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3 17:33:57| 人氣3,454|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特別在此感謝,提供攝影照片的友人《華華》
 作者楊蓓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若以修行角度來說,人生前半輩子的時間,我們的心都攀於外在的環境、人、事物,較少時間將心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能找到心裡的家時,心就能安頓;因此,女性往往較男性學佛者較多。另外,也因女性較早意識到心靈上的渴求,男性要察覺到「心裡的家」的需求,大約在五十歲左右,因為他們還經歷人生另一階段,就是約在三十五至五十歲的工作生涯的 高原期。所謂高原期,就如同高原般又高又平,維持在某個水平狀態,往上升高的機會不多,但人往往會滿足於此狀態,等到五十歲以後,當事業有成,但內心卻空虛,此時才會意識到要尋覓心裡的家,這個時候正是學佛的契機。男性也需要心理上的親密,但往往選擇外遇來滿足,但外遇了一次或幾次後,到頭來還是會問:「真正要尋找的是什麼?」因此,我們常可在週遭朋友中發現,女性常常是走在男性的前面,去引導著男性成長。

什麼是親密的感覺?

我對親密的定義跟過去不太一樣,多數人會把親密定義成生活美滿、你儂我儂,彼此心情分享,尤其對女性來說,分享的感覺很重要,男性則不然。西方人對親密感的研究在近年來從生理上轉成心理上,有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對自己能不能親密,它無法清楚地定義,但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這滿足感是無法言傳的,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很安定、無恐無懼, 跟別人相處會很平和、體會深刻。

我特別強調「深刻」這個部分,是因為當自己與他人有親密接觸時,心裡自然卸下防衛,別人將會清楚地感受到,自然將他自己武裝卸下;能產生較深刻的接觸,是因為你心裡的自足、肯定,所以在跟別人接觸時,比較沒有比較、分別。

當一個人發現沒有親密感覺,相對的會覺得是寂寞,尤其是心無所緣、無所安放、不知所措時,如同小孩常掛在嘴邊:「好無聊哦!」但做父母的總覺得忙碌、時間 不夠用,怎麼還會感到無聊。其實小孩子不知道那是寂寞不是無聊,接下來的動作,他們可能去拿手機找朋友聊天、打電動,看電影,上網路聊天室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很自然地找事做,因心必須要有所緣、有著力點,若無便會心慌。

不要逃避孤單寂寞

我曾讓學生做 個實驗,一天之中什麼事都不要做,看看會是什麼情況!結果他們大概半天就放棄了,覺得很無聊、無所事事。就如大人發生外遇情形一樣,因為心無著力點,這時 若有一對象,心就著眼在那個對象上。其實,這時若能誠實面對內在,你將曉得什麼是寂寞的感覺,腦子亦會出現「我好寂寞哦!」的訊息;此時,若不要勿忙地走 過寂寞,你的心會開始往內尋找,尋找如何處理寂寞?什麼才能真正滿足內心?所以寂寞是一個機緣,讓自己看到自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無法回到自己身上。

這樣的寂寞狀態與親密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唯有經歷寂寞,面對並接受它,到自己允許擁有寂寞的時候,會發現此刻不再寂寞,因為已轉換成孤獨,孤獨對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就是能單獨自己一個人,心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慌張恐懼,相對地有滿足感。

我曾有一次經驗,走在路上散步,心裡就是不安。一個人的心要安住,必須要安住在某處,當時我就想我的心要放在哪?首先,想像將心放在家,但還是不安;放在學校,還是沒有用;再把心放在農禪寺大殿,但還是不行;隨後,再把心放在我打坐最多、渡過最愉快時光的的地方──紐約象岡,依然不行。

我注意到跟我關係密切的地方,都不能讓我把心安住,心裡想著,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時從路燈下走過,看到自己的影子與燈光重疊,突然得到一個靈感,應將心放在此時此刻,因此,走著走著,將注意力放在走路的感覺,體驗當下的感覺,發現心真的安住下來。那次經驗給我很大的體悟,心是安住在每個當下,放在自己身上,不是在事情或外在的環境。回頭再看看以前的經驗及打坐的過程,慢慢發現人們對於孤獨這件事有很大的誤解。

孤獨讓人沒有防衛

孤立、孤獨跟親密有什麼關係?孤獨跟親密其實是同一件事,孤獨能使自己與自己更親密,當自己有能力跟自己親密,才有能力跟別人親密。其實,愈能孤獨者,愈能融入人群,一個人帶著孤獨跟別人建立關係,那個「我」像大海一樣無邊際,一個人心裡自足,沒有防衛,自然能輕鬆進入別人的世界,別人也可以自然進入你的世界,不會停留在表面上的角色寒喧或是點頭之交。

有一位學生看起來清新脫俗,他的處世態度也如其人,所以他想做些改變。就在他碩士論 文口試之後,就要上山準備出家,我跟他說:「對於你出家的決定,我衷心祝福,但有句話要叮嚀你:『出家是大丈夫的行為,你應是為了大眾而出家。』」他當時 愣了一會兒,才說:「老師,我會記住。」出家及紅塵在一般人的觀點是截然不同,但在我的眼中,卻跟親密與孤獨一樣是一體二面,一個孤獨的人要學著跟別人更親密,在生命的深刻處,與人相遇、分享;就像出家人要能夠入世,才能化世,而化世,又必須以出世為基礎。

我曾經陷在孤寂裡,甚至有厭離之感,但我運氣很好,女兒幫了我一個忙,那段日子,她送了一張書籤給我,上面有幾句話,我常帶在身上,看看上面的字,提醒自 己,是那麼寫的:「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她那時才上小學,這書籤是她自己做的,平時個性很粗線條,居然做出這麼細膩的書籤給我。

從親密的需求,到認識真正的孤獨,之後自己能怡然自得,與別人接觸時能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到別人也能深入我們的世界,這是一連串的學習歷程,也是修行必經的路。

台長: 菲菲
人氣(3,454) | 回應(1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悠揚樂聲 |
此分類下一篇:拉圾
此分類上一篇: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jolie
不要因為孤獨就
降低自己的格調
而應更珍惜雙方
相處的寶貴日子
誰都無法預測
生離死別
2007-08-23 17:46:17
版主回應
年歲大了的人,生活起居諸多變得不便利,更需要有伴依靠,或許言談中已沒有值得爭辯的事理,對彼此也熟悉相近如賓,理念多是盡在不言中默契以對吧!
生死一線,計較傷神,珍惜有限的緣吧!
2007-08-24 00:36:23
喬治
親密的孤獨,何來由的脫俗?
飄動的心,如此安定!
沒有自我才能融入萬物。
難!
2007-08-23 18:09:02
版主回應
人不都是孤單的來到這世間?
當時機到該離去的時候,不也是獨自離開?
珍惜相依的緣份,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條件。

“心是安住在每個當下,放在自己身上,不是在事情或外在的環境。”
2007-08-24 00:47:18
邊城浪子
論訴有力
讓人深思
2007-08-23 18:35:13
版主回應
在生命的深刻處,與人相遇、分享。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
2007-08-24 00:50:50
大傻♥
是要給自己些距離
也給別人些空間
2007-08-23 19:23:04
版主回應
給彼此一些自由天空
彼此就像機具,需要適時停機保養
2007-08-23 19:53:38
J.
喜歡這個標題.
思考著完全不同的方向, 卻有著緊密的互動鏈結關係.....
2007-08-23 23:04:55
版主回應
“單獨自己一個人,心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慌張恐懼,相對地有滿足感。”
2007-08-24 00:53:34
楊沛綺
&quot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心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quot妳的女兒真有慧根,國小就會送妳這樣的東西.
我也要時時把這句話帶在心上.
2007-08-24 07:39:28
版主回應
菲菲已將它記誦,至理名言!
2007-08-24 17:07:43
魚爺爺’
太孤獨也有可能造成死亡的禍果
當他心中有困難時
沒有人陪他
沒有人安慰他
沒有人陪他談心
也有可能造成憂鬱症
2007-08-24 15:23:37
版主回應
魚爺爺
孤獨不會造成死亡,只有病痛才會致死。(自殘才是罪孽深重的ㄡ!這筆帳會在地獄裡補算!)
憂鬱症,不致因為孤獨引起,孤獨無助加上多重憂煩才會可能發生…
功課都做不完了,哪有多餘的空閒孤獨?
你阿!杞人憂天!
2007-08-25 03:58:31
香水依蘭
菲, 所言甚是,
回朔過往的自己總是
越孤獨才能越親密
越親密卻又越孤獨
2007-08-25 03:42:17
版主回應
用分子代謝解說:
澱粉經消化後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氨基酸3吸收及運輸。

越孤獨才能越親密,因為分子結構細微,能夠緊密貼近,然而它終究是單獨個體氨基酸3,分解至最微粒時,即使是親密的貼近,它還是氨基酸3。

這樣解釋可清楚?
2007-08-25 04:19:48
詹姆士‧貓
我也經常分不清「寂寞」與「孤獨」這兩者的差別。但本文作者採用了「心裡的家」這一詮釋,我就覺得很好。

每個人都有一些「物質的家」,比如家庭,親朋好友,工作單位,所參與其中的社團,等等。這些大慨都可算作是「物質的家」。如果我們哪個人缺少這種「物質的家」,那麼就可算是「寂寞」了吧,我是這樣想的。

但對某一部份人(不是所有的人),還有一種「心裡的家」。這個心理上的家,別人不是那麼容易走得進去的。「物質的家」再那麼成群結隊,若「心裡的家」還是只有他一人,他就會感覺到「孤獨」,如果他能感受到的話。

所以能感受到「孤獨」的人,已經是超越一般人了(我這樣認為的)。我常把人分做「俗人」「凡人」與「初部的聖人」三種。俗人不會感到孤獨,他們所說的孤獨,其實是一種寂寞。俗人不耐寂寞,他們其實是為寂寞而痛苦。但凡人可能是能夠忍受一個物質上冷冷清清的的家的,他們可能不在意這種寂寞,但是他們還是會為「心裡的家」的冷落而憂鬱,這就是孤獨了(我是這樣想的)。但是,如果人到了這一天,連這種心理層面上的孤獨,也都能被克復,反而能因為這種孤獨而感覺到快樂,這個時候,我想他就已是一位初步的聖人了。(只是我的想法)
2007-08-25 04:30:25
版主回應
人是群居動物,很難離開人群獨自生活,菲菲並不是說人無法獨居,而是依照個人的情況而定。

陳淑樺唱的一首歌_愛得比較深,歌詞寫得很好:

真心還在、天空還在、人可以活的簡單

無欲無求的心情、不會冷、不會心冷

你明白了嗎 沒有永遠不謝的花
      心願不必寄在天上
      自己就是自己的家

雖然現實令我沮喪卻不失望

沒有一種寂寞不能忍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wendy030303&b=1&f=1135363764&p=4
2007-08-25 05:05:57
隱身人
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說得很對,心靈上的孤獨與內心的親密無間,
本來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相互影響著,
孤獨的時候你會想起誰,誰就會是你最親密無間的
人?唯有自己能快樂,才會帶給別人真正的快樂,
唯有心放在自己身上,怡然自得,才能享受孤獨
的樂趣,能體驗這種深刻的孤獨感受的人,與別人交往,往往很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與喜歡的人能做到親密無間,嗯嗯,所以說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說得對嗎?
2007-08-25 14:07:29
版主回應
孤獨時,格外的感到專注親密!
把感情升等至真、善、美。
2007-08-25 20:33:50
就是NO
大家都是有緣人
2007-08-26 15:12:09
版主回應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緣分有時仍需要人刻意的製造,坐以待斃的孤立自己,不多與人交通,不試著走出狹隘封閉生活空間,不多主動的接觸訊息,這樣機緣巧合可絕對不會自己送上門來給你。

多到戶外接近大自然,呼吸一些新鮮森林自然美好的芬多精,可以讓自己視野和胸襟遼闊,增進健康的身心調劑。
2007-08-26 18:21:38
飛腳
菲菲,個人孤獨不要緊,習慣了便自然而然;但寂寞便百無聊賴,迷失目標,有時候,自己得要勇敢面對獨處時光,學懂如何安排事務排遣心中的餘閒,譬如看書,聽歌,閱讀報章,煑一頓簡單的飯,也是得着。前來問安,祝福你假日愉快!
2007-08-26 17:16:28
版主回應
寂寞,不容易發生,因為周遭的事物已經繁瑣足矣,要專注的和要操煩的事已經無暇讓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閒了,何以會寂寥?
飽暖思淫欲,倒是安逸悠閒時,心靈的空虛寂寞會湧上心頭,到那時,如果沒有適當的安排,的確會產生百無聊賴的現象產生。我們往往都忽視了重要一點考量,那就是健康的重要性;到了有錢有閒、身心得以休憩時,也可能平時忽視的身體機能開始發出無言警訊,當一切都了無心願時,著重關心的事可能將放在身體的健康問題上。

總之,庸庸碌碌的人生,哪有精神、體力、空閒,去虛擲在寂寥心思之上?心中餘閒時,看書,聽歌,閱讀報章,旅遊,一頓簡單的飯,三五好友交誼,安排的充實,是美學人生的一種智者高深的學問!
2007-08-26 18:49:24
natasya
曾幾何時,用餐不只是用餐,聽音樂不只是聽,看電視不只是看,做著這個想著那個;亦或同步進行,如何活在當下?給點時間空間,問問自己。
2009-10-28 20:05:40
版主回應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
心要像天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紛亂的心,開不出智慧的花朵。
2009-10-29 02:30:18
無明
當心不能安住 不能自主 靜坐一下 調氣息 ,'守口攝意心莫犯 莫擾世間諸有情 無益之苦當遠離'.
2009-11-02 11:58:22
版主回應
釋佛開釋身體力行七項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原文出處-雜寶藏經第四卷
2009-11-03 14:25:36
mimi
陶淵明 <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2009-11-02 12:07:28
版主回應
「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


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帶著他的四十門徒在山谷裡講道,他說,「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也就是說,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計劃,一位門徒對他說:「你有信心,你能讓那座山過來,讓我們站在山頂嗎?」

穆罕默德對他的門徒滿懷信心地把頭一點,對山大喊一聲:「山,你過來!」山谷裡響起了他的回聲,回聲終於消失,山谷又歸寧靜。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望著那座山,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

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到了山頂,他們因信心使希望實現而歡呼。
2009-11-03 14:35: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