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28 00:11:26| 人氣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壇發展遲緩人才欠出路 文化缺乏延續遺產難耀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報記者 王白石

原載於〔澳門勞動報〕第四十五期 27.08.2008

  沿著大三巴前地向花王堂進發,路邊兩旁開設了一間間畫廊和工藝品店,向居民及遊客展示著澳門富有藝術文化特色、傳承與創新並重的一面。澳門擁有不可多得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西文化交融匯流沉澱而成的歷史名城,歷史大背景創造了澳門今天的文化面貌,也為澳門的藝術家供了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然而,在澳門從事藝術工作,前景並未如文化遺產般明亮耀眼。
  投身藝術行業太天真
  現職投資顧問的黃澤東(化名)原畢業於國內某著名藝術學府,學成回澳後本來打算開設自己的藝術工作室,專職從事創作,但澳門的藝術市場發展未如黃澤東理想,因此,他唯有投身其他行業,藝術創作淪為他的工餘興趣。阿東說:「中學時期受美術老師影響,喜歡畫畫寫生,之後回大陸讀書也選擇畫畫專業,可惜回澳才發現要在這裡靠畫畫為生似乎太天真。」黃澤東認為澳門人對文化藝術的熱情並不如旅遊宣傳廣告中所描寫般熱切,政府也沒有積極推動藝術文化發展,文化部門一年裡除了邀請外國藝術家主持藝術節及音樂節外,對本地藝術事務一於少理,居民普遍藝術修養較低,藝術行業沒有得到重視,藝術家也多為業餘,生存依靠其他行業,導致了澳門藝術發展的遲緩,整體居民素質並未得到本地獨特而豐碩的文化所滋潤,文化遺產得不到積極的推廣。
  缺乏市場難維生
  阿東感慨地說:「澳門不存在正式的藝術市場,澳門人沒有藝術投資概念,部份人甚至連有藝術投資也不知道,藝術家缺乏生存空間。曾有遷居台灣的本澳畫家在博物館舉行名為『藝術家如何活下去』的講座,當時我也專程去聽聽那位畫家的高見,希望找到『如何活下去』的答案,可惜的是到了今天我仍未找到答案。」阿東表示,一般藝術家的收入來源是出售藝術品或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當然也存在靠親朋資助、以比賽奬金或政府津貼渡日的藝術家,而反觀澳門能以出售個人作品維生的藝術家少之又少,對比政府在體育和文化方面的投入,已知政府對藝術創作不甚支持,根本不可能以贏官方比賽奬金或政府津貼維生,因此上有高堂的黃澤東在掙扎了半年時間之後,還是乾脆選擇轉行,他說:「曾經藝術創作給予我無限的快樂,但是站在現實面前、站在城市的中心,我知道若一直執著藝術不放,看到的只有貧窮。」
  文化大國貧困藝術家
  的確,藝術家作為一種職業是需要經歷多年的訓練和積累,藝術家付出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投入並不一定能收回,全職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的收入,往往會遠低於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據瞭解,即使是在國際知名、中國最大的原創藝術家集聚地「宋莊原創藝術集聚區」裡,大多數藝術家即使作品能售出,在藝壇亦有一定影響力,但由於沒有固定的收入保證、穩定的經濟來源,亦只能在艱苦的環境裡從事藝術探索,甚至需要從事其他工作以維持生計。而即使是崇尚藝術的奧地利,近日亦公佈一項調查,指該國超過三成藝術家的收入低於奧地利官方規定的貧困線,而當地藝術家的平均收入也較一般國民的平均收入少三分之一,但當地藝術家的每週平均工作時間卻是52.1小時,相對其他勞動者每週約工作40小時多出四分之一。 由此可見,即使是文化大國,藝術家掙扎在貧窮邊緣仍是常見的情況,難怪繪畫專業出身的黃澤東在體察現實之後,會將自己當初對藝術家職業的嚮往、期望在澳門以藝術家身份立足的夢想形容為「天真」。
  以教育爭取地位
  縱然「天真」,但澳門仍有不怕困難的尋夢者。黃澤東的同級同學李展泳(化名)則沒有放棄過當藝術家的夢想。李展泳與黃澤東一同回澳後,選擇了執教鞭,在學校一邊當美術老師,一邊從事藝術創作,他說:「其實當美術教師也算是從事藝術工作,我的作品不僅是一幅畫、一件雕塑,更是一群對美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學生。坦白說,澳門的藝術教育發展相對國內及很多鄰近城市都落後很多,不少老一輩美術教師仍採取範畫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取得校際比賽名次為教學目標,迫使學生默畫、背畫,對創意從不嘉許,因此我認為必須有真正認識藝術的人去改變這個現況,除了培育下一代的創作技巧,亦應強調美的欣賞,只有這樣澳門居民的整體藝術素質方能提高,即使學生日後投身其他專業發展,但其個人的生活品味及性情思想亦必會受藝術滋養,這樣對社會及藝術行業的發展也有正面的好處。」是的,政府政策不重視、國人不理解、錯誤的教育方式,當然讓藝術行業立於社會的邊緣,藝術家缺乏立足空間,李展泳的一席話,讓記者想起梁啟超先生在日本創辦華文期刊《新民叢報》時,所寫的「以欲維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放諸澳門的藝術行業,也就是要得先提升本澳居民的藝術品位,整個大環境才會得到改善,行業方能得以發展,為藝術工作者爭取地位。
  妥協:有得必有失
  雖然當教師收入有所保障,李展泳不用再愁「開飯」問題,不過由於教學工作繁重,因此他真正投入創作的時間並不多,他說:「有時候朋友問我有沒有新作品,我都感到有點慚愧,因為工餘時間除了創作,還得應付其他生活鎖事,真正投放在創作的時間根本不多,所以每年放暑假我都會增取時間去畫畫和報讀一些藝術課程。目前,我偶然也會參與一些集體展覽,一年大概只有兩、三件作品,相對全職畫家來說真是太少了,不過面對現實,藝術家有時候還是需要妥協的。」有得必有失,李展泳有了穩定的生活,就少了創作的時間,他坦言若要澳門藝術得以提昇,是需要更多人全身投入藝術行業的,他建議政府推出一些如藝術工作者獎勵計劃的推動措施,或仿傚回歸前澳葡政府積極購買藝術品,為全職藝術家帶來較多的保障,吸引更多有志的年輕人入行。
  商業元素博公眾認同
  而另一位在海外藝術高等學府畢業回澳的楊美梅(化名)亦有她的一番看法。目前回澳經已四年的楊美梅正從事設計工作,市面上亦有其設計的精品出售,她說:「澳門人對本地文化有獨特的自豪感,在澳門發展文化產業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不過當中必然要摻入商業元素,純藝術會較難被大眾接受。」美梅選擇了一條以藝術結合商業的路,她形容這是較為現實的選擇,希望以較輕鬆的格調呈現作品,先取得公眾認同,再一步步在作品中滲入更多的藝術性。楊美梅坦言澳門正處於一個改革中的動蕩時期,發展藝術並不是政府和市民最關心的課題,同時由於博彩業薪酬較高,一業獨大,不少青年人都會投身其中,相對朝藝術和其他行業發展的人較少,因此要藝術市場成長起來還是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政府「救濟」非靈丹妙藥
  談到政府和居民對藝術活動的支持度及參與度較低,楊美梅表示行業發展或多或少都關係到行銷策略,純粹靠政府「救濟」並不是辦法,有官方支持作招徠,投資者及市民的信心當然會較大,但藝術工作者亦應當為自己思索突破點,以主動爭取發展空間,她說:「在商言商,政府及其他人沒有必要『皇帝唔急太監急』,推動藝術、文化行業亦然,況且一些計劃即使有政府牽頭亦不一定會成事,正如早前政府有意將望德堂一帶打造成文化產業中心,當時我也有參與過當中的一些規劃和推廣活動,但是基於本地藝術家欠缺積極,一些業內人士也因利益出現意見分歧,這個拓展文化產業的計劃,似乎已有點胎死腹中的跡象。」
  誠然,藝術的表達可以超越時空,也可以包含萬物,藝術由人而生,訴說著人的價值、社會的形態。一個地區對藝術的重視,體現了這個地區的文明程度,澳門已躍身國際大城市,但對藝術的重視程度似乎相當落後,藝術行業的發展亦未見樂觀,形成單有豐厚文化遺產而沒有持續發展的局面,要澳門的藝術也有躋身國際的一天以目前的狀況而言似乎並不可能。看來政府在積極打造世界賭枱的同時,亦應環顧社會各個方面的需要,為各行各業提供公平的競爭平台才為有利社會發展之策。
  
澳門有堅實的藝術基礎,也坐擁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但面對社會一業獨大,資源傾斜,文化藝術行業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資料圖片

台長: 澳門勞動報
人氣(1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百業浮沉專訪 |
此分類下一篇:流動通訊業務發展緩慢 號碼管理法規落後不智
此分類上一篇:傳媒生態因利扭曲 新聞自由糜爛不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