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18 11:24:34| 人氣96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與其兩德模式,何不蘇維埃模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與其兩德模式,何不蘇維埃模式? 評5月11日,中晚社評所提及之大哉問

近一個月來,本人在報紙上閱讀到要求泛藍改變思維的文章,其中有要求泛藍以十年的時間來進行本土化的重定位與改變一中的思維。對於這些文章敝人大致能理解並能接受其說法。但,前者的想法問題在於對「戰略目標與時間點上之落差」,泛藍關心的重點在本次總統與立委選舉,而非十年之後。因此重心應當在於如何讓泛藍於年底選戰勝利(或是慘敗),而後才能使他們開始思索轉型的問題。而後者在論述過程中似乎忽視了「其他行動者的主體性」,而5月11日於中晚社評所提及的:如何定義兩岸現狀?和平統一的原則是什麼?統一後的政治制度要如何處理(一國兩制或其他)?由這幾樣大哉問觀之,看來目前你我都正處於一個「人心思變」的時代!?對於這幾樣大哉問,筆者試圖提供一點淺見,一個變動的方向,以作為兩岸政界學界共同研究切磋,做個腦力激盪的刺激。

暫不論美中台三角習題,先姑且將討論範圍設定在兩岸台海問題。

首先就讓我為匪彰目一下:兩個中國的論述,那是1970年代之前國際上的戰略想法,稱之為大陸中國跟海島中國。而1971年10月25日2758決議案中,一個中國的論述就已經將二個中國的論述給予以消滅。並且此一概念已經是過往雲煙,一個中國成為「目前」的既定事實(未來如何,不得而知)。因此,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的論述就已經是2個中國的論述了,若然如兩中論所提及的:「對兩岸而言,兩中固非其最滿意選項,但絕對是對雙方皆有利的最大公約數。」那為何至今中共遲遲不接受此一模式?似乎此一論述有忽略某些因素。

其二,若是2個中國的論述可以被中共當局所接受,那為何不三個中國、四個中國、五個中國(中台港藏疆)。此外兩德模式是在雙方有統一意願下所形成的,南北韓與東西德的人民有很明確的意願希求統一,而台海的問題就在於台灣居民並無明確的意願,島內種種意見並起,有急統、急獨、緩統、緩獨,乃至於維持現狀者,意見分歧。並且造成兩德的背景原因是因為「國際因素」,始於納粹德國由美英法蘇分別佔領之後的問題延伸,而南北韓的問題亦為國際因素所導致;而台海問題,至少至少在中共的眼裡是「內戰的延伸」,那麼主觀的用兩德模式來套用在台海問題上,則似乎是忽視了中共的主體性與其意願。

故而,與其要提倡兩個中國,中共當局還比較可能接受「聯邦制」(若是選項被迫只有兩個的時候,中共還比較願意接受聯邦制),至少在名稱上那還稱之為「一個中國」。因此個人拙見認為,與其要採用兩德模式還不如採用蘇維埃聯邦的模式,蘇維埃聯邦在聯合國中具有三個席次(俄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這三個席次),而在行使否決權上,是以蘇維埃聯邦的名義進行。若是採取蘇維埃聯邦的模式,則中共保有行使否決權的權力,而台灣亦能加入聯合國,而對內關係上,兩岸可以採用自治區的模式來解決。個人淺見認為,蘇維埃模式也是個不錯的辦法,既可以在一中的前提下,又可以讓台灣加入聯合國,而享有自治的權利。

========================================================================
2004.05.11 中時晚報 兩岸統獨時間表 中晚社評

當陳水扁總統提出二○○六公投制新憲、二○○八實施新憲的時候,研究兩岸問題的學者就有不少人憂心指出:這是一個「台獨時間表」,民進黨一經提出,再難回頭;它很可能會刺激中共,提出相對的反制手段,「統一時間表」會跟著出現。

現在,這個憂慮變成現實。中共總理溫家寶在英國訪問時,首度提出了中共將制定「統一法」的主張。當然,其發表場合是在華僑社團中,答客問而作的回答,因而不算正式的政策。但了解中共決策的人都知道,中共總理的問答,其實都是有安排的。溫家寶的表態,其實是正式政策的開始。接下來的政策形成,必然由人大會立法通過。

如果中共制定「統一法」,必須面對的課題是:如何定義兩岸現狀?如何定義兩岸分裂的起源與解決?和平統一的原則是什麼?統一後的政治制度要如何處理(一國兩制或其他)?以及如何定義台獨?尤其台獨的定義,將涉及中共要不要動武,則一個明確的台獨定義,將會變成中共的底限。這也涉及到中共如何把台獨定義向美國告知,以避免兩岸出現戰爭,美國被捲入,最後變成世界大戰。這是美中都不想見到的結局。

所謂二○○六公投制憲,現在都還未見到制憲與修憲實質內容的討論,而只是停留在口號階段,卻已出現最麻煩的結果:那就是兩岸間的模糊地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岸都提出相對的統獨時間表。「統獨對決」原本是台灣內部有待討論,建立共識的課題。但現在已經沒有選擇。新情勢表明:統獨對決,要和要戰,已經變成兩岸的迫切危機。
========================================================================
章念馳:制訂統一法 中共展開討論 記者仇佩芬/專訪

中共總理溫家寶在英國首度表示,將認真考慮制訂「統一法」。曾在今年三月撰文闡述「統一法」概念的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表示,當台灣以修憲落實「法理台獨」之際,大陸已警覺到將統一落實為法律的重要性,必須以立法明訂統一的定義和階段,甚至訂出和平及非和平的統一手段。

章念馳說,對於溫家寶肯定制訂「統一法」的主張,他並不意外;事實上,大陸涉台學界陸續提出類似主張後,中共當局已經對這項提議展開討論,多方徵求意見。

今年三月,章念馳曾在「中國評論」上發表「兩岸關係:現在與未來的反思」一文,闡述大陸必須制訂「統一法」,將統一的定義及推動統一的做法,以法律具體化,以因應台灣推動公投及修憲的「法理台獨」。

章念馳接受本報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過去大陸專`於防堵各種類型的台獨行動,漠視法律的影響,直到台灣提出修憲時間表,大陸才警覺「法理台獨」的嚴重性。他坦承,雖然大陸學界針對「統一法」概念討論已有一段時間,但是台灣刺激大陸將統一概念法制化。

關於「統一法」的可能內容,章念馳認為,「統一法」應該要包括「統一」和「分裂」或「台獨」的明確定義、推動統一的階段和不同階段的定義,以及推動統一的?漎q等。同時,也應該涵蓋反台獨的定義和方式,以及對台獨行動所採取的法律措施。

雖然強調自己僅提供學界意見,但章念馳指出,由於「統一法」涉及統一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作法,勢必觸及對台獨的反制手段。章念馳說,統一只有「和平」及「非和平」兩種最終方式,因此在界定和平統一進程及作法之餘,也不可避免將定出採取武力的條件。

章念馳分析,一旦制訂「統一法」,藉由對統一階段的定義,統一和分裂的進程將交互影響,而和平和非和平方法的標準將由法律界定。類似台灣「國統綱領」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階段做法,若與大陸看法相近,將做為立法參考。

章念馳指出,過去大陸的「統一」概念,是一種民族意識,「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江八點」等領導人談話,純屬政策層面;如今將政策提升至法律層次,將可使統一概念具體化,並且賦予相關行動法律基礎。他表示,在立法過程中,包括「和平統一」、「江八點」,甚至更早之前的中共國家領導人對台政策談話,都將成為立法的思想基礎。

章念馳說,制訂「統一法」的好處,是可以明確界定統一進程的不同階段,包容進程中兩岸關係的不同情況,有助於化解台灣民眾對統一「一步到位」的恐懼感。 【2004/05/11 聯合報】 @ http://udn.com
========================================================================
放棄不符現實的一中 承認維持現狀的兩中
http://udn.com/NEWS/OPINION/X1/1969006.shtml
周育仁/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台北市)

總統大選後,國民黨除批判選舉不公,更重要的應是找出敗選的癥結。對於陳水扁總統所謂大選結果已說明民進黨是站在台灣主流民意一邊,並痛批「一中」是政治神話的說法,國民黨絕不能嗤之以鼻。

雖大選官司與調查仍在進行中,但輔選幹部為輔選失利負責,其實也符合責任政治精神。民進黨能快速成長原因之一,與其輔選幹部必須為敗選負責有直接關聯。若國民黨能藉敗選建立負責機制,對其未來選情絕對具有加分效果。

除建立責任機制外,國民黨無法迴避的挑戰其實是:國家定位究應何去何從?近日國民黨內瀰漫鷹派、鴿派之爭,其實國民黨現在面對的最大挑戰,絕非在於手段要強硬或溫和,而是其所堅持「一中」國家定位對選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此次大選,國民黨仍堅持「一中」的國家定位,民進黨則主打台灣主體意識,主張「一邊一國」。選舉結果證明,台灣主體意識有助於民進黨大幅開拓票源;「一中」路線卻讓國民黨一路挨打,被民進黨扣上「賣台」與「不愛台灣」的帽子,以致中間選民大量流失。國民黨的「一中」政策與其「維持現狀」主張其實相互矛盾,是以在論述「一中」時左支右絀,也就不足為奇。

在現有政治光譜上,民進黨的「一邊一國」係以台獨為目的,惟為爭取中間選民,暫未放棄中華民國國號。此次大選陳水扁選票能過半,顯見此一策略已成功使其版圖向右擴張,國民黨的版圖則被迫往右壓縮。面對此一挑戰,國民黨若能放棄現有不符現實的「一中」政策,勇於承認「兩個中國」的事實,並以「兩中」作為維持現狀的主軸,不但能鞏固原有中間支持維持現狀選民的支持,甚至有機會向左爭取淡綠選民的支持;接受「兩中」,不但能去除選民對國民黨賣台、不愛台灣的疑慮,亦有助於回應台灣主體意識的訴求。

反之,若繼續堅持「一中」圖騰,只會在鴿派與鷹派之間作無謂的內耗,在台灣主體意識的巨流挑戰下,國民黨恐會迅速被邊緣化,永無東山再起機會。

在中華民國承諾不改國號為台灣共和國的前提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應循東西德模式,建立正式邦交關係。兩岸應簽訂和平(停戰)協定、將台海劃為非軍事區、中共應全面撤除對台飛彈,並建立兩岸和平共存共榮機制。至於兩岸關係未來要如何發展,則應留待台灣子孫透過公民投票方式決定。

在不搞台獨破壞現狀的基礎上,既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失去對台用武的正當性,防杜兩岸因台獨輕啟戰端,亦有助於台灣維持其主體性,滿足人民當家作主的訴求。對兩岸而言,「兩中」固非其最滿意選項,但絕對是對雙方皆有利的最大公約數。

一旦改採「兩個中國」政策,國民黨就能立即重回政治光譜的中間版圖,至於鷹派、鴿派之爭,則根本毫無意義。國民黨若能成為一個代表中間選民、且能充分反映民意的民主政黨,在國會中該強硬就強硬,有需要上街頭就上街頭,該抗爭就抗爭,該理性就理性,一切操之在我,何需再瞻前顧後,不知為何而戰?

台長: ChaosOrder
人氣(964)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ChaosOrder
http://usinfo.state.gov/mgck/Archive/2005/Sep/07-371784.html

原則和程式方面的分歧通常通過傳統的政治折衷方式得到解決。蘇聯要求聯合國將其16個加盟共和國接納為成員,這令羅斯福感到驚駭。而蘇聯則表示,若不這樣做,英聯邦的總計席位以及被蘇聯領導人說成是美國保護國的拉美國家,將導致蘇聯在投票中寡不敵眾。雙方經過妥協,決定讓蘇聯擁有3個,而不是16個席位。美國為什麼同意作出妥協呢?因為羅斯福直到1945年4月去世時始終認為,《聯合國憲章》若接納全部16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就絕不會得到美國聯邦參議院的批准,但他同時希望蘇聯參與太平洋戰爭。因此他採取了折衷方式。

羅斯福還為安撫其他歐洲國家作出了一些讓步。其中包括在殖民地問題上讓步。羅斯福本不希望聯合國與國聯的殖民地委任統治制有任何牽連,但後來同意建立一個聯合國託管理事會(U.N. Trusteeship Council),而且這個理事會成為了聯合國的一個主要機構,擔負起與國聯大部分委任相關的職責。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對這項計畫表示支持,但前提條件是英國殖民地不受聯合國託管權力的管轄。另一個重大讓步與法國有關。羅斯福雖然極不信任法國解放領導人戴高樂(Charles DeGaulle),而且在1940年向德國屈服的法國在二戰期間並非主要盟國,但在蘇聯和英國的壓力下,羅斯福最終同意讓法國擁有安理會席位。

當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于1945年4月到6月聚集在三藩市完成憲章的起草工作時,時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距此次會議召開只有兩星期時,羅斯福與世長辭。德國大勢已去。硫黃島上已再無一個日本兵,將使美國海軍逼近到距日本主要島嶼不到600海裏的沖繩島戰役也已打響。蘇聯軍隊與美國軍隊在會議召開當天會師於易北河(Elbe River)。盟軍的勝利也許不可避免地為戰後盟國之間的競爭埋下了伏因。三藩市會議雖然延緩了冷戰的爆發,但未能阻止冷戰。
2006-06-21 15:06:57
2004-05-18 與其兩德模式,何不蘇維埃模式?這篇文章在當時被中時當成廢文不予刊登,於是在一星期後自行刊載於個人新聞台上「備存」。讓人遺憾的是賤民在下的呼籲是屁,閻學通大院長晚了九年的觀點確是高見。
仿蘇聯模式 兩岸可同進聯合國
2013-03-31 01:40 旺報 【記者羅印冲/台北報導】

北京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30日在台北表示,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問題,可比照蘇聯當年在聯合國有3個席位的模式,兩岸共同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他強調,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多,但前提是不能造成兩個中國或台灣獨立。

 政治大學30日邀請閻學通發表「先秦國際政治思想和現代外交」演講並回答與會者提問,活動主持人是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吳玉山。閻學通向來被認為是大陸國關學界的重量級學者,對台思維則被視為鷹派,曾建議北京不惜以武力阻止台獨行徑。

 閻學通30日表示,台灣希望參與更多國際活動,大陸並不反對,但絕不能造成國家分裂,形成兩個中國或台灣獨立。

 兩岸兩國 如同死結

 解決問題的癥結在於參與國際活動的方式,部分台灣人士堅持用正式國家名義參與國際社會,造成兩岸是平等的兩個國家,問題便成為無法解決的死結。

 他形容,就像在同一個位置,硬要放兩把椅子,就行不通;如果換個方式,例如把椅子放一前一後,或許就能解決問題。兩岸應避免國際上的身分矛盾,務實尋求共同參與國際社會的方法。

 多與綠營人士交流

 閻學通認為,當年蘇聯在聯合國有3個席位,國名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由14個共和國組成,兩岸可借鑑這種方式,就看台灣能不能接受;如果台灣始終拒絕任何彈性靈活的方法,事情就不好辦。

 提到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閻學通表示,在兩岸雙方經濟關係改善之後,北京進一步推進兩岸政治對話,是非常明確的。

 至於大陸台辦系統逐漸由外交官員出任,閻學通解讀,大陸希望擴大兩岸交流,特別是與綠營人士的交流,希望增加對話和溝通,以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等問題。

 他強調,兩岸應該要多談,不談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013-04-01 23:50: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