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19 16:07:21| 人氣20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Web 2.0的下一步:抓出每人心中所有的鑽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網路上要如何取得真實的「個人資料」(所謂「實名」),一直是有些創業家想嘗試的事。以我個人的習慣,網路上留下的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姓」(Liu),至於「名字」我則有一個特定的假名,email則專留那個專門接垃圾郵件的,住址是隨便填一個舊金山住址,只要郵遞區號過它那關就好;假如還叫我填職業欄、興趣、如何知道這網站…等等,一定是亂選亂按。有一批創業家認為,這樣其實就夠了。個人資料「真」或「假」,其實不要緊,緊要的是每個人盡量「只有一個帳號」。換句話說,我在網路上碰到一位「Jenny」,她不一定是個女生,也不一定真的叫「Jenny」,但她的的確確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而且不會假冒另一個人。一般網站很少人真的去用兩個email住址註冊兩個帳號,同時把兩個都經營起來,因此目前的機制是ok的。

然而,網站的未來,就是將60億人之間再找出更多連結的方法,有人認為,實名是個問題。韓國在今年初剛剛立法,凡是每日不重覆使用者超過十萬名的大型網站,一定要想辦法確認上面所有會員都是以真實姓名註冊,違者重罰。不過,我覺得我們重點應該放在,「實名」所帶來的潛在好處,大過「不實名」的危險度,因為,除了「名字」以外,每個人心中的「秘密」還有很多很多,都還沒有在所謂的「Web2.0」時代分享出來。這些秘密,有的是不想在網路上公開的資料,比如個人工作地點、個人薪資…有的是買什麼車、小孩幾歲、參加哪些俱樂部。有的資訊則是「自己都沒有去想過的」,比如自己都去哪些網站,自己都去哪一間便利商店,每次都買什麼東西?甚至自己的基因有哪些問題?網站當然不可能公開這些資訊,但能否讓這些資訊有機會「晒晒太陽」,讓它們稍稍嶄露鑽石的光輝?或讓這些資訊有某種程度的交流,讓使用者玩出更有趣的東西、得到更大的滿足?

你說,這些資訊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了不起?網站開啟下一階段大門的大鑰匙之一,將會是真正雍關我們每日生活的「嚴肅資訊」。Web 2.0世代,一個網民,可以隨隨便便的就告訴網站他曾經去過哪個國家、想去哪個國家、喜歡哪個歌手、想買哪一款的相機……但這種資訊只是「玩樂資訊」,偶爾一次、可有可無;而且有人會用,有人不會用,而且都已經被Web2.0網站們抓取得差不多了。但「嚴肅資訊」可不同了,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而且,可知道大企業花多少錢向市調公司購買這些資訊?可知道大賣場花多少錢購入軟體來分析這些資訊?但這些資訊,只要創業家好好的想一想,說不定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抓出每人心中深藏的鑽石」,拿出來,大家還謝謝你!這些小鑽石,我認為是互聯網的下一批大鑽石。

想「抓出每個人心中的鑽石」,絕非靠強迫,而要動點腦筋,製造出一個不同的情境。人們守這些「鑽石」絕沒守得這麼緊,他們說不定願意拿這些「鑽石」來換你給的另外一樣東西(或許是其他人的「鑽石」)。創業家可以再想想,怎麼讓它加上網路其他筆資料後,爆發出更大的吸引力,製造出病毒效應,讓其他人繼續過來「貢獻他們心中的鑽石」?

好久好久以前,我自己曾想過一個小小的點子,OpinionsAboutMe.com,中文翻成「中肯的意見」。目前許多網站都有開放這種東西,但都抓不到人們心中的鑽石。譬如餐館的官方網站貼一個「意見箱」,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寫,除非真的有很不愉快的經驗,我就算被強迫填寫,也一定是亂寫一通,草草過關了事;雖然所有社群網站、BSP其實早就讓個人可以接收「悄悄話」,不過這種留言目前仍是很散的。有時,我們或許都需要大量周邊的朋友,為我們「提供某件事情的中肯建議」?OpinionsAboutMe就像一個一個簡易版卻強大的「意見箱」,新娘選了三套禮服,不想在結婚當天才曝露,希望先徵求一下身邊所有熟或不熟的朋友意見,該搭配哪一條項鏈?該先穿紅色的禮服還是先穿橘色的?假如一一的問,慢了一點,OpinionsAboutMe讓個人可以問問題,以鬼速寄給身邊的人,人人可以「匿名」回答。雖然「匿名」,但意見卻非常真,而且直接了當。至於要如何讓朋友因為「匿名」而不好好填寫,則又可以導入「token制」,就是到最後你可以查出有誰還沒有寫;每次寫,都要從第一題回答到最後一題,中間穿插數學題,全部答完才算「寫完」。OpinionsAboutMe透過實體的關係和網路的方式,一實一虛、一真一匿,可以搓玩出不同的組合,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大家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得到了一些以前得不到的資訊。而至於這個網站該怎麼利用這麼多資訊來爆紅,或許可將其中設定「公開」的意見調查問題,直接放在首頁,像hotornot一樣一則一則播放出來,有照片的優先播放?答問者亦有區隔化,從首頁直接回答的,和會員所指定的回答者分開。

另,Mr.6  Sweet Spot 一夕爆紅網路效應《Sweet Spot》一書中也提到Linkedin如何技巧的取得900筆非常真實的個人資料:

……Linkedin拿當時大家只約略聽過的「六度分隔理論」當促銷工具,他們說,既然世上的六十億人有可能透過幾層朋友就可以「攀上關係」,我們當然不該只把「我」的資料放到網站上就罷手。除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工作狀況、照片,我們當然也應該把我們的「朋友」也都放上去,還有我們這些朋友的電子郵件住址,讓Linkedin去邀請這些朋友也進來Linkedin,等到你的朋友都把他們的朋友也都加入了此網站,你才可以開始認識「朋友的朋友」。它其實自動啟動了某種「利益交換」──以我的朋友,換你的朋友。

Linkedin靠這個六度分隔理論,吸引了大量的「商務人士」,這些人是其他網站怎麼拉都拉不來的高層次使用者,也是學習最慢、最不常使用、也最沒有耐心去學新科技的「LKK」族群,但Linkedin很快就敲中這群人士的心弦,發展至今,擁有高達900萬名用戶,目前已涵蓋了150個產業,座落在400個國家地區。

而這900萬會員資料,除了真實的姓名外,重要的是,它還擁有了這些會員其他最重要的個人資訊:也就是他們的工作狀態、目前職位,以及朋友的名單,而且這些資訊大多仍都是正確的。這麼私密的資料,Linkedin要到手的方法,竟然是靠人性的弱點。


它用的是「朋友監督法」。首先,Linkedin在站內先提出要求,在Linkedin站內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要使用真名」,這就好像貼一張紙在店門口,警告訪客不能帶食物入場,假如是自己一人,說不定就「偷偷摸摸帶進去」了;但假如旁邊有一位熟識者陪著,尤其這些人其實是「商務朋友」,則此人絕不可能在看到警示情況下,還大搖大擺的違規帶食物進場。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朋友牽制」的效果,讓Linkedin的使用者個個都乖乖的照著規範走,乖乖的一五一十填入正確的資料。


此外,當一個Linkedin使用者邀請朋友時,由於「邀請函」所留下的是他的名字,因此也不可能使用假名,不然他的朋友收到了這麼一張沒聽過名字的「加入邀請函」,應該也不會加入。假如有心人真的刻意去做一個假名的Linkedin帳戶,當這個不存在的人試著加入其他人到他的人脈圈時,由於其他人不認識此人,自然也會拒絕他,不讓他加入。


Linkedin教我們的是,網路上既然無法知道「真實」與「偽裝」,最好的監督者,就是你的朋友們。Linkedin的網絡效應,完全都是仰賴「朋友」來完成,而朋友除了負責提供他們自己的友人圈之外,最妙的是也扮演反過頭來監督此人的角色。由此可見,一個網站只要導入「朋友」,讓這些朋友都「看到」我的資料,這些資料應該都會大致符合站方的規定………


台長: 小胖
人氣(20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資訊類 |
此分類下一篇:長尾理論 The Long Tail
此分類上一篇:Web2.0(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