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10 14:25:10| 人氣4,08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貝流士:交響曲第5號降E大調,作品82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人説,西貝流士是「貝多芬之後,最高的交響曲作曲家。」當然對這種説法會有許多爭議,但他的確是在貝多芬之後,認真挑戰「交響曲」這種音樂的一位作曲家。他在50歳時譜作的交響曲第5號有光芒四射的樣子,充滿明朗的靈感,甚至於有人説是他最高的傑作。(其實第3號以後的5首交響曲都達到很高的水準,無法分上下)。
1905年1月22日,俄國聖彼得堡冬宮廣場上發生「聖彼得堡血腥的星期日」事件。(蕭斯塔可維奇的交響曲第11號,是以這事件為題材。)這事件後來發展為俄國革命,芬蘭也受到影響,國民分為紅白兩軍發生内亂。西貝流士支持白軍,卻住在紅軍控制地區,因而冒很大的危險逃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暴發。這次大戰使用飛機、戰車、潛水艇等新武器,以及毒氣、機槍、火焰噴射器等大量殺戮武器。於是發生空襲等戰禍,災害波及一般國民,其生活基礎受到根本破壞,死亡士兵900萬人,非戰鬥員1000萬人,傷者2200萬人。這次大戰在當時成為人類史上最悲慘的戰爭,使人類進入浪費生命的時代。戰後,芬蘭依芬人宿願建立獨立國家,但在内亂與大戰期間所支付的代價,不可謂不重。

西貝流士在初上樂壇時,為了讓芬蘭脱離俄國而獨立,特地譜作一些鼓舞民族自救的滿腔熱血的樂曲。然而,經過一次大戰,他寫音樂的姿勢,轉向對自然也就是對生命的贊美,更進一歩要以音樂表現生命。他自己在1908年得喉癌,雖然痊癒,但再發的恐懼,一直困擾他。這事也是讓他變更方向的一大原因。對他來説,在這時候講民族如何如何已太矮小。

在1914年秋天,西貝流士就開始規劃譜寫這首第5號交響曲,但在1915年才完成。這一年他50歲。於是芬蘭各界規劃一場音樂會以祝賀他,並委託他為這場音樂會寫一首新的交響曲。當時他正好構想3首交響曲,於是挑出其中最華麗的降E大調著手譜寫。其他兩首後來就成為第6號與第7號。西貝流士以前有過受委製的作品,來不及在預定的音樂會中首演的失敗經驗(參閱「西貝流士:交響曲第3號C大調」),因此這一次就加速作曲。1915年春天完成初稿,12月8日在慶祝音樂會上由他自己指揮首演,獲得大成功。不過,西貝流士並不喜歡這初稿版,覺得這音樂遠離他所想要的,因此在1916年秋天修訂為第2稿,並於初版首演後1年的生日,也是由他自己指揮首演第2稿版本。這還不滿意,1917年再次著手修訂,但是為了逃避芬蘭獨立宣言前後的政局不穩,修訂進度落後,直到1919年秋天才完成第3稿,並於11月24日在赫爾辛基首演,指揮也是他自己。現在演奏的通常是第3稿版本,偶有演奏其他版本的。

從1914年開始,到1919年為止,此曲經西貝流士一再推敲,終於具有輝煌的生命力超越芬族而成為生命贊歌。他自己也説,此曲的第1樂章是他「所寫的音樂當中,最傑出的一首。」更説他看到16隻天鵝在湖面上緩慢旋迴飛行,這時他好像得到神的啟示,並根據當時的靈感寫成終樂章。的確,這樂章聽來非常感人。

西貝流士的日記:「今天再過10分就11時的時候看到16隻天鵝。這是人生最大感動之一!天啊,這多美!那些天鵝,久久在我上空迴旋飛行。然後成為閃亮的銀帶,消失在太陽的光芒中。叫聲像鶴,屬木管樂器類,但沒有顫音。好無疑問,是薩魯管的音色。但天鵝的聲音較接近小號。小聲反復令人想起幼兒的哭聲。大自然的神秘與人生的憂愁!第5交響曲終樂章的主題,小號的圓滑奏…。我有漫長時間遠離真正的感動,這該在我内心中興起的。現在我就在神聖的殿堂中。」1915年4月21日。

交響曲第4號有令人屏息的緊張感,而交響曲第5號則與之成對比,是首悠然而有慶典氣氛的作品。創作第4號之前,他面臨癌症的死亡恐懼,到創作第5號時,已從這種恐懼解放出來。此曲反映他的喜悅,表現出他衷心慶幸自己50歲生日。

交響曲第5號降E大調,作品82有3個樂章,而第1樂章又分為兩段,因而也可以視為4個樂章的音樂。有關這一點,等談到第1樂章時再説。再有説這音樂是單一樂章作品者。因為,據說作曲者曾這樣説過,也有明記此事的樂譜版本。事實上,有些版本的樂譜沒有分樂章印刷,各樂章前也只記明速度記號或表情記號,而沒有1st. Mov.,2nd. Mov.或I, II, III等説明是第幾樂章的文字。不過真正聽音樂,就會發現顯然有3個部分,因此通常都視為3樂章架構。如果仔細一想,整首交響曲也可以看做在第1樂章的呈示部與第3樂章的再現部(第3樂章突然從發展部開始)之間夾有很大的發展部,其中擺放具有詼諧曲性格或徐緩樂章性格的音樂。在這種地方也顯示西貝流士嘗試取消樂章間的籓籬,以便凝聚音樂。

第1樂章 很中板的速度─中庸的快板(但逐漸加快)(Tempo molto moderato - Allegro moderato(ma poco a poco stretto))降E大調,12/8─3/4拍子。
(Mariss Jansons指揮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_-onpGxdZFs
這樂章由以奏鳴曲式構成的前段「很中板的速度」,與「有詼諧曲性格」的後段音樂融合而成。在初稿時,這兩段分為兩個樂章,到第1次修訂時,將兩者合而為一。(因此也可以説,此曲實質上是4個樂章構成的音樂。)這種安排是對應把詼諧曲與終樂章融合為一的第3號交響曲,並成為最後把全樂章有機統合的第7號交響曲的先驅。

沒有導奏。一開始,圓號悠然奏出好像在暗示北歐大自然的雄大旋律。降E大調,12/8拍子。木管樂器回應這旋律,以形成第1主題群。木管樂器的旋律,像是居住在這大自然的小鳥、小動物。在指定要「略具長笛風格」的弦樂器顫音上,由木管樂器群提示第2主題。第2主題被阻斷後,音樂高昂而進入小結尾,然後呈示部變奏著反復。

經圓號的過渡樂句,音樂進入發展部,弦樂器以第2主題為基礎,奏出半音階風格的樂句,木管樂器簡短回應。低音管在吵雜的弦音上承接下去,音樂放慢速度(largamente),釀出幻想曲氣氛,然後高昂而進入再現部,並進入後段有詼諧曲性格的「中庸的快板」。

後段的詼諧曲主題由木管演奏,其風格有如牧歌,但速度加快,有如吹過一陣風。3/4拍子。這主題加入變奏因素而發展,前段的第1主題也很巧妙的參與進去。中間樂段的主題出現在小號上。不久,詼諧曲主題再現,逐漸高昂而趨向急板,小號奏出明朗的高潮,在充滿疾馳感又狂熱的情緒中結束樂章。

第2樂章 活躍的行板,近似稍快板(Andante mosso, quasi allegretto) G大調,3/2拍子。
(Mariss Jansons指揮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97eLCBx--nM
這是變奏曲式的徐緩樂章,以管樂器的長音與弦樂器的撥奏開始。這撥奏旋律就是變奏曲主題。這主題由各種樂器承接下去,並變奏6次。這樂章是全曲中比較容易聽懂的部分。

第3樂章 很快板(Allegro molto) 降E大調,2/4拍子。
(Mariss Jansons指揮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BDUhu-c0f3U
(Esa-Pekka Salonen瑞典廣播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nkzrSZKA4cM
弦樂器的顫音不久就在低弦部形成疾馳似的第1主題。須臾,圓號以由2分音符形成的像是鐘聲的動機回應。這動機與低弦表現的擴大形式組合在一起。長笛、雙簧管與大提琴唱出很有田園風格而富有表情的第2主題。然後輕巧的木管配合弦樂器的顫音,準備再現第1主題。音樂進入註明「神秘的」(Misterioso)部分,加裝弱音器的弦樂器的顫音再現第1主題。第2主題回到長笛與單簧管,進入「稍微寬大的」(Un pochettino largamente)部分。弦樂器接下第2主題,圓號的2分音符動機也加進去。弦樂更為加強而成為「很寬大的」(Largamente assai),原由圓號提示的動機改由小號朗朗奏出,然後由休止符區隔的6個和弦結束全曲。

先由圓號,後來由小號演奏而達到高潮的動機,就是這首交響曲的原動機,是西貝流士從大自然接到的靈感的源泉。6個和弦好像目送在天空中飛失的天鵝,然後這首傑出的生命贊歌也落幕。以這種方式結束交響曲,是件空前的事,第一次聽到的聽者,怕會嚇一跳。

(Paavo Berglund指揮歐洲室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TX_J7ZSUmts
(Esa-Pekka Salonen瑞典廣播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j4HViJLm2yw

台長: 雲翁
人氣(4,082)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西貝流士:交響曲第6號d小調作品104
此分類上一篇:西貝流士:交響曲第4號a小調

佚凡
再發的恐懼

雲翁兄
您好
讀到雲翁兄如此地描寫之時
「......但再發的恐懼,一直困擾他。這事也是讓他變更方向的一大原因。對他來説,在這時候講民族如何如何已太矮小。」
佚凡想起了車禍的自己,也正面臨著相類似的場景呢!

有項問題想請教
關於音樂史的製作
「這事也是讓他變更方向的一大原因。」
是在得知西貝流士曾經罹癌之後,才印證其音樂變更了方向,或者是能明顯地得知其音樂的確大有不同,或者是靠其自述呢?
謝謝
對於「史」之製作,
佚凡一直關心著。

祝好
佚凡
2015-09-10 16:49:42
版主回應
西貝流士在1908年得喉癌,1911年完成交響曲第4號。寫第4號時,「西貝流士似乎感覺到死亡已靠近他身旁,因而這時期的作品,總有好像在黑暗中尋找一絲光線的感覺。」還「稱呼此曲為「心理交響曲」,其真意雖已不可考,但一般都認為在開刀之後,他是在死神陰影中譜作此曲。」到1915年喉癌痊癒,又遇50歲壽辰,再見到第一次大戰死傷大增,「寫音樂的姿勢,轉向對自然也就是對生命的贊美,更進一歩要以音樂表現生命。」於是寫了第5號這首傑出的生命贊歌。而這種改變是從他的作品中感覺出來的。「交響曲第4號有令人屏息的緊張感,而交響曲第5號則與之成對比,是首悠然而有慶典氣氛的作品。」在早期(1899)還寫「芬蘭頌」等歌頌民族的作品。
還有,「古典音樂漫談」究竟是「漫談」,尚不敢自認是寫「音樂史」,是提供愛樂者聆賞音樂時有參考資料而已,請勿當嚴謹的「史料」看。
2015-09-11 15:07:22
佚凡
謝謝

雲翁兄
謝謝您的「漫談」,還找出了史料證明了西貝流士的自述,謝謝。

佚凡是古典樂的門外漢,
還不太能從音樂的欣賞中領會了「生命姿勢」的改變。
感謝您找出了原作者(西貝流士)的自況,
以及「......一般都認為在開刀之後......」這樣的心得。
若沒有這些資料的補充,
佚凡還真不知道如何欣賞這些有生命意義的音樂,
謝謝。

祝好
佚凡
2015-09-11 16:55: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