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2 20:31:31| 人氣3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于浩成:中国政法大学在弑师案中“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于浩成 文章来源:新世纪 点击数:259 更新时间:2009-7-21 0:10:53

去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杀教师程春明一案,7月6日上午由北京一中院开庭审理。《北京晚报》在当日,《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于次日都做了报道。其中北青记者李罡的报道内容详细。

据报道,这次开庭,因涉及个人隐私,法院最终决定不公开审理。这种做法实在是很错误的。正如苏文洋在《寻求法外解决凸显法律危机》一文评论说,许多民众关心的案件,本来是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常识的极好机会,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公开审理,给人以法律在“躲猫猫”的感觉。这种“躲猫猫”成为一些法院的习惯,结果是造成人们对法律的不敬且远之,并开始寻找法律之外的解决之道,目前这种苗头有上升之势。

所谓的“个人隐私”,不就是指程春明老师与付成励女友,研究生陈某曾发生性关系一事吗。据报道,付成励在案件发生之后一直宣称,他杀程春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要报复,二是要“杀一儆百”。 程春明在有妻子的情况下,还和付成励女友发生性关系,造成付成励与女友分手。付成励在接受警方调查时说,“程春明是老师,根本不配为人师表”。 付成励还称:“以前有学生向学校告发过类似的事情,但学校不管没有用”。

人们注意到,在去年10月29日案发的次日,《北京晚报》就报道说,有学生在网上发贴称程教授与天刚(即付成励,当时报道用化名)的女朋友保持暧昧关系,从而导致血案。但是中国政法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校方发言人表示,学校未接到相关举报,希望大家不要相信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保持对死者应有的尊重。其宣传部长刘长敏介绍了案发过程,说这是建校5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暴力事件。这篇报道以墨字体小标题称,学生对程教授评价很高。

《新京报》在10月30日以大字标题:《法大驳遇害教授暧昧新闻》,对此案作出报道称,程教授与嫌犯女友有暧昧属流言,学生献花附言老师走好。《北京晚报》在同日更是点名批评政法大学校园论坛“沧海云帆”上暧昧传言。

在付成励供述完一些事实之后,关于惨案的种种猜测,校园内的暧昧传言,可信度大为提高,尽管校方已经出面辟谣,但情杀的可能被大部分学生和社会广泛相信。

10月31日《新京报》又报道,政法大学在校园论坛“沧海云帆”上发布公告说,犯罪嫌疑人付某做案动机仍在调查,希望守护学校,并且透露警方调查后嫌犯女友离开北京。回

回顾半年多以来媒体对案情的报道,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政法大学恐怕难逃自己对程教授生活作风问题失察的责任,和包庇的问题,对学生付成励疏于作思想工作,进行法制教育。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维护本校名誉或掩饰领导失职,在本案案发之后,封锁消息,搞类似躲猫猫的做法。这种做法,不能让人想到,嫌疑犯付成励在法庭上的自我辩护,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至于《北京青年报》在此案首次庭审的报道中称,付成励女友证言对付成励不利,有可能判处死刑。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女友的证言,对此案的判决有重要作用,如果她证实程教授确实玩弄女性,过错在先,有可能减轻付成励的罪责。但女友证言恰恰证明她与程教授是自愿,如此对付成励很不利。付成励女友即使是自愿,难道就可以抹掉,程教授作为老师与有妇之夫,与之通奸这个严重错误么?与业内分析人士观点相反,付成励女友证言恰恰证实了程教授有过错在先。因此有理由减轻了了付成励的罪责。当然他的故意杀人罪仍是成立的,但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残酷了一点。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有关检察官认为,付成励自首情节,也不宜从轻判决,理由是付成励做案已经想到全部后果,对其杀人深思熟虑,其自首是出于规避处罚的目的,而非认罪,所以不宜从轻判决。如果不是根据嫌疑犯有关自首的客观事实,而是判定主观动机,任何自首规避处罚的动机,那么就是不认罪,如果按照这个话,恐怕有自首情节从轻处罚的规定可取消了?一切嫌疑犯都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搞什么自首了。犯案之后一走了之,躲藏起来,岂不是比规避处罚来说,是更佳选择?

至于检察官认为,付成励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认罪,但是不后悔,毫无悔罪表现。付成励在法庭上还是拒绝悔罪,很有可能被判决死刑。我认为,以民愤大小和有关悔罪表现作为判处轻重的条件,长期以来是我国司法实践的一个重大误区。实际上民愤大小,只凭大概的反应,一般不作民意测验调查统计,而且这样做也是十分困难,悔罪表现也是真假难辨,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则更难以认定。

最后,在对法大弑师案的报道中,几乎所有媒体却一直使用“弑师”这个词。这是很不恰当的,“弑”这个词是古典儒家儒教使用并流传下来的词语,也叫春秋笔法,凡以下犯上,杀害“君亲师”都叫“弑”。这种犯罪要罪加一等,比一般的罪要加重。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虽然还维护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但是没一个人不论尊卑,人格都是平等的,因此杀师不应再叫做“弑师”,沿袭这种叫法,会给人暗示,杀害老师的特别可恶,应该罪加一等。这是违反现代法律的平等精神和规定的。

2009年7月17日


台長: yuluok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