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10 13:06:55| 人氣2,77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醫診治失眠SOP(上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醫診治失眠SOP


失眠是由於情志、飲食內傷,病後及年邁,稟賦不足,心虛膽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從而導致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證之一,雖不屬於危重疾病,但常妨礙人們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並能加重或誘發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病等病證。頑固性的失眠,給病人帶來長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對安眠藥物的依賴,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又可引起醫源性疾病。中醫藥通過調整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功能,常能明顯改善睡眠狀況,且不引起藥物依賴及醫源性疾患,因而頗受歡迎。

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並認為失眠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其他病證影響,如咳嗽、嘔吐、腹滿等,使人不得安臥;二是氣血陰陽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問·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臟有所傷及,精有所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素問·逆調論》還記載有“胃不和則臥不安”是指“陽明逆不得從其道”“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後世醫家延伸為凡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以致寐寢不安者均屬於此。《難經》最早提出“不寐”這一病名,《難經·四十六難》認為老人不寐的病機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用黃連阿膠湯及酸棗仁湯治療失眠,至今臨床仍有應用價值。《古今醫統大全·不得臥》較詳細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機,並對臨床表現及其治療原則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張景嶽《景岳全書·不寐》較全面地歸納和總結了不寐的病因病機及其辨證施治方法,“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廣由營氣之不足耳”,還認為“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景岳全書·不寐·論治》中指出:“無邪而不寐者,……宜以養營氣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血氣複則諸症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則十曝一寒,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醫宗必讀,不得臥》將失眠原因概括為“一曰氣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個方面。《醫效秘傳·不得眠》將病後失眠病機分析為“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所勝,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後則陽氣虛,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後則陰氣弱,故不眠,熱病邪熱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後,陰氣未複,故不眠。若汗出鼻乾而不得眠者,又為邪人表也。”

失眠是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時間、深度及消除疲勞作用不足為主的一種病證。由於其他疾病而影響睡眠者,不屬本篇討論範圍;西醫學中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等以失眠為主要臨床表現時可參考本文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情志所傷或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鬱化火,邪火擾動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過極,心火內熾,心神擾動而不寐。或由思慮太過,損傷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虛生化乏源,營血虧虛,不能奉養心神,即《類證治裁·不寐》曰:“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

2.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宿食停滯,壅遏於中,胃氣失和,陽氣浮越於外而臥寐不安,如《張氏醫通·不得臥》雲:“脈滑數有力不得臥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或由過食肥甘厚味,釀生痰熱,擾動心神而不眠。或由飲食不節,脾胃受傷,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而失眠。

3.病後、年邁久病血虛,產後失血,年邁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

4.稟賦不足,心虛膽怯素體陰盛,兼因房勞過度,腎陰耗傷,不能上奉於心,水火不濟,心火獨亢;或肝腎陰虛,肝陽偏亢,火盛神動,心腎失交而神志不寧。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虛膽怯,暴受驚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如《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所說:“有心膽懼怯,觸事易驚,夢多不祥,虛煩不寐者。”

5.陰陽失調,多由於大腦皮層陽(興奮)和陰(抑制)的功能失調。興奮是指生活中動態的活動,例如工作、運動、思考、高興等;而抑制是指生活中靜態的活動,如休息、睡眠、憂慮、悲憤、情緒低落等。在正常的情況下,陰和陽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陽和陰是互相對立,有條件互相轉化,互相滋生。在反常的病理情況下,陽和陰失去了正常轉化和滋生的功能。陽盛之體表現出多動、生機勃勃、樂觀和積極;陰盛之體表現為多靜、悲觀和消極。陽盛之體缺陰,易入眠,陰盛之體缺陽,不易入眠。

6.西醫認為失眠可能的原因有一為神經能量消耗說,認為失眠是神經能量消耗過多所導致的神經系統功能衰弱造成的。過度的心理負荷以及過度的情緒反應都有可能導致神經能量的損耗,這種損耗必然使人感到十分疲憊,從而導致整個神經系統功能的衰弱。二為內抑制弱化說。人的內抑制是人體發育中出現最晚,也是比較脆弱的神經調節功能。失眠者的性格不是膽怯、自卑、敏感、多疑和缺乏自信,就是主觀、任性、急躁、好強和自製力差,這些都可以解釋為內抑制過程弱化。內抑制過程弱化使大腦處於過度興奮而又極易衰竭的不平衡狀態,大腦功能的衰退又造成對皮質功能的失控,引起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紊亂,因而導致失眠。此外合併有心臟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由於夜裡心肺功能降低,血中含氧濃度不足,二氧化碳上升而易醒。

綜上所述,失眠的病因雖多,但以情志、飲食或氣血虧虛等內傷病因居多,由這些病因引起心、肝、膽、脾、胃、腎的氣血失和,陰陽失調,其基本病機以心血虛、膽虛、脾虛、腎陰虧虛進而導致心失所養及由心火偏亢、肝鬱、痰熱、胃失和降進而導致心神不安兩方面為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膽、脾、胃、腎關係密切。失眠虛證多由心脾兩虛,心虛膽怯,陰虛火旺,引起心神失養所致。失眠實證則多由心火熾盛,肝鬱化火,痰熱內擾,引起心神不安所致。但失眠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兼夾,或為瘀血所致,故清代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湯治療。

【臨床表現】

失眠以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為主要證候特徵。其中睡眠時間不足者可表現為人睡困難,夜寐易醒,醒後難以再睡,嚴重者甚至徹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夠者常表現為夜間時醒時寐,寐則不酣,或夜寐夢多。由於睡眠時間及深度質量的不夠,致使醒後不能消除波勞,表現為頭暈、頭痛、神疲乏力、肩頸酸痛、心悸、健忘、煩躁、抑鬱,甚至心神不寧等。

此外失眠也會引起皮膚毛細血管血液淤滯,血液迴圈受阻,皮膚的細胞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因而會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加速皮膚老化,使皮膚顏色晦暗,出現眼圈發黑,且易生皺紋。失眠使人心情憂慮急躁,免疫力降低,導致多種疾病,如感冒、過敏、胃腸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失調、精神衰弱、痤瘡等。

由於個體差異,對睡眠時間和質量的要求亦不相同,故臨床判斷失眠不僅要根據睡眠的時間和質量,更重要的是以能否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為依據。

【診斷】

1.輕者入睡困難或睡而易醒,醒後不寐,連續3周以上,重者徹夜難眠。

2.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多夢等。

3.經各系統及實驗室檢查,未發現有妨礙睡眠的其他器質性病變。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臟腑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於心神失養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但與肝、膽、脾、胃、腎的陰陽氣血失調相關。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為肝火內擾;遇事易驚,多夢易醒,多為心膽氣虛;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失眠,多為脾虛不運,心神失養;噯腐吞酸,脘腹脹滿而失眠,多為胃腑宿食,心神被擾;胸悶,頭重目眩,多為痰熱內擾心神;心煩心悸,頭暈健忘而失眠,多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神不安等。

2.辨虛實失眠虛證,多屬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臨床特點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運化,肝失藏血,腎失藏精所致。實證為火盛擾心,臨床特點為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鬱化火所致。

治療原則

在補虛瀉實,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基礎上輔以安神定志是本病的基本治療方法。實證宜瀉其有餘,如疏肝解鬱,降火滌痰,消導和中。虛證宜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虛實夾雜者,治宜攻補兼施。安神定志法的使用要結合臨床,分別選用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等具體治法,並注意配合精神治療,以消除緊張焦慮,保持精神舒暢。

分證論治

失眠實証 邪擾心神,神躁不安,不能發揮晝動夜靜之主導作用。表現有心火偏亢、肝鬱化火、痰熱內擾、血瘀等,一般屬初期証候,病程短暫。用瀉針法,利用快速、有力、持續刺激,來疏泄病邪或使亢奮的功能恢復正常。所選穴位集中在胃經、肝經、三焦經和督脈。

*         心火偏亢

症狀:心煩不寐,躁擾不寧,怔忡,口乾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寧心安神。

方藥:朱砂安神丸。

組成:朱砂(五錢) 15g,黃連(六錢)18g,炙甘草(五錢五分)17g,生地黃(一錢五分)5g,當歸(二錢五分)8g。朱砂水飛,餘四味研細末,共和為丸。

方中朱砂性寒可勝熱,重鎮安神;黃連清心瀉火除煩;生地、當歸滋陰養血,養陰以配陽。可加黃芩、山梔、連翹,加強本方清心瀉火之功。本方宜改丸為湯,朱砂用少量沖服。

若胸中懊儂,胸悶泛惡,加豆豉、竹茹,宜通胸中鬱火;若便秘溲赤,加大黃淡竹葉、琥珀,引火下行,以安心神。

飲食療法

生地棗仁粥

【原料】用料:生地黃30g,酸棗仁30g,大米60g。

【做法】制法:先將生地黃、酸棗仁煮後取汁,用藥汁煮大米成粥,粥熟後加入適量白糖放溫服用,每晚1次。

【特點】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棗仁養血安神。

針灸治療

治則

調理蹻脈,安神利眠 (陰蹻脈、陽蹻脈主眼皮開闔。陽蹻脈功能亢盛則失眠,補陰瀉陽,使陰、陽蹻脈協調,有助入睡。)

選穴

照海(Ki 6):陰蹻脈的八脈交會穴
申脈(Bl 62):陽蹻脈的八脈交會穴
神門(Ht 7):心經原穴,清心安神
印堂(Ex-Hn 3):位於督脈上,經絡脈入腦,調神安神
四神聰(Ex-Hn 1):屬經外奇穴,鎮靜安神

手法

照海以撚轉補法刺激;申脈以撚轉瀉法刺激;其他穴位用平補平瀉法刺激。在下午或睡前治療較好。

*可作為一切失眠症的基本方,根據表現來加減穴位。

 

*         肝鬱化火

症狀:急躁昂怒,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伴有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清肝瀉火,鎮心安神。

方藥:龍膽瀉肝湯。

方用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木通、車前子利小便而清熱;柴胡疏肝解鬱;當歸、生地養血滋陰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龍骨、生牡蠣鎮心安神。若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以疏肝解鬱。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杲《蘭室秘藏》)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梔子l0克,黃芩12克,柴胡10克,澤瀉10克,當歸9克,生地黃15克,龍齒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珍珠層粉,每次2克,每日3次。
(2)複方靈芝片,每次2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黃連竹葉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黃連10克,竹葉5克。水煎服。
4
.飲食療法
(1)雙花枯草茶:菊花18克,素馨花12克,夏枯草15克,水煎加冰糖調味,作茶飲。適用於肝鬱化火。

針灸治療

治則

疏肝理,安神利眠

選穴

太沖(Lr 3):肝經原穴,疏肝理氣
神門(Ht 7):心經原穴,疏導心氣,安心神
肝俞(Bl 18):肝臟背俞穴,加強太沖疏肝作用
合穀(Li 4):大腸經原穴,調暢氣
三陰交(Sp 6):屬脾經與肝、腎經交會穴,加強健脾疏肝作用

手法

以撚轉補法刺激各穴。

*可作為肝氣鬱結致失眠的基本方。如果失眠症候明顯,配內關(Pc 6)、壇中(Cv 17)、期門(Lr 14)可進一步改善肝鬱表現,或刺激人中(Gv 26)、內關(Pc 6)、風府(Gv 16)來加強調神作用。

 

*         痰熱內擾

症狀:不寐,胸悶心煩,泛惡,噯氣,伴有頭重目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湯。

方中半夏、陳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實理氣和胃降逆;黃連清心瀉火。

若心悸動甚,驚惕不安,加珍珠母、朱砂以鎮驚安神定志。

若實熱頑痰內擾,經久不寐,或徹夜不寐,大便秘結者,可用礞石滾痰丸降火瀉熱,逐痰安神。

主方溫膽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陳皮6克,枳實12克,竹茹12克,茯芩12克,黃連10克,梔子12克,珍珠母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痰食阻滯者,可加山楂15克、萊菔子12克、布渣葉12克;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2克。
2.中成藥
(1)珍珠末,每次1瓶,每日2次。
(2)珍珠層粉,每次2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半夏苡仁湯(熊永厚《新中醫》1983.11)
處方:法半夏、薏苡仁各60克,黃連15克。水煎服。
(2)法夏燥痰甯心湯(李振瓊驗方)
處方:法半夏10克,陳皮9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石菖蒲10克,膽南星10克,枳殼10克,酸棗仁l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針炙治療

治則

,安神利眠

選穴

豐隆(St 40):善化痰除
神門(Ht 7):調理心氣而安神
太沖(Lr 3):理氣化痰
行間(Lr 2):柔肝清熱

手法

用撚轉瀉法刺激各穴。

*可作為痰熱所致失眠的基本方。如還有疲憊,胸悶,頭重,配陰陵泉(Sp 9)、中極(Cv 3),以清熱利濕化痰。

 

*         胃氣失和

症狀:不寐,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噯腐吞酸,或見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舌苔膩,脈滑。

治法:和胃化滯,寧心安神。

方藥: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助消化,消食滯;半夏、陳皮茯苓降逆和胃;萊菔子消食導滯;連翹散食滯所致的鬱熱。可加遠志柏子仁、夜交藤以寧心安神。

飲食療法

(1) 山楂茯苓餅

【原料】炒山楂10克,炒麥芽20克,炒萊菔子3克,炒神曲20克,茯苓3克,麵粉2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楂、麥芽、萊菔子、神曲、茯苓粉碎過篩,並與麵粉混合,加水及白糖,攪拌和勻製成薄餅,烙熟食用。

【特點】本品中的山楂、麥芽、神曲均為消食中藥,可助消化,萊菔子除消食外還可降氣化痰,配以茯苓健脾祛濕,可增加上述幾味藥物消食功能。

 

針灸治療

治則

化滯,安神利眠

選穴

中脘(Cv 12):胃之募穴,消食化滯,調和胃氣
神門(Ht 7):心經原穴,調理心神
印堂(Ex-Hn 3):屬督脈,經絡脈入腦,加強調神作用
足三裏(St 36):胃經重要穴位,健脾和胃化積
內庭(St 44):屬胃經榮穴,清瀉胃火

手法

中脘以呼吸瀉法刺激;神門、印堂、內庭以撚轉瀉法刺激;足三裏用平補平瀉法刺激。

*可作為脾胃不和的基本方。為加強消食效果,可配腹結(Sp 14)、璿璣(Cv 21)。如屬情志不遂引起的消化症狀,可配內關(Pc 6)、太沖(Lr 3),以加強寬胸理氣作用。

 

失眠虛証: 多由心脾兩虛、心虛膽怯、陰虛火旺,使心神失養所致。患者多屬病後體虛,或者是失眠已有一些日子。針用補法,利用輕柔、緩慢、短暫的刺激,來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所選穴位集中在胃經、肝經、心經和督脈。

 

*         心脾兩虛

症狀: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1.主方:歸脾湯。

組成:黨參18克,黃芪15克,白朮、當歸各12克,遠志6克,茯苓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5克,合歡皮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方用人參白朮黃芪甘草益氣健脾;當歸補血;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補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行氣健脾,使全方補而不滯。若心血不足,加熟地、芍藥、阿膠以養;心血;失眠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養心寧神,或加夜交藤、合歡皮、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若脘悶、納呆、苔膩,加半夏、陳皮茯苓厚樸以健脾理氣化痰。

若產後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晄白,易疲勞,舌淡,脈細弱,或老人夜寐早醒而無虛煩之證,多屬氣血不足,治宜養血安神,亦可用歸脾湯合酸棗仁湯。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柏子養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養心寧坤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蓮子元肉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
處方:蓮子20粒,龍眼肉15克,加水煮熟,睡前服食,並飲其湯。
(2)雞胎補腦丸(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雞胚胎(乾燥粉)90克,胎盤粉60克,黨參15克,白術60克,茯神60克,天麻50克,酸棗仁60克,麥冬50克,五味子30克,廣陳皮50克,豬腦脊髓粉60克,甘草15克。將黨參、麥冬、五味子放銅鍋微火熔乾,次下白術、茯神、天麻、酸棗仁、陳皮、甘草共炒熟研成細粉,然後將雞胚胎粉、胎盤粉、豬腦脊髓粉,按份量加入和勻,煉蜜為丸,如梧子大,瓷瓶密封備用。每次12克,早晚分2次開水送服。
4.飲食療法
(1) 黨參元肉燉豬心

【原料】黨參15克,龍眼肉12克,豬心1個(洗淨) 。

【做法】共放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鹽調味服食。

【特點】適用於心脾兩虛。

(2) 龍眼棗仁蓮子羹

【原料】龍眼肉20克,炒酸棗仁10克,蓮子20克,百合10克,冰糖20克。

【做法】先用開水浸泡蓮子,脫去薄皮;百合洗淨,酸棗仁洗淨裝入紗布袋中。將龍眼肉、蓮子、百合及酸棗仁紗布袋放入鍋中,加水煎煮,至蓮子、百合熟爛,棄去酸棗仁紗袋,再加入冰糖,糖化後即可食用。

【特點】方中龍眼肉性溫味甘,入心脾經,有補心脾、益氣血作用,含單糖及鐵較高,利吸收。蓮子性平味澀,入心脾腎經,有養心、益腎、補脾功用,使人寧靜易入睡。百合可養心神,寧神志。酸棗仁養心安神,治虛煩失眠多夢。冰糖調合諸味,使本品性味平和。難以入睡的老年人可常食此羹。

(3) 茯苓龍眼粥

【原料】茯苓三錢,紅棗三錢,龍眼肉三錢

【做法】加米,煮成粥。

【特點】適用於心脾血虛的失眠。

(4) 養心粥

【原料】紅棗5個,蓮子20g,桂圓10個,山藥15g,粳米100g。

【做法】將紅棗、蓮子、桂圓、山藥、粳米洗凈,同煮至爛熟放溫服用。

【特點】桂圓補心脾益氣血、安神定志。紅棗養血安神。蓮子、山藥益氣養心,補脾益腎。合為養血安神、健脾養心。選用鮮蓮子。

 

針灸治療

治則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選穴

神門(Ht 7):心包經原穴,補心安神
脾俞(Bl 20):脾臟之背俞穴,健脾生血
心俞(Bl 15):心臟之背俞穴,補心
三陰交(Sp 6):加強健脾養心作用
足三裏(St 36):加強健脾養心作用
印堂(Ex-Hn 3):調理督脈,調腦神而安眠

手法

印堂平補平瀉法刺激;其他穴位用撚轉補法刺激。

* 可作為心脾兩虛失眠的基本方。
惡夢嚴重者,配隱白(Sp 1)、厲兌(St 45)、大陵(Pc 7)以健脾和胃清心;
頭痛頭暈者,配風池(Gb 20)、四神聰(Ex-Hn 1)加強頭面氣血;
心悸者,配內關(Pc 6)、膈俞(Bl 17)調理心氣;
健忘者,配百會(Gv 20)、風府(Gv 16)調神方,加強益智作用;
貧血者,配膈俞(Bl 17)、懸鐘(Gb 39)、血海(Sp 10),以生血養血。

 

*         心氣不足

症狀:多夢易驚,失眠,神疲困倦,短氣,或喜悲善哭,精神恍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養血益氣,寧心安神。

選方:參香散加減。

藥物:人參9g,黃芪、茯苓、白術、山藥各12g,蓮肉、砂仁、沉香、檀香、甘草各6g。

 

*         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怔忡,心煩失眠,多夢易驚,健忘頭昏,面色不華,舌淡,脈細。

治法:養血安神。

選方:

(1)四物湯合茸砂丹加減。

藥物: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12g,鹿茸、朱砂各6g,炒棗仁18g。

(2)某中醫院治療失眠的一張良方,本方有養心安神之功,其臨床療效觀察如下:共治療失眠症40例,結果完全痊癒34例,好轉6例。

藥方組成:夜交藤1兩 合歡皮1兩 桑椹子5錢 徐長卿5錢 酸棗仁5錢 柏子仁5錢 五味子2錢 丹參5錢 (煎服)

飲食療法

【原料】當歸15克,枸杞子12克,生薑適量,羊肉100克。

【做法】先將羊肉及生薑加水燜煮至快熟時,再將當歸及枸杞加入再放適當調料及料酒即成。

【特點】適用於血虛失眠,特別是女性血虛者。

 

*         心陰不足

症狀:心悸怔忡,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咽幹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補心安神。

選方:養陰安神湯加減。

藥物:當歸、茯神、麥冬、生地各12g,黃連、遠志、竹葉、人參、黃芪、膽星、蓮子心各6g,酸棗仁18g,朱砂3g。

 

*         心膽氣虛

症狀:心煩不寐,多夢易醒,膽怯心悸,觸事易驚,伴有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藥:

(1)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前方重於鎮驚安神,後方偏於養血清熱除煩,合用則益心膽之氣;清心膽之虛熱而定驚;安神寧心。方中人參益心膽之氣;茯苓、茯神、遠志化痰寧心;龍齒、石菖蒲鎮驚開竅寧;神;酸棗仁養肝、安神、寧心;知母瀉熱除煩;川芎調血安神。若心悸甚,驚惕不安者,加生龍骨、生牡蠣朱砂

(2)平補鎮心丹。

藥物:酸棗仁、龍齒各12g,車前子、茯苓、麥冬、茯神、天冬、熟地、山藥各9g,五味子,遠志、人參各6g,肉桂、朱砂、甘草各3g。

 

飲食療法

(1) 雞肝菜心

【原料】雞肝100克,白菜心100克,水發木耳10克,炒酸棗仁10克,遠志10克,植物油、料酒、醬油、蔥、薑、鹽適量。
【做法】將遠志、棗仁煎汁去渣,濃縮至50毫升待用;將雞肝、菜心、木耳洗淨,雞肝切片,菜心切段備用;鍋內植物油熱後,用蔥、薑爆香,加入用黃酒拌好的雞肝片,用武火爆炒出鍋;再放少量植物油熱後加入菜心、木耳,用武火略煸,再加入煸好的雞肝片、藥汁、鹽、少許醬油,急火快炒出鍋,即可食用。
【特點】本品中的雞肝性平味甘,具有養肝血、補肝陰功用,配以性平偏涼、味甘的白菜心可清熱除煩。木耳可養血活血,遠志有安神益智功用,專治驚悸失眠,而炒酸棗仁可養心安神,對治虛煩失眠、驚悸多夢有一定功效。對於多夢易驚醒者,可常食之。

(2) 柏子棗仁蜂蜜飲

【原料】柏子仁三錢,五味子三錢,酸棗仁三錢。

【做法】煎服,沖入蜂蜜適量。

【特點】適用於心膽氣虛的失眠。

針灸治療

症候表現

頑固性失眠,日久不愈,常整夜不眠。伴隨畏寒怕冷,頭暈腦昏,脈虛無力等,陽氣不足症。

治則

調督溫陽,安神利眠

選穴

大椎(Gv 14)、百會(Gv 20)、風府(Gv 16)、命門(Gv 4),均為督脈要穴,大椎是手三陽之會,命門為真陽輸注之處,百會、風府相配為調理腦神名方。

手法

大椎、命門用撚轉補法刺激,留針期間用溫針灸。百會、風府用撚轉補法刺激。

 

*         陰虛火旺

症狀:心煩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軟,伴頭暈,耳鳴,健忘,遺精,口乾津少,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降火,清心安神。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黃連阿膠湯。;

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黃連黃芩直折心火;芍藥、阿膠、雞子黃滋養陰血。兩方共奏滋陰降火之效。若心煩心悸,夢遺失精,可加肉桂引火歸元,與黃連共用即為交泰丸以交通心腎,則心神可安。

1.主方黃連阿膠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黃連10克,黃芩12克,生地黃、白芍各15克,阿膠12克(烊化),龜板25克,柏子仁15克,麥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天王補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2)安神健腦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五味子糖漿,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百合生地蓮子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百合40克,生地黃、蓮子心、白芍各20克,夜交藤、麥芽各50克,郁金、香附、連翹、甘草各15克,大棗8枚。水煎服。
(2)養陰鎮靜丸(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當歸100克,生地黃50克,茯苓100克,玄參15克,麥冬75克,丹參75克,柏子仁25克,五味子62.5克,黨參。100克,桔梗50克,夜交藤50克,珍珠母125克,遠志50克,朱砂12.5克。共研為細末,每100克藥粉加蜂蜜110克,製成大蜜丸,每丸9克。每次l丸,每日3次,連服30丸為1個療程。
(3)寧神合劑(賴天松《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浮小麥30克,生地黃15克,紅棗15克,百合9克、夜交藤15克,炙甘草9克,旱蓮草15克,女貞子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4
.飲食療法
(1) 百合雞蛋糖水

【原料】百合30-50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百合煲至爛熟,打入雞蛋煮熟,再加白糖調味服食。

【特點】適用於陰虛火旺。

(2) 棗竹蓮心粥

【原料】炒酸棗仁20克,玉竹20克,蓮子心5克,糯米200克。

【做法】先將棗仁、玉竹、蓮子心用清潔紗布包紮,放入鍋中與洗淨糯米同煮,粥成後撈出紗布包,即可食粥。

【特點】本品中棗仁養心安神,玉竹甘平柔潤,可滋陰生津、除燥熱。蓮子心苦寒,可清心火,糯米健脾益氣,共用之可達到養陰清火、安神鎮靜、和中除煩的目的。服食時可酌加冰糖。

 

針灸治療

症候表現

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等,心腎不交的表現。多見於熱病後期或更年期患者。

治則

滋陰清心,交通心腎,安神利眠

選穴和手法

神門(Ht 7):清心安神,撚轉瀉法刺激
三陰交(Sp 6):滋補腎水,撚轉補法刺激
腎俞(Bl 23):腎臟之背輸穴,有助交通心腎,撚轉補法刺激
心俞(Bl 15):心臟之背輸穴,有助清心火,撚轉瀉法刺激
風池(Gb 20):可疏理頭面之氣血,提插瀉法刺激
太溪(Ki 3):腎經之原穴,補腎水,撚轉補法刺激

*可用於更年期失調。
盜汗嚴重,配複溜(Ki 7)、合穀(Li 4)以固汗;
心煩熱重者,配勞宮(Pc8)以加強清心除煩作用;
耳鳴者,配聽會(Gb 2)、中渚(Sj 3)來疏通耳絡氣血;
浮腫者,配水分(Cv 9)以利水消腫。

 

寧心提神茶:提神醒腦

甘草3g 浮小麥30g 大棗6g 西洋參6g 麥冬15g 生酸棗仁9g 百合9g

*         心腎不交

症狀:多因勞累過度,使腎陰虧損而致。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腰酸腿軟,潮熱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

治法:交通心腎。

選方:黃連阿膠湯加減。

藥物:黃連、黃芩、白芍、阿膠各9g,雞子黃1枚,龍骨12g。

 

飲食療法

百合枸杞龍骨雞

【原料】百合、枸杞各30g,龍骨15g,雞肉200g。

【做法】先將百合、枸杞、龍骨用紗布包好,與切成小塊的雞肉共煲熟爛。每日1-2次。

【特點】百合清心潤肺利咽,枸杞滋陰益腎,龍骨重鎮安神。合為滋陰清熱、交通心腎。選用2年以上的老母雞腿肉為佳。

 

台長: Isvara
人氣(2,77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SOP |
此分類下一篇:胃痛中醫治療SOP(4)
此分類上一篇:中醫診治失眠SOP(下篇)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7:31: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