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06 23:38:09| 人氣2,1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一問:我們不再「階級盲」了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一問:我們不再「階級盲」了嗎?

                           李展鵬

  看到拾荒者,廿年前的父母會教育小孩:「因為他年輕時不努力,沒學歷沒技能,所以淪落至此,你不要學他,知道嗎?」今天,卻開始有父母改了對白:「這個社會不公平,有的人辛勞一生連溫飽都不保,你要多關心他們,知道嗎?」以上轉變,也許反映了社會慢慢不再有「階級盲」──也就是對階級問題視而不見的慣性。

  近年的五一,總令人五味雜陳。一方面,在這世代只要任何特別日子變成假期,其意義與內涵就定必被掏光,取而代之的是消費活動,於是,聖誕節似乎已不屬於耶穌,五一也沒多少人關心勞工──尤其當「五一黃金周」的稱號已幾乎取代了「五一勞動節」。但另一方面,最近的港澳以至國際社會,卻又對勞工狀況多了關注與思考。

碼頭工人與戴卓爾夫人

  最近的例子,自然是香港的碼頭工人工潮。工人的慘況,不只是一句「養起李家誠,養不起家庭」的口號,而是他們除了薪水低,有時還要連續工作數十小時,甚至連大小便都要在吊機車上進行。情況曝光後,社會對大企業的為富不仁、對外判制度的無理,深惡痛絕。上星期的五一遊行,香港市民的參加人數破紀錄。香港社運界人士陳景輝這樣寫:「浸潤在碼頭工潮的五一勞動節,終於恢復了這個假日的原來面貌。」

  海外的例子,則是早前英國戴卓爾夫人逝世,除了有歌功頌德的報導外,也見到很多英國人對她的痛恨,而香港台灣都有不少文章討論這位鐵娘子的另一面:她當年拯救英國經濟的確有功,但她在任期間打擊工會、私有化公共服務,並大大削弱英國人的公民權。那些日子,英國表面風光,社會弱勢的生活卻很糟,社會公義不彰,階級差異拉大。這個鐵娘子,以鐵石心腸對待勞苦大眾。有港澳人驚訝於英國人對戴卓爾夫人的痛恨,但在左派思想傳統下的英國,其實多年來對她的抨擊從沒停止──尤以金融海嘯之後為甚。她的放任金融政策,被視為導致金融海嘯與英國經濟危機的遠因。

  金融海嘯也是反思階級問題的一個契機。金融機構平時進行欺詐行為,但出事之後市民遭殃變苦主,機構的領導層仍在過奢華生活。後來引起的「佔領華爾街」行動席捲全球,矛頭先指向大財團,再指向不公的經濟制度。今天,歐美的情況是經濟疲弱,失業率高,社會福利減,基層受苦;亞洲新興地區的情況則是經濟向好,但因缺乏保障勞工的法制,於是商人可以肆意壓榨勞工,而在發展過程中貧富懸殊更嚴重,社會弱勢的狀況仍差。

勞工議題減少的五一遊行

  以上遠遠近近的事件,喚醒了一直是「階級盲」的港澳人。香港在八十年代的四小龍時代富裕起來,澳門當年也經濟受益,那正正是被英國人稱為「戴卓爾主義」(Thatcherism)的時代。而不少人忽視的是,「戴卓爾主義」的最深遺害除了是建立了剝奪性的新自由主義制度,還創造了一種論述及信仰──自由市場萬能的迷思,並向大眾灌迷藥:社會很公平,人們很自由,只要肯努力,不可能不成功。港澳人迷信此謊言,達數十年之久。不過,隨著大企業惡行曝光,小企業及勞工生存困難,漸漸的,如文首所言,不少人不再把一個拾荒者的處境歸咎於個人因素,而意識到很可能是不公制度作祟;最明顯的例子,可見於地產霸權其實是由向地產商傾斜的政策一手造成,讓幾代人變成房奴。曾經把撿紙皮的老人家當隱形的港澳人,漸漸脫離「階級盲」,甚至會因為警方驅趕拾荒者而氣憤。這一步,難能可貴。英國樂施會的發言人在數年前的「讓貧窮變成歷史」(Make Poverty History)系列活動中聲言,貧窮不是自然而然的,它像奴隸制度及種族隔離政策一樣,是種不公平的制度。

  在這種覺醒的風潮下,澳門又如何?近年來,澳門人對社會不公的敏感度大幅提高:為動物、殘障人士、同性戀者、受虐女性等爭取權益的聲音此起彼落。剛過去的五一遊行,參加人數接近兩千,關心的議題從政制發展、環境保護、新聞自由到房屋問題都有。遊行隊伍中的年輕人亦越來越多,他們放棄唱K逛街,為澳門發聲。而遊行亦一改數年前時常會演變成衝突的負面形象,成功還原遊行的本來面貌──那不過是平常的公民社會行動,不值得大驚小怪。近幾年,澳門建立了健康的遊行文化。

  然而,當五一遊行變得年輕化,隊伍壯大了,訴求變得多元之時,勞工與貧窮議題得到的曝光卻減少了。曾經一度,五一遊行主打的是基層問題,那局限是很多人覺得五一遊行事不關己,然而,當時的基層訴求卻很清晰,對外勞黑工的控訴聲音也很大。今天的五一遊行,雖然也有人就最低工資發聲,但基層的聲音卻似乎淡出了,勞工團體得到的報導也減少了。然而,在今天的澳門,樓價脫離現實,物價貴過香港,沒有最低工資保障,而社會福利的長效機制仍只是口號,基層問題真的已經減輕到連在五一都不是焦點嗎?

「階級盲」開了半隻眼

  由是觀之,澳門人擺脫「階級盲」其實只開了半隻眼。最近,政府拋出最低工資的範圍在2328元,對於這明顯偏低的水位,輿論竟然並不熱烈。接著,經濟學會公佈澳門的堅尼系數升至0.4,接近國際標準的警戒點,代表貧富懸殊已隨時可觸發社會衝突。然而,這則新聞無論是轉貼及討論的人都少。我在一個時評專欄中,一連幾星期談最低工資與貧窮問題,其中提到我的觀察:澳門的拾荒者越來越「多元化」了。以往,拾荒者通常是老婆婆,但近年男性、中壯年人士、外籍人士也參與拾荒,這代表貧窮正在擴散中。更甚者,我曾見到一個貌似南亞裔的家庭,晚上一家大小出動撿垃圾。這是我在澳門生活三十年從來未見過的。過去十年,澳門的GDP勁升六倍,而入息中位數則增加兩倍多,同一時間,背景各異的人壯大了拾荒者行列,這社會潛藏了什麼尖銳問題?

  香港碼頭工人事件,提供很好的反思:工人被剝削不是這一兩年,而是十年廿年的事,為何社會一直渾然不覺、傳媒一直少有報導?在台灣,已有十多年歷史的《破報》宣揚左派思想,長期關注勞工問題,《苦勞網》更聚焦勞工的社會運動。香港仍未有這樣的傳媒,相關問題報導最多的也只是香港獨立媒體,也難怪整個社會對勞工苦況後知後覺。在香港尚且如此,在澳門更難見勞工新聞。美國學者對於傳媒中的勞工有這樣的觀察:他們往往是作為社會問題被呈現,如遊行衝突、貧窮人口犯罪,傳媒卻少有關心他們面對的問題,如衣食住行、工資等。而就算他們的問題被呈現,都必須假手於別人,如議員或政府官員,而少有勞工本身的聲音。如此看來,我們的「階級盲」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不關注基層的社會、不呈現勞工的傳媒造成的。

  廿一世紀初是個各種制度與理念被質疑的時代。政治上,一方面繼續有對專制政權的抗爭,另一方面則對現有民主制度反思。經濟上,一方面人們繼續在消費主義中娛樂至死,另一方面一種階級覺醒也蔓延開去。這個時代很精神分裂:一個剛剛參加完反大企業壟斷的示威的人,可以不加思索地步入麥當勞喝一杯特大可樂。至於澳門人的覺醒,來得遲,但來得快。我們多年來不關注弱勢,近年終於有了突破,但在各種議題同時湧現、各種口號多到應接不暇的同時,我們卻也需要更多反思、更多深入論述。從今年五一所見,澳門對基層的關注、對階級的反思,仍有不足,它甚至在其他議題中被淹沒了。但在今天的全球經濟制度下,在現今的澳門,我們對社會不公的關注,其實絕對不能跳過勞動階層。Create_adam@yahoo.com.hk

(澳門日報5月6日)

上圖:FREDDY KAM



台長: P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