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4 13:53:15| 人氣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敢于向巨人挑戰才能創造奇跡:報業怪杰赫斯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敢于向巨人挑戰才能創造奇跡:報業怪杰赫斯特
  赫斯特1863年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父親是一個礦山的老板,從小就在一種十分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所以也就養成了一種紈绔子弟的作風,喜歡追求刺激和冒險,揮金如土。這些性格在和普利策的新聞搏殺中充分顯示出來。
  在讀大學期間,赫斯特十分醉心于查爾斯.泰勒主辦的《波士頓環球報》和普利策的《世界報》,并把普利策當成了自己將來挑戰的對手!因為在校期間發表不合時宜的言論,他被哈佛大學除名了。
  但是離開校園的他并沒有灰心,相反他野心勃勃地積蓄力量準備和新聞巨人普利策展開競爭。
  1887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開始主辦父親手下的《舊金山審查報》。他精心挑選了著名編輯薩姆.S.張伯倫為主編,并聘請知名小說家安布羅斯. 比爾斯來撰寫《廢話專欄》,同時還雇傭了諸如愛.H.漢密爾頓和阿瑟.麥克等一些知名記者來開展報道。在報紙版面設計上,他創造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后來為別的報紙競相模仿的版面設計。結果在他的管理下,報紙很快變的有聲有色,第一年該報的銷量就增加了一倍,達到了3萬多份;到1893年,達到了7.2萬份。原本虧損的報紙在幾年中被赫斯特辦成了年平均獲利達35萬到50萬美元的報紙。
  過幾年的發展,赫斯特感到挑戰的時機成熟了,他決定向普利策宣戰了!要想挑戰普利策的新聞霸主地位,首要的就是需要在紐約擁有一份報紙,這點赫斯特十分清楚!于是他購買了紐約的《晨報》,并進行了全面的改版,還把自己在舊金山的精兵強將全部調往紐約,新聞界看不見的戰爭一觸即發!赫斯特十分明白自己將面對的是怎樣的對手,他決定采取先發制人的措施,這些攻擊是非常猛烈的:
  第一招,赫斯特采取低價銷售的方式。他把自己的《新聞報》定價為1美分,以超低價的方式來吸引讀者,提高銷量。《新聞報》的發行量很快由 77000份提升到150000份。而同時普利策的《世界報》每天的銷量是20萬份,不過價格卻是《新聞報》的兩倍,普利策已經感到了來自這位年輕人的威脅。
  第二招,就是模仿。他讓自己的《新聞報》運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去吸引工人階級的眼球,并利用趣味性、刺激性和揭露性的新聞去吸引讀者。這些都使得《新聞報》的風格與《世界報》的風格接近,在內容風格差不多的情況下,許多讀者就選擇購買了價格相對便宜的《新聞報》。
  第三招,也是比較陰損的招數,就是挖墻角。這次瘋狂的進攻發生在1896年1月,當時兩家報紙同在世界大廈辦公,結果在赫斯特的高薪誘惑下,某一天《世界報》的全體員工竟然都跑到《新聞報》去上班了。這次兵變幾乎使得《世界報》完全癱瘓,面對赫斯特的步步緊逼,普利策只好采取以退為進的方針,采取減少辦報成本,減少報紙版面,減少對華爾街的報道,取消書評等方式暫時抵擋住了赫斯特的瘋狂進攻。
  第四招,全面發動新聞大戰。赫斯特在各個領域同普利策展開了新聞大戰,首先的就是派出大批的記者,同普利策的新聞記者崧雅興業免洗餐具展開搶奪新聞的戰爭。這些措施使得普利策逐漸喪失了新聞主動權。二者的全面交火發生在1898年對美西戰爭的報道上,相互在報紙上連篇累牘的采用造謠、諷刺、歪曲、指責、捏造等手段鼓動對西班牙的敵視情緒,結果使得戰爭最終爆發。戰爭結束以后,普利策意識到這種失控報道的負面影響,于是進行全面整頓,暫時與赫斯特休戰。
  而我們的赫斯特經過幾年的發展,也奠定了自己華爾街報業的地位。19世紀末,美國發生的新聞大戰沒有輸家,對普利策來講,無非更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對赫斯特來講,也成功創立了自己的報業帝國。
  1863年,赫斯特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他的父親威廉·喬治是愛爾蘭移民,一個成功的拓荒者,靠開采金礦和銀礦發了家,他的母親則是一名教師。赫斯特家境富裕,這養成了他對金錢無所謂的態度和追求冒險、刺激的大膽個性。一種紈绔子弟的作風,在他上大學期間就已完全顯露。
  1881年,赫斯特在父親的安排下,來到哈佛大學就讀。在這里,他揮霍無度,縱情于跳舞、音樂和啤酒,其行為任性是全校聞名的。但在此同時,由他擔任經理的幽默雜志《諷刺文》卻又得到全校一致好評。這多少顯示了他與一般紈绔子弟的不同之處。
  在校期間,對赫斯特產生重要影響的是查爾斯·泰勒主辦的《波士頓環球報》和普利策的《世界報》。他頗醉心于《環球報》那種聳人聽聞的新聞;對普利策《世界報》的辦報技巧更是欣賞不已。為此,他還曾到《世界報》當了一段時間見習記者。
  當舉國慶賀格羅弗·克利夫蘭當選總統時,赫斯特竟在他的刊物上大放厥詞,校方因此令他暫時退學。僅僅過了幾個月,赫斯特又開始在學報上惡意攻擊教授,這一次,他終于被學校開除了。
  赫斯特離開哈佛時,年僅22歲。他對這一懲罰毫不在意,這時他辦報的興趣已超過了一切,決心自己辦報。他先用了一年時間認真學習和研究普利策的辦報方式——在赫斯特看來,學習姜太太包子安德聯合診所醫學美容普利策決不是為了成為他的追隨者,而是為了日后向他發動大膽進攻。他把普利策當作自己的假想對手,認為只有戰勝普利策,才能滿足他的成功欲望。
  赫斯特的父親喬治收購了一家地方性報紙《舊金山審查報》。當時這份報紙銷量極低。喬治可不在乎發行量,他情愿蝕本,目的是為了從中撈取政治資本。1887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得到父親的許可,開始主理《舊金山審查報》。從這里,他向報界邁出了富有挑戰意味的第一步。
  一開始,他仍是以普利策為榜樣,挑選了名編輯薩姆·S·張伯倫為主編;請知名小說家安布羅斯比爾斯來撰寫《廢話專欄》。還雇傭了一些名記者,如愛·H·漢密爾頓和阿瑟·麥克等人。
  在報紙排版上,他大膽地試驗了各種式樣,安排對稱的標題形式,采用醒目的鉛字體,創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后來為別的報紙競相模仿的版面設計。
  大膽的改革和眾多新聞好手的加人,使這份報紙辦得有聲有色。第一年就使該報銷量增加了一倍,達到3萬多份;到1893年,達到7.2萬份。比公認的大報《紀事報》還多。原本虧損的報紙在幾年中被赫斯特辦成了年平均獲利達35萬到SO萬美元的盈利的報紙。
  1895年,喬治病逝。赫斯特繼承了大量金礦和銀礦的股票。為了在報紙發行業上一展身手,他在母親的支持下,賣掉了部分股票,獲得75O萬美元巨額現金。從此,他憑借強大的財力作后盾,運用驚人的膽量和才能,開始了在報界縱橫馳騁的一生。
  赫斯特的目標是向紐約進軍,向普利策挑戰。
  1895年,赫斯特以18萬美元收購了紐約《晨報》,這份報紙是普利策的哥哥艾伯特于1882年創辦的,后來賣給了歡喜坐月子辛辛那提《問詢報》的出版人約翰·麥克林。赫斯特買下這家報紙時,正是報紙虧損的時候。赫斯特將《晨報》改為《紐約日報》,并調動他的原有的那批精兵強將來到紐約,全力以赴地經營這份報紙。并正式向普利策發起挑戰。
  他的第一步是將他的《新聞早報》定價為每份1美分。低價的報紙招來大批讀者,《早報》的銷量很快就達到15萬份。精明的赫斯特同時提高了廣告費標準,從而補償了報紙低價的虧損。雖然,普利策的《世界早報》比《新聞早報》高一倍價錢仍能賣到20萬份,《世界晚報》的銷量更是高達34萬份,但普利策已經明顯感到了這位加州來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威脅了。
  赫斯特下一步的招數更兇猛:他以重金挖走了普利策手下眾多干將,漫畫家鮑爾斯、劇評家艾倫·達爾等都被赫斯特的高薪所誘而跳槽。
  更猛烈更瘋狂的進攻是在1896年1月,當時,《舊金山審查報》租用《世界報》的大本營——世界大廈的一部分作為它的東岸辦事處。由于兩家報紙在一座樓辦公,雙方工作人員來往密切。終于有一天,一場由赫斯特策劃的“兵變”發生了——《舊金山審查報》的工作人員暗中策動,以高薪誘使《世界報》全體人員離開《世界報》。第二天,他們都去《紐約日報》上班了。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干將、星期版編輯默利爾·高德。這個人擅長制造聳人聽聞和假科學的純刺激性報道,并且還首創了彩色印刷的連環畫。他聘請漫畫家奧特格爾特創作《霍根小巷》連環漫畫,主人公是一個穿著黃色肥大衣褲的窮孩子。這個形象很快便深入人心,被稱為“黃色幼童”,很吸引人。由于高德的功勞,星期版的報紙一年內突破了45萬份大關。這份一年出刊52次的星期刊盈利竟和每年出刊333次的《世界報》母版相差無幾。就是這個能干的高德,竟把漫畫家和“黃色幼童”一起帶到《紐約日報》去了。這對普利策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
  普利策發現一夜之間人去樓空,這位報界領袖對赫斯特這種瘋狂的做法憤怒已極。他想用同樣的高薪勸回高德等人,但令人遺憾、令人更加憤怒的是,他們只回來了一天——赫斯特又用更高的薪金把他們帶走了。
  這次大規模的進攻幾乎使《世界報》完全癱瘓。普利策只好用同樣的辦法從《太陽報》挖來主編布勒斯本,讓他重新組織《世界報》的編輯工作;并連夜召集主管人員開會,共同研究對付赫斯特的辦法。
  布勒斯本不愧是辦報的高手,他使《世界報》重振雄風,再次超過了《紐約日報》。而赫斯特并不氣餒,他重施故伎,又以高薪游說布勒斯本,提出由布勒斯本來主編新創刊的晚報,晚報每增加1000份銷量,給他加薪1美元。布勒斯本終于也被收買,并全力以赴。結果,他的周薪竟高達上千美元。他原來拿的報界一級高薪也不過每周200美元。
  為了打擊壯大中的赫斯特,普利策不得不模仿對方的做法,也將《世界報》降價到每份1美分,同時也采用提高廣告費的辦法來補償發行收入的減少。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赫斯特的唐德製筆原子筆德安堂燕窩《新聞早報》發行量絲毫未受影響,而《世界報》的銷量僅增加了8.8萬份。且由于廣告費的提高,廣告商們紛紛聯合起來抵制《世界報》,強迫它降低廣告費。許多廣告商甚至干脆將廣告挪到《新聞早報》去做。同樣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卻大相徑庭,普利策百思不得其解。
  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之后,普利策開始采取退守的戰術,減少辦報成本,減少報紙版面,減少對華爾街的報道,取消書評等等。這些緊縮意味著普利策的地位已面臨巨大的威脅。
  紐約報界人士密切注視著這兩個巨人的搏斗,甚至希望他們兩敗俱傷。不過,結果并不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赫斯特成功了,普利策也并沒有失敗,這位作風穩健的報業大王經過一番努力,還是站住了腳,并仍保持著他報界領袖的地位。那場大戰至今在美國報界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赫斯特把高德和“黃色幼童”一起挖去后,普利策又雇請了著名畫家喬治·盧克斯繼續繪《霍根小巷》的漫畫。這樣一來,紐約就出現了兩家報紙同時刊載同一題材連環漫畫的怪事。而這兩家報紙的廣告招貼畫上都畫著那個身穿黃色肥大衣服、沒有牙齒、永遠在笑的“黃色幼童”。為了競爭,這兩家報紙都爭相報道各種聳人聽聞的消息,并開始了靠黃色新聞打開銷路的惡習。所謂黃色新聞,就是以極度夸張及捏造情節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內容不外乎要人丑聞、兇案、名女人及明星們的私生活等等。
  美國的黃色新聞泛濫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究其罪魁禍首,人們都將赫斯特視為始作俑者。
  1896年,他曾不惜重金派出三名記者和畫家前往巴黎,訪問當時正紅的女演員安娜,以醒目標題“穿著睡衣的安娜”辟一專欄,并配上女演員肉感的速寫,果然大受歡迎。
  1896年在紐約河里發現了一具無頭無四肢的男尸,被油布裹著;后來在附近又發現同樣用油布包裹的其它部分肢體。赫斯特重金懸賞,發動30名記者去偵探此案——說起來有點可笑,但這些記者們從油布的來源著手追尋,找到了出售油布的商店,查出有一對男女曾來此買過油布;于是跟蹤調查,終于發現了兇殺的證據,向警方報了案。這一充滿暴力而又帶色情因素的桃色新聞,被赫斯特的報紙大力渲染,一時,全美國都轟動了
  為了招攬讀者,赫斯特對一切能加以夸張的消息都不放過。他善于發現那些為其它報社老板視而不見的事件,更善于把那些綠豆大的小事夸張成聳人聽聞的消息——至于報道的真實性,在他看來是最次要的東西,重要的是達到轟動效果,從而吸引讀者。他一方面以勞工階層為對象,用最簡單的文字,以娛樂、“激情”和所謂“除害運動”來打動讀者;一方面自我夸耀,自我宣傳,號稱有膽量為社會打抱不平,敢于揭發貪污,打擊罪惡。他總標榜自己的實干精神。《新聞早報》曾千方百計對法院施加影響,使一家煤氣公司得不到在城里開業的許可證。對政府濫用職權的行為,他們也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予以抨擊。
  這些做法,既是赫斯特辦報的策略,又是他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只要能對報紙發行有利,對抬高他的形象有利,采用任何方式他都不在乎。他有足夠的膽量和熱情去做一切事。
  1898年,爆發了美國——西班牙戰爭,這是“最無痛苦的一場戰爭”,它僅持續了幾個月,美國人犧牲很少,卻換來在廣闊的古巴國土上插遍美國國旗的驕傲。這是一次不義的戰爭,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為主的美國報紙制造戰爭氣氛,煽動戰爭情緒造成的惡果。赫斯特意識到戰爭這種充滿激情的題材對報紙發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時機地利用美國人的理想主義、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義感,也利用了正在發展階段的美國統治集團迫切需要擴張領土、擴大貿易和國外投資的愿望,極力在報紙上渲染西班牙對它占領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證明對西班牙宣戰、匡扶正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為了煽動戰爭,赫斯特尋找一切可以說明西班牙人在古巴胡作非為的例子。1897年,終于讓他抓住了小辮子。這一年,古巴反西班牙革命黨人卡馬奎被控叛亂罪,將被處以死刑。他16歲的女兒西施尼洛絲勇敢地向西班牙當局請求將她的父親減刑為終身囚禁。被稱為巨獸的魏勒將軍同意了少女的請求,將卡馬奎監禁在古巴附近的一個小島上,并允許西施尼洛絲住在島上一間離她父親很近的房子里。而西施尼洛絲就利用這個便利,開始了營救父親的行動。這位以美艷著稱的少女將島上的司令官邀請到她的小屋里,結果司令官差點喪命。西施尼洛絲被控“色誘并企圖殺害司令官”,也被判叛亂罪,遭到囚禁。
  赫斯特決定抓住這件事來掀起一場反西班牙運動,他派出記者萊普生訪問了獄中的西施尼洛絲,并在報道中將西施尼洛絲的被囚說成是抗拒司令官企圖強暴。赫斯特把這條新聞當作婦女保護貞操和古巴人反對西班牙人暴行的事件,在報紙上極力渲染。
  同時,《新聞早報》還擬了一封請愿信,請各地有影響力的婦女簽名,然后向西班牙攝政王后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請求赦免。《新聞早報》用12欄篇幅刊出參加簽名婦女的姓名。后來,簽名范圍擴大到英國,增加了約2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王后表示:少女即使犯了罪,也不應該受到侮辱。
  赫斯特見西班牙人有可能赦免西施尼洛絲,便火速派他的得力記者卡爾·德克前往哈瓦那去營救西施尼洛絲;并囑咐他:“一定要在西班牙人赦免她之前完成。”卡爾向獄吏行賄,救出了西施尼洛絲,將她女扮男裝潛送紐約。事后,赫斯特得意揚揚地大肆夸耀這一壯舉。為了造成更轟動的效果,他還舉辦了極為隆重的露天歡迎會,讓美國人民見見這位古巴女英雄。
  在這次歡迎大會上,美國總統麥金萊迫于民眾的壓力,也前來與西施尼洛絲握手問候。此舉使《紐約日報》名聲大振,同時也激怒了西班牙政府,美西之間終于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
  1898年2月9日,由古巴革命政府成員偷來的西班牙駐美大使杜皮波·德·洛美給西班牙報紙編輯的信,被《新聞早報》拿到手并刊登出來。這封信把美國總統麥金萊說成是“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這極大地激怒了美國政府。接著,在6天以后,美軍“緬因號”艦在夏灣拿港口被炸沉。《新聞早報》又載文指責此事與西班牙有間接關系,并煽動美國人的復仇情緒。
  經過一系列煽風點火活動,尤其是以后兩件事為導火索,4月18日,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向西班牙宣戰的決議。
  在這次戰爭中,赫斯特親率記者赴前線采訪。一天,他們在海上偶然日擊西班牙軍艦被美軍炸沉的情景,并發現有20名西班牙海軍人員正逃向海灘。赫斯特立即帶領記者們持槍沖向海灘,將這些人拘捕,并迭往美軍司令部。這種冒險精神是美國人最欣賞的;再加上報紙的自吹自擂,大肆夸耀,《新聞早報》記者的壯舉一時竟轟動全美國。
  《紐約日報》在美西戰爭期間銷量直線上升,戰爭給它帶來巨大的利益。其它報紙也尾隨其后,參與了戰爭宣傳。就連一開始指責《新聞早報》報道不實的《世界報》在全國一致的呼聲下,也卷進去了。
  普利策曾十分后悔參與了這種為不義戰爭營造氣氛的運動,在談到赫斯特欺騙人民和煽動戰爭的無恥行徑時,他又新佳源養護中心坦率地說:“盡管我認為《新聞早報》有錯——我不愿去學它,但報紙總不免言過其實,畢竟它是一份報紙。”他甚至佩服赫斯特制造輿論的本領,說:“這正是我們的報紙需要的一種腦筋。”
  《紐約日報》在赫斯特一連串的怪招下,發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戰爭時期是它最輝煌的年代。但到了戰爭結束后,銷量驟然下跌,它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1901年,肯塔基州州長哥貝爾遇刺身亡。《紐約日報》為造成轟動效果,竟將此案的責任推到麥金萊總統身上。這一過火的報道給《紐約日報》帶來了噩運——同年9月,麥金萊總統也遇刺身亡。人們在兇手的口袋里竟然發現了一份《紐約日報》,上面赫然登著惡意攻擊總統的文章—一人們更有理由確信,正是《紐約日報》這種煽動性的文章間接導致了總統的遇害。
  其它報社見此情景,認為機會到了,一齊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掀起一次猛烈抨擊《紐約日報》的狂潮。此后,繼任的老羅斯福總統也針對《紐約日報》這類不負責的行為進行了痛斥。從此,這份報紙便臭名昭著,美國眾多讀者紛紛放棄閱讀《紐約日報》,致使銷售量直線下降,面臨倒閉的危險,赫斯特終于受到懲罰了。他不得不將報紙改名為《美國人報》,從此不敢再肆意刊登黃色新聞,對各類事件不負責任的報道也加以收斂,采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
  赫斯特遭到的打擊接踵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等國已卷入戰爭,而美國政府則遲遲下不了參戰的決心。當時美國朝野上下意見極不統一,有的主張支持英法,也有的主張支持德國,還有的主張中立。政府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當時支持德國人的占少數,而赫斯特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美國的報紙除了《晚郵報》早為德國人收買成為其喉舌,只有赫斯特的《美國人報》支持德國。美國政府在較長時期持中立態度,但到了大戰結束的前一年,即1917年,美國宣布加入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赫斯特這時便有了錯搭賊船的恐懼,趕忙一改腔調,罵起德國人來。然而,為時已晚,報紙的形象已大大受損。
  赫斯特經營報業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他加入民主黨,利用報紙極力攻擊共和黨政府。1902年他當選為民主黨議員,競野心勃勃地想去競選總統,但卻沒有得到民主黨的提名。1905年他競選紐約市市長,也失敗了。后來在1909年,他不惜重金再次參加市長競選,結果仍舊是失敗。一連串的打擊使他清醒了許多,原來他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從赫斯特這人本質上說,充其量不過是個素質低下的文化商人,但他有經營頭腦,這一點是別人所不及的。而且他能不擇手段,做別人不愿做的事。他成功的秘訣就是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憑借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十多年中陸續收購了30多家報紙。在報業界,他可稱得上是個大富豪了。
  赫斯特一生揮金如土,1922年,他離開紐約,搬回加州,建造了一所豪華如同皇宮的寓所。這座寓所占地24萬英畝,里面有農場、花園及一系列別墅式建筑。他還花費5000萬美元巨資購買大批珍貴古玩,陳設在這所別墅里。
  赫斯特一生最灰暗的日子是1929年華爾街股市那次所謂“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使得他損失極為慘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的事業實際已在走下坡路,《美國人報》銷量直線下滑,到1929年,已虧損100萬美元。他手下的報社也只剩17家。此時,為了還請銀行的債務,赫斯特不得不又賣掉幾種報紙,并將包括《美國人報》在內的大部分報紙都抵押給銀行。
  報紙被銀行接管的時間很長。一直到1937年,他74歲生日時,債務仍未還清。到1947年他84歲高齡的時候,他的報紙終于還清了銀行的欠款,被抵押的報紙又都回到他的名下。雖然年事已高,赫斯特卻仍舊野心不改,精力旺盛,斗志昂揚地從加州來到紐約,開始親自重新主理那些報社和雜志。這種驚人的工作熱情和能力也是他的對手們所不及的。
  赫斯特一生做的最后一筆大生意是在1948年收購了一家大型造紙公司,這家公司擁有提供造紙原料的森林,廠房設備都是新型的。這樣一來,赫斯特所有報紙的用紙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1951年8月14日,赫斯特這個報業怪杰病逝了,享年88歲。他死時,手上仍有18家報社、9種雜志、8個廣播電臺以及一家國際通訊社。
  赫斯特的一生是風光的。但是,他還是沒有能敵過堪稱報業大王的普利策——雖然他曾給普利策造成無限痛苦和煩惱。由于普利策作風穩健,從沒有像赫斯特那樣大起大落,這使他長期在報界保持著鞏固的地位。時至今日,新聞界仍無人不知普利策的大名,但知道赫斯特的人卻不多了。
  1881年,赫斯特在父親的安排下,來到哈佛大學就讀。在這里,他揮霍無度,縱情于跳舞、音樂和啤酒,其行為任性是全校聞名的。但在此同時,由他擔任經理的幽默雜志《諷刺文》卻又得到全校一致好評。這多少顯示了他與一般紈绔子弟的不同之處。
  在校期間,對赫斯特產生重要影響的是查爾斯·泰勒主辦的《波士頓環球報》和普利策的《世界報》。他頗醉心于《環球報》那種聳人聽聞的新聞;對普利策《世界報》的辦報技巧更是欣賞不已。為此,他還曾到《世界報》當了一段時間見習記者。
  當舉國慶賀格羅弗·克利夫蘭當選總統時,赫斯特竟在他的刊物上大放厥詞,校方因此令他暫時退學。僅僅過了幾個月,赫斯特又開始在學報上惡意攻擊教授,這一次,他終于被學校開除了。
  赫斯特離開哈佛時,年僅22歲。他對這一懲罰毫不在意,這時他辦報的興趣已超過了一切,決心自己辦報。他先用了一年時間認真學習和研究普利策的辦報方式——在赫斯特看來,學習普利策決不是為了成為他的追隨者,而是為了日后向他發動大膽進攻。他把普利策當作自己的假想對手,認為只有戰勝普利策,才能滿足他的成功欲望。
  赫斯特的父親喬治收購了一家地方性報紙《舊金山審查報》。當時這份報紙銷量極低。喬治可不在乎發行量,他情愿蝕本,目的是為了從中撈取政治資本。1887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得到父親的許可,開始主理《舊金山審查報》。從這里,他向報界邁出了富有挑戰意味的第一步。
  一開始,他仍是以普利策為榜樣,挑選了名編輯薩姆·S·張伯倫為主編;請知名小說家安布羅斯比爾斯來撰寫《廢話專欄》。還雇傭了一些名記者,如愛·H·漢密爾頓和阿瑟·麥克等人。
  在報紙排版上,他大膽地試驗了各種式樣,安排對稱的標題形式,采用醒目的鉛字體,創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后來為別的報紙競相模仿的版面設計。
  大膽的改革和眾多新聞好手的加人,使這份報紙辦得有聲有色。第一年就使該報銷量增加了一倍,達到3萬多份;到1893年,達到7.2萬份。比公認的大報《紀事報》還多。原本虧損的報紙在幾年中被赫斯特辦成了年平均獲利達35萬到SO萬美元的盈利的報紙。
  1895年,喬治病逝。赫斯特繼承了大量金礦和銀礦的股票。為了在報紙發行業上一展身手,他在母親的支持下,賣掉了部分股票,獲得75O萬美元巨額現金。從此,他憑借強大的財力作后盾,運用驚人的膽量和才能,開始了在報界縱橫馳騁的一生。
  赫斯特的目標是向紐約進軍,向普利策挑戰。
  1895年,赫斯特以18萬美元收購了紐約《晨報》,這份報紙是普利策的哥哥艾伯特于1882年創辦的,后來賣給了辛辛那提《問詢報》的出版人約翰·麥克林。赫斯特買下這家報紙時,正是報紙虧損的時候。赫斯特將《晨報》改為《紐約日報》,并調動他的原有的那批精兵強將來到紐約,全力以赴地經營這份報紙。并正式向普利策發起挑戰。
  他的第一步是將他的《新聞早報》定價為每份1美分。低價的報紙招來大批讀者,《早報》的銷量很快就達到15萬份。精明的赫斯特同時提高了廣告費標準,從而補償了報紙低價的虧損。雖然,普利策的《世界早報》比《新聞早報》高一倍價錢仍能賣到20萬份,《世界晚報》的銷量更是高達34萬份,但普利策已經明顯感到了這位加州來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威脅了。
  赫斯特下一步的招數更兇猛:他以重金挖走了普利策手下眾多干將,漫畫家鮑爾斯、劇評家艾倫·達爾等都被赫斯特的高薪所誘而跳槽。
  更猛烈更瘋狂的進攻是在1896年1月,當時,《舊金山審查報》租用《世界報》的大本營——世界大廈的一部分作為它的東岸辦事處。由于兩家報紙在一座樓辦公,雙方工作人員來往密切。終于有一天,一場由赫斯特策劃的"兵變"發生了——《舊金山審查報》的工作人員暗中策動,以高薪誘使《世界報》全體人員離開《世界報》。第二天,他們都去《紐約日報》上班了。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干將、星期版編輯默利爾·高德。這個人擅長制造聳人聽聞和假科學的純刺激性報道,并且還首創了彩色印刷的連環畫。他聘請漫畫家奧特格爾特創作《霍根小巷》連環漫畫,主人公是一個穿著黃色肥大衣褲的窮孩子。這個形象很快便深入人心,被稱為"黃色幼童",很吸引人。由于高德的功勞,星期版的報紙一年內突破了45萬份大關。這份一年出刊52次的星期刊盈利竟和每年出刊333次的《世界報》母版相差無幾。就是這個能干的高德,竟把漫畫家和"黃色幼童"一起帶到《紐約日報》去了。這對普利策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
  普利策發現一夜之間人去樓空,這位報界領袖對赫斯特這種瘋狂的做法憤怒已極。他想用同樣的高薪勸回高德等人,但令人遺憾、令人更加憤怒的是,他們只回來了一天——赫斯特又用更高的薪金把他們帶走了。
  這次大規模的進攻幾乎使《世界報》完全癱瘓。普利策只好用同樣的辦法從《太陽報》挖來主編布勒斯本,讓他重新組織《世界報》的編輯工作;并連夜召集主管人員開會,共同研究對付赫斯特的辦法。
  布勒斯本不愧是辦報的高手,他使《世界報》重振雄風,再次超過了《紐約日報》。而赫斯特并不氣餒,他重施故伎,又以高薪游說布勒斯本,提出由布勒斯本來主編新創刊的晚報,晚報每增加1000份銷量,給他加薪1美元。布勒斯本終于也被收買,并全力以赴。結果,他的周薪竟高達上千美元。他原來拿的報界一級高薪也不過每周200美元。
  為了打擊壯大中的赫斯特,普利策不得不模仿對方的做法,也將《世界報》降價到每份1美分,同時也采用提高廣告費的辦法來補償發行收入的減少。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赫斯特的《新聞早報》發行量絲毫未受影響,而《世界報》的銷量僅增加了8.8萬份。且由于廣告費的提高,廣告商們紛紛聯合起來抵制《世界報》,強迫它降低廣告費。許多廣告商甚至干脆將廣告挪到《新聞早報》去做。同樣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卻大相徑庭,普利策百思不得其解。
  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之后,普利策開始采取退守的戰術,減少辦報成本,減少報紙版面,減少對華爾街的報道,取消書評等等。這些緊縮意味著普利策的地位已面臨巨大的威脅。
  紐約報界人士密切注視著這兩個巨人的搏斗,甚至希望他們兩敗俱傷。不過,結果并不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赫斯特成功了,普利策也并沒有失敗,這位作風穩健的報業大王經過一番努力,還是站住了腳,并仍保持著他報界領袖的地位。那場大戰至今在美國報界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赫斯特把高德和"黃色幼童"一起挖去后,普利策又雇請了著名畫家喬治·盧克斯繼續繪《霍根小巷》的漫畫。這樣一來,紐約就出現了兩家報紙同時刊載同一題材連環漫畫的怪事。而這兩家報紙的廣告招貼畫上都畫著那個身穿黃色肥大衣服、沒有牙齒、永遠在笑的"黃色幼童"。為了競爭,這兩家報紙都爭相報道各種聳人聽聞的消息,并開始了靠黃色新聞打開銷路的惡習。所謂黃色新聞,就是以極度夸張及捏造情節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內容不外乎要人丑聞、兇案、名女人及明星們的私生活等等。
  美國的黃色新聞泛濫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究其罪魁禍首,人們都將赫斯特視為始作俑者。
  1896年,他曾不惜重金派出三名記者和畫家前往巴黎,訪問當時正紅的女演員安娜,以醒目標題"穿著睡衣的安娜"辟一專欄,并配上女演員肉感的速寫,果然大受歡迎。
  1896年在紐約河里發現了一具無頭無四肢的男尸,被油布裹著;后來在附近又發現同樣用油布包裹的其它部分肢體。赫斯特重金懸賞,發動30名記者去偵探此案——說起來有點可笑,但這些記者們從油布的來源著手追尋,找到了出售油布的商店,查出有一對男女曾來此買過油布;于是跟蹤調查,終于發現了兇殺的證據,向警方報了案。這一充滿暴力而又帶色情因素的桃色新聞,被赫斯特的報紙大力渲染,一時,全美國都轟動了。
  為了招攬讀者,赫斯特對一切能加以夸張的消息都不放過。他善于發現那些為其它報社老板視而不見的事件,更善于把那些綠豆大的小事夸張成聳人聽聞的消息——至于報道的真實性,在他看來是最次要的東西,重要的是達到轟動效果,從而吸引讀者。他一方面以勞工階層為對象,用最簡單的文字,以娛樂、"激情"和所謂"除害運動"來打動讀者;一方面自我夸耀,自我宣傳,號稱有膽量為社會打抱不平,敢于揭發貪污,打擊罪惡。他總標榜自己的實干精神。《新聞早報》曾千方百計對法院施加影響,使一家煤氣公司得不到在城里開業的許可證。對政府濫用職權的行為,他們也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予以抨擊。
  這些做法,既是赫斯特辦報的策略,又是他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只要能對報紙發行有利,對抬高他的形象有利,采用任何方式他都不在乎。他有足夠的膽量和熱情去做一切事。
  1898年,爆發了美國——西班牙戰爭,這是"最無痛苦的一場戰爭",它僅持續了幾個月,美國人犧牲很少,卻換來在廣闊的古巴國土上插遍美國國旗的驕傲。這是一次不義的戰爭,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為主的美國報紙制造戰爭氣氛,煽動戰爭情緒造成的惡果。赫斯特意識到戰爭這種充滿激情的題材對報紙發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時機地利用美國人的理想主義、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義感,也利用了正在發展階段的美國統治集團迫切需要擴張領土、擴大貿易和國外投資的愿望,極力在報紙上渲染西班牙對它占領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證明對西班牙宣戰、匡扶正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為了煽動戰爭,赫斯特尋找一切可以說明西班牙人在古巴胡作非為的例子。1897年,終于讓他抓住了小辮子。這一年,古巴反西班牙革命黨人卡馬奎被控叛亂罪,將被處以死刑。他16歲的女兒西施尼洛絲勇敢地向西班牙當局請求將她的父親減刑為終身囚禁。被稱為巨獸的魏勒將軍同意了少女的請求,將卡馬奎監禁在古巴附近的一個小島上,并允許西施尼洛絲住在島上一間離她父親很近的房子里。而西施尼洛絲就利用這個便利,開始了營救父親的行動。這位以美艷著稱的少女將島上的司令官邀請到她的小屋里,結果司令官差點喪命。西施尼洛絲被控"色誘并企圖殺害司令官",也被判叛亂罪,遭到囚禁。
  同時,《新聞早報》還擬了一封請愿信,請各地有影響力的婦女簽名,然后向西班牙攝政王后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請求赦免。《新聞早報》用12欄篇幅刊出參加簽名婦女的姓名。后來,簽名范圍擴大到英國,增加了約2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王后表示:少女即使犯了罪,也不應該受到侮辱。
  赫斯特見西班牙人有可能赦免西施尼洛絲,便火速派他的得力記者卡爾·德克前往哈瓦那去營救西施尼洛絲;并囑咐他:"一定要在西班牙人赦免她之前完成。"卡爾向獄吏行賄,救出了西施尼洛絲,將她女扮男裝潛送紐約。事后,赫斯特得意揚揚地大肆夸耀這一壯舉。為了造成更轟動的效果,他還舉辦了極為隆重的露天歡迎會,讓美國人民見見這位古巴女英雄。
  在這次歡迎大會上,美國總統麥金萊迫于民眾的壓力,也前來與西施尼洛絲握手問候。此舉使《紐約日報》名聲大振,同時也激怒了西班牙政府,美西之間終于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
  1898年2月9日,由古巴革命政府成員偷來的西班牙駐美大使杜皮波·德·洛美給西班牙報紙編輯的信,被《新聞早報》拿到手并刊登出來。這封信把美國總統麥金萊說成是"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這極大地激怒了美國政府。接著,在6天以后,美軍"緬因號"艦在夏灣拿港口被炸沉。《新聞早報》又載文指責此事與西班牙有間接關系,并煽動美國人的復仇情緒。
  經過一系列煽風點火活動,尤其是以后兩件事為導火索,4月18日,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向西班牙宣戰的決議。
  在這次戰爭中,赫斯特親率記者赴前線采訪。一天,他們在海上偶然日擊西班牙軍艦被美軍炸沉的情景,并發現有20名西班牙海軍人員正逃向海灘。赫斯特立即帶領記者們持槍沖向海灘,將這些人拘捕,并迭往美軍司令部。這種冒險精神是美國人最欣賞的;再加上報紙的自吹自擂,大肆夸耀,《新聞早報》記者的壯舉一時竟轟動全美國。
  《紐約日報》在美西戰爭期間銷量直線上升,戰爭給它帶來巨大的利益。其它報紙也尾隨其后,參與了戰爭宣傳。就連一開始指責《新聞早報》報道不實的《世界報》在全國一致的呼聲下,也卷進去了。
  普利策曾十分后悔參與了這種為不義戰爭營造氣氛的運動,在談到赫斯特欺騙人民和煽動戰爭的無恥行徑時,他又坦率地說:"盡管我認為《新聞早報》有錯——我不愿去學它,但報紙總不免言過其實,畢竟它是一份報紙。"他甚至佩服赫斯特制造輿論的本領,說:"這正是我們的報紙需要的一種腦筋。"
  《紐約日報》在赫斯特一連串的怪招下,發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戰爭時期是它最輝煌的年代。但到了戰爭結束后,銷量驟然下跌,它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1901年,肯塔基州州長哥貝爾遇刺身亡。《紐約日報》為造成轟動效果,竟將此案的責任推到麥金萊總統身上。這一過火的報道給《紐約日報》帶來了噩運——同年9月,麥金萊總統也遇刺身亡。人們在兇手的口袋里竟然發現了一份《紐約日報》,上面赫然登著惡意攻擊總統的文章-一人們更有理由確信,正是《紐約日報》這種煽動性的文章間接導致了總統的遇害。
  其它報社見此情景,認為機會到了,一齊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掀起一次猛烈抨擊《紐約日報》的狂潮。此后,繼任的老羅斯福總統也針對《紐約日報》這類不負責的行為進行了痛斥。從此,這份報紙便臭名昭著,美國眾多讀者紛紛放棄閱讀《紐約日報》,致使銷售量直線下降,面臨倒閉的危險,赫斯特終于受到懲罰了。他不得不將報紙改名為《美國人報》,從此不敢再肆意刊登黃色新聞,對各類事件不負責任的報道也加以收斂,采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
  赫斯特遭到的打擊接踵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等國已卷入戰爭,而美國政府則遲遲下不了參戰的決心。當時美國朝野上下意見極不統一,有的主張支持英法,也有的主張支持德國,還有的主張中立。政府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當時支持德國人的占少數,而赫斯特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美國的報紙除了《晚郵報》早為德國人收買成為其喉舌,只有赫斯特的《美國人報》支持德國。美國政府在較長時期持中立態度,但到了大戰結束的前一年,即1917年,美國宣布加入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赫斯特這時便有了錯搭賊船的恐懼,趕忙一改腔調,罵起德國人來。然而,為時已晚,報紙的形象已大大受損。
  赫斯特經營報業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他加入民主黨,利用報紙極力攻擊共和黨政府。1902年他當選為民主黨議員,競野心勃勃地想去競選總統,但卻沒有得到民主黨的提名。1905年他競選紐約市市長,也失敗了。后來在1909年,他不惜重金再次參加市長競選,結果仍舊是失敗。一連串的打擊使他清醒了許多,原來他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從赫斯特這人本質上說,充其量不過是個素質低下的文化商人,但他有經營頭腦,這一點是別人所不及的。而且他能不擇手段,做別人不愿做的事。他成功的秘訣就是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憑借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十多年中陸續收購了30多家報紙。在報業界,他可稱得上是個大富豪了。
  赫斯特一生揮金如土,1922年,他離開紐約,搬回加州,建造了一所豪華如同皇宮的寓所。這座寓所占地24萬英畝,里面有農場、花園及一系列別墅式建筑。他還花費5000萬美元巨資購買大批珍貴古玩,陳設在這所別墅里。
  赫斯特一生最灰暗的日子是1929年華爾街股市那次所謂"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使得他損失極為慘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的事業實際已在走下坡路,《美國人報》銷量直線下滑,到1929年,已虧損100萬美元。他手下的報社也只剩17家。此時,為了還請銀行的債務,赫斯特不得不又賣掉幾種報紙,并將包括《美國人報》在內的大部分報紙都抵押給銀行。
  報紙被銀行接管的時間很長。一直到1937年,他74歲生日時,債務仍未還清。到1947年他84歲高齡的時候,他的報紙終于還清了銀行的欠款,被抵押的報紙又都回到他的名下。雖然年事已高,赫斯特卻仍舊野心不改,精力旺盛,斗志昂揚地從加州來到紐約,開始親自重新主理那些報社和雜志。這種驚人的工作熱情和能力也是他的對手們所不及的。
  赫斯特一生做的最后一筆大生意是在1948年收購了一家大型造紙公司,這家公司擁有提供造紙原料的森林,廠房設備都是新型的。這樣一來,赫斯特所有報紙的用紙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1951年8月14日,赫斯特這個報業怪杰病逝了,享年88歲。他死時,手上仍有18家報社、9種雜志、8個廣播電臺以及一家國際通訊社。
  赫斯特的一生是風光的。但是,他還是沒有能敵過堪稱報業大王的普利策——雖然他曾給普利策造成無限痛苦和煩惱。由于普利策作風穩健,從沒有像赫斯特那樣大起大落,這使他長期在報界保持著鞏固的地位。時至今日,新聞界仍無人不知普利策的大名,但知道赫斯特的人卻不多了。經驗總結評述
  赫斯特和普利策的世紀末新聞大戰至今是新聞史上的佳話,對巨人的挑戰看來是個多么不自量力的行為,但是赫斯特卻做到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就是他這種無所畏懼、敢于挑戰權威的冒險精神。這點使得他為了打敗對手而采取各種手段,采取措施來毫無顧忌。
  其次就是他本身具有的實力,挑戰巨人不是說說而已的話,而是相互實力的大比拼。首推的當然就是經濟實力了,赫斯特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巨額的遺產,有了龐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才讓赫斯特能夠采取低價銷售的方式來打開報紙的銷量。
  再次就是他采用了十分合適的競爭方式。低價銷售使得報紙打開了銷量;模仿別人使得自己的風格與別人相近,這讓許多讀者選取價格相對便宜的報紙;高薪掠奪人才既然打擊了對手,又使自己變的更加強大;搶奪新聞,掌握新聞主動權使得報紙變的更加靈活和主動,這些措施都有效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赫斯特在其顛峰時期擁有兩座礦山,數不清的地產,26家報紙,13家全國性刊物,8家廣播電臺和許多其他新聞媒體事業。當時赫斯特每天能賺5萬美元,這個數字相當與現在的500萬美元。他一生揮金如土,曾花費1000萬修建了自己的居所赫氏堡,里面還收藏了數不清的收藏品,如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

台長: hehe
人氣(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成功故事 |
此分類下一篇:  石毛果:19歲“老”中醫成大學生創業精英
此分類上一篇:  李開復:一個曾經讓比爾·蓋茨受夠了的中國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