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8 18:16:43| 人氣4,62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王的居舍──王舍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舍城梵名曷羅闍姞利呬(Rajagriha),意思是「帝王的居所」,乃佛陀時代東方強國──摩揭陀國(Magadha)的首都。關於此城得名的由來,《大智度論》記載了三個說法,第一個是:摩揭陀國其中一位先王,誕下了一個擁有一頭兩面四臂的王子,人們都認為不祥,國王遂割裂其身棄之曠野。那時一名羅剎女把王子的身體還原,並將之撫養成人。王子長大後,力大無窮,攻佔諸國,成為天下之主,時人咸稱呼其所居地為王舍城。

  第二個說法:摩揭陀國先王故城多次失火,國王徵詢諸智者意見後,決定另外尋覓地方作為新都。其後國王發現了一個有五山環繞的地方,遂遷都於此,並命名該地為王舍城。

  第三個說法:遠古時摩揭陀國有一位廣車王,一天打獵時,聽到天上傳來一把聲音,叫他若遇到特別的地方便應留下建舍居住。後來,他因追趕獵物而來到一個五山圍繞的地方,那裡地平草軟,林木茂盛,花果飄香,溫泉涼池皆悉清淨,他便決定留下建城,即後來的王舍城。

  我國唐朝的玄奘法師,於其名著《大唐西域記》中提及王舍城名稱由來的第四個說法:摩揭陀國的首都本來位於國家中央的矩奢揭羅補羅城(Kusagrapura),佛陀時代,城中時常失火,國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下令,哪家人不慎失火,即將其家遷往寒林。寒林即屍陀林,是古印度用以棄屍的荒野,國王希望藉此令人民注意防火,豈料命令剛下,皇宮首先失火,國王只好遷居寒林。鄰國吠舍離國(Vaisali)聽聞此事,準備乘機進兵,當地的官員知道了,就建造城邑讓國王棲身。由於城未建好,國王已先居於其中,故被命名為王舍城。一說謂這裡的民居也像皇宮一樣豪華,故號王舍城。後來,連以前的矩奢揭羅補羅城也叫王舍城,與新的王舍城分別稱為舊城與新城。

  剛才提及的頻毘娑羅王,是佛陀住世時的大護法,他邀請教團到王舍城,並供養彼等一切所需。然而,王子阿闍世(Ajatasatru,未生怨王)寵信欲取代佛陀地位的提婆達多(Devadatta),受其唆擺,幽禁父母,自立為王,並吞拼鄰近小國。後來因為惡業太重,遍體生瘡,才懂得向佛懺悔,痊癒後極力支持佛法。

  至於提婆達多,他是佛陀的堂弟,自小即喜歡與未成佛的悉達多太子競爭,但不論文武,均敗於太子之下,故對太子心懷怨恨。太子成佛後,回國說法,當時提婆達多和其他王子一起皈依出家。由於提婆達多精進背誦和修持,故在僧團中獲得很高的聲望,但他並無「自淨其意」,反而威迫利誘佛陀退位,把僧團交給他領導。佛陀當然不允,於是他就慫恿阿闍世王和他合作,多次企圖殺害佛陀。

  例如,提婆達多曾叫阿闍世王灌醉惡象,使牠撞向佛陀,阿闍世王依計而行,但醉象衝至佛陀面前時,佛陀以神通將其調伏,並為其說偈曰:「瞋恚生地獄,亦作蛇蚖形,是故當捨恚,更莫受此身。」醉象隨即命終生天。

  另一次,提婆達多趁佛陀在靈鷲山腳時,推下一塊大石, 幸好石頭沒有正面擊中佛陀,但仍令佛陀的腳指擦傷流血,提婆達多就這樣成為娑婆世界史上唯一一個犯下五無間罪(五種足以墮落無間地獄的重大惡業)中「出佛身血」的人。

  時至今日,新舊王舍城已不是獨立城市,而是王舍城鎮(Rajgir)的一部份,但其中仍可找到舊城皇宮遺址。遺址位於城鎮中心,附近是頻毘娑羅王被囚禁的牢獄遺跡──這個囚禁地點是他自己選擇的,因為這裡可以遠眺世尊常駐的靈鷲山。舊城皇宮北方一帶,分佈著阿闍世王放出醉象的地方、其皈依後所建的佛塔、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之處等勝跡。

  古王舍城區乃佛陀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尊者的出生地,也是他們生命的轉捩點──他倆最初都是以學問、智慧、德行聞名的外道導師,於此地聚徒修行,某天舍利弗碰見佛陀座下的馬勝比丘,看他相貌莊嚴,似非俗人,好奇問他師事何人、所學何法,比丘便說出佛陀「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的因緣偈。舍利弗一聽,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立即勸老朋友目犍連帶同弟子一起皈依佛陀,成為佳話。

  舍利弗遇馬勝比丘處的北邊,是德護作火炕毒飯請佛處。當年德護長者受外道教唆,於火炕上蓋草、飯中混毒,邀請佛陀蒞臨。佛陀早知其陰謀,乃示現神通將火炕化為蓮池、食毒飯而無恙,德護方知佛陀乃真聖人,懺悔皈依;而佛陀也為其說法,令得開悟。

  頻毘娑羅王希望日夜眺望的靈鷲山(Gridhrakuta),是環繞王舍城五座山峰的東峰,一說因山上多鷲鳥而得名,一說因山頂有一狀似鷲鳥頭之大石而得名。靈鷲山本來崎嶇不平,幸好頻毘娑羅王開闢了一條山路,不僅方便了當時僧團的活動,也惠及後世千千萬萬的朝聖者。靈鷲山上有很多勝跡,但沒有太多標記,所以朝禮此地時最好有識途老馬帶路指點。

  循著山路走上去,沿途會經過王下乘處(頻毘娑羅王至此下馬,步行上山覲見佛陀,以示尊敬)、佛為頻毘娑羅王說法處、提婆達多投石處(這裡仍可看見一塊向下傾斜的長形石版,其上滿佈小碎石)。在將近山頂的轉彎處有一石洞,是阿難、迦葉尊者入定處,其位置比較明顯,加上有善信在石上貼金,不難找到。

  上到接近山頂的一塊小面積平地,可以看見一道小圍牆,乃一座五世紀的佛塔遺跡,這裡就是當年佛陀說法的「說法台」。佛陀在此宣說了《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及多種不同的《般若》經典(包括《般若心經》),更開啟了禪宗的傳承。《大梵天問佛決疑經》記載,大梵天王在此以金色花供佛,佛陀拈花微笑,默然不語,大眾茫然,唯獨迦葉尊者心會世尊密意,破顏微笑,佛陀遂告訴大眾:「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後世以此為禪宗源頭。凡此種種,令靈鷲山成為佛教的重要聖地。

  表面上,靈鷲山已風光不再,到處碎石敗瓦,蕭條冷落,人跡罕至,但《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明言,佛常住靈山,因眾生煩惱熾盛,故隱而不現,當眾生一心求法,才會現身說法;縱使世間敗壞,靈山聖境仍然彷如淨土般。傳說隋朝天台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然得定,看見佛陀於靈山聚眾說法;近代虛雲老和尚亦嘗於定中見靈山盛會,可見佛語不虛。雖然我們業障深重,來到聖境也看不見聖人身影,但相信佛陀並無離開眾生,或許就在我們左右。

  在說法台附近有一些洞窟,乃過去四佛、釋迦世尊及諸羅漢禪定之處。其中佛陀入定的石窒對出,有一大磐石,當年阿難尊者於此修禪,晚上魔王化作鷲鳥,盤據大石,奮翼驚鳴,令阿難惶恐無措,佛陀知悉此事,伸手通過石壁,摩阿難頂,安慰他不要害怕魔王的變化,阿難頓覺身心安樂,石上鷲鳥也消失了。

  靈鷲山西邊有一座山,傳說是法華會上多寶如來出現之處,所以此山被命名為「雷特那山」(Ratnagiri,字義是「寶山」,中文多譯為「多寶山」)。一九六九年,日本妙法寺藤井日達上人於此山山頂上建造了一座白色的巨大佛塔「世界和平塔」(Vishva Shanti Stupa),此塔融合了日本和印度的建築風格,美輪美奐,值得一看。夠膽的話,可以乘坐外型像吊著的椅子(沒有覆蓋)的「纜車」通往山頂。

  離開靈鷲山往西北走,有一座毗婆羅山(Vaibhara),此山有泉水數十處,水質潤淨,有冷有暖,據說佛陀也曾在此沐浴;若有宿病舊患,以泉水洗身,多會痊癒云云。然而,有時太多人在此洗澡,甚至有人在池邊洗衣,污染泉水,令人望而卻步。

  經過先上後下的山路,可以到達第一次結集佛經的地方──七葉窟(Saptaparni, Saptaparnaguha。窟壁上曾有一棵七葉樹,故名)。公元前四八三年,釋尊圓寂,迦葉尊者嘆息道:「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怎料竟然有一些懈怠的比丘互相祝賀說:「如來入滅後,我們便安樂了,以後犯錯還有誰懲罰我們?」迦葉尊者聽到,深感哀傷,決定結集法藏,保存佛陀教法,同時作為治犯的根據。尊者以神通將結集消息傳遍三千大千世界,但為免人多混亂,並保證教法記錄的質素,尊者只許「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的證果聖人參加。連尊者在內,共有一千人(或謂五百人)參予結集,此事亦得到阿闍世王大力支持。

  隨侍佛陀多年、多聞第一的阿難,因當時尚未證阿羅漢而不許加入。及後,阿難精進修持,於一夜間證果,翌日來到七葉窟,迦葉對他說:「你煩惱已盡的話,便用神通進入,不須從門而入。」阿難果然從縫隙進來。迦葉對大眾言,阿難的聞持能力連佛也稱讚,就請他主持經藏結集;優波離持律明究,就請他主持律藏結集;而尊者本人則主持論藏結集。結集時,先由主持者誦出自己記得的佛語,再由大眾審定、修正,書寫在貝葉上。如是者經過七個月,完成了「初版」的大藏經。

  離開毗婆羅山往北,可以找到竹林精舍(Venuvana Vihara,又名迦蘭陀竹園)。這裡的園主迦蘭陀長者(Kalandaka)本來把這竹林供養外道,聽過佛陀說法後,打算將之布施予佛陀,其誠心感得護法神幫忙驅逐外道,騰出地方;而頻毘娑羅王則於其中捐建精舍一座,即是竹林精舍。此乃印度首座僧園,佛陀在王舍城時,若非住於靈鷲山,就是居於此處。精舍內有一個萬多平方呎的長方形水池,旁邊供有佛像;這裡的竹林並非原來的竹林,而是日本人出資從印尼運來竹子的重新種植的。週邊的矮牆、小亭、通道、路燈等設施,設計簡約、色調柔和,十分美觀;配合竹林水池,帶出一種閒適安逸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佛教史上的著名大學那蘭陀寺(Nalanda),也在王舍城的附近。(筆者已於二四四期介紹過這座玄奘法師曾留學的寺院)

  王舍城曾經是數代帝王的住所,但這些叱咤一時的人物皆已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唯我娑婆世界法王──釋迦牟尼佛超越時空限制,無休止地說法利生,永遠加持一切有情。欲前往這個法王的居舍,可先坐飛機到迦耶(Gaya,即佛陀成道處所在)或巴特那(Patna)的機場,再轉乘火車(巴特那離王舍城較遠,故有火車)、定期巴士或出租車前往。

  若未具足朝聖的因緣也不要失望,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只要心中有佛,佛就與你同在!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55期
靈鷲山上的舍利弗尊者入定石窟
靈鷲山上的阿難尊者入定石窟
靈鷲山遠眺。圖中央的是說法台。
多寶山上的世界和平塔
七葉窟
竹林精舍
王舍城中的皇宮遺跡

台長: 主席
人氣(4,62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入世、出世通用的成功學 (下)
此分類上一篇:入世、出世通用的成功學 (上)

Terry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覺您的分享
2016-07-21 19:06: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