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6 01:36:42| 人氣2,3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FUN風箏2------項羽大軍是怎麼被「風箏」擊垮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楚漢相爭時,項羽大軍是怎麼被「風箏」擊垮的?

「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云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征陳豨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宋·高承著《事物記原·歲時風俗第四十二·紙鳶》

也有文獻中記載韓信才是發明風箏的人,他曾經利用風箏來測量地面上的距離。這位小時候能忍受「胯下之辱」、最後官拜大將軍的韓信。韓信與風箏的故事是發生在西元前203年,當時秦朝已滅,天下大亂,而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爭奪天下,打了五年的內戰,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楚漢相爭」,到現在中國象棋上的兩派軍馬還打個沒完沒了,所以也有傳說賭博也是韓信發明的,用來抒解兵士們長年征戰的苦悶。
話題再轉回來,當時儘管漢軍在糧食與士兵的數目上佔盡上風,但因為劉邦的父母妻兒都被項羽拘押在楚軍營中,所以雙方長期僵持不下,再加上連年征戰的兵困馬乏,雙方只得約定議和,以鴻溝為界,鴻溝以東屬楚、以西屬漢,中分天下、各不相擾,項羽則同意將劉邦的親人送回。
但就在項羽率軍撤退之時,漢軍的張良、陳平卻慫恿劉邦切莫縱虎歸山,應趁勝追擊消滅楚軍。老謀深算的劉邦心想為了大好江山,當個小人又何妨,反正古有明訓「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要拔掉這根眼中釘不趁此時、更待何時?於是劉邦違背信約,指揮大兵將項羽團團圍於垓下,劉邦畢竟還是畏懼項羽的蠻力,來硬的,恐怕自己的兵力也將折損大半,不如來個甕中抓鱉,也不跟項羽硬打,讓項羽英雄無用武之地,反正日子久了,糧秣用盡,楚軍當可手到擒來,不費吹灰之力。但劉邦又怕夜長夢多,又下號令漢軍在夜裡用楚國之方言唱楚地民歌來瓦解項羽軍心,但歌聲無法傳遠,成效不佳。
這時,劉邦的大將韓信建議扎製大風箏、綁上哨子升上空中,可以形成天上地下的「四面楚歌」。此建議受到劉邦的讚賞,隨即交辦。
韓信設計出風箏雛形,並找來了一位住在楚地南通的吳姓木匠師傅合力完成第一隻風箏,吳師傅又將三隻大小不同的竹哨連成一組,固定在風箏的骨架上。風箏試飛成功後,韓信便號召營中所有懂得手工技藝的士兵們便一起投入扎製風箏,大家各顯其能,有用果殼製哨、葫蘆製哨、亦有用青竹割製,軍營變成了歷史上第一座的風箏工坊。
吳師傅親手安排大小竹哨位置,在夜裡將風箏放入空中,清脆的哨音從天而降,音調不同、高低不等、如歌似曲、如泣如訴。身處楚國軍營中的兵士,被天上、地面的楚歌搞得草木皆兵,項羽也被連日來的楚地山歌所誤導,以為楚地已快被全部占領,楚兵多已降漢了。
這位「力拔山河氣蓋世」的項羽此時也不免心慌無法入眠,當夜在營帳裡藉酒買醉,慷慨悲歌中與愛妃虞姬訣別。然後率領八百騎兵前去突圍,但天不從人願,項羽部隊又中途迷路,誤入沼澤,折損大半。最後僅存廿八騎,且戰且走直退到烏江岸邊。項羽見大勢已去,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愛戴,便將自己的坐騎賜與亭長,鼓起餘勇轉身拼殺漢軍,最後終究寡不敵眾,項羽舉劍自刎而死。一世梟雄被卻輕巧的「哨箏」一舉擊潰心防,讓風箏傳奇再添一樁。
另外,在清朝時的文人筆記中記載:「韓信率軍十萬圍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甚幸悲怨,楚軍弟子八萬皆散去。」一樣和風箏和笛音有關,只不過記錄在這篇文章的方法是「載人風箏」。
如今,江蘇南通的風箏隻隻都要拴了「哨子」,每到風箏比賽時,一大批風箏扶搖升空,好似雁群比翼齊飛,鳥鳴噓噓,首要比響聲大小、也要比飛行高度。據說這手「哨箏」絕技只傳兒、媳,風箏哨子已成了南通風箏的獨家絕技。

圖:哨箏

BOX:南通六角板鷂
古人在紙鷂上以竹絲為弦,風吹有聲,如箏鳴響,故取名風箏。中國南鷂北鳶兩大風箏流派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特別是南通以有哨口的「六角板鷂」聞名全國,有文為證:「風箏本是借風之力自鳴之古箏也,無聲者形再美也似啞女升空,怎比百音齊鳴,似仙樂震耳,妙趣萬千。」
板鷂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成有六個凸角的風箏,再以此六角風箏為基礎再經過組合變化,可串連成更大型的七連星、九連星風箏,然後鷂面裝上大小不一的竹哨,放飛時,竹哨會發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管樂隊在空中合奏,竹哨數目有時可以多到數百隻,若板鷂群飛,聽起來就像飛機掠空,震撼力十足。因為板鷂裝載了整套的音響設備,有一定的重量,故放飛時對風力便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風箏的受風面也必須相對提高,數公尺以上的大型板鷂至少要六級以上的風力,小一點的板鷂也要五級風力才能穩定升空,這和一般小型的無聲風箏形成了風力條件上的差異。
放鷂子是南通村中的大事,放前要先供在堂屋裏,敬天禮地。依習俗,放風箏的線嚴禁婦女跨越或腳踩,以免飛不起來。放飛時要由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手作「頭把手」,帶領著十幾個人一起拉繩,而另一組人扶著風箏。風箏如一飛沖天,全村就歡聲雷動,認為這預示著一年的豐收!正所謂「鷂子滿天飛,家家有得收。」風箏上的哨鳴,據說還可以嚇走妖魔鬼怪,保佑全村安泰。倘若鷂子斷線,摔落在別人的屋頂,則被視為是大不吉,要趕緊上香磕頭,然後把鷂子撕碎丟到河裡或墳地去。

圖說: 球哨口統稱“口”,通常用葫蘆,果殼(白果殼、栗殼、龍眼殼等)。



輔佐劉邦建立漢朝的張良竟敢調戲自己的妻女?

東南風起起得高,韓信張良放鐵鷂。
霸王死在烏江口,韓信功勞不久長。
自打小號自打場,要打韓信和張良。
韓信造哨張良唱,二人貪唱不回家。------江蘇民謠

載人風箏的傳說還發生在另一位漢代開朝元老---張良的身上,這位仁兄年輕的時候,在橋頭巧遇一名「愛丟鞋子的老先覺」,張良因為幫他撿他丟到溪裡面的鞋子,而獲贈兵書,協助劉邦打下江山,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相傳韓信和張良合手打造了一只「鐵鷂子」,用鐵索放飛,上面可以乘人,看倌聽來是不是很有滑翔機的味道了?
這天,張良乘著鐵鷂子飛到故鄉杭州,看到地面上有兩位在芝麻田裡割草的姑娘,張良便唱起山歌輕薄戲弄一番:
耕芝麻,削芝麻。芝麻田裡兩朵花。
那個陪我張良眠一夜,保你上穿綾羅下穿紗。
其實這有點唱山歌「相褒」的味道,男男女女唱來唱去彼此調情,用來增加工作樂趣。張良自命風流,沒想到其中一名姑娘竟然也回唱了一段:
耕芝麻,削芝麻。芝麻田裡兩朵花。
我娘陪你張良眠過多少夜,也不曾上穿綾羅下穿紗。
原來,田裡割草的姑娘不是別人,正是張良的妻子和女兒。張良為求功名,拋家棄子經年在外,對家裡生計不聞不問。母女二人只得相依為命,咬著牙關過苦日子,每天巴望著張良功成名就回家團圓,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只聞改朝換代鑼鼓響,不聞夫君歸來敲家門。兩人悶了一肚子的埋怨無處發洩,現在好死不死的又撞到張良在外面拈花惹草的輕薄樣,當然怒火中燒,狠狠的用山歌損了回去。
張良這才知道是自家的妻小在下面時,覺得又羞又愧,身子一晃便從九霄雲外掉了下來,摔死在西湖裡。這件傳說記載在朱自清所著的《中國民謠》裡:「到如今,那條風箏線還在南通,是一條鐵索。」

圖:南通板子風箏




BOX載人風箏
《北史·獻文六王傳》:北齊天保十年(西元559年)齊文宣帝大規模屠殺跋氏皇族,並將其囚於26米高的金風台上,文宣帝下令,囚犯只要能飛出城外就可以赦免其死罪。囚犯們「各乘紙鴟以飛」,結果有數人因而獲救。
這般載人飛行器的傳說在各國屢見不鮮,日本《源為朝物語》中,著名的武士源為朝和兒子被流放到八丈島,他扎製了一只大風箏讓兒子飛離孤島,重回家鄉,所以日本八丈風箏總是會畫上源為朝的臉譜。朝鮮、泰國也都有類似傳說,後來由於封建統治者擔心來自空中的攻擊,因此禁止民間製造載人風箏。
此圖為泰國的載人風箏,風箏以巨蛇的型制呈現,骨架以竹條為主,巨蛇的頭部有9×7公尺、蛇身全長約一公里、重達128公斤、製造費用約50萬泰銖,由Khun Ped所設計製作,大家都戲稱他為「超人」,因為他會隨著巨蛇風箏飛上天空,並在空中瞬間變裝,由泰國戰士變成超人,噱頭十足,這是泰國風箏隊南征北討,還贏過世界大賽冠軍的最佳戲碼。
這隻龐然大物,在民國90年第二屆台北縣石門國際風箏節首度出現在台灣的天空。當天清開了200公尺左右寬度的施放空間,因為風力時大時小,為了安全起見,又分別從草地和沙灘徵召了數十名壯丁一起拉風箏繩。經過兩次的嘗試,當吼吼風聲從山坡那端朝大海的方向撲捲而來之際,眾人在超人的一聲令下同時拉線向後狂奔!巨大的蛇頭從海平面緩緩抬起頭來,宛如恐怖片裡面的怪物出場,巨蛇以慢動作的速度越攀越高,身形也越來越顯得巨大,似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完全超乎想像,原來一公里的長度在天空拉開是這種感覺------高得嚇人,全場都被這種超現實的場景震懾住了。巨蛇的起飛,也為那年的風箏節活動帶到了最高潮。

圖:泰國載人風箏連續動作

台長: 亞特蘭提斯的追夢人
人氣(2,3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運動體育(各種運動、運動情報、球迷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