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04 21:43:58| 人氣21,3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四)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苦的道理來自「集」,所以「集」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在起心動念。

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好好地練心,心若是練不好,一點點偏差,「差毫釐,失千里」。佛陀盼望人人,好好地趕緊斷除無明,所以漸進、漸進,讓大家能守好自己的這念心,不要再去造惡業。這是初機,聲聞、緣覺由佛的聲音入耳根,了解在內心,就是這樣的階段,知苦、不敢造惡,這是修行的過程。

緣覺,能緣外面的境界,隨順佛陀的教法。

釋迦佛就是十六沙彌最後一位,就是第十六沙彌,也已經成佛了,他成佛的世界就是在娑婆世界,這是他的心願。五趣雜居、堪忍的世界,他發心立願,就是要來度娑婆世界的眾生。

學佛就是塵點劫、塵點劫的以前累積,聞法了解,用心修行,累積以來,恆沙菩薩,恆沙菩薩都是珍惜因緣,累生累世不斷就是要珍惜因緣,因緣而求佛道。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荒廢了時間,不聞佛法,空過人生。

在化城,眾生大家學法,根機劣小,路又是很長遠,要走過這條險道,需要有人來帶。古代印度時,也是有,人很多要去做生意,必定要有識路的人來帶路,這都叫做導師,來來回回在這條路,很熟悉了,他可以引導人人,平安走過這段很危險的道路,避開危險到安全的路走。

眾生一直累劫以來,也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不斷在生死中輪迴,生死煩惱不斷複製,惡道,不斷來回在惡道裡。這是眾生不知路可走,才會常常墮入在險惡的路,常常墮入這種艱難、無法自拔,這樣的道路。所以,諸佛菩薩就如,來來回回這條路很熟悉的人,會來接引帶路。

有的人上路了,開始起步很歡喜,但是走久了就會喊累,沒有耐心,很懈怠,不要向前前進,所以半路就想要停下來了。

但是帶路的人就要用種種方法,來鞭策、來勉勵,他要用方法,用法度,所以就有「化城」。

佛陀「以方便力」用方便方法,「而於中道」,大家走久會累,就在中途,設法告訴大家:你要這樣、這樣修行,對你有救,你這樣把這帖藥吃下去,對你有救,對你有幫助。你就是這樣、這樣修行,對你能去除苦難,增長你的福,增長你的智慧,就是要用這種,在中途為他設個方便法。

學佛在一念心,心堅持初發心的那一念心,發心如初,那一念心若能夠把握住,永遠永遠。

不要只是,停滯在小機,執於小教,不要怕入大乘法,應該要發大心、立大願,走入人群中,才有辦法去除很多塵沙無明惑智慧增長。

一定要堅定信,深信。性,性是不生不滅,佛性不生滅人人本具,佛性就是真如,真如人人本具,這是道理。

學佛要很用心、很用心,將法內外一如。學佛,就要用真誠的心,學佛的智慧。

「化城」,是佛陀用名詞來引導凡夫,其實真實的寶城,是在人人自己的內心周圍,只是這個法還未很清楚。

法,佛陀所說法,微妙甚深難測,以凡夫的根機,要來體會佛陀所說法,實在是甚深、甚深,真實甚深啊!

《無量義經》佛陀的慈悲,就是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將他的心懷,希望講給大家,大家都聽,能知道,能了解,能體會入心,這是佛陀希望他的心話,能入人人的心境裡去。

法很深,用種種方法來譬喻,說都不能盡。需要大家很用心,深生信解。

理要從物,事物中去體會、去了解,從佛法中真的要理,要理教,道理用禮節。

佛法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才有辦法,法入心。(2022.03.04 夜)

台長: Tellme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