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03 16:58:18| 人氣3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七年之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摘要10.3.2009陳文茜 蘋果】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

請打開你的眼睛,看看2009,從7月以來聖嬰現象席捲全球,8月莫拉克颱風登陸台灣。那一刻台灣已成為地球聖嬰現象的一部分,我們台灣人雖只把它當成總統支持度最低點,秘書長父親節吃了「大餐」的代名詞。但災難,並沒有結束。

9月土耳其伊士坦堡、美國喬治亞、菲律賓馬尼拉……都泡在水裡;雪梨、昆士蘭蒙在沙塵暴裡;東非二千萬人饑荒。自今年7月以來,不過短短三個月,世界上已有數百萬人國土破裂,家園毀滅;總計各國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上百萬人經歷生離死別。

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需以砲火為前提。菲律賓本周末第二個颱風直撲本島,才不過五天前凱莎娜颱風剛肆虐馬尼拉,整座城市淹沒,人人逃命,總統府打開大門,當災民收容中心。五天災情仍未退,滿目瘡痍;土質仍飽含雨水,新的超強颱風又登陸了。菲律賓慘狀,比二次大戰日軍入侵還糟。

菲律賓與台灣、琉球三地,並列太平洋第一颱風島鍊,都是太平洋上三大最容易颱風橫掃之地。今年我們沒有菲律賓的悲慘,科學家認為只是僥倖。現在全台緊盯強颱未來24小時走向,CNN報導它有四條路線可能性,無論哪一條,菲律賓免不了都是第一站。

全球暖化導致聖嬰成了常態,聖嬰又使得颱風已無分輕度、中度、強度,皆是破紀錄超大雨量;山洪、土石流與颶風歷次狂飆。今後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都是人生僥倖。七年之後,我們會發現台灣,免於大災難的地區愈來愈少。大洪水後人生未來常景,每一年都在搬家,能住一年就算安穩了。

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生離死別發生在每一個山區與靠海之處;我們再無家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許多城市、村落,都可以從地球上抹掉,沉入海裡。

不斷地逃亡,逃亡……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天崩地裂,勝過萬馬奔騰,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大國擋得住。於是緬懷、回憶、紀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閱讀聯合國氣候變遷資訊越多,我越知道老世代的人,正如何扼殺年輕人未來。我們現在有投票權及經濟大權的成年人,只想保住眼前利益。石化工廠、石油公司想辦法不為碳付任何代價,成年人不想改變生活方式。每個人雖想挽救地球,但都不願犧牲。於是人人都成了「暖化的囚犯」,一步步目睹毀滅。

科學家們估計2020年左右,北極將完全融冰;地球走上毀滅性的關鍵2度,只剩七年。那時你可能只有27歲,可能不到40歲。你會來不及體驗享受太多人生,卻被迫與父母年年大遷徙。如果一切不改變,七年之後,我們都將不斷的經歷1949。

參考資料:

國際政治啟迪52 國家的理性與衝突

經濟成長率6% 愚蠢的奇想

【摘要2009.10.03 劉屏/華盛頓 中國時報】《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平可夫表示,北京閱兵典禮的參演部隊,約有半數是負責對台任務;參演的軍備則說明,萬一台海有事,共軍將以「彈炮結合」的方式封鎖台灣海峽。

平可夫仔細觀察了中共的大規模閱兵式。結論是:在高唱「和平統一」的同時,中國軍隊今年的閱兵式,其實體現了對台作戰的更大威脅,因為相當多數的閱兵裝備來自南方的集團軍群。他說,北京當局最終目的依然是以軍事手段為後盾,「先試圖以經濟、政治方式收攏台灣,如果最後實在不行,就動用武力」

 

【摘要10.3.2009聯合報╱傅依傑】印尼、菲律賓、薩摩亞多國近日遭強震、強颱襲擊,死傷慘重,聯合國副秘書長霍姆斯1日指出,亞太地區是天災「高頻率區」,全球70%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於此;亞太國家日內連遭天災重擊,再次凸顯應對氣候變化、備災與預警的重要性。

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執行長海澤也指出,亞太地區是全球天災「熱點」;亞太區人民受天災衝擊機率,為非洲居民的4倍。

 [摘要2009.10.03中央社] 巴西利亞大學氣候變遷博士、地質學家羅德里格斯(Saulo Rodrigues)指出,假如從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來看,地球顯然正在逐漸冷卻;但若從近幾十年的情況來分析,地球在迅速暖化,與前者的自然趨勢相反。

聖保羅坎皮納斯州立大學氣象研究員品圖(Hilton Pinto)表示,唯一肯定的,眾多極端氣候事件,愈來愈常在同一時間發生。假如在10年前,這些事件可能被視為不正常現象;但今天,由於太頻繁出現,讓人將它們與地球暖化聯想在一起,卻沒有任何科學數據可以證明。

話雖如此,溫室效應的的確已對地球上的物理系統(氣候、水資源)和生物系統(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城市等)造成影響。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就指出,氣候變遷對某些自然系統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巴西去年底在南部聖卡塔里納州(Santa Catarina)和今年初在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發生的水患,影響數百個城市居民的生活,還有近日不斷襲擊南部的龍捲風,摧毀數十座城鎮,這些都是屬於極端氣象事件。

巴西農牧研究機構和坎皮納斯州立大學,正在發展分析所需的農業氣候模式。這些研究將提供一旦巴西平均氣溫上升或雨量增大時,可能對不同農作物造成衝擊的重要指標,同時辨識出哪些地區對某種作物造成的負面衝擊較大,繼而制定多樣化栽種農作物之類的適應計畫。

氣候變遷,也會影響疾病出現的情況。米納斯克魯斯基金會醫學博士康法羅尼里(Ulisses Comfalonieri)指出,依氣溫與相對濕度的配合,疾病分佈圖也可能改觀,就算沒有出現新的疾病,現有的疾病傳播和傳染速度也會加快,如登革熱。

羅德里格斯指出,天氣變化還可能影響巴西東北部半乾旱地區居民的生活,假如未來的天氣變得更熱,加快該地區沙漠化,居民可能被迫遷往大城市或其他地區。無論如何,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及後果日益加劇,早在學術界意料之中,因為這已是不可逆轉之勢

台長: 果凍讀書會
人氣(3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陳文茜啟迪 |
此分類上一篇:地老天荒 人間有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