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4 05:04:43| 人氣15,3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 冷海情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每一種文化的老人幾乎都是為著下一代著想

好幾年前就知道有個作家叫夏曼‧藍波安,好像專寫海洋。沒去看,因為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了。

直到最近在《經典》雜誌看到他寫的文章,那時候已經被《經典》雜誌連續幾個月的南島語族啊、原民生活啊,訓練得對描寫達悟人那種對自然的依賴與尊重,可以懷著探索的心情看下去,而且看出了興緻。

在圖書館找了這本書,用很慢的速度看完它。

看這本書的同時,想到幾年前看的另一本書,《選擇生命被看見——一個拍紀錄片的護士》,由於傳統對惡靈的禁忌,達悟族的老病者必須離開家庭獨居,寧可淒苦終老,不曾聽老人家怨過子女一句,甚或處處維護子女的尊嚴。

書中對這種迥異於台灣本島的思維有其生活、文化背景的描述,那時只以可以接受但無法理解來看待。

關於作者:「施努來的長子……命名為施‧藍波安。『施』乃是達悟族人婚前或婚後尚未生子的泛稱,藍波安才是名字。施‧藍波安出生後,施努來依達悟族習俗從長子名,成為藍波安的父親,達悟語就叫做夏曼‧藍波安。……」(註:《冷海情深》,序——〈從施努來到夏曼‧藍波安〉(作者:關曉榮))

作者的父親、母親和妻子和作者之間叨叨絮絮的對話,都稱作者是「孫子的父親」、「孩子的父親」,族人間的提起對方或某一個人時,也離不開「孩子的父親」這個稱呼。父母親們的驕傲來自孩子的表現,父母親們焦慮的也是孩子的言行,是否符合族人對年青一輩的期許。

從而瞭解,《選擇生命被看見》書中,當老人家生病時,從不求子女的照顧,再怎麼痛苦也要考慮子女的想法與處境,那種對子女的愛。


*努力賺錢與勤勞工作
電影《等待飛魚》裡有一段對話,台北來的Linda問避風,「要養你們這群小孩,爸媽賺錢一定很辛苦。」避風說,「他們不是賺錢養我們,他們是勤勞地工作,我爸很努力抓魚,我媽很辛苦耕作芋頭田,就這樣把我們十個孩子都養大了。」

然而,那是上一代,劇中避風要靠招攬觀光客賺錢,才能分次買齊建材,自力蓋屋;妹妹也一直問哥哥,什麼時候才要去台灣賺錢幫她買生日蛋糕、新書包。

夏曼‧藍波安也一直生活在家人矛盾的期許裡。

孩子的祖父母,說:「你抛棄族人的傳統工作是我這個父親一生最深、最大的恥辱。」

父親說:「我等了十多年了,你願和我共同造舟嗎?飛魚季節就要來臨了,沒有船的家庭,等於沒有男人的家。」

但他也曾「憂慮的自問,不知道孫子的父親願不願意和我上山砍柴造舟?況且孫子們急需用錢買奶粉吃,他們需要錢?他們需要造舟?」

孩子的母親說:「孩子們慢慢長大了,將來的教育經費從哪兒來呀,孩子們會以窮光蛋的父親為榮嗎?」

孩子們說:「爸爸,你最懶,你都不賺錢給我們。」

父親又說:「孫子的父親,你去做工賺錢呀,不要天天往海裡去,島上的惡靈已不像從前那樣善良了,那怕離開蘭嶼去台灣工作,也可以呀!」

離開海洋去做工賺錢還是繼續探索祖先們與大海搏鬥時,對於「海洋」的愛與恨的真理。

我不知道他的抉擇是什麼?我只知道我喜歡聽他說海洋的故事,聽他說他的父親們對海洋、對自然的敬與畏。

父親們:達悟語的意思是父親的幾位兄弟,皆可稱是自己父親。(《冷海情深》p.26)

冷海情深——海洋朝聖者,作者 夏曼‧藍波安,聯合文學,民86

選擇生命被看見——拍紀錄片的護士,作者 顧景怡,天下雜誌,2005年

樹靈與耆老——蘭嶼人樹情,撰文/夏曼‧藍波安,經典雜誌NO.34(2001.5)p.84~93

再造一艘達悟船——夏本‧阿尼飛浪的心願,撰文/夏曼‧藍波安,經典雜誌NO.38(2001.9)p.34~54(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38/1/content1.htm

台長: moi
人氣(15,3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書的故事 |
此分類下一篇:松本清張──從《零的焦點》開始
此分類上一篇:《書的故事》異想天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