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16 01:35:13| 人氣4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騎向文明與進步-83年作,90年刪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家來騎自行車
———目前社會的交通亂象,其病根究竟在哪?

上大三的暑假,我找了一個市內快遞的工作,整天在市區跑來跑去,我發現了一個有趣而可悲的現象。以往在人們的觀念中以為都會區的交通有所謂上下班時段的「尖峰時間」及非上下班時段的「離峰時間」,而事實上現在臺北市的交通狀況根本已經無所謂尖峰與離峰了,無論是不是上下班時間,整條路上滿滿的都是車,這真是太可怕了。我常在想。哪來這麼多車?最討厭的是計程車,你可以發現,大約在最近的五年之內,計程車數量以最驚人的速度在成長著,現在的臺北街道,已經被滿滿的黃色大鐵殼所填塞。於是我們又想。臺北市真的需要那麼多計程車嗎?真的有那麼多人要搭計程車嗎?這些計程車司機難道沒有想過,他們開著空車整天在跑,佔用了多少道路空間、浪費了多少的珍貴能源、製造了多少空氣汙染?
然後還有更糟的。我們知道路邊的黃線區是禁止停車的,而紅線區連臨時停車都不可以。事實上又如何呢?臺北市大大小小的街道,有哪條黃線不是停滿車的!?就是紅線區整條停滿、整天無人關心,也屢見不鮮。絕大多數的市民會抱怨停車場不夠多,卻沒有反省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車。
依我的觀察,目前臺北市擁有汽車的市民中,有八成並不是真正需要汽車;而以機車通勤、通學的市民中,更有九成以上並不真正需要機車;甚至公車也可以減量,有九成半的公車族可以不搭公車而改以單車代步(公車也有體積、廢氣、噪音問題)。怎麼說呢?以我個人為例。我家住中和八秀社區,如果要搭公車到臺大上課,包括走路到車站、等車、塞車、走路到學校的時間,光單程就要花一個多小時(這還是運氣好的情況),可是我每天以單車代步,只要十五分鐘!!那為什麼不騎單車呢?以這個距離來推算,住臺北市的人要在臺北市上班,除非是從士林、北投要到南區上班,或是住內湖、南港的人要去西區上班,等等類似的距離外,其餘像是中正區要前往中山區的人,又怎麼有搭車、開車的必要呢?政府相關單位只知一味拓寬道路、建造停車場,卻不知臺北交通亂象的病根是在於車太多。對於國民盲目、無知、瘋狂的添購汽機車下,若只是抱持興建停車場以應付的心態,則永無滿足之日!
壓制汽機車數量,推廣單車的行動已是刻不容緩的單行道。
惡性循環的無奈與當局者的迷思
———好一個開發中國家!
為什麼當已開發國家將自行車普遍使用時,臺灣的人們卻漸漸的都不騎自行車了呢?大部分的觀察者認為,這是因為臺灣在都會化的過程中,缺乏長遠的規劃與宣導,捷運系統遲遲沒有興建,對於汽機車盲目增加的速度也沒有警覺與對策,甚至還曾經視為榮耀呢!
當我們羨慕日本成功的捷運系統時,卻僅有極少人知道,日本捷運的幕後功臣是自行車。我們可以從捷運站附近多處自行車停車場中停滿的自行車,得到印證。市民在住家和車站間,以及車站和目的地間,以單車代步,發揮了極佳的轉運功能。
撇開捷運不談,如我前面所述,只要多數人一起騎單車,專用道有整體完善規劃,市民得到安全,同時也得到運動機會,上班上學不遲到,又有好空氣可呼吸,自然大家愛騎單車。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可是現在呢?車多危險、髒空氣,使得大家不得不放棄單車;可惡的是有關當局不但不打算扭轉局勢,好好推廣單車,還寧願繼續沈溺於惡性循環,處處壓抑單車僅有的生存。臺北市部份學校居然有禁止學童騎單車的規定,公園中更是加以禁止,有時還反而讓汽車進入,實在令人費解。單車沒有廢氣及噪音汙染,實在看不出禁止的理由,而單車與行人相容的事實早已在各先進國家獲得驗證,政府卻如井底之蛙!
我感嘆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的選擇僅是在一念之間;然而,人們選擇了惡性循環。
如果你稍稍觀察路上排氣污染嚴重的機車是什麼品牌,就不難發現它們大部份都是日本車。像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做出的機車居然如此差勁,實在諷刺。事實上更諷刺的是。在日本,根本沒什麼人騎機車!!台灣為世界自行車生產王國,王國中的人民卻不騎自行車,將自行車幾乎全部銷往日本及歐美先進國家。已開發國家將不好的東西銷往開發中國家,我們卻將好東西銷向已開發國家,還對這種現象沾沾自喜;兩者的差別不是在科技上,更不是在「外匯存底」上,而是在人民的觀念上!!
汽車族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的心態及局勢,就是使臺灣交通病入膏肓的元兇。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不應該由政府,拿不開車的納稅人的錢來解決,而應該由汽車族自己去想辦法---有本事開車就要有本事解決停車問題。政府應放棄停車場的興建,而讓民間自然產生停車空間的市場。你要開車、聽音樂、吹冷氣?可以,但在這個擁擠的小島上,你要付高額的代價。一旦讓社會大眾了解台灣空間的擁擠性,以及開車佔用道路之後的責任性後,人民才不會一再盲目地添購不必要的汽車。
從這點,我們很明顯的看出為什麼中國人始終站不起來:外國人說:「因為黃燈亮,所以我減速」;中國人說:「因為黃燈亮,所以我加速」。外國人說:「因為沒有停車位,所以只好騎單車」;中國人說:「因為沒有停車位,所以我亂停車!」
臺灣是個地狹人稠,汙染嚴重的地方,尤其是在像臺北這個又小又髒的都市,每個人都擁有一部機動車輛的交通模式根本就是錯的!像這種環境,民眾的交通方式應該以大眾運輸系統為主(而且必須是低汙染或無汙染的!),再配合自行車的機動性;至於機汽車,應該局限於少數很有錢或以交通為業的人使用
機車是空氣污染的首腦。據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空氣污染物有大約百分之九十五是由機車製造!我有位朋友發表一首狂想曲:機車的排氣管應該引到騎士的面前,讓他自己去吸那個廢氣。這也許並不好笑,還表達了許多苦於空污者的心聲!想想看。如果真這樣做,機車廠絕對會將產品環保嚴格做到---否則會沒人買;而這樣機車變得很貴,也是應該的---誰叫你懶得騎自行車?
臺灣人民對資源利用沒有責任感的情形,是很普遍的。早年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是為了經濟的發展,讓貨物、資訊可以快速流通。然而近年來由於小汽車的爆增,高速公路的功能被扭曲成放假可以前往外縣市休閒的工具,變得私人化,利益被少數汽車族所霸佔。中山高速公路為何塞車,就是因為私家小汽車太多。政府沒有警覺到背後的病根,就再開一條北二高,接著將來還會開中二高、南二高……天哪!大家知不知道開一條高速公路何只是勞民傷財,要破壞多少山坡地啊!平地已經沒有空間的事實,居然一點也沒有讓決策者反省,反而理所當然的繼續挖山開路……結果又如何呢?並沒有解決塞車問題,當然不能解決!!照這種模式繼續下去,再過幾年,整個臺灣島的表面將完全被柏油覆蓋,然後上面塞滿了車!
無論是有限的資源,或是污染的責任,都該是重新合理分配的時候了!
文明之道
———什麼是自行車專用道
自行車專用道是專供自行車使用的車道,可分為兩種:
一、遊憩性自行車專用道
這是為了提供民眾在工作之餘的休閒空間而開闢。性質獨立,出現於風景較好的郊區,如:河湖邊、田野間、山中等,可使民眾一面欣賞風景,一面騎單車運動。這只是專用道的一種,卻被部份民眾以偏概全,以為是「為少數人休閒而花錢、浪費空間的設施」;其實專用道的重要性在於第二種:
二、運輸性自行車專用道
誠如汽車道(快車道)、機車道、人行道,單車也應該有個專用道。目前國內將機車與單車歸為一類,稱「機踏車」或「機慢車」,極不合理。機車有動力、速度快,而且體積大、重量重,與無動力、速度慢、體積小、重量輕的單車怎可混唯一談?
為何我將重量因素列出?這是慣性的原理:即使兩個物體等速碰撞,輕者移動的大;所以機車與單車擦撞,倒楣的都是單車。即使在筆者相當良好的閃躲技術之下,偶爾仍免不了被冒失的機車騎士撞到。這種危險性對於單車騎士十分不公平,也因為這種危險性使得大量民眾雖然願意其單車亦望之怯步。因此,為保障自行車的安全與行路權,專用道實在有其規劃的必要。
結語
文明與進步是各國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嚮往的境界,而這必須透過人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
在泡沫經濟下,我們好像顯得很富有,但是,文化與精神生活卻極度貧乏。國民所得雖然逐年提高,人民所追求的卻只是物慾的享受,忽視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正當休閒運動。我們雖然累積了鉅額的外匯存底,各項公共設施卻嚴重落後。我們的環境嚴重汙染,我們的交通擁擠不堪,我們休憩場所與設施嚴重不足,我們的生活品質在哪裡?我們憑什麼進已開發國家之林?
自行車只是幫助我們邁向文明與進步的一項工具。我們誠摯呼籲:正視自行車作為捷運系統轉運及短程交通工具的功能,以及自行車已成為世界流行、健康的休閒旅遊器材的事實,加速闢建專用道及相關設施,讓我們騎向文明與進步。

台長: 長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