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6 22:50:01| 人氣2,4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貝流士:「藍敏凱寧」組曲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藍敏凱寧」組曲(Lemminkäissarjaan)作品22又稱「四首傳說曲」(Neljä legendaa)是西貝流士的交響組曲或稱連篇交響詩。這是根據芬蘭的民族敘事詩「卡列瓦拉」 (Kalevala)寫成的作品,西貝流士的許多作品都是根據這部敘事詩裡敘述的故事寫成。這部作品譜於1890年代,並歷經數次推敲與改寫,直到1950年代,才完成現行版本。從開始譜寫到完成,竟經歷半世紀之久。組曲包括4首交響詩,各有各的曲名,出版也各自出版,4曲合起來的稱呼「藍敏凱寧」組曲,只是方便而已。這部作品有時會4曲一起按序演奏,但很多時候是各曲單獨演奏。其中最常演奏的是「黃泉的天鵝」,再次就是「藍敏凱寧歸鄉」

1890年,西貝流士還在柏林留學。他觀賞華格納的歌劇「湯懷瑟」與「紐倫堡的名歌手」等而大受感動。1892年發表「庫列魯沃交響曲」,接著就開始規劃根據「卡列瓦拉」所寫的作品。當時,芬蘭文學協會舉辦歌劇作品比賽,西貝流士對創作歌劇大感興趣。於是他開始規劃譜寫國民主義風格的歌劇「造船」(Vaneen luomisen)。1893年夏天,他還寫了序幕的草稿。之後遊學拜律特、慕尼黑等地繼續研究華格納,研讀其樂譜。研究結果,發現自己無法認同華格納那種誇大又拗執的表現法。他從慕尼黑寫給他妻子艾諾的信上就已提到,自己比較適合寫李斯特的交響詩而非歌劇。1894年,他把正在製作的劇本求教於芬蘭劇場經理,得到的評論不佳。於是他對歌劇的興趣急速退去。

他放棄歌劇「造船」後,把序曲改寫為「黃泉的天鵝」,以此為中心,開始創作由4首交響詩形成的新的管弦樂組曲,結果就產生「藍敏凱寧」組曲。在1895年到1896年之間追加「藍敏凱寧與島上的少女」、「在黃泉的藍敏凱寧」、「藍敏凱寧歸鄉」3曲,1897年第1次全面修改。1900年,「黃泉的天鵝」、「藍敏凱寧歸鄉」兩曲為了要出版而重新修改一次,其他兩首一直要到1939年才修改,而且在1954年以前沒有出版。

這部作品的版本很多。1896年4月13日由作曲者指揮,在赫爾辛基愛樂協會舉行的首演,以下列次序演奏:
「藍敏凱寧與島上的少女」
「在黃泉的藍敏凱寧」
「黃泉的天鵝」
「藍敏凱寧歸鄉」

這是此曲的初版。第1曲在細部與現行版有異,而且終曲的長度,幾乎有現行版的兩倍,因此演奏下來差不多要一個小時。

1897年版。1897年11月1日由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首演的版本。聽眾歡喜若狂,但樂評家的批評比較消極。這版本的樂曲次序還維持初版,但大幅修改終曲,其尾聲部分也有一些更動。

1900年版。為了要在1901年出版,對最後兩曲作最後修改。據西貝流士夫人艾諾的意見,西貝流士是因為羅伯特·卡亞努斯的反應不佳,因此放著前面兩曲沒作最後修改。

1954年版。1900年沒有修改的前面兩曲,到1939年終於修改了,並於1954年第1次以全曲版出版。這時中間兩曲的次序互換,成為現行的次序。也就是:
「藍敏凱寧與島上的少女」
「黃泉的天鵝」
「在黃泉的藍敏凱寧」
「藍敏凱寧歸鄉」

西貝流士在1947年就有依這種次序演奏的意思,在他的手稿上,就指示「在黃泉的藍敏凱寧」與「藍敏凱寧歸鄉」兩曲要不間斷繼續演奏。由此可知,這版本是最後決定版。不過,並沒有要求像交響曲那樣全曲一起演奏。至於各曲的演奏次序,一任習慣,或指揮者、演奏者的解釋與任意決定。

第1曲:「藍敏凱寧與島上的少女」(Lemminkäinen ja Saaren neidot)
(演奏者不詳)
https://youtu.be/GBZgcEz5rrE    1/2
https://youtu.be/X7oYXDJulAg   2/2
(演奏者不詳)
https://youtu.be/UoYYjGhxHyU   1/2
https://youtu.be/8JdCYhLXalg     2/2

故事:依據「卡列瓦拉」第11章。
藍敏凱寧看上住在沙里島的名媛庫麗姬,想要向她求婚。藍敏凱寧是馬橇的名手,當他到沙里島上駕駛馬橇奔跑,沙里島的少女們均趨之若狂。他還跟這些少女有了關係。但是被稱為「沙里之花」的庫麗姬看都不看他一眼。有個旁晚,當庫麗姬在草原跟少女們跳舞時,藍敏凱寧駕駛馬橇衝進舞群中,掠走庫麗姬。藍敏凱寧安撫奮力抵抗的庫麗姬,說服她。她終於答應嫁給他,但有一個條件:他不可以出戰。他也提出一個條件:她不可以加入少女們跳舞。兩人互相答應這條件,於是藍敏凱寧帶庫麗姬見他的母親,母親高唱歡喜之歌。

一開始是很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lto moderato),6/4拍子。在圓號的聲響與弦樂器的顫音上,由單簧管等木管樂器與大提琴奏出的旋律,讓音樂進入飄浮冷氣的北歐神話的世界。弦樂器擴散開來,輕快的木管群出現,再加上三角鐵,使聽者心動不已。然後出現瞑想似的大提琴的聲音,會令人感到森林。音樂以大提琴為中心進行。銅管高響,木管添加彩色,弦樂器把主題變容為各種形狀。曲中大提琴非常活躍。

第2曲:「黃泉的天鵝」(Tuonelan joutsen)
(Avi Ostrowsky指揮挪威廣播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JGEOw6cThuU
(Horst Stein指揮瑞士羅曼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DRTJt2kDKJ0
(Thomas Søndergård指揮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iINN3h3JCrI

此曲幾乎不使用高音域的管樂器,絃樂器最多時細分成13聲部。

故事:依據「卡列瓦拉」第14章。
故事從第11章跳到第14章,其中間的經緯大致如下:庫麗姬太喜歡跳舞,以致不顧諾言,參加少女們的舞蹈。藍敏凱寧一氣之下,前赴北國波赫尤拉(Pohjola)尋找新的妻子 (第12章) 。一位波赫尤拉老婆婆答應把女兒嫁給他,但有3個條件。第1,要去抓妖怪森林裡的大鹿。第2,要在妖怪森林裡的雄馬如火馬嘴上套住馬銜。第3,一箭射中黃泉河上的天鵝。藍敏凱寧辦好前兩項後,並為了射天鵝前往黃泉河(第13〜14章前半)。黃泉河是在現世與冥府之交界流動的河流,音樂描述浮游在黃泉河上的天鵝。

這首音樂,當初安排在第3曲,但最後版本卻安排在第2曲。如果安排在第2曲,則可解釋為在藍敏凱寧狩獵天鵝之前,描述浮游在黃泉河上的天鵝。如果安排在第3曲,則可解釋為藍敏凱寧在黃泉喪命之後,描寫寂寥的黃泉河與河上的天鵝,就好像沒發生什麼事。放在第3曲,較容易了解在此曲後半段出現的送葬進行曲風格主題,但如果考慮到演奏效果,則放在「在黃泉的藍敏凱寧」之前較有效果。西貝流士最後調換次序,可能就是著眼在這一點。

此曲當初是寫來做為歌劇「造船」的序曲。依「卡列瓦拉」第16章,卡列瓦拉的主要主角「外納摩伊寧」為了求得造船的咒語而赴黃泉,結果逃回來。西貝流士大概是想像灰暗的黃泉而譜作此曲。放棄歌劇後,他以此曲為中心,寫成「藍敏凱寧」組曲已如上述。藍敏凱寧向波赫尤拉的女兒求婚,她的母親提出3個條件,藍敏凱寧完成兩件,正要挑戰第3件射天鵝時被殺,還被剁成5塊丟進河裡。這首樂曲並不順著故事的進展寫音樂,而專注於描寫浮在黃泉河上天鵝的情景。

充分保持音長的行板(Andante molto sostenuto),9/4拍子,始終演奏得很悠然。陰鬱又幻想的氣氛持續不斷,總奏部分只有很少幾處。從頭到尾,英國管的獨奏擔任很重要的腳色。弦樂的低音和弦逐漸移到高音後,英國管奏出表現天鵝的悲傷又美麗的旋律。獨奏大提琴動人但黯淡的動機從低音升上到高音。這兩段旋律為此曲的基本主題。接在弦樂器的顫音,在豎琴聲音當中響起圓號的聲音。那像是從霧中出現。弦樂器表現一片寂寥感。這很出色。英國管在豎琴聲響中又靜靜出現,弦樂器的撥奏,微微作聲的大鼓,幽冥的世界…。最後是大提琴逐漸升高而消失。

第3曲:「在黃泉的藍敏凱寧」(Lemminkäinen Tuonelassa)
(演奏者不詳)
https://youtu.be/pl1v-3wZQYM    1/2
https://youtu.be/WZThUPSCnp4   2/2

故事:依據「卡列瓦拉」第14章。
藍敏凱寧為了要射天鵝前往黃泉河,沒料到憎恨他的瞎眼的牧羊人「溼帽子」在那兒等他。等藍敏凱寧來到河岸,溼帽子就抓一條水蛇攻擊他。水蛇咬住藍敏凱寧的心臟,藍敏凱寧死亡,並掉落河中。藍敏凱寧被運到黃泉,更被死神的兒子「染滿血跡的紅帽子」剁成5塊。

寬大節奏(Il tempo largamento),3/2拍子。低音弦沉重的顫音一直繼續,低音單簧管與低音管奏出動機,後來圓號也加入來宣告藍敏凱寧的悲劇。顫音擴及高音弦,全絃樂器都持續演奏顫音旋律。低音弦的顫音又發出不祥的聲響,顫音又引起激動與高昂。小提琴傳出藍敏凱寧的叫聲,大鼓與鈸傳出地動似的聲音,並築起高潮。之後以小鼓為基礎,弦樂器持續演奏顫音,大提琴與木管奏出平穩的旋律,展開幻想的世界。這也不會維持太久,不祥的顫音與圓號咆哮之後又達高潮,激烈的顫音與大鼓與鈸的一擊,表達藍敏凱寧被殺的場面。小號鳴叫。獨奏大提琴歌唱,兩聲弦樂器撥奏,靜靜結束此曲。小鼓只用在此處,釀出特別效果。

第4曲:「藍敏凱寧歸鄉」(Lemminkäisen kotiinpaluu)
(Jukka-Pekka Saraste與多倫多交響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bxsvU2fBJgA
(Esa-Pekka Salonen指揮赫爾辛基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0YNQL65ozB0
(Sixten Ehrling指揮斯德哥爾摩廣播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NJvDmR5uRcs

故事:依據「卡列瓦拉」第15章。
藍敏凱寧的母親與妻子庫麗姬居住的家。有一天,掛在柱子的毛刷忽然流血。這毛刷是藍敏凱寧出門的時候掛在柱子上,交代說,如果他死了,這毛刷會流血。他母親從波赫尤拉老婆婆處得知兒子赴黃泉射天鵝,自己也前往黃泉河。但是在半途中,從太陽處得知兒子被殺而運到黃泉。母親就請鐵匠做一隻大鐵耙,在黃泉河中收集兒子的屍塊。她把屍塊排好,向神禱告,並用請蜜蜂要來的創造神的膏藥塗抹在兒子屍體,結果兒子復活了。
  (藍敏凱寧母親)
復活的藍敏凱寧還不死心,想要得到波赫尤拉的女兒,最後被他母親勸住而回到故鄉。這首音樂描述這故事的最後一段,藍敏凱寧復活後歸鄉的情形。

熱烈的快板(漸增力量)(Allegro con fuoco (poco a poco piu energico)),2/4拍子。低音響起,定音鼓、木管、圓號、小號作聲。小提琴刻出節奏,加上銅鈸,音樂進行得很快活。弦樂器的顫音繼續下去,也繼續西貝流士特有的歌唱法。快活的動機像是策馬輕馳。力量漸增,在弦樂器與木管上,加入銅管與敲擊樂器而達到高潮。低音弦響起,出現的旋律,好像在說故事講完了。然後全曲結束。

 

(Leif Segerstam 指揮 圖爾庫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km2YxRdGWDU

「黃泉的天鵝」依初版放在第3曲。
(演奏者不詳) https://youtu.be/JE9fQ6u20mU 「黃泉的天鵝」放在第2曲。

台長: 雲翁
人氣(2,46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管弦樂 |
此分類下一篇:易波里托夫-伊瓦諾夫:高加索素描
此分類上一篇:莫札特:嬉遊曲D大調,K.3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