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16 17:48:13| 人氣1,9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浩劫遺忘與重生--兩次大地震中的石岡(下)

惡夢復臨

西元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劉祥上傍晚時帶著孫女在石岡鄉的「綠色走廊」上玩耍。這條「綠色走廊」自行車道,是石岡鄉公所利用林務局「東豐鐵路」舊鐵道,重新規劃、設計而成的自行車專用道。石岡鄉的鄉長謝震穎,希望透過這條自行車道的開闢,可以帶動石岡鄉的休閒、觀光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

在石岡住了數十年的劉祥上,感覺今天的天氣非常怪異。天色灰濛濛的、非常的悶,像是颱風要來的樣子。但是他記得並沒有聽到颱風過境的消息。

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六十五年前的惡夢再度降臨石岡。

劇烈的震動把劉祥上從睡夢中搖醒,先是左右的搖晃,接著是上下的劇烈搖晃。他感覺出這場地震在強度和時間都很不尋常,之前店裡那些老人家們對1935年地震情況的描述,浮現在他的心頭。

「完了!完了!」劉祥上心裡想。

大地繼續不停的怒吼,家中收藏的各色茶壺和酒瓶,紛紛掉落在地上摔個粉碎。等震動稍微停歇後,劉祥上領著家人,在一片漆黑中小心踏過遍地的玻璃碎片,推開鐵捲門。街上早已聚集了一大群驚恐的人們,努力想要在不斷的餘震中尋找安身之處。劉祥上和鄰居們走到石岡街上附近的空地避難,夜晚的狂風呼呼作響,吹的每個人從心理到身體都不住的在顫抖。

1935年時才國校六年級的洪成業,如今已是八十歲的老人。他一生都在石岡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後就一直待在石岡街、大勇街交叉口的家中頤養天年。

強烈的震動搖醒了他,此時外面已是一片鬼哭神號。洪成業想起年幼時的往事,當時他因為突然的一陣腹痛,及時逃出門外。如今地震又再度來襲,他的命運會是如何呢?他感覺到冥冥中彷彿有種未知的力量在控制著這一切,「生死註好好,什麼時候會死都注定了!」

這位八十歲的老人家,不慌不忙的坐在家中等震動結束。然後牽著行動不便的老伴,拿了兩張椅子在屋外的電線桿下坐了一晚上。

不同於大部分經歷過地震恐怖的石岡災民,往往要一個多月後,才敢回家睡覺。由於中風的妻子上廁所不方便,洪成業第二天就離開了石岡國小的操場,帶著妻子回家中睡,之後就一直待在家中。「我覺得沒什麼好怕的,生死註定,什麼時候死都注定了!」洪成業老師這樣說。

住在豐原的劉永逸,擔心父母的安危,地震發生後就立即開著車往石岡奔去,卻在朴子口被巨大的斷層所阻擋。焦急的劉永逸調轉車頭,試著從卓蘭、新社等方向進入,依舊無法突破斷層的阻撓。

天亮後,劉永逸把車子停在朴子口,走路進入石岡,半路攔下路人的車載他到鄉公所。之後又借同事的機車騎上龍興村仙塘坪的老家,見到了平安無恙的劉錦煌夫妻。

劉錦煌夫妻前一晚睡在改建過的左廂房中,因此僥倖逃過一劫。但是收藏著許多字畫、書籍的老伙房正廳,卻不堪地震的搖晃,傾倒成一堆黃土。劉永逸望著埋在殘磚碎瓦中的各樣收藏,一時呆若木雞,不知道要如何收拾。

然而已沒有時間讓他多思索,他必須立刻趕回石岡鄉公所。各村罹難者的消息不斷傳來,亟需尋找適當的地方,安置眾多罹難者的屍體。

劉永逸想起在土牛村的慈雲巷的老伙房中,住著一位替地方上宴會活動搭棚子的年輕人。他與同事立刻奔赴慈雲巷,想請這位年輕人幫忙搭棚子,以安置罹難者的遺體。

到了慈雲巷,劉永逸看到一位女子正站在伙房旁的大樹下,立即趨前詢問:「我們是公所的人,請問某某在嗎?我們想請他幫我們搭棚子。」女子神色不悅的掀開樹下的白布,那位年輕人的屍體赫然出現眼前。「人就死在這裡了啦!你還要找他搭什麼棚子?」劉永逸一時說不出話來,連聲道歉後,和同事神色倉惶的離去。

「太慘了!太慘了!」再回到公所的劉永逸,眼眶中已滿是淚水。

接近中午時,土牛分駐所的員警告訴石岡鄉公所,說台中縣警察局用無線電通知,李總統下午時會到台中縣警察局,瞭解台中縣的災情。經過一番討論後,石岡鄉鄉長謝震穎決定同鄉代會主席吳維章,一起奔赴豐原面見李總統。

到了台中縣警察局,中央及地方的官員正在針對各項救援工作進行討論。謝震穎想起剛才在路上經過的肝腸寸斷的綠色走廊,震裂的游泳池,傾斜的石岡鄉公所辦公室,還有鄉內四處可見的坍塌的房屋,數以百計死傷的鄉民。他有多年的政治歷練,和強盛的企圖心,在擔任石岡鄉鄉長後,他積極的向中央爭取經費,推動地方上各項建設。所有這一切,卻在這場地震中受到嚴重的破壞。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他覺得自己真是渺小得微不足道。然而即使是一個渺小的鄉長,也有他應該要做的事。他打斷了在場官員冗長的討論,舉手發言:「我是石岡鄉的鄉長謝震穎,我可以講幾句話嗎?」

「我們需要礦泉水,我們的鄉民沒有水喝。我們還需要乾冰、需要屍袋,我們鄉內死了很多人,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來冰屍體。還有檢察官,幫我們開死亡證明…」
總統臉色大變,立即指示相關單位,把各項必需品送進石岡鄉。

當夜乾冰、屍袋等器具,就送到了停放石岡鄉全部罹難者遺體的德興村社福館。第二天兩台冷凍貨櫃也開進來,用來保存屍體。隨後在高雄市葬儀協會、高雄市殯儀館等單位的協助下,石岡鄉174具罹難者的遺體,在9月25日全部完成火化。

呂坤樹館長在地震發生後第二天,就進入石岡鄉圖書館內察看館內受災狀況。只見圖書館牆壁上出現一個巨大的裂縫,書櫃、書架倒塌,各色書籍散落一地,只有館內的老照片還完好無缺的掛在牆壁上。

二樓入口處,入江侍從長依舊靜靜的看著,在地震的陰影下生活著的石岡人。

1935的回音

九二一地震中,石岡鄉共有178人罹難。死亡人數占全鄉人口比例高達1.122﹪,為各災區鄉鎮之冠。這其中以石岡鄉的土牛村、梅子村的罹難人數最多,高達75人,接近全鄉總罹難人數的一半。主要原因是這兩村遍佈許多古老的土角厝,不堪地震的搖晃。加上農村狹窄的產業道路,救援機具不易開進,因此傷亡狀況特別嚴重。其中土牛村慈雲巷一鄰的老伙房,共有17人罹難,是全石岡鄉死亡人數最多的建築物。

至於位居石岡鄉行政中心的石岡村、萬安村,則只有7人罹難。石岡街上的兩排木造日式家屋雖然個個變得歪七扭八,甚至有近45度傾斜的。但是由於木結構的設計,終究沒有立即坍塌的危險。加上現場處置得宜,沒有發生火災。因此傷亡人數較低。

在地震中陷落的不只是傳統建築。在大甲溪對岸,沒有任何斷層經過的東勢鎮的市中心區,幾棟現代鋼筋混凝土的大樓如「東勢王朝」、「龍之居」等也應聲而倒,造成重大的傷亡。倖存的住戶們指責包商偷工減料,主管機關監督不力,有官商勾結的嫌疑。

1935年地震後,白倉好夫技師所憂心的現象,又重現在這個島嶼上。然而人們甚至都忘了,有這麼一個人,曾說過這樣的話:

「充實指導監督機構!」
「土角厝於風土上實在合宜,但為避免殘留禍根,仍應禁建」

歷史,終究會懲罰那些遺忘歷史的人。

石岡穀倉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的第一週,每天都會有一位中年人開著運水車,來到滿目瘡痍的土牛村慈雲巷,免費供應潔淨的飲用水給鄉民。一位感激的民眾趨前詢問這位善心人,住在何處?怎麼會有這樣的慈悲心?「我住在后里!」這位先生說:「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我父親就把我叫過去。他說當年「屯仔腳」地震的時候,我們后里死傷很慘重,那時有許多東勢、石岡的人過來幫助我們。這次他們發生地震,我們一定要還這個恩情!!」

彷彿是冥冥中的安排,地震給石岡帶來了巨大的傷亡,卻又在不知不覺間開啟了一扇希望之窗。

劉永逸好客、不拘小節的個性,使他和許多前來石岡協助救災、重建工作的幹部成為好朋友。某日他和在土牛村設「石岡仔工作站」的新竹北埔大隘社總幹事舒詩偉聊起,在石岡鄉的忠孝街上,有一座日據時代的木造穀倉。他個人覺得這棟建築物很有特色,但是最近農會計畫將它拆除,讓他覺得很可惜。

好奇的舒詩偉在劉永逸的帶領下,進入了穀倉的內部探查。社區文史工作經驗十分豐富的舒詩偉,看出這棟陳舊的木造建築物,蘊藏著不凡的價值。他隨後又邀請了東海大學建築系的陳覺惠老師,及陳老師的學生張玲、王志宏建築師組成工作團隊,協助進行石岡穀倉的重建規劃調查工作。

曾經參與過阿里山達邦日式官舍的調查規劃工作的張玲建築師,對台灣的日式木造建築的印象多半是官舍、神社等二層樓以下的構造物。卻很少看到有像石岡穀倉這般十二公尺高的巨大建築物,心中很驚訝於這棟龐然大物竟沒有在地震中倒塌。

隨著測繪、製圖等工作的持續進行,石岡穀倉的秘密也逐漸揭曉。這棟建築物有著同時期建築物,少見的大量使用「斜撐材」等防震結構,加上牆壁的「真壁」結構,還有獨特的接榫施工,以及五金、鐵件的補強等。因此雖然距離最近的斷層不到半公里,這棟十二公尺高的龐然大物依然屹立不搖。

至於為什麼石岡穀倉會使用這麼多的斜撐材等防震結構?很明顯的和1935年的大地震有關,因為在1935年的地震中,石岡正是地震受災地區之一。

在經過一番相當嚴謹的測繪和製圖工作後,張玲建築師又邀請了有實際建造日式建築物經驗的鹿港大木匠師施坤玉老先生來現場指導,施老師傅以其豐富的實作經驗一眼就看出,這棟建築務必然是興建於「屯仔腳」大地震後,同時從建築材料上大量使用台灣本地杉木,而非名貴的檜木來推斷,穀倉應是興建於太平洋戰爭發生後。

施老師傅很有信心的說:「放心!這棟房子只要沒遇到火災,再來幾次地震也不會倒!」

一位石岡的在地人,在聽完張玲建築師的解說後表示:「以前看它是一棟黑黑的房子,從來不覺得它需要修復。921地震時很怕它會倒下來,可是沒倒。如果經由你們的修復能夠讓它再站起來,我想石岡以後可以靠它站起來!!」

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石岡穀倉被列為台中縣重要歷史建築物之一。

這棟在1935年「屯仔腳」地震之後開始興建,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才受到重視的黑色建築物,見證了一個世紀以來石岡因著地震所經歷過的悲傷和喜悅。下一個世紀,它依舊矗立在石岡忠孝街上,看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如何在大地震的陰影中生存下去。

隨時可能來臨的地震,看來將是每一代的石岡人必須面對的課題。然而地震究竟帶給石岡人的是福?還是禍呢?

也許既不是福,也不是禍,地震就只是這個在環太平洋礁的小島上,很平常的自然事件。只有對那些忘記歷史的人,地震才會變成一場巨大的災難。

1935年大地震後,入江侍從長巡視石岡災區的相片依然高掛在石岡鄉圖書館的二樓。呂坤樹館長記得有位朋友曾說過,這張照片中充滿著對比的張力,有著極強的戲劇性。

或許,該把這張相片放在更明顯的地方。


2002年8月初稿完成於石岡
2002年11月獲選台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獎
2003/3/28 於台灣日報副刊刊出
2003/5/18二稿修正於石岡

台長: 解影
人氣(1,9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文學創作 |
此分類下一篇:絮語--給木村明子(Kimura Akiko)
此分類上一篇:浩劫遺忘與重生---兩次大地震中的石岡(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