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18 15:44:44| 人氣1,0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2009/12/22補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自2009/11/06起,2009/12/20止;活動包括了「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及「保護.傳承.宏揚: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雖然文化交流歸文化交流,然光從名稱來看,仍帶有濃濃的政治計較。


圖片來源:http://www.tada.com.tw/taiwan/01-news.html


     其中「根與魂」11/27起於臺北國父紀念館展出,12/11至12/20移師臺中創意文化園區,共展出200多件展品,集合中國大陸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等項目,並有泰山皮影、泉州提線木偶、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成都糖畫、唐卡繡繪、南京雲錦、楮皮紙製作、武強木版年畫、內蒙古剪紙、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術、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十餘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臨現場示範。


武強木版年畫馬習欽
藝師現場示範


成都糖畫現場示範


藝師唐卡繪製


泰山皮影戲:石敢當除妖


山東老伯伯范正安藝師奮力演出泰山皮影"十不閑"


黎侯虎相關布偶掛飾等現場販售,價格很夭壽



中國皮影文物展示:鬧社火


泉州提線木偶(懸絲傀儡)傅端鳳藝師全神貫注,演藝令人動容


無錫竹刻喬錦洪藝師



     臺灣與之相對的,則為同於
臺中創意文化園區2009/12/11~2010/02/28展出之「守護.傳承 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展區規劃分為民俗及文物區(節慶、信仰、生命禮俗)、傳統表演藝術區(偶戲、歌仔戲區、其他戲曲音樂)、傳統工藝區(工藝之廟、工藝之家、工藝之師、工藝之田)與原住民族區(原住民工藝及美術、原住民樂舞)四區,展出約600件文物,並有藝師或表演者定期示範及表演


臺灣看生工藝:弄獅


極具代表性的王船信仰


展場內歌仔戲演出


藝師李榮烈現場示範竹編


藝師示範泰雅族織布工藝


戶外官將首演出


      以下略述對「根與魂」的一點觀展感想。

     話說此次展場內有許多文化遺產之傳承人現場演示,其中如皮影、提線木偶等表演藝術類之項目,僅需於特定時間演出即可,不似傳統手工藝類,其傳承人需為期近一個月、一天八小時,大半時間從早到晚地就這麼在展場耗著;雖然在會場中亦重新模擬出工作場域供傳承人揮灑,但畢竟已脫離了該工藝的原生脈絡與傳承人的工作習慣。故集合了這麼多大江南北、品類各異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人,一方面雖可省卻實際田野的時空距離及進入田野所需經的規範程序;但反過來說,傳承人們作為支撐及被歸化入展示的一環,需不斷招應著魚貫進場的觀眾,任其反客為主冒然地視探(或著漠視)及消費(以教育交流為名,也許經常重複著同樣的問題)。然個人以為,無論工藝或美術,在以性命為之的水平之上,皆已由技而進乎道,工作應該是嚴肅、清明,乃至神聖的,連帶懷抱該技藝之傳承人,其工作的節奏慣習、投注時間的長短,乃至隱微的情緒等,都應該要被放大尊重的;我們這些觀眾/遊客,卻恰恰是種干擾。是故經常可見有傳承人在閒暇之餘(即沒有觀眾『強迫』演示之際),或翻翻書,或看看相機照片打發時間,或四處找人聊天排遣,睹之著實有些不忍及覺對之欠缺尊重(而我自身在其中亦是利用此一落差之幫凶)。

     此外在與之的交談中得知,部分傳承人在參觀臺灣的作坊後,獲得有適宜該項工藝之電動工具的資訊,並因而欲於自由活動期間前往臺中的電機五金行購買;而臺灣從事相關工藝的作者,亦從中國大陸傳承人這邊,詢問出材料處理的部份知識。顯示透過展覽、參觀等交流,皆對兩方工藝表現有所激盪與影響。

     原本來自民間,過往甚受忽略乃至輕視的「文化遺產」及相關技藝,受著世界潮流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趨誘,中國大陸官方亦開始積極地扶植;然如何能非僅是樣板般的百花齊放與表面風光,其中之保護及傳承,恐怕仍面臨許多的困難與險阻。如在十年文革的摧殘後,現仍倖存的許多技藝,其成分是否依舊?一位技藝傳承人即坦白地表示,在參觀故宮等博物館前人之技藝遺存時,真要臉紅心跳一番,試想前人的生活水平有那麼多的不便,工具、交通、電力等外在條件皆已今非昔比,然為何前人的作品總是那麼的巂永?那麼的耐看?

    
加上隨著政經方向、社會情境等變動,無論是文人(精英)藝術、宗教藝術或民間藝術,其受用該文化遺產於不絕的受眾也隨之連動,並反過來牽引著藝術的內涵。如許多藝術無法擺脫政治與權力的禁錮,或變為極左政治論證的工具現今大環境生態又以通俗文化與商業利益當道,傳統藝術舊有之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亦即其所依附土壤已然鬆落,使其漸有自生活應用的層次中脫離,並偏向美術收藏品的趨向。例如當剪紙由無名的鄉下農婦於節慶時應景生情、與原生環境相依存的創作,轉變為獨立、專業、有銘且昂貴的,如同藝術品般以裝框、落款為之,那麼根植於其原生生態、受民間滋養的「根」與「魂」,又還能保守體現幾分呢?

     在面對現代化浪潮下強求原生生態的倒轉及標本是絕難通行的,如何能真正提供一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民間藝術安身立命自主、自在,生生不息的發聲都將是臺灣以及中國在延續傳統藝術所需面對的命題。

     


台長: 磅礴
人氣(1,0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化慶典/展覽活動/書籍文獻 |
此分類下一篇:BOOK《ほっかいどうの狛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