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13 18:10:12| 人氣2,64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貝流士:交響曲第6號d小調作品104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首作品完成於1923年。早在1914年秋天,西貝流士就開始規劃譜寫這首第6號交響曲。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他也規劃譜寫第5號第7號交響曲,只是為了要在1915年紀念他50歲的音樂會中發表新曲,就優先完成第5號。雖然如此,其他兩首交響曲也不是放著不管,都同時進行創作。從給出版社的信函中知道,他曾想以第6號的曲趣寫成小提琴協奏曲。這個構想很快就被打消,西貝流士繼續以交響曲的形式作曲。只是,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局不穩,作曲也一時中輟。

1918年,芬蘭脫離俄羅斯統制而獨立,西貝流士又開始譜寫交響曲。1919年,一向在精神上與經濟上支援他的卡佩藍(Axel Carpelan)男爵去世,正在作曲的兩首交響曲受此事影響,在曲中顯出宗教風格的聲響與獨特的陰影。第6號在開始作曲不久時,西貝流士曾寫「粗獷而熱情的性格」等語句在手稿上,實際完成的作品則是多用教會調式與對位法的思索性音樂。早些時候,西貝流士研究帕勒斯特利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等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其心得也影響到此曲的寫作。

1923年2月19日,作曲家自己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在赫爾辛基舉行首演。此曲呈獻給瑞典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斯丹哈默(Carl Wilhelm Eugen Stenhammar,1871-1927)。

此曲雖寫明是d小調,其實使用D調多利亞調式等,是頗有西貝流士風格的音樂。熱烈的西貝流士粉絲都説,西貝流士的作品,以後期者超然出色,聽這首第6號會完全了解這種説法。這是一首非常美麗的交響曲。

第1樂章 很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lto moderato) 2/2拍子。
(Kurt Sanderling 指揮柏林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uygKjRdiOno
這樂章算是依循奏鳴曲式譜寫,但其形態已遠離通常的曲式而有自由的結構。音樂一開始,小提琴緩慢的提出聖詠風格的導奏主題。(如下譜例)


樂譜下載:http://imslp.org/wiki/Symphony_No.6,_Op.104_(Sibelius,_Jean)

這是使用多利亞(Dorian)調式所寫的旋律,(下面譜例是此曲所用的以D音為根音的多利亞調式音階)

但在這裡卻有很獨特的聲響。有人説,這是因為使用芬蘭民謠音階的原故。這旋律會擴大且反復出現,但運用的不是很嚴格的多利亞調式,例如接下來的旋律中,在F音加上升記號,一瞬間會讓人誤以為是混合利底亞(Mixolydian)調式。

不久,長笛與雙簧管奏出從導奏主題衍生出來的第1主題。這像長笛與雙簧管在對答,雙簧管發問,長笛回答,雙簧管再問一次,長笛也再回答一次。木管與弦樂器發展第1主題。第2主題由長笛在弦樂器的顫音上提出,這是牧歌風格的急速走句。其速度沒有變,但是音符變得細碎了,因此會覺得速度變快了。調式轉為利底亞(Lydian) 調式,這可以説是與多利亞調式有並行調關係的調式。音樂從這裡開始活潑起來。

發展部開始於從主題衍生的下降音型,弦樂器仍然演奏伴奏部分。移到再現部後,大提琴再現第1主題,第2主題也接下去。有一段像呈示部那樣悠然的音樂,然後,圓號的和聲樂句與弦樂器的顫音引進尾聲。強烈的總休止,反復音階的上升與下降。又是休止,然後開頭主題重現,平靜的(poco tranquillo)結束第1樂章。

這一樂章的開頭有纖細的美感,那好像不能碰,一碰就會碎散。聽者一接觸到這種音樂,思維就好像浮游在美麗的幻境,並一直期待高潮出現。然而音樂在不知不覺中移到另一情境,最後結束時,也平靜得讓聽者不覺得一個樂章已經結束。

第2樂章 中庸的稍快板─速度略快(Allegretto moderato - Poco con moto) 3/4拍子。自由的奏鳴曲式。
(Kurt Sanderling 指揮柏林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RAZwLBcJmQE
這個樂章的氣氛,也像上一樂章。音樂逐漸高昂,但不會達到高潮。對這種獨特的架構著迷,就會喜好西貝流士的音樂。然而這也會產生他的音樂究竟在什麼地方結束了,或是會在什麼地方結束的迷茫。

一聲定音鼓之後,由長笛與低音管演奏的開頭主題承接第1樂章主題的氣氛。這除當前後兩個樂章的橋樑外,給整個樂章一種寂寥感。小提琴繼續這種氣氛,提示主要主題。反復主題末尾部分的上升音型,以變奏主要主題。音樂進入速度略快(Poco con moto)部分後,比較有動態,最後跟第1樂章一樣,簡潔的以較弱奏結束。結束後,聽者也許會覺得「第2樂章就這樣結束了?」

第3樂章 略為活潑的(Poco vivace) 6/8拍子。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Kurt Sanderling 指揮柏林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jEv90n3b_f0
全樂章被下降後上升的簡短導奏之附點音符風格的節奏支配。這節奏,實際上是由8分音符+附點8分休止符+16分音符組成,但聽來是16分音符+8分音符+附點8分休止符的節奏。樂章的性格可以説是詼諧曲。導奏之後,木管樂器提示第1主題。俄頃,導奏樂句再現,然後長笛提示第2主題,再由雙簧管重複。弦與木管交互奏出導奏之節奏,銅管以粗野的語調結束呈示部。進入再現部後,第1主題不經導奏就再現,之後就依式再現。音樂逐漸高昂,直到粗獷的結尾。

第4樂章 很快板─加倍緩慢板(Allegro molto - Doppio piu lento)4/4拍子。自由的3段體。
(Kurt Sanderling 指揮柏林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SLJX993WNWk
以多利亞調式為基礎的飄逸著宗教氣氛的終樂章。雖然具有慢─快─慢的3段體架構,但運用奏鳴曲式、變奏曲等的要素,進行自由的發展。音樂一開始,木管、圓號、小提琴提出主要主題,中提琴、大提琴予以回應。全休止後進入中間樂段,主要主題的要素也出現在這一部分,音樂以激烈的情緒發展。高潮過後,主要主題回來,但這次再現,已加入變奏因素。最後音樂加倍緩慢(Doppio piu lento),弦樂器上出現尾聲主題,並進入較長的尾聲部,然後以清澄的弦音結束全曲。

這首美麗的作品發表於1023年,因此算是20世紀的音樂。當時,在巴黎、維也納等音樂文化中心,早有無調音樂或發生「春之祭禮」的大騷動,前衛作曲家大肆活躍。從這個觀點來説,西貝流士寫這種調性作品,或許已跟不上時代潮流。

然而西貝流士的作品也不是與時代潮流完全無關。例如1911年首演的交響曲第4號,其調性感相當模糊。不單是調性感,其節奏與架構,也模糊曖昧。由這些事推測,他應該相當關心音樂文化中心的潮流。但是他還是創作美麗的第6號交響曲。那應該不是留戀於過去的音樂樣式,而是他知道這才是他自己的音樂,不想追逐時代的潮流。

(Osmo Vänskä指揮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youtu.be/uKhCHvaAc3o

 

台長: 雲翁
人氣(2,649)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西貝流士:交響曲第7號C大調作品105
此分類上一篇:西貝流士:交響曲第5號降E大調,作品82

Scott Lin
無法播放影片
2020-03-10 13:03:02
版主回應
被刪掉了。請試
https://youtu.be/RtiltWPbxiY

https://youtu.be/9IP4GTRJdPo
2020-03-10 13:21: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