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4 00:32:20| 人氣7,365|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時代啊,我們前進了多少?:由漫畫「丁丁在剛果」風波談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年是歐漫大師艾爾吉(Hergé,1907-1983)百年冥誕,並非所有人都高高興興地拿出蛋糕來為大師慶生,也有人把奶油蛋糕直接朝大師金字招牌砸去,弄得狼狽不堪。

今年年初,英國方面談論起艾氏作品之一的「丁丁在剛果」(Tintin au Congo)內容的種族歧視問題。七月中旬,英國官方「種族平等委員會」(CRE,Commission for Racial Equality)認為這樣的書早該送進博物館,當成過時的種族主義產物,指示書商將這本書下架。有些大型連鎖書店把它從童書部轉到成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部門,也有些書商在封面上加上「建議給十六歲以上讀者閱讀」。後來還有位在比利時唸書的剛果學生(見上圖)指控此書有種族主義之嫌,要求將此書撤架,整件事鬧得沸沸揚揚。也讓這本老字號漫畫頓時成為媒體焦點,讓讀者們有機會重新看待艾氏的早期作品。

(有人炸魚,那我就來炸犀牛...)


---非洲幻想曲 1930年歐陸版---

「丁丁在剛果」出版於1931年,內容敘述比利時年輕記者丁丁在比屬剛果的冒險故事,基調與丁丁其他歷險故事類似。丁丁運用機智,多次解救自己與同伴米魯的性命,破除黑幫陰謀,也揭穿非洲巫師的把戲。

這本漫畫為艾爾吉「丁丁歷險記」系列第二部作品,第一本為1930年出版的「丁丁在蘇聯」(Tintin au Pays des Soviets),畫風相當生澀,內容像是反共產主義的兒童版宣傳品,據說連作者自己也不怎麼喜歡。而目前市面上看得到的「丁丁在剛果」版本,艾爾吉曾於1946年時全部重畫上色,與艾氏後來簡潔俐落的白描風格(ligne claire)相近。不過細讀起來,還是有不少可議之處。

艾爾吉很喜歡在故事中加入一些搞笑橋段,可是以現在保護動物的眼光來看,有些片段讓人很難笑出來。

好吧,丁丁畢竟不是當代保育H士,來到非洲,那就來個狩獵行程。這位記者來此不是要保護動物,雖然帶了攝影機,還是先想到扣扳機。身上沒帶什麼食糧,那就打幾個現成的野味來加菜。

他對眼前的羚羊打了數十來發子彈,羚羊這才倒地不起。走近一看,現場居然倒了十來隻死羚羊。丁丁覺得這樣也好,至少就餐餐都有新鮮肉類可吃,連小狗米魯也口水直流。草原動物一般來說警覺性很高,通常一槍打過去,就一整群跑掉了,怎麼會待在原地不動,任人宰割呢?或許我得告訴自己,這只是漫畫,不是國家地理頻道,漫畫裡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丁丁遇上了鱷魚,牠張嘴要吃這個金毛入侵者,他不巧用光了子彈,乾脆把槍桿子卡在鱷魚大嘴裡。不用見血,又能掰出一個看來可笑的畫面,對這部老少咸宜的漫畫似乎算雙贏。遇到厚皮犀牛,丁丁用炸藥把牠炸得只剩下最值錢的犀角,他也沒忘記帶點象牙回去。他引誘侵入教會學校的花豹吃下海綿,然後讓牠喝水,讓豹子覺得難受跑走,又是這位年輕記者的「機智」表現。愛犬米魯被猴子擄走,「聰明」的丁丁趕緊斃了另一頭,剝下牠的毛皮,偽裝成動物同類來拯救米魯。丁丁還開玩笑說,這身裝扮臨時製作,雖不合身也沒辦法。漫畫家省略掉了剝皮的鏡頭,可是讀起來感覺上怎麼有點血腥味?

對動物如此,丁丁與當地住民的關係也堪玩味。

丁丁的車子卡在鐵道上,結果當地火車撞上來,因此出軌。丁丁號召眾人合力把火車搬回軌道,有些當地住民根本不想動手,有的還怕弄髒手。結果小狗米魯出聲了,指責他們懶惰不發憤。1930年代比利時小狗狗的論調,其實到最近我還親耳聽過類似的台詞,只不過說話的是人。

書中的剛果人看來天真好騙,所以任由壞心巫師騙得團團轉,「還好」有丁丁來拆穿他的詭計。當地人爭奪一頂帽子,怎麼辦?憑丁丁的智慧,讓兩人皆大歡喜,可是兩個剛果人頭上,一個只有帽沿,一個只陷U子上半部,他們還歌誦這位「聰明的白人」,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當地民族只要隨便一挑撥就發起戰爭,部隊號稱歐化,其實只是把歐洲軍隊的武器與裝備拿來拼湊而成。剛果人把步槍當成大砲用,結果把自己炸得七葷八素。這些艾氏早年的搞笑手法,老實說非常貧血。把沒有見識過先進技術的民族與工業社會的嶄新科技放在一起,的確可以營造出不搭軋的奇特感,可是,這樣真的好笑嗎?

當地人民生病,丁丁懂得讓他們服藥治病;當地部族射箭想殺丁丁,丁丁運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就可以輕鬆唬住對方,成為他們眼中「神奇的白人」。書中最後一幕,丁丁與米魯成了當地人膜拜的圖騰,還有人想,歐洲應該有很多像丁丁這樣的白人吧。

(丁丁:「親愛的剛果小朋友,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偉大的祖國比利時,喔,抱歉,我們應該上數學課。」上半部是1931年原版,下面是1946年彩色修訂版)

---丁丁在剛果,誰的剛果?---

這個故事與之前的「丁丁在蘇聯」一樣,都是1930年代比利時天主教報紙「二十世紀報」兒童版畫刊(le Petit Vingtième)向艾爾吉邀稿的。艾氏本來打算在蘇聯之後把鏡頭轉向美國,主編瓦勒神父(N. Wallez)反倒希望他把記者丁丁安排到剛果去。

比利時政府從1908年起殖民剛果,直到1960年剛果獨立建國才抽手。當地面積據說為比國的八十倍,物產富饒,可說是比國昔日殖民版圖上的一顆鑽石。其實剛果之前是比國國王李奧波德二世(Léopold II)的「私產」,考量過中國、日本、斐濟等地後,他相中剛果。1885年起國際上承認他「擁有」此地,還煞有介事地成立「剛果獨立國」(或譯剛果自由邦),事實上只是國王手上的金雞母,當地的橡膠拿來賣給輪胎業剛剛好。後來當地勞工的人權狀況飽受批評,馬克吐溫與柯南道爾等名人均曾聲援相關的反對運動,近來有影片「血鑽石」,當時則有一本書「紅色橡膠」(Red rubber),描寫剛果境內奴工制度與橡膠業的問題。1908年比國政府才把剛果從國王私產轉換為殖民地,也就是後來丁丁去「採訪」的比屬剛果(Congo belge)。

艾爾吉自己後來對這部作品也有所批判,他坦承,剛果與蘇聯兩書其實受到他當時身處的布爾喬亞階層看法影響很大。他從未去過剛果,創作素材來自報章雜誌與比國博物館等,也只聽過一般人傳說中的非洲,認為當地人天真無知如孩童,「還好」有比利時人在,才有所發展。他承認受到1930年時代的社會偏見影響,才會以殖民母國的觀點來創作這本漫畫。他也說,剛果與蘇聯兩書是他年少時的錯誤之舉,如果他後來才畫這兩個題材,結果一定大不相同。其實從1936年以中國為題材的「藍蓮花」起,讀者就可以看到艾氏在考據上下的功夫。

艾氏在1946年重畫時曾修改「丁丁在剛果」部分內容,彩色新版的爭議性照理說應該比1931年黑白版低得多。歐漫編劇兼艾爾吉專家貝涅彼得(Benoît Peeters)指出,舊版中有一幕,丁丁在教會學校代課,內容就是「認識你們的祖國---比利時」,這個場景在1946年彩色版時就改成數學課了。有人認為是為了抹去原來版本的殖民色彩,也有人認為那是為了擴大市場,降低比利時本土色彩,以便更容易把丁丁系列推廣到其他國家去。可是前述的濫捕動物與當地住民的片面描述,彩色版中都還看得到。

之前提到的炸犀牛場景,瑞典出版社覺得原來情節過於天真,漫畫家就把瑞典版改成比較寫實的場面。犀牛對丁丁帶來的相機與槍枝感到好奇,後來誤觸扳機,被槍聲嚇跑。據說兩次大戰期間,有錢有閒的歐洲人不時來到非洲狩獵玩樂,「丁丁在剛果」多少反映了當時部份歐洲人的心態與作風,艾爾吉後來曾就書中對動物的濫捕濫殺表示歉意 。

其實這已經不是「丁丁在剛果」頭一次遇到類似的指控了。即使漫畫家在1946年時已全面翻修過,1950年代起,正是去殖民主義(decolonization)風起雲湧的時代,這本漫畫也因此消聲匿跡,沉寂許久。諷刺的是,根據學者考證,當時居然是在非洲薩伊某家雜誌上才找得到這篇故事。直到1970年代,它才又慢慢重見天日,只是萬萬沒想到三十年後,再次變成敏感話題。

關於這次事件,有人擔心這是政治正確過度延伸,還有人認為這只是炒冷飯。也有學者認為這對比利時反而是好事,比國近代歷史還有部分需要釐清,比國也有很多非裔國民,如果真的想朝族群和諧之路邁進,就要無畏地正視歷史。

比利時等到2007年,才正式承認二戰時比國政府機關參與搜捕猶太人的黑暗過往。1961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第一任民選首相魯姆巴(Patrice Lumumba, 1925-1961) 遇刺,要到了2002年,比國政府才就當時比國扮演的角色向剛果人民致歉,但是比國與前殖民地還有許多歷史舊帳未清,比如布魯塞爾與剛果獨裁者莫布圖(Joseph Mobutu, 1930-1997) 的曖昧關係。或許接下來可以把握「丁丁在剛果」帶出來的契機,繼續未竟的歷史工程。

(「丁丁在剛果」最後一幕)

---想像與幻象---

艾爾吉專家貝涅‧彼得斯認為,「丁丁在剛果」雖然不是一本足以反映當時剛果的記實故事,倒是可以看出當時歐洲社會對非洲大陸的種種想像與偏見,也算是值得參考的另類史料。這讓我想起一本著名的偽書「福爾摩啥」(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an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 。

此書於1704年在歐洲出版,作者撒瑪納札(G. Psalmanaazaar, 1679-1763) 號稱是台灣土著,洋洋灑灑地著書介紹台灣風土民情,以西歐文化做對照,建構出一個想像的異樣福爾摩沙。然而,作者根本沒有來過台灣,他這本完全瞎扯的書居然也在當時的歐洲暢銷,譯成數種語言版本。不但有要人相挺,還曾在英國皇家學會會中與發現著名彗星的學者哈雷(Edmond Halley, 1656-1742)打對台。他後來承認造假,狠狠打了當時知識界一大巴掌。

也許我們可以說,不管「丁丁在剛果」或「福爾摩啥」,那都是很久以前,因為社會封閉,資訊流通不易下的產物。如今民智大開,類似的問題應該會逐漸減少,人們不會再輕易地被外力操弄。

即使今日通訊、交通與媒體看似發達,各個族群是否就能真正相互了解,而非憑藉著謠言或想像來織就他者的幻象呢?媒體與通訊日新月異,資訊流通越來越便利,但如果缺乏嚴格把關的媒體從業人員,閱聽大眾缺乏判斷力,也有可能讓一些偏見與謠言如病毒般迅速散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還記得國內的「腳尾飯」與「瀝青鴨」事件吧?即使我們已邁入二十一世紀,即使教育普及,實行民主政治,國會殿堂還是出現過「外籍新娘有毒」的荒謬言論,社區民眾抵制愛滋中途之家,藝人在嘴上別上香腸來模仿黑人,或有人認為非洲國家為鳥不生蛋之地。

1930年到現在,一甲子過去了,與當年蘊生出「丁丁在剛果」的社會環境相比,我們往前邁進了多少呢?


■【丁丁的世界】歐洲人的野蠻成人遊戲http://www.singtaonet.com:82/geography/200707/t20070711_573895.html
■【丁丁的世界】黑大陸背後的影子
http://www.singtaonet.com:82/geography/200707/t20070703_568600.html
■ 丁丁歷險記官方網站http://www.tintin.com/
■ 丁丁歷險記中文網站http://www.tintin.com.tw/store_all/books/store_d_4_P4.htm
■電影「血鑽石」簡介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en30450259

(原文刊載於大辣辣報,丁丁歷險記相關圖片版權屬作者與出版社所有。)



 
看得出來丁丁擅於野外求生。
 
 
 
比利時雜誌以此事件為封面,擔心政治正確玩過頭。右下方黑字大標:「小心,把嘴巴閉上!」
 
來來來,來非洲;去去去,去打獵!

台長: lilou

fish
精彩的文章~!!
剛剛看到的新聞比利時好像快分裂成兩個國了.
年底朋友正要將社區抵制愛滋之家的事件拍成電視劇在公視播.
2007-09-14 02:49:46
版主回應
哪裡
希望不要讓讀者對艾爾吉有什麼負面觀感
畢竟是時代產物

之前比利時媒體kuso
在新聞報導宣稱比利時已經分裂
還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我聽到也嚇一大跳
不過如今好像又陷入緊張狀態
實在是...

可以給我電視劇的名稱嗎?感謝
也請代我向你朋友致意

lilou
2007-09-14 03:49:32
FISH
劇名叫-不愛練習曲-楊雅喆編導.
是以那個事件為本.做過實地訪察後重新寫成的劇情.公視人生劇展
年底才開拍.有想看的話.到時寄拷貝給妳.
2007-09-14 13:51:12
fish
喔~!!
致意會代為轉達.
2007-09-14 13:52:03
版主回應
麻煩你了

lilou
2007-09-14 15:51:45
yaju
ca va toujours depuis la derniere rencontre?je bosse toujours sur mon memoire
最近我在報紙上有看到這新聞,我想Herge寫那麼多丁丁,其實也只有在非洲和美洲這部分有比較嚴重的錯誤(與事實不合),那個時代的資訊的確不發達
像他另一本藍蓮花有比較確切的資訊加上實地考察讓歐洲人對中國有新的了解
這樣算小題大作嗎只是一本30年代的童書也要打官司
2007-09-16 22:52:53
版主回應
salut Ya-ju,

看到最早那三本丁丁(蘇聯、比屬剛果與美國),我也嚇了一跳,與後來我們一般認知的丁丁歷險記相比,在畫風與考證上實在青澀許多。

我想他與報社可能都認知到這點,後來創作以中國為主題的「藍蓮花」時,才在一位神父引薦下認識了中國留學生張充仁,也才引入了日本侵華的時代背景。但嚴格來說,他的認知也頂多透過張,所以劇情中的日本人看起來就像早年所謂民初劇般片面刻板,我很好奇日本讀者對此書的反應。

我不認為把剛果這本拿出來談是小題大作,也許剛果學生的司法行動只是個手段。畢竟還是會有讀者陸續發現丁丁歷險記,每個時代的讀者都有其論點,與其把這本書放到博物館或當成禁書禁止販賣,不如趁機深入討論相關議題,機會教育一下。畢竟偏見與幻象還是持久存在的問題,重點不在於把一本1931年出版的漫畫書拿出來鞭屍,而是藉機讓讀者了解其創作背景。大師非聖人,即使是歐漫經典名家也有可能出槌,他不也親口說明與致歉了嗎?

即使是以兒童青少年為主的書, 也有可能帶有偏見與歧視,所以還是要拿出來討論,而不是躲在童書的保護傘下故做清純樣。

有機會到布魯塞爾非裔區,或是認識非洲裔的比利時朋友,你也可以問問他們的看法。

bon courage pour ton memoire!

lilou
2007-09-17 15:55:05
Been
我最近也寫了一篇關於丁丁的文章,但那是基礎版的入門介紹,為那些不知道丁丁是何方人物的網路讀者所寫. 當中我也連結到您這篇大作
http://tw.myblog.yahoo.com/cat_been/article?mid=17292
丁丁在剛果的確是整套漫畫中,我唯一不想重新翻閱的一冊,其他的就精彩多了.但我想那時候的世界觀是不一樣的,這書或許該下架,但對Herge的韃伐卻略顯不公,好像把人挖出來鞭屍一樣.
在&quot丁丁在美國&quot&quot藍蓮花&quot等當中, Herge也反諷了美國白人對印地安人的歧視與破壞, 還有歐美人士對黃種人的不了解和欺凌, 我覺得這代表了Herge也對種族之間的不平等感到憤慨, 這一點那些抗議人士應該也要看到才對
2007-11-01 20:15:23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布魯塞爾行也讓我們有機會一睹丁丁在家鄉的風采。

我自己不會因為剛果這本悛滲吤╪茪ㄦQ翻閱,它畢竟跟蘇聯一書一樣,也是丁丁歷險記的一部分,由此正好看得出艾爾吉的創作手法演變。

每個人、每個世代都有他們自己對某些書的解讀,個人並不贊成把書下架甚至禁止出版,這反而是機會教育之時, 讓讀者了解每本書創作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想法。

剛果一書引發的爭議很有意思,釐清歷史問題與無理野蠻的鞭屍並不同,大師非完人,大師作品也是可以拿來公評的,艾爾吉自己也坦承蘇聯與剛果兩書的疏失。

艾氏談起美國印地安人與上海華人受欺凌的問題時就可以準確切中要害,為什麼談到自家殖民地比屬剛果就漏洞百出?看到「藍蓮花」背景中三不五時出現的華文標語「打倒帝國主義」,令人感慨萬千。

從檔案照片來看,當年的比國首都應該就有非洲人。如果當年也有人推薦剛果人給艾爾吉認識,或許可以像「藍蓮花」一樣, 更深入問題核心。

lilou
2007-11-05 22:04:35
zenlive
人一直以為自己在進步,
但是,警察跟小偷的遊戲,
支配者對被支配者的掠奪,
其實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
草原上的法則原本就是如此,
只是玩的方式更複雜而已。
2007-12-26 12:48:20
版主回應
唉 你說的沒錯
不過 過去只能被吞食 被欺壓的一方
至少有了發聲的機會
多了一點反抗的能力

近來讀到一篇報導
一家國際大藥廠利用非洲某國內部傳染病爆發
混在來援助的非政府組織
趁機試驗藥性還不確定的新藥
因為所謂的第一世界國家的家長少有人願意把子女給藥廠當白老鼠
而多文盲的非洲國家父母
看到藥廠人員就在人道組織的醫生旁
以為 這些人給的是救命的藥
結果 一堆非洲小朋友非死即殘
國際藥廠拍拍屁股走人
還好 在當地出身的律師努力下
把國際大藥廠告上法庭
衷心希望他們勝訴

也祝你 歲末愉快

lilou
2007-12-30 02:29:00
xiaochiu
Bonjour Lilou,
我是信鴿法國書店的Xiaochiu
我想請問您關於您部落格文章連結分享事宜? 能透過email與您聯繫嗎?
2009-08-14 11:27:10
版主回應
Bonsoir Xiaochiu,

我已經寄信給上面的信箱
請查收

lilou
2009-08-15 04:02:49
美國黑金
是男人必須有的 http://www.yyj.tw/
2019-12-13 06:27: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