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4-13 09:31:38| 人氣5,72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2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明閱讀:國宴與家宴


清明閱讀:國宴與家宴

 
作者:王宣一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家,曾任記者。
曾在報社擔任編輯記者,離開媒體工作後從事文字創作,一九九○年起開始發表作品,連續兩年拿下聯合報文學獎。隔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旅行》,之後陸續完成《少年之城》、《懺情錄》、《蜘蛛之夜》、《天色猶昏,島國之雨》四部小說。她的作品捨棄花俏炫麗的文字和繁複的敘述,選擇把故事說清楚:「我不想寫特別的事物,我喜歡一般的、很生活的東西,特別情節總會把故事的重點模糊。」
  
二○○三年在中國時報發表了追憶母親的散文〈國宴與家宴〉,引起廣大迴響,開啟另一個創作途徑──跨足飲膳創作。出身杭州世家的背景淵源,從小培養敏銳的味蕾,獲邀擔任台北亞都麗緻飯店天香樓顧問。同時間受邀在報章雜誌撰寫美食推薦專欄,為了真實呈現店家特色,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挑選餐廳,每一家店都有她默默來去的身影,最後完成有故事、有情感的《小酌之家》、《行走的美味》散文集。  
創作兼及兒童文學《青粿種子》、《九十九個娘》、《三件寶貝》、《丹雅公主》、《金瓜與銀豆》、《哪個錯找哪個》、《板橋三娘子》等。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關於一個家庭飲饌的紀錄,
藉著五篇散文與五道追求隱藏價值的江浙菜,

王宣一記下了一個那樣的年代,
一個家庭餐桌和廚房裡的光陰就有說不完的故事的年代。

本書曾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美好生活)、聯合報讀書人新書金榜

◎一次家族聚會,憶起母親的「國宴與家宴」……
十三年前,王宣一女士在中國時報上發表〈國宴與家宴〉一文,掀起餘韻不散的迴響。這一切,是源於作者與兄弟姊妹們聚在一起回憶母親開展而來。她們用最日常的方式懷念離世的母親,一起圍桌吃飯、討論母親做的菜餚、懷念母親主持過的一場又一場飲宴,說起那些或大或小,或中或西,氣氛卻從未打折的席間。
  
◎含蓄而深沉,《紅樓夢》裡的茄子才是地道的江淅菜滋味:
除了家族故事,書中更完整記下江浙菜傳統,出身杭州世家的作者,借用母親的家傳好手藝,把這支中華菜系中最主流的菜式說得淋漓盡致。不只製作繁複細緻,更強調在表面材料之外又加添了一些暗藏的材料,正是所謂的〈隱藏的滋味〉:
「《紅樓夢》之中,劉姥姥吃到的那盤美味的茄子,表面上是一盤茄子,其實裡面加添了雞油、雞胸肉、蘑菇、核果、新筍、五香豆乾、雞爪子等等,是眾多根本看不見的材料去煨去蒸去燜出來的……上菜時只看得到是一盤茄子,做主人的洋洋得意的說,請吃點茄子,最後就等著客人說,啊,這是什麼茄子這麼好吃?」

◎三十歲才會煮開水的詹宏志最後比誰都認真請客,將重現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
新版增加詹宏志親自下廚操持的江浙菜──他跑遍台北三大市場買齊王宣一指定的食材、反覆製作請親友們鑑定,重現「國宴與家宴」中五道菜:紅燒牛肉、白菜獅子頭、如意菜、海參燴蹄筋、豆沙芋泥。作法按照他看著王宣一多年來請客的手法製作:「如意菜」重刀工、「海參燴蹄筋」入鍋爆炒前要先蒸透、「白菜獅子頭」肉丸子比例要對、「豆沙芋泥」連豆沙都要親自耗工炒出;當然,還有那道至少三天工夫燉煮才能入味的「紅燒牛肉」,更是務求重現原味……這份珍貴的菜譜不但有王氏家傳的江浙風味,如今還多了台灣女婿深入其他文化並滋生情感後創造的情味。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07105?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4

目錄:
序之一:側記《國宴與家宴》王宣一 文/詹宏志
序之二:「廚房裡的」身影 文/王定一
序之三:吃這本書──回憶宣一寫做菜 文/張北海
自序:廚房裡的光陰的故事

●國宴與家宴
我們戲稱母親的宴客,分為兩種,一種是宴客方式比較正式,氣氛也較嚴肅,以父親往來的朋友為主,我們稱之為國宴,另一種是親朋友好友年節生日聚會等等,我們稱之為家宴……

●學做菜
我不只從母親處自然的學到了一些廚藝,更重要的是,看到她在做菜時,散發的自信與從容……我一直記得母親穿著晚宴旗袍,在廚房進進出出的樣子。

陽光 貓與火腿
那樣一個暖陽初露的午後,年節的喧嘩已經過去,寒假也已經結束,屋子裡靜悄悄的,院子裡也安靜得幾乎要聽到花開的聲音,火腿的香氣卻遠遠超過花香,吸引了遠近的大小貓兒們,大夥安靜的守候著那一串串冒著出油的臘腸、火腿。

●母親與西瓜
母親吃西瓜不論季節,許是因為她有喉嚨痛的老毛病,每回她說:「我的喉嚨狗狗叫。」就是她感覺喉頭不舒服要找西瓜吃的時候了。

●隱藏的滋味──江浙菜
我覺得江浙菜在中國南方菜系裡是屬於比較複雜的菜系,不論是做菜的程序還是品嚐的方法,在赤油濃露之下,口味是隱藏了多層滋味的,很少有一道菜魚是魚肉是肉的,大部分是經過多道加工處理之後,魚早不是魚、肉也不只是肉……

●回味宣一食譜(十人份)
一、紅燒牛肉
二、海參燴蹄筋
三、白菜獅子頭
四、如意菜
五、豆沙芋泥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07105?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4

書摘:廚房裡的光陰的故事 
我有時候在想,我怎麼會想出版這樣一本談食物和記憶的書?或許是因著一場家族聚會,多年沒有聚在一起的兄弟姊妹們又都回來了,年紀都過半百的兄姊們聚在一起,坐在餐桌前,話題多半離不開童年往事,回憶往事便是由一連串母親的盛宴開展而來,於是在那樣的氣氛下,我開始寫下那篇長文〈國宴與家宴〉。

〈 國宴與家宴〉在媒體刊登出來的第一天,就接到一家熟識的出版社編輯打來的電話,說要幫我出食譜。出版食譜,從來不是我的計畫,我請求他看完全文再談出版計畫。說實在,我寫的是我母親的某一部分的故事,我的母親並不是料理名師、也不是美食家,我懷念的是圍繞著她的廚房的那種氛圍,並非要幫她或幫我自己出版食譜。

因此我一直排斥把這本書出版成食譜的型式,因為我畢竟不是專業廚師。這本書是童年的追憶,是對那個年代的懷念(抱歉,我不願意說它是對母親的懷念,我怎能用這樣微薄的書寫來懷念她?)。那樣圍繞著一個廚房或一張餐桌的懷念,基本上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氛圍吧?當我們討論母親做的菜餚,我們懷念母親主持的一場又一場餐宴,或大或小,或中或西,菜色不一定道道出色,但是氣氛卻從未打折,只要有母親在的場合,無不賓主盡歡的,而且那歡愉和暖,絕不是無謂的交際應酬,是輕鬆平常且歡樂自在的。

印象中,那一場又一場的餐宴,多是親朋好友的聚會,參加過的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深刻的不只是滿桌佳餚,還有母親的風範。母親一向是領袖也是個性格開朗的傢伙,我們的朋友來家裡,從來不覺得長輩在旁有什麼話不好說或是難以溝通,母親總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印象深刻的是當年二哥大學時期,參加橋牌比賽,母親帶著還在唸小學的我,在二哥比賽時到會場塞一支人參給他補充體力,那個年代,有做母親的會為了孩子的課外活動送人參去打氣?也許有些人會說,你家有人參可送,我連人參都沒有見過呢。話當然如此,但那時代,能夠那樣支持孩子、鼓勵孩子的恐怕真是不多。可是我媽媽就是那樣一個活潑、時髦、思想前進的母親。因此多年來,即使兄姊們旅居國外,仍是有他們的同學會到家裡來探望母親,且有時候就坐下來吃頓便飯的,很開心自在的,母親一直是親友聚合的中心,如果在從前大家族時代,母親無疑就是地位尊貴的族長,能幹又有氣魄。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這樣寫我母親的烹飪廚藝,她一定會有些不爽。因為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是領袖也其實具備很多才藝,烹飪不過是她的小才藝之一,雖然她一生主持的大宴小宴無數,但那僅是日常生活之一,她是個很會安排生活的人,她有很多朋友,她會下圍棋、打橋牌、還會很多時髦新鮮的玩意兒,不過最重要的,她永遠是所有朋友中的意見領袖,是孩子群之中的孩子王。

但是這本書寫的只是關於母親宴客的故事,關於她的故事她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是我這個不成功的作家女兒寫不出來的。母親從來不是個有條件當選模範母親的那種典型,她不是那種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人,她的事蹟對其他人而言也不轟轟烈烈,可是母親知識豐富、頭腦清楚,在處理家務上一向指揮若定,是個很平凡也很不凡的家庭主婦,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一個大將之才。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707105?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604

複刻宣一宴菜單
前點:海膽香檳凍
六小盆:寧式烤麩、年年如意、翡翠豆干、王家素雞、夏威夷鮪魚、墨魚沙拉

過場:青豆魚圓
四大盆:海參燴蹄筋、白菜獅子頭、香草蒸魚、紅燒牛肉佐蛋包飯

湯:醃篤鮮
蔬菜:干貝彩頭
甜點:豆沙芋泥
水果:蓮霧、蜜棗

清明閱讀:思念,從紅燒牛肉開始

聯合報 文/邱一新(作家)

何其有幸,應邀參加了2月29日的「複刻宣一宴」。記得去年3月7日,詹宏志在「宣一的最後派對」追思會上,不知是百感交集或刻意,當眾宣布要把宣一那些他看了四十年卻不曾做過的「最好的菜留下來」,然後把宣一答應過朋友卻來不及實踐的家宴想辦法完成,「哪怕需要用到小巨蛋我也做!」令在場眾人無不動容,一個理性冷靜的人流露深情的方式。

★深情如他們 15道菜藏思念
一眨眼一年將屆,果然接到宏志請帖,說要借用亞都麗緻大飯店天香樓——宣一曾顧問過的杭州菜餐廳,親自做一桌宣一做過的菜,邀請幾位好友一起品評,但我心裡明白,他想把宣一對朋友的心意做出來,更想把好菜留給後人,因為這份芳香是平常人都能聞著的。

如同宣一每次家宴必寫菜單,複刻宣一宴的菜單,以前點、六小盆、過場、四大盆、湯、蔬菜、甜點、水果方式呈現十五道菜,唯一差別是,此次沒寫上賓客大名,可能來客皆是與宣一家宴有情感連結的人吧。所以,我請在座每位簽名在菜單上。

其中最受矚目,當數前腿腱子肉和上好牛筋構成的紅燒牛肉,也是宣一家宴的一個符號,以前聽她說耗時三天,總是嘖嘖稱奇卻不明所以然,更不會想要追根究柢如何做這道時光之味,我只管吃,直至宏志分享他如何憑著記憶摸索著做的細節,才知這盤紅燒牛肉的關鍵是以餘溫浸透的方式慢慢完成。當我咀嚼再三,不禁喜上眉梢,眾友有口福了,宣一紅燒牛肉這隻「燕子」終於又飛回王謝堂前了,而這種做菜往細處做、往深處做的認真,一如他們夫妻待人,而我們的多年情誼,實際上也是從吃這道紅燒牛肉開始。


一九九六年,我在時報周刊任職,有幾位女同事合資開了一家名叫「馬鈴薯共和國」的cafe,由宣一的小哥王謙一當店長,私下也當作聚會交換好食的地方,我印象中有次以見者有分吃到的葡式蛋撻,就是宣一要宏志從澳門扛回來的。我記得,那陣子被尊稱「趨勢專家」的詹宏志有時也會陪著宣一來,卻帶著書埋頭研讀,可見菜色實在不怎麼樣,無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直至有天,不知誰的點子,推出「作家私房菜」,有道紅燒牛肉佐白飯令人驚豔,此時我才知宣一身懷絕世廚藝,但認識則是更早幾年在台北仁愛路上的夏洛特咖啡館,那時候我常受長官為難,前途茫茫,便跑去那兒學煮咖啡、學拉花,想說被逼退時還可轉業,兼做出版編輯,效法年輕時經營麥田咖啡的宏志。有次,同事高靜芬帶了幾位從前的周刊姊妹淘來捧場,宣一即在其中。


★熱情如他們 食客川流不息
可惜,馬鈴薯共和國最終仍黯然閉店,宣一想必有些惋惜吧,因為店名她取的,靈感來自旅遊北海道時經過的一個以馬鈴薯產地著稱的寄宿村落。我猜想宣一無法常駐共和國,或許與詹府川流不息的「家宴」有關,我是後來才知道,詹府是藝文影視界一大票友人問津的「神殿」——不,我懷疑是食堂,甚至是深夜食堂,因為常有不速之客來叩門,宣一便要起床張羅吃的喝的,「總能看似不費力氣的端出大家都滿意的正餐、點心或消夜」,在《國宴與家宴》序文中詹宏志這樣描寫著,的確如此,我好幾次參與宣一家宴,只見她一邊跟我們聊一邊優雅上菜,好像那些功夫菜都是揮揮魔棒就變出來,所以,此次宏志上菜,我留意到,他仍穿著昔日的煮夫圍兜,氣定神閒,看似羽扇綸巾,談笑間,一回頭便端出一盤漂漂亮亮的菜來,已有宣一的身影。也難怪一干藝文好友,當發現社會已無終南可隱,想要隱於市隱於吃喝,自然就想到詹府,說什麼去請益是藉口吧。


再次吃到宣一的紅燒牛肉,已是多年後我也成為美食寫作者。有天參與了在亞都麗緻會議室舉行的牛肉麵節論壇,一群美食家,包括韓良露、焦桐等,為了牛肉麵的英譯beef noodle soup或niurou mian議論不休,直至午餐時刻端出紅燒牛肉麵,硝煙才散,可見這碗牛肉麵的氣味有多微妙,我吃得淋漓暢快,出去透透氣,看到門口圍了一些旁聽者,咦,怎麼有位眼熟的人藏裡頭,哈,原來是宣一,她問我牛肉麵如何?我不假思索答以「有點鹹」,但旋即轉念,不對,難道是她煮的?她才靦腆稱是,說煮的份量極大(四大鍋),火候不易控制,此時才知嚴長壽總裁已禮聘她擔任天香樓顧問,想必早已嘗過宣一家學淵源的家宴了。


爾後,我因公司鄰近之便,常約人在那裡午餐,幾乎每次必點紅燒牛肉麵,因為有宣一的味,所以,有時不免沾沾自喜,好像只有我知曉這廚房秘密。不過,就我所知,宣一家宴的紅燒牛肉,只宜佐飯下乾麵,就是不宜加水煮成牛肉湯麵,除非另外調製,嗯,倘若讓她知道你這麼做,下次恐怕就甭想再吃了,因為你不懂欣賞其中滋味,枉費了她的心血。

★真情如他們 漫談也是大菜
但是,我真正登堂入室品嘗宣一家宴,又是好幾年後的事。身為詹宏志的超級書迷,幾乎是有文必讀,尤其他為馬可孛羅出版社「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寫的一系列導讀文章,精采極了,充滿智慧結晶的旅行觀點,我不僅引為旅行圭臬,有時還追蹤已故作者旅跡,踏查書中舊址舊聞,所以,每次遇到宏志,我總是逮住機會、帶著孺慕之情滔滔不絕分享旅行故事,為的是聆聽他回饋的見解和提問,而聊(問)到最後,我必然語塞,因為沒去過的宏志總比有去過的我知道更多、疑問更多,把我給問倒了,此時才明白大偵探福爾摩斯為什麼會說出「你有看見,但沒有觀察」的行話來,原來「看見」和「觀察」的區別就是觀光客和旅行家的區別,讓我充分感受閱讀的力量,間接也影響了日後我在公司治理的做法:問到最後,答案就出來了。

但我心中不免疑問:怎麼會有人學識那麼豐富?他如何讀書的?那些引經據典的書都在他的書架上嗎?可能因為我是宏志迷,感動了一旁總是面帶微笑聽我道來的宣一,有天她突然邀我去家裡吃飯,我才真正見識到傳說中的「辦桌」廚藝,從此,我也成為宣一家宴的常客——有鑑於我的「食」力和旅行故事多(那時候他們的長途旅行頻率還不算多),宣一總樂意邀請我當陪客,或者客人吃到體力不支時,就呼召我趕往支援,這個情況到了她的專欄寫作期次數尤其多,因為當她吃了又吃篩了又篩鎖定某家小館後,會再次點一桌菜,請朋友一起品評,認真寫作猶如認真做菜,令人折服,此時期的飲食酬酢被我戲稱為「野宴」,後來結集為《小酌之家》和《行走的美味》。前者是書名也是店名,店面簡陋,但非常認真做菜,煎魚和鮑魚雞湯可謂食林雙絕,宣一出書後還買禮物去道歉、道謝,只因未經老闆同意當了書名。最後派對結束那晚,幾位食友又去小酌聚餐懷念她,老闆要我轉告宏志,如何交還宣一留在那兒的葡萄酒杯,宏志回覆,本來就是要送老闆的,因為宣一怕老闆不接受,故意說寄放,以便店裡客人使用。小酌之家一直是宣一的最愛,他們夫妻常在此宴客,儼然成了另一處「家宴」——從我的觀點,宣一家宴,不一定是在家做菜,在餐館認真提調也算,當然,不可少的還有男主人的席間漫談,也是很重要的「大菜」,這本來就是一套的。也因此,複刻宣一宴令人佩服也令人心疼,就在於宏志一人同時扮演了兩個角色。


★溫情如他們 遊蹤填滿餐桌

我仍記得初次造訪他們家,即被好幾排的軌道式書櫃震懾住,為了滿足我的不時探問,或為了證明他的引經據典有所本,宏志會鑽入書叢中立即取書,笑說我在考他,但我其實更驚訝的是,他怎麼記住書本的位置?
然而,吃過宣一家宴後再去她家,吸引我關注的已不再是宏志的書,而是宣一的廚藝了,大概我天生是個愛吃鬼吧。不過,有一回我早些到了,撞見宏志著圍兜戴著頭巾帽,快樂地專注做菜,那神情好像熬出頭出師了,大概以前輪不到他出手,那天他做了泰式醋漬花枝和夏威夷卡帕丘,均為涼拌開胃菜,前者以醋漬墨魚拌蛤蜊肉,後者則是複刻宣一宴中的夏威夷鮪魚,用切方塊的生鮪魚拌以麻油、花生碎粒等。此後,去宣一家宴總會吃到一、二道異國風情,我稱為「旅行菜」,大約是他們從異地學回來的菜,例如葡萄牙的炸鱈魚丸,我記得那晚是微醺的「里斯本之夜」,在「法朵」(Fado)歌聲中分享了他們夫妻的旅行故事。這期間詹宏志的事業穩定發展,加上後來兒子詹朴留在英法發展時裝事業,他們長途旅行次數增多了,在詹宏志《旅行與讀書》中可略窺行蹤,例如伊斯坦堡、弗羅倫斯、德里、阿拉斯加、瑞士、波札那等。我很幸運,比起多數讀者更早在他們的家宴中聽到、甚至更多尚未出版的旅行故事。對我而言,宣一家的餐桌,也是旅行餐桌,是用旅行記憶擠壓製造的。

★認真如他們 傳承時代味道


這張餐桌,就在我離開媒體不到一個禮拜,又坐上去,卻不知是最後一次了。我記得那晚有詩人羅智成,難得詹朴也返國在家。女主人的好意我明白,為我在窮途末路之際加把勁,繼續尋找人生另一座高峰。那晚我請教宏志,我該何去何從?他楞了一下反問:「一定要做媒體嗎?」輕輕一句,問醒了我,於是我改行了,進入烘焙業,可仍然把麵包當媒體在做,但我永遠記得我的最後一次宣一家宴,飯菜中調和著人世情義,殊屬五味之外最難做到的第六味。

所以,《國宴與家宴》的意義,不只是一個女兒對母親的記憶尋找,也不只是一個家庭的飲膳傳承、一個時代的味道,於我,更是一個家庭認真請客的回憶集。感謝宣一讓我時常「餐」與其中。


★重現的家宴 重現的開心

複刻宣一宴席中,詹宏志親自解說了每道菜餚的繁瑣製作,其中也包括友人最愛打包的豆沙芋泥,看似平凡,卻最為辛苦,必須站著連炒四小時,比烘焙咖啡豆還辛苦,真難為宏志了。在宣一家我還吃過加山藥泥、灑蔓越莓的豪華版,但勾起我更多回憶的卻是在友人間極為出名的湖州豆沙粽,也是詹府每年端午最搶手的伴手禮。有一年,竟然接到宣一簡訊「豆沙炒失敗了,今年沒粽子可送…」唉,宣一就是這麼溫暖,好像粽子是欠我們的。美味入口,也入心,難怪一年多來,朋友間並不覺得宣一已經離去,她做過的菜仍然在我們口中傳頌著,書寫過的館子仍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吃著,就像鄧麗君、鳳飛飛的歌聲仍然繚繞在世上,歌迷並不覺得她們離去。

席間,眾人皆稱道紅燒牛肉,但宏志不甚滿意,認為尚未忠實呈現宣一紅燒牛肉滋味,便邀同桌人下回再試,大家無不開懷大樂,其實類似「自我檢討」言論,我曾聽宣一在家宴中說過幾次,可見他們夫妻請客是多麼認真。但此次有些傷感,沒有打包當伴手禮,以前宣一會主動打包給好吃之客,例如我,但打包的都是她刻意多做的,可不是桌上吃剩的,吃剩的往往是宏志後來幾天的中午便當。送伴手禮,宣一很認真的當作一回事。


通常,家宴後就是宏志的拿手咖啡秀,先磨豆,再手沖,但此次看到孤獨張羅一切的宏志,忙裡忙外,我等豈敢奢求?宣一曾多次送我從國外帶回來的咖啡豆,包括掀起美國第三波咖啡革命的Intelligentsia Coffee、紐約人的老雜貨店ZABAR's招牌豆,甚至伊斯坦堡百年老店Kurukahveci Mehmet Efendi的咖啡粉也送過來。


去年參加宣一的最後派對的朋友,應該記得當日伴手禮是一顆酒釀桂圓麵包和一包半磅裝咖啡豆,都是宣一的品味。前者的結緣,係因寶春師傅奪冠前,宣一曾私下前往試吃指點;送後者,係懷念他們夫妻數年前一起至中和的碧利咖啡烘焙豆子,送給朋友當聖誕禮物。最後派對的前幾天,我陪宏志去碧利挑豆,只見他聚精會神,在尋思什麼呢?記憶的軌跡嗎?一杯又一杯,從十多款挑到只剩三款,改用盲測,精準地確認了宣一的口味——來自肯亞的馬木多(Mamuto)莊園豆,因為「宣一向來喜歡乾淨明亮、帶有花香、果酸和甘甜的淺焙非洲豆」。飲食和記憶的關係果然密不可分。


複刻宣一宴花了宏志三天時間、實則長達一年的摸索實驗,我們則花了四小時品嘗回味,聽宏志娓娓道來如何憑著氣味記憶找回這些食物的滋味,才明白宏志複刻的不只是宣一對朋友的心意,也是對妻子的深情刻寫,或許他必須這樣辛苦走一遭才能走過來,習慣獨自一人。最後,請容我擷取《國宴與家宴》尾聲中的文字和口氣,重新描述這場家宴:這一桌的友人,吃菜喝酒,談笑如常,所有的深沉悲痛,就像那盤不起眼的紅燒牛肉,深藏不露,以家常的姿態呈現出來。可是我們都知道,宣一風華一時的家宴已經隨著宏志的複刻又重現了。

「重現的家宴。重現的食物,希望可以重現的開心。」3月6日詹朴在臉書留下這樣的文字。知母莫若子。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723) | 回應(1)| 推薦 (22)| 收藏 (1)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人生:美食美味 |
此分類下一篇:穀雨閱讀:茶香佐春光、等一杯好茶
此分類上一篇:雨水閱讀:林裕森《會跳舞的大象》

(悄悄話)
2016-05-01 20:35:45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