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4 09:01:38| 人氣3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門寺佛指舍利的秘密6-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十四、佛教對於遺體有哪些處理方式?
佛陀時代,曾有一位悲傷的婦人,抱著死去多時的小孩來請求佛陀讓愛子復活。佛陀說要讓孩子復活是可能的,只要她能在從沒有死過人的家裡取得米栗來供養即可。結果這名婦人找遍了全印度都找不到這樣的家庭,因而瞭解到「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自古,人們對於親人遺體常因不捨、多所綣戀,甚至希望亡者復活,故許多地方仍有保存遺體的風俗,像古埃及以香料歛屍做成的木乃伊;秘魯人平常還要替祖先的乾屍梳洗打扮,逢年過節還要帶出來熱鬧一番;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則將屍體以燒煙製成燻屍,露天安置在附近山頭,求祖靈就近保佑族人。
至於佛教對於肉身的態度是不執著,處理遺體的方式有坐龕、土葬、水葬、火葬、天葬等。《毗奈耶雜事》:「佛言芘芻身死,應為供養。芘芻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為焚燒。」佛陀則將火葬列為諸葬法之首,火化後的骨灰,稱為「碎身舍利」,舍利中之堅固微粒,中國人稱之為「舍利子」,適合分散供養紀念。像西藏這麼缺乏木料的地方,只有高僧大德才有火葬的權利,一般人多採天葬,由天葬師將屍體刀解,讓鷹鷲吃個乾淨,至於死於非命的人則用土葬或水葬。
在中國另外發展出坐龕,人死後,以結跏跌坐安放在陶瓷缸中,上蓋斜尖形龕頂,象徵塔的形式,故亦稱「塔龕」,龕倚山巖而供奉。幾年後開缸,若身體腐壞,即坐龕火化,撿拾骨灰入塔或埋入地下;如發現肉體不壞,則加漆或裝金供奉。像九華山的金喬覺、南華禪寺的六祖慧能、台灣的慈航法師等,都屬於此類此之「全身舍利」。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說:「我於(碎身的或全身的)舍利非不恭敬,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般若波羅蜜所熏故得供養」。故人們尊敬供養「舍利」,乃因遺體生前曾修發般若慈悲,以正法自利、利他而讓後人懷念。就像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工藝技術的佛陀造像都不盡相同,到底那個才是佛陀的真實模樣?按經典所言,每尊佛像的神聖意義皆無二異。
我嘗試想,倘若今天佛陀留下來的是「全身舍利」,而不是八斛四斗的「碎身舍利」,這會對全世界造成怎樣的衝擊和影響?人們會因此更相信佛陀的教誨嗎?佛教的傳佈會更遠嗎?不會有人來爭奪或刻意破壞嗎?簡直讓人難以想像。故無須庸人自擾,但求老實念佛。



二十五、不可思議的舍利
行事鈔資持卷記下四之一釋瞻病篇說:「舍利,此翻遺身,即死屍也。」《玄應音義》卷六說:「舍利,正音設利羅(梵文Sarira之音譯),亦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骨者。」此說源自於印度梨俱吠陀時代的兩種葬法,埋葬的為全身舍利,另火葬時因修持功德使肉體若干組織凝為結晶者即稱碎身舍利。
「碎身舍利」依形狀分,質地堅硬呈圓形者稱為「舍利子」、結成畸形者稱為「舍利花」。在唐代成書的《法苑珠林》第十四則依舍利顏色之不同分為三類:一為「骨舍利」,其色為白色或珍珠白;二為「髮舍利」,其色為黑色;三為「肉舍利」,其為赤色。然舍利顏色當不止於此,如法門寺之佛指舍利略呈黃褐色,某位仁波切所收藏的佛陀舍利則是金黃色並略帶血絲,筆者亦曾見過藍色、或如水晶般透明質地的舍利。
至於在《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及,男子的骨頭色白而輕、女子的骨頭色黑而重,在舍利上似乎無此分別,像貢噶老人申書文上師雖為比丘尼,卻燒出如翠玉般顏色的舍利。另外,在緬甸大金塔供奉的髮舍利,又不同於上述所稱之火化後遺物,據說此髮舍利乃是佛陀在世時所剪下的頭髮,供當地信眾憶念膜拜而保存至今。
據《法苑珠林》第四十記載:「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擊便破。」其實,佛陀示現在人間的色身上我們一樣看到了無常敗壞,此椎打不碎之說應該是由「金剛不壞之身」的思想而來,椎打不壞的應該是「法頌舍利」,即佛陀遺教。在《浴佛功德經》中即將佛舍利分為身骨舍利及法頌舍利兩種。後來人們將佛陀的法頌舍利與身骨舍利同等對待後,於是相信佛的身骨也是椎打不壞的。然而就法門寺之佛指舍利剛出土時,其實已因浸泡千年而使骨質鬆軟,並略帶白色霉點。
還有一種法舍利,是西藏喇嘛修法時由大自然所感生的,或如雨滴般從天而降,或如露珠般在地上結晶,此亦稱為「金剛舍利」,然而這些舍利都沒有佛陀舍利般的琺瑯質光彩。
在佛教傳記裡,經常有因虔誠祈求而得舍利的記載:如油燈燭火上出現燈花舍利、修法時在香爐底下生出舍利、寫經時在筆端出現舍利、洗臉時從臉上落下舍利等等,這些神異化現的舍利,早已超出梵文的原義,實為舍利廣義之解釋。或許有人會質疑這些記載講得未免太玄了,讓人難以置信。試想,倘若這些法師是昧著良心說假話來哄騙信眾,那他怎麼對得起自己學佛的初衷?無法解釋,並不能否定事實的存在。單就佛陀可以燒出八萬四千顆真身舍利,且舍利能不斷生成,目前我們仍不知所以,只能讚嘆「真是不可思議」!


二十六、誰才有資格供養佛陀舍利?
「捨離諸貪欲,得證淨涅槃。聖者寂滅時,心安穩堅定。心定不動搖,戰勝諸苦痛。心已獲解脫,猶如火熄滅。」----佛陀入滅時尊者阿那律之偈頌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拘尸那羅城的娑羅雙樹下涅槃,後來由大迦葉引燃柴堆,將佛陀的遺體火化於安迦羅塔。鄰近七個國家聞訊,均趕來想分得一些佛骨,卻遭該族人斷然拒絕:「世尊垂降此土,於茲滅度,國內士民當自供養。」結果差點引發戰事,此即「八分舍利」事件。
到了現在,信徒們將這裡的泥土視同佛陀化身一樣看待,到此悼念後,也都想帶走一撮塔下的泥土作為紀念,如出一轍的「八分舍利」,卻不知已對古蹟的保存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到底這些人這麼做,是出於虔誠渴望迎回供養?還是出於貪欲只想獨佔?為什麼連挖出佛指舍利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晚年竟然也想奪走佛指舍利?究竟擁有佛陀舍利的目的為何?至於你,是否也曾想過要擁有佛陀舍利?
記得剛開始撰寫此專欄時,對於法門寺千年以來的興衰、以及佛指舍利的顛沛流離而感慨不已。而讀到韓愈等人所提出來的反佛論點裡,也看到了一些佛教徒至今仍應深切反省的問題。或許正因為日有所思,結果夜裡作了個夢,夢中的我請教文殊菩薩:「究竟誰才有資格供養佛陀舍利?」
菩薩只回答三個字:「有德者。」
好簡單的答案!難怪當初各國都想來搶奪佛陀舍利,因為他們勢必認為拘尸那羅城不配擁有這麼珍貴的寶物!安世高一定也認為漢桓帝何德何能獨佔佛骨,而不讓他將佛指迎往西域供奉?至於那些驕奢放縱的皇帝,只熱衷於迎奉佛骨的場面,生活上卻沒有一丁點兒的向佛之心,如同掛羊頭賣狗肉,難怪朝廷裡會出現這麼多反對的聲音!關鍵還是在於擁有佛骨者是否有德。
金剛不壞的「佛陀舍利」承載了這麼多人的期望,擁有者如果沒有具備相當的德行與能力,就像小孩子欲舉重物,不僅徒勞、且反自傷。
如同蓮懺法師所說,現代人信佛的多,拜佛的少;拜佛的多,學佛的少;學佛的多,行佛的少;行佛的多,證佛的少。因為人們多半有所求才去拜佛,但卻不知其所以然;或只讀會了佛學知識性的內容,卻不曾去實踐;亦或是沒有如法如律的修行,斷不盡煩惱執著而無法證得自在。
誰才有資格供養佛陀舍利?這舍利指的不是物質性的,「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留下來的真身舍利,才是我們要供養的對象。佛教徒常以「大德」尊稱對方,被稱呼為「大德」的人都該認真地去思量這兩個字背後所代表的期許,我們是否已具備了供養佛陀舍利徒的基本德行?


二十七、應該如何供養舍利?
以現代博物館的立場來看「佛陀真身舍利」,這可是擁有兩千五百年以上歷史的珍貴古物,但我們卻從未聽說有人討論「如何保存舍利」這類的主題,或許正因為舍利本來就具有堅固不壞、擊之不碎、燒之不焦的特性,故無需特別考慮要保持恆濕恆溫這類條件。人們比較關心的多是該如何供養舍利?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曾經記載,僧伽羅國(即今斯里蘭卡)的國王對於國寶佛牙舍利,每天三日「用香水香末濯洗焚燻,備極恭敬供養之至。」而從法門寺地宮裡,我們也看到了由王室所供奉的數千件希世珍寶,不過這時代大概沒有幾個人能用這些方法來供養了。
民國四十六年,章嘉大師圓寂時曾留下數百顆各色舍利,負責圓寂典禮的委員會曾提供幾項規定供迎請舍利的民眾參考:
一、供奉舍利必須用金屬藏塔,或檀香、象牙、玻璃等塔。
二、舍利應用紅花等適當物品保養之。
三、舍利應供奉於佛堂或其他清淨地點。
其實,供奉舍利並無所謂的最佳方法,恭敬心才是最重要的。民間普遍流傳的供養法是將舍利保存在舍利塔中,內置白米、藏紅花、綠茶葉。白米在金朝不動上師的「蒙山施食」儀軌中即作加持之用,亦普遍用於開光應供。而香花有精進之意,此三物或為主食或為經濟作物,有五穀豐饒的吉祥象徵,在顯密兩教皆有加持力量的效果。舍利塔外可以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獻於桌面,以上是物質上的供養。然後以念佛、拜佛、誦咒、禪坐等方法作修行上的供養,可視個人時間長短唱誦多次舍利長咒:「一滴畢娑、胃些些一、一些些、帕塔那咩一、一咩拉、帕塔丹娑一、一娑丹、帕丹娑一、牙牙夏沙瑪哈(此句唸七遍)。」並迴向六道眾生。
以此方法供養舍利,能堅固道心、清淨身口意三業;經常瞻仰頂禮,有助於生起悲心、厚植福田;這也是加行助緣,可成就道業,並藉由舍利廣結善心,饒益有情,福慧雙修。
至於人死後有沒有燒出舍利,並不能作為修行高低的依據,所有舍利的存在其實只為了一個唯一的理由,那就是「渡眾」。而你,想留下舍利嗎?

台長: 亞特蘭提斯的追夢人
人氣(3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