對照組20例用麗珠得樂沖劑治療,4周為1療程,1療程後復查,治療組HP感染的清除率為70%,總有效率為85%,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但在胃鏡檢查及症狀改善方面,治療組均優於對照組,有顯著差異[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913):551]

4其他補充

*          胃痛散:白芍30克、甘草10克、延胡索30克、白芨50克、海螵蛸30克、陳皮15克、花蕊石30克、麥芽30克、黨參20克、合歡皮30克,共研極細末,每次服5克,每日3次,飯前服,有良好的止痛、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

*          胃酸過多在中醫有熱證、寒證之分。胃酸過多,容易餓,一餓就痛,吃點東西後會舒服些,此屬熱,可用「左金丸合烏貝散」治療;若為飯後泛酸不舒者,多屬寒,因胃寒則運化無力,可用「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之類溫藥和之,就不會泛酸了。

*          針灸治療。主穴足三裏、中脘、內關,配穴陰陵泉、三陰交。空腹痛配三陰交,食後痛針足三裏。脾胃虛寒者可艾灸足三裏、中脘。

*          治療胃痛點穴的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用左手托住患者左手或右手(一般男左女右),用右手大指點壓勞宮穴,應用強刺激。患者往往會感到一股暖流向胃部,疼痛立止。如果效果不理想再加點內關2分鐘,中脘穴1分鐘,足三裏3分鐘即可。一般輕者一次,重者23次可愈。方義:勞宮和內關屬心包經,心包經與三焦經相表裏,能調理三焦的氣機,內關係心包經之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有調節脾胃、舒肝降逆、活血通絡之功。古書有胸脅內關謀之說,中脘是局部穴,取之則應阿是穴。足三裏則應四總穴肚腹三裏留"之說,故應用以上諸穴能起到治療胃痛的效果。注意事項:此法用針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點內關時注意患者的感受,歲數大的可適當調整刺激強度,因內關也有催吐的效果,所以針刺和點按時應注意。這個方法治療除器質病變以外的任何胃痛功效明顯。

*          成藥選用: 麗珠得樂、胃得樂、快胃片、溫胃舒、養胃舒等均可根據情況選用。脾胃虛弱可選用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子丸,脾胃虛寒可選用附子理中丸,肝胃不和可選用逍遙丸合香砂養胃丸等,這些藥物均有服用方便、療效顯著的特點。

*          加減運用:抑制或中和胃酸的分泌,可選用牡蠣、車前子等中藥材來改善胃酸過多的現象。保護及修復胃黏膜,可選用白芍、白芨、黨參及黃耆等中藥材。透過活血化瘀的中藥,促進胃黏膜循環,加速受傷胃黏膜傷口、疤痕的復原,丹參及川七都是不錯的中藥。使用健脾益氣中藥,增加腸胃張力,改善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可選用黨參、黃耆、甘草及白朮等中藥。

*          柴芍桔紅湯:紅參8~12g、柴胡12g、白芍15g、桔紅15g、茯苓15g、陳皮5g、厚樸12g、枳實15g、大腹皮10g、山楂15g、白芷10g、延胡索12~15g、甘草5g。主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加減:伴口苦寒熱往來者,加黃芩10g、半夏10g以和解表裏;噁心者加半夏10g、蘇葉5g以燥濕化痰理氣降逆;嘔吐甚者,再加吳萸3~5g以溫中止嘔;或加丁香3g、柿蒂10g、杷葉10g以降逆止嘔;泛酸者,加吳萸3g、黃連5g以疏肝和胃;或選加瓦楞子15g化瘀制酸;海螵蛸15g制酸止痛,煆牡礪15~20g平肝制酸;上消化道出血者,楂炭15g易山楂、加地愉炭15g以收澀止血,並加當歸10g、黃芪50g補血;胃寒氣痛者,加高良薑10g、香附12g以疏肝行氣、溫胃止痛;便溏者再加力曲30g;氣滯較甚者,加檀香5~10g或沉香3g以行氣止痛。兒童少年胃病,主方份量酌減均加黃芪15~30g、當歸3~5g以益氣養營生血補血。方解:胃脘痛多因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情志失調,以致肝失條達,氣機阻滯,脾不健運,胃失和降所致。胃痛頻作,纏綿不愈,久病多虛,久痛人絡,導致氣滯血瘀,鬱結不通則痛。本方用柴胡疏肝解鬱;白芍和肝緩急止痛;桔紅、茯苓、陳皮健脾理氣和胃;厚樸、枳實、大腹皮,燥濕除滿,下氣寬中;山楂消積;元胡活血化瘀,配白芷以止痛;紅參補虛;甘草和中。為治療胃痛之平劑。臨床用於胃十二指腸出血,效果尤為顯著。對少年胃炎,療效更為滿意,3劑效,15劑痊癒(用量需按年齡酌減)。體會:胃病,系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屬中醫胃院痛,心氣痛,脅痛,腹痛,虛勞等範疇。從古到今,對其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議論紛紛。現時各種中西胃藥也層出不窮,無法勝數。本人在臨床中,根據前人之經驗,曾試用過不少方劑;如枳實白芨散(枳實白芨各等分為末,配合痢特靈內服),三白羔(白芨、百合、白芍、白蜜熬膏內服)、烏甘散(烏賊骨20g、甘草10g,研末)、烏貝散(烏賊骨20g、浙貝10g,研末)。湯劑有:氣滯型用柴胡疏肝散、良附丸、四七四磨飲、香砂平胃散、香砂養胃湯;血瘀型用失笑散,手拈散、膈下逐瘀湯;虛寒型用附子理中湯、厚樸溫中湯、椒枚萸連湯、大小黃芪建中湯;脾胃氣虛型,用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胃陰虧虛型,用益胃湯、一貫煎……等等,療效並不可靠。近10餘年來,採用此胃痛平劑柴芍桔紅湯,為胃病之通治方,按證之寒熱虛實氣血痰火而分別加減,對證投藥,療效較以前的分型施治,要可靠得多。特別對上消化道出血和兒童少年之胃痛,療效卓著。對急性胃炎因嗜酒或酒醉所致者,用此方合酒精中毒方,有藥到病除之功。

*          劉祖貽從和胃五法治療胃脘痛經驗---上海中醫藥大學(200032)劉芳;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410006) 周慎---劉祖貽研究員是國家第一批老中醫藥繼承的指導老師,精通中醫內科,主攻腦病與脾胃病,劉老認為胃以通降為順,胃痛的治療以和、降為關鍵,故提出胃痛從和胃五法論治,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特總結於下。
1.解鬱和胃法
此法適宜於肝氣犯胃證,症見胃脘脹痛,或牽及兩脅,噯氣後減輕,心情不好時加重,納食減少,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脈弦。常用自擬解鬱和胃湯加減,藥用:柴胡10g,酒白芍12g,八月劄30g,青木香6g,烏藥10g,酒川楝子10g,薏苡仁30g,炒麥芽30g,甘草10g。若泛吐酸水者,加烏賊骨或瓦楞子;脘中灼熱者,加蒲公英。
治驗舉例:周某,男,45歲。1998年6月12日初診。胃脘部脹痛反復發作3年,曾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刻診胃脘部脹痛,饑餓時明顯,偶見夜間痛醒,稍有灼熱感,時噯氣,納差乏味,口不苦,大便偏乾,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治以疏肝解鬱、理氣和胃之劑,藥用:柴胡10g,酒白芍12g,八月劄30g,烏賊骨10g,蒲公英30g,青木香6g,烏藥10g,酒川楝子10g,薏苡仁30g,炒麥芽30g,甘草10g。服藥7劑後,胃痛及灼熱感減輕,繼續以上方調理鞏固。前後服藥1個月,半年後隨訪,胃痛未復發。
按:此案為肝鬱與鬱熱相兼為病,故在解郁和胃湯的基礎上加蒲公英清解鬱熱,烏賊骨制酸止痛。
2.降逆和胃法
此法適宜於肝胃氣逆證,症見胃脘脹痛,噁心呃逆,噯氣泛酸,納食減少,大便乾結,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常用自擬降逆和胃湯加減,藥用: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八月扎30g,法半夏10g,竹茹10g,石見穿15g,雞內金10g,炒麥芽30g,甘草10g。胃痛較甚者,加延胡索、九香蟲;痞脹明顯者,加大腹皮、烏藥;泛吐酸水者,加烏賊骨;脘中灼熱者,加蒲公英。
治驗舉例:李某,女,69歲。1998年10月16日初診。胃脘部脹痛反復發作10年,曾胃鏡檢查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刻診胃脘部隱痛、刺痛,胸骨後灼熱,噁心欲嘔,口乾喜溫飲,噯氣納少,大便偏乾,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疏肝理氣、降逆和胃之劑,藥用: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八月劄30g,法半夏10g,竹茹10g,石見穿15g,九香蟲10g,丹參30g,靈芝30g,雞內金10g,炒麥芽30g,甘草10g。服藥7劑後,胃痛及胸骨後灼熱感減輕,有泛酸感,上方加瓦楞子,再服7劑,症狀不明顯,守方稍作調整以鞏固療效。
按:此案為肝鬱與胃氣上逆、血瘀相兼為病,故在降逆和胃湯的基礎上加九香蟲、丹參活血化瘀,靈芝寧心安神。
3.化痰和胃法
此法適用于肝鬱痰滯證,症見胃脘痞滿脹痛,噯氣頻繁,進食後尤甚,有時泛酸,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膩,脈弦滑。治宜用自擬化痰和胃湯加減,藥用:柴胡10g,酒白芍12g,炒枳殼10g,法半夏10g,陳皮10g,竹茹10g,酒制川楝子10g,炙甘草6g。痞脹明顯者,加烏藥、萊菔子;痰氣上逆者,加旋覆花;痰鬱化熱者,加蒲公英;痛處固定、舌質偏暗者,加丹參、延胡索;納食減少者,加雞內金、麥芽;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夜交藤。
治驗舉例:劉某某,男,30歲。1998年3月13日就診。胃脘疼痛反復3年,複作2個月。去年曾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並出血而住院。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多發性十二指球部潰瘍。症見胃脘脹滿疼痛,進食後尤甚,噯氣頻繁,不吐酸,大便調,舌質紅,苔黃厚,脈細滑略數。治以疏肝解鬱、化痰和胃之劑,藥用:柴胡1og,炒枳殼log,白芍l2g,法半夏10g,竹茹10g,陳皮10g,蒲公英15g,酒制川楝子10g,炒萊菔子6g,炙甘草6g。服藥7劑後,胃脘痛脹減輕,噯氣減少,上方加麥芽30g,繼進l4劑,諸症基本消失。
按:此案乃肝鬱與痰熱相兼為病,故在化痰和胃湯的基礎上加蒲公英清解鬱熱,萊菔子理氣降逆。
4.養陰和胃法
此法適用于陰虛氣滯證,症見胃脘隱痛或灼痛,口乾咽燥,知饑不欲食,大便偏乾,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宜用自擬養陰和胃湯加減,藥用:生地黃15g,麥冬10g,沙參12g,石斛10g,蒲公英15g,酒制川楝子10g,佛手10g,炙甘草3g。痞脹明顯者,加枳殼、大腹皮;納少者,加砂仁、生穀芽、生麥芽;大便乾結者,加玄參、火麻仁;泛酸者,加瓦楞子。
治驗舉例:王某某,女,50歲。1998年12月18日就診。胃脘隱痛反復2個月。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隱痛,有時泛吐酸水,脘中有堵塞感,口咽乾燥明顯,納食尚可,大便乾,舌質紅,苔少,脈細。治以養陰和胃之劑,藥用:生地黃15g,麥冬12g,玄參10g,沙參12g,石斛10g,蒲公英15g,酒制川楝子10g,佛手10g,枳殼10g,瓦楞子15g,炙甘草3g。服藥7劑後,胃脘隱痛稍減,大便轉軟,上方加九香蟲,繼進l4劑,諸症基本消失。
按:此案乃陰虛與鬱熱、氣滯相兼為病,故在養陰和胃湯的基礎上加枳殼理氣寬中,玄參清熱通便,瓦楞子制酸止痛。
5.溫中和胃法
此法適宜於脾虛寒滯證,症見胃脘隱痛或冷痛,腹脹不適,口乾不欲飲,大便偏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弦無力。常用自擬溫中和胃湯加減,藥用:黃芪30g,黨參10g,八月劄30g,烏藥10g,高良薑6g,薏苡仁30g,雞內金10g,炒麥芽30g,甘草10g。泛吐酸水者,加烏賊骨或瓦楞子;痛處固定者,加延胡索、生蒲黃、五靈脂;腹中冷者,加肉桂。
治驗舉例:周某,男,54歲。1998年6月17日初診。胃痛反復發作2年,胃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現胃脘隱痛,時腹脹且冷,口不乾苦,納食少,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兼弦。治以健脾益氣、溫中和胃之劑,藥用:黃芪30g,黨參12g,八月劄30g,烏藥10g,高良薑7g,瓦楞子15g,薏苡仁30g,雞內金10g,炒麥芽30g,甘草7g。服藥7劑,胃痛稍減,大便次數減少,精神轉佳,上方去瓦楞子、雞內金,加延胡索、烏賊骨,又服7劑後,胃痛已少,但腹中仍有冷感,上方加肉桂以鞏固療效。

按:此案為脾虛與寒滯相兼為病,故用黃芪、黨參、甘草健脾益氣,烏藥、高良姜溫中散寒,八月劄理氣,瓦楞子制酸,雞內金、麥芽消食助運,薏苡仁緩急利濕,共奏健脾益氣、溫中和胃之效,藥證相符,故效如桴鼓。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詳情請遵醫囑或諮詢中醫師。

台長: Isvara
人氣(2,15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SOP |
此分類下一篇:胃痛中醫治療SOP(3)
此分類上一篇:中醫診治失眠SOP(上篇)

威爾剛
2020-01-11 15:21: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