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20 12:35:30| 人氣1,8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血與玫瑰樂隊》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7512日,週五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上次王嘉明在實驗劇場和莎士比亞玩在一起,應該已經是2003年的《泰特斯—夾子∕布袋版》,找來了小應(應蔚民,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和石佩玉一起合作演出,其餘演員則是手、臉、脖子、腳都包覆著肉色的絲膜,還戴上面具,並且以類似機器人偶的動作表演著,而這表演的動作與姿態,則又令人想起《當我們討論愛情—請聽我說》(2002)或是《請聽我說—豪華加強版》(2008)。

 

「在劇場裡玩」幾乎已經是王嘉明為眾人所知的導演態度,不論是形式的玩(聲音、肢體、偶戲等),還是內容的玩(愛情、歷史、經典、常民文化等),總是能夠玩出一些新意,長久以來,也一直被稱為「劇場頑童」。

 

這次他將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及《理查三世》四齣英國歷史劇攪揉濃縮在一起,限時兩小時,玩壓縮的篇幅與調度節奏,也玩皇家王位爭奪與歷史建構,在歷史和戲劇之間,加入了大量的遊戲成份,亦莊亦諧,時而嚴肅,時而戲耍,在當代影視流行「穿越」歷史的風潮中,他則是在劇場裡「玩弄」歷史的虛妄與荒謬;自己和演員及劇組工作人員玩還不夠,更邀請「3C動物」(觀眾)拍照打卡,共同參與及見證這場英國十五世紀的金雀花王朝末代芭樂肥皂劇。

 

那是一段「愛德華」、「理查」、「亨利」等英式菜市場名字到處亂飛的年代,王位繼承與皇親國戚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一般人每每遇到這樣的歷史階段或內容,總是不太想理會地跳躍或忽略過去;演出深諳觀眾懶惰怠忽的心,貼心地端出「懶人包」式的解說,硬是玩了一段家族稱謂大亂鬥,看似換算成華人親屬稱謂,觀眾真的就比較明白了嗎?並不盡然。而且弄清楚那一堆人物關係根本也不是重點,讓人看到這中間的混亂、荒謬與重複,或許才是真正的目的。

 

關於「重複」,演出當中就曾藉由王靖惇和洪唯堯兩位演員的套招對打,重複三、四次,基本的功架結構類似,但每次都會配上不同的音效,隨著次數的增加,兩人的身分也代表著不同政敵之間的子嗣後代,世代流轉,政局更迭,卻並沒有撼動彼此間的陰謀算計與正面衝突。即使每次套招對打的結束,總會有一方能避開對方的暗算,似乎有得自父執輩的教誨及提醒,但仍永遠聰明反被聰明誤,總還是會被對方以新的暗算方式偷襲成功;似乎有從歷史經驗裡學到教訓,但也似乎沒有從歷史經驗中學到教訓。這個戲耍歷史的套招表演模式,幾乎嘲諷式解釋了古今中外的部分史實發展,甚至進一步刻劃了人心的慾望與對立,永無止盡。

 

承續先前王嘉明在許多作品中,對於聲音及音效的偏好與玩耍,遠者可以溯及《家庭深層鑽探手冊》(2004),近者自然是這幾年來一系列地與「亨利」及「理查」的「聲聲不息」——《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2014)、《理查三世》(2015)——這次假托「血」與「玫瑰」,仍然大玩音場、迴音、音位、身聲分離等劇場技術效果;由於演出的舞台走道和觀眾席之間,呈現「對角四塊切」的空間分佈關係,加上大部分的聲音、音效及音樂,都是透過麥克風及音響喇叭,現場製作及釋放出來的,可以感到演出團隊花了很多心神在設計及規劃這方面的技術與藝術上的協調及表現,企圖達到多聲複調和眾聲喧嘩的政治及歷史寓意。

 

以前看許多英文寫就的各式主題通史書,經常是「一種歷史」或「一部歷史」,如「Ancient Rome: A History」、「Theatre: A Concise History」之類,但現今已經是個玩弄歷史與顛倒史實的混亂年代,偽歷史、後真相、假新聞漫天齊飛,網路四溢,所有的價值系統崩裂瓦解,人們也幾乎無知無感,不辨真假虛實,反正就是積非成是、拾人牙慧,最好終極目標是娛樂至死,認真的話就輸了。我可以理解創作者的意圖,然而這也更促使我去擁抱歷史。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83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