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2-27 21:21:41| 人氣26,4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九)

推薦 3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是叫做「覺」,「覺」就是理的源頭。

說法是一大因緣。覺者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真理,能夠向人間說法。

道理,道理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沒有改變的餘地,因為它是無相,它是無形、無體、無相,所以它就是永遠不變,這就是道理。

覺性慧海,法界虛空難量。

法是遍虛空法界難量,無法去測量。這是佛陀覺悟的境界,是凡夫所迷的境界。

凡夫就是迷,無法了解。佛就是覺,遍虛空法界,覺性慧海難量。

人間苦難偏多,佛陀大慈憫心,來人間為一大事,人間苦難事多以慈悲長情,向大家講說覺悟之道,覺有情的道理,這是佛陀慈悲施教。

經典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那就是佛陀在祇園精舍,一大早天未亮時,大家開始用功,集會要來聽佛說法。忽然間一道光從天而降,來到佛前,原來是一位天女。這位天女來到佛前,恭敬禮拜,禮佛、法、僧,就是來禮佛、禮僧,之後她就退坐一邊,佛陀開始說法了。

在說法當中,這位天女來佛前,再叩頭,再感恩,「了解了,我了解我為什麼能得到天福,是因為佛陀的教法,讓我生天。現在來聽佛的說法,我忽然頓悟了,天壽再長也有盡期,我願意皈依成為佛的弟子,希望能夠時時,佛在說法,我就能在身邊聽法。」佛陀就為她說法,真的體會佛理的究竟。

大家覺得很奇怪,這位天女為什麼來佛的面前感恩呢?與佛陀所對答的語言,到底是什麼因緣?大家就趕緊問佛,佛陀就這樣說:這要說須達長者,他在之前有一次,他的心起了一個動念,這個動念就是,只要在我家裡面的人,我都希望他們人人能得到善法,人人能夠身體力行做善事。這個念已起,就開始集合他家裡的人、傭人,每天每天,他都將從佛所聽的法,再回來向他的家人,與所有的傭人都集在一起,向他們講他聽佛所講的法。就是「如是我聞」,佛這樣說的法。

須達長者覺得所有的人,都很歡喜,人人都願意用小小的錢,願意要布施,不只是長者有辦法布施,也希望能夠讓人人有機會,滴水也能成甕,這樣來布施供佛僧。

但是這時候,須達長者他就起一分心念:我的傭人,大家都願意捐一點點的錢,看大家這麼歡喜要供佛僧。供佛僧,不是我有錢人才能做,原來即使這麼貧困,用他的身體勞苦所賺的工資,也願意付出一點點這樣來共集,想要布施。這念心覺得,若是這樣,所有的人人,全城人民應該都有機會供佛。

所以這念心一起,開始他就規畫,七天後,他要將全城的人人,都能來布施,隨喜做功德。將這個意思就傳達給國王,國王聽到了也是很歡喜,國王覺得,說:「你有這分心,你願意去呼籲貧困的人,人人願意滴水成河,點滴做布施,很好啊!」所以就擂鼓,通告城中的人人,都能七天後,須達長者要讓大家,有供佛僧的機會。大家也是很歡喜。

七天後,其中有一位婦女,是很貧困,其實她一點點錢都沒有,不過,她才在不多久之前,辛辛苦苦累積一點錢,剛好去買了一塊布,就是披身的布料,是舊的,人家用過的,便宜的布料,心想寒冷的時候,能遮蔽身體來取暖。她只有這個東西,能夠拿來獻給須達長者。

她這樣告訴他:「長者,這塊布有沒有用呢?是不是能算是我很虔誠?盡所有的一切,就是這個東西,我願意布施。」長者看了歡喜,親手把它收下來。「很不容易啊!這麼貧困,累積這麼久,才能得到少數的錢買這塊舊布料,但是你也願意付出,我很感動,所以,獻佛僧,應該是佛最歡喜的。」他就這樣把它收下來了。

不過,他已經知道,這位婦女是這麼貧困,他不忍心,所以他就這樣長久的時間,布施給她,長久有布可以遮身,有資糧,就是有得吃,有米、有糧食,讓她過一生。這位女人,這位婦女,從布施之後,每天都是很歡喜,須達長者都會傳達佛的善法,所以她就發心立願:「將來我若能來生來世,只是一個心願,能夠聽聞佛法。」就這樣,身體虛弱,往生了。往生之後,就是因為她這分盡心造福,清淨福,所以這個福,生在天堂,也滿了她的心願,她也從天而降來聽佛說法。

佛陀為比丘,解開這個疑問,比丘眾,大家覺得,怎麼有這樣的天女,忽然間從天而降?就說出了過去,應該是十幾年前,那時候的須達長者,他所付出,要解除人人的貧苦,要能夠讓人人都能聞佛法,能夠解脫苦難,須達的心願。這位婦女,她也因為須達長者的這個心願,她也從旁得到這樣的利益。

現在,不論是在什麼樣貧困的國家,慈濟人已經用「竹筒歲月」,同樣的,哪個地方有災難,哪個地方,他們去救濟,同時將「竹筒歲月」這個故事,去引導人人。慈濟要布施給他,以道理給他們聽,知道布施的源頭,是來自於五毛錢的故事。

所以,很多地方、很多人就已經,要來領救濟品時,他們就這樣銅板,不論是一角、五角、一元,他們就這樣投,來回饋。這也就是讓他們有造福的機會,點滴回歸。

「富中之富」,若能用富有愛的心,去教導所有的眾生。眾生有福,原來就是富有,能夠再接受到這分善法,從富中再發揮這分富有愛心,去布施、去救濟、去行善法。

「富中之貧」今生此世,乘著過去生中的福而來此生,能夠依報就是富有人家,或者是有了好的因緣,打拚,他成功了,成功,富有一世,卻是不懂得將這個富有的種子,再去播送給貧困的人,好好去造福人生。

「貧中之貧」就是這輩子已經貧而病了,或者是貧中帶著心不健康,身心俱病,又是貧,這輩子的人生很苦!

「貧中之富」過去生雖然有造了貧困的因,卻是也有造致富的因,所以他今生此世,來人間雖然是貧困,卻是有貴人的誘引,他看到人間的光明,起心動念,往著光明的方向。雖然很辛苦,很願意付出,隨意或者盡心力在付出。

大愛臺菩薩身影,能看到有的富中之富的人生,名利放一邊,放下身段,投入人群。不論是做環保,為大地,守護大地,在人群中願意付出,有形、無形,是錢財,是力量,毫無保留這樣的付出。這是富中之富,不斷在造福,都不後悔,從發心一直一直,絕對向前,不後退,也沒有停滯。這是富中之富。

貧中之富的人,富有愛心,在這個大團體裡人人平等,同樣能夠付出,盡心力。雖然是貧,卻是他盡他的心力,外形看來是貧,內心是富有,富有他的心,富有他的力氣去付出。

有的人,八九十歲,從過去人生的故事,一直到了目前,還是同樣,願意付出。不分年齡,就是這樣;不分歲月,也是這樣,這就是很亮麗。

修菩薩行就是要多聞,菩薩法是入人群中,要去體會人間很多,無量數人間的煩惱。

佛陀教育,吸收了法入心,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者叫做菩薩,修菩薩行就要多聞法,法入心就不漏掉。

就如在最近,天津發生了一場爆炸。

在天津的慈濟人就及時去關懷,配合當地政府他們的規則去做關懷。天津慈濟人不夠多,北京大家就近來投入。看到他們不論是在收容所,或者是在醫院,他們在膚慰,他們還是句句,適應他們來自哪裡,現在心的驚惶,他們就以他們所來的地方,現在心的驚惶,應對。各人都有他們,來打工的家庭背景,那種困難,他們適應他們的困難,這樣去膚慰他。

若是他們的家鄉,接近有我們慈濟人的地方,大家對慈濟就說:「遇到這件事情,我很怕、很怕,不過,看到你們這麼真誠來安慰我,我不怕了,覺得很溫暖。你們大家很好啊!世間很溫暖,有這麼多人在關心我們。」

慈濟人就告訴他:「你住的地方,那裡也有我們的慈濟人,回去你要記得去找他們,他們也能幫助,或者是你們也能夠投入,同樣可以做人間的好人。」「好啊!我若回去,我一定會去找。」看到他們在膚慰他們,在這個時候,應他們來自何方,家庭背景、困難,他們用法膚慰,又引導他們回到他們的故鄉,「哪個地方,有我們的慈濟人在那裡,你們有困難可以找他們,大家都能常常聯絡。」

這就是了解善法,善法有方向,有地點、有方向,就近的如何膚慰,較遠的就聯絡照顧,這也就是普潤眾生。

聽法要多聽佛法,佛法了解,還要體解。法,聽了一定要入心,不只是入心,要銘刻心版,讓這個法能入心,就是一條道路。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是人生最大的妙用,若沒有路,什麼都不通。所以,道路條條皆通,這是一個妙用。聽法之後,條條道理,都銘刻心版,用心,將法、將道的真理好好吸收,才能成為大道妙用。

修行的過程,譬如大樹,不論是百年、千年、萬年,矗立在天地之間還是大用,這叫做大因。一直到了要走入人間,那個事相,就如那棵大樹已經搬下來,在人間社會了,它寸寸的材料,不是建大宅,便是裝潢、做家具,長長久久。只要不去破壞,它長長久久。

人人都是一顆種子,佛陀、覺者也是同樣。這顆種子開始,歷盡了千生萬世,無窮盡的時間,不斷與天地共存,不斷與人群共生,只是凡夫眾生無法去體會,生生世世利益人群,所以聞法要用心。

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彼此真誠,真誠的心,要發自最誠懇這念意。

誠意,待人接物,不論是對人、對事,無不都是在一個「誠」字,這個「誠」,真誠的意念,時時在心,那就是「人心親民」。人與人之間,心要常常很乾淨、很快樂。

用心在法,法永遠在心中,所以要有「真誠發意道在人心」。

世間善法很多,用六度就能包含萬法。入人群中去,眾生所需要的是千千萬萬種,布施有很多種,有形、無形,無量數。

精進的方向也是千百萬種,這與定力也是息息相關。要有定力,要有智慧,才有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苦是因集,集是來自眾生,很多很多的眾生所造作的惑業。惑就是無明,很多的無明,來自於一念惑,就是道理不清楚,所以造作很多的不善事,因為這樣,所以受生死逼迫,沉溺在苦輪中。

佛陀說一支蠟燭的故事。這支蠟燭點起來,人人都來從這支蠟燭分火出去,這樣每支蠟燭都因為,你點起來的這支蠟燭,大家來引火過去,這樣不就是這間室內,因為一支蠟燭而亮。若是大家來點,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蠟燭、燈火都明亮起來,這個地方不就是很光明、很亮,光明的地方嗎?這就是要人人知道,我們自己也有這支原來的燭光,我們也有這樣的功能,我們有這樣的潛能,所以「由是而力求之」,我們既然自己都知道了,我們要趕快將這支燭光,從那支蠟燭這樣引過來,我們自己內心要好好用功。

佛法不離世間,人事物起無明,動一念生三細;尋求出世資糧,總一切法唯心,勸修持一切善。

人人就只是一個心念,動一念就生三細。三細,那就是很微細看到一切的物,內心起了貪念,聽到外面的聲音不如意,起瞋怒,這種貪、瞋,都是一分的無明,叫做癡。

要知、要修、要證,就是三轉。要修的是集、滅,才能夠得道。

了解苦是來自「集」,要去除苦,就是要滅,若能滅苦,才是道。(2022.02.27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26,45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