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2 13:43:16| 人氣5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
(在搜索引擎可检索到该书电子版下载)

作者: 杨健

副标题: 墓地与摇篮
ISBN: 9787505401914
页数: 452
定价: 8.80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3.1作者:杨健


内容简介: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作者:杨健 朝华出版社出版。本书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文革十年“地下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本书以搜集、汇编、归纳有关的“地下文学”十年的资料为主要任务。
  本书尽量形像地介绍环绕“地下文学”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追溯、探寻这一运动的起源和背后的动因。尽量历史地具体地体现不同时期运动的特点和多侧面。试图揭示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深层的规律。
引言
第一章、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第二章、最初的地下文艺沙龙
第三章、从郭路生、齐群的形式革命到童话诗的泡灭
第四章、文革波谷期与白洋淀诗派的产床
第五章、“知青歌曲”的泛滥
第六章、军中地下文学活动
第七章、知青文学
第八章、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
第九章、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
第十章、文革中命运坎坷的诗人们
第十一章、1974年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的围剿
第十二章、爱情文学与性文学
第十三章、民间口头文学
第十四章、文革中的秦城监狱秘密写作
第十五章、丙辰清明前前后后
尾声
大结局
后记
相关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文革小说中的罪与罚
文革期间的地下青年诗歌写作
奔涌的暗流:文革期间地下诗歌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严酷年代的精神证词:“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写作
70年代的诗歌火种
朦胧诗潮
论“朦胧诗”
文革诗歌讲述女性的话语方式
黑天的故事──文革时代的地下手抄本
历史浮影漫谈“文革”中的“手抄本”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文革”手抄本
文革前后四川成都地下文学沙龙-“野草”访谈
红卫兵诗歌概说
红卫兵“小报”及其诗歌的基本形态
红卫兵诗歌:虚拟战争的写照
疯狂的音符:文革中的战斗歌曲
“样板戏”的蛊惑
样板戏的“禁欲”与样板戏的伪激进
从《红灯记》看样板戏与文革意识形态
论“样板戏”的角色等级与仇恨视角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话语
文革主流诗歌美学的建构和畸变
“文革”歌谣(1967—1976)
文革时期中小学教科书摘选
文革时期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


正文 引言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在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下,十年中公开的文学艺术活动,受到林彪、江青两个阴谋集团直接控制,成为他们阴谋政治的宣传和批判工具。


  文革中公开的文学在总体上是一种“遵命文学”。在政治上“突出阶级斗争,突出路线斗争,突出同走资派斗争”;艺术上依据“三突出”创作公式。如《朝霞》(丛刊)上刊登的《序曲》等中短篇小说,以及:戏剧《战船台》、《风华正茂》,电影《决裂》、《欢腾的小凉河》;长诗《西沙之战》等,或制造偶像,或图解政治,或歪曲历史真实。即使是较好一些的作品,也难免进行赤裸裸说教,被政治风向左右,带有极左色彩,如《虹南作战史》、《牛田洋》、《金光大道》等。


  吉林省5院校1983年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称之为“一个没有诗歌、没有小说、没有散文、没有文学批评”的黑暗萧条时期。


  在河南12所院校l988年合编的《1949-8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序中说:“文革十年,文艺领域变成了一片白地,当然没有什么可选”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主编1987年出版)引言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可以说没有文学思潮,只有打着文学旗号的反动的政治喧嚣。”


  它们共同否定了10年“遵命文学”,却又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文革10年中在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下一直涌动着的人民大众的文学潜流。这就是与“遵命文学”对峙的“地下文学”(或曰“民众文学”)。


  在文革中,面对林彪、江青集团的法西斯文化专制造成的文化沙漠,人民群众对文学艺术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一方面是公开场合的文学专治,一方面是“地下文坛”空前的“自由”。在“地下文学”运动中,诞生了“百家争鸣”局面。产生出大量的手抄本诗歌、小说、戏剧。从现存的一批小说诗歌看,它们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文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风格、流派和题材领域上对前十七年都有所反拨和开拓。尽管林彪、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残酷围剿,大兴文学狱,摧残作者,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广泛的群众自发创作基础上,诞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黑暗的年代,它们是“林中的响箭,东方的曙光”,启迪人心,娱悦寂寞,鼓舞斗志。特别是“四·五”天安门诗抄,把地下文学推向历史的高潮,促进了社会的历史变革。这样一些地下文学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灿烂、珍贵的遗产之一。特别是其运动本身,为我们留下了文化、思想、政治和艺术的丰富历史经验。


  “地下文学”的时代特色:广泛的群众性参预、思想上的独立精神和艺术的创造性。


  “地下文学”产生于丰厚的民众土壤之中。文革的文化禁锢和缺乏文化娱乐是史无前例的,人民群众广泛的自发创作也是史无前例的。人民大众对文学艺术表现出的空前热情,是产生出众多文学作品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不顾压迫、收缴、查禁,甚至批斗、坐牢,仍然隐蔽地进行创作,并通过不公开渠道传播手抄文学作品,使林彪、江青集团屡禁不绝,屡剿不止。这是当代中国文学历史上,最广泛的民间创作活动时期。


  “地下文学”不唯上,不唯是。在“极左路线”和“极左思潮”甚嚣尘上的时候,保持了清醒的理性和独立意识。一些优秀地下文学作品凝铸了作者的深沉思索,真性情,真歌哭。与文革虚假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有些作品还灌注了作者的鲜血和生命。


  “地下文学”产生于特殊的历史社会环境。它是在一片“文化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文革运动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摧锄扫荡,对作家的残酷迫害,以及大规模的焚书、禁书活动造成了传统继承的中断。这使得“地下文学”先天的营养不良。文革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十年“地下文学”运动的历史充满了矛盾冲突,迂回曲折。几乎每隔一二年就会产生一次政治震荡,在政治压迫下产生大大小小的畸变。这一切,使得“地下文学”总是站在歧途上被迫进行不断抉择。但也正是这种文化和政治的双重困境,又给“地下文学”提供了彻底的“解放”。对旧的文化和政治传统进行严格的批判和选择。“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被一些作者加以摆脱。对前十七年左倾文学传统的反拨,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民间文化汲取营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这一转折是极其可贵的,它开辟了现代文学的新开端。


  早在文革前的8~9年,极左路线和思潮就已影响全国。极左的宣传、教育造成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极左情绪。这种极左路线在文化大革命更是登峰造极。文革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通过高度控制的文化艺术,从新闻媒介到样板戏,从报刊社论到毛泽东语录等“社会话语”,时时刻刻将中国人民团团包围,使之失去语言和思维能力,乃至丧失自身个性,甚至失去理性,最终成为文革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和共和国同降生的一代青年,从小被灌输了满脑子似懂非懂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观念、理论。文革中,他们中很多人变得语言粗暴,行为乖张,丧失了正常思考能力。他们普遍缺乏个性,完全被一统的极左话语所包围和左右,成为被政治野心家们操纵的傀儡。


  对文革运动本身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的萌生,必然是以挣脱“文革话语”的羁绊为其先导。地下文学运动通过对文革话语的反叛,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人民群众、知青内部的思想交流,从而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这是“地下文学”的巨大贡献。


  文革初,当“红卫兵文艺”浪潮兴起时,在极左的“红卫兵语言”中已经潜伏了一种独立意识和新话语系统。“红卫兵话语”的形成,也导致、促进了1969年中共党的“九大”之后,“知青话语”系统的发育、成熟。对文革话语的突破,抛弃极左语汇,创造新话语,这促使一个有内在凝聚力的独立的知青集团形成。通过“地下文学”,青年与广大人民群众更快地觉醒,最终与江青集团形成对峙。“地下文学”与“遵命文学”的对峙,本质是两种话语的对峙。


  这种对峙,在知青诗歌中表现为对红卫兵时期“政治抒情诗”(奠基于前十七年)的抛弃,通过郭路生、齐群的形式革命,向现代主义诗歌倾斜。在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中,则从民间土壤中寻求养料,摸索途径,更新语汇。在广大知识分子、干部中,则主要通过旧体诗词传统,努力替换文革话语等等·


  在青年看来对形式的试验,或者说是蹂躏,本身就是对文革现行文化专制的挑战姿态。在地下文学沙龙中,特定的语言方式.契合了集团的内在感觉。这种对当时沙龙中人并不难索解的诗歌,却在文革后的诗界引起轩然大波,跟着又在八十年代成为一种时髦。


  “地下文学”特指发生在文革期间,由民众在民间创作的,反映文革社会生活本质真实的作品。无论作者站在何种立场,属于那个集团、派别其作品能真实反映出文革生活的某一侧面,创作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这种创作活动,都可归于“地下文学”的范畴。


  “地下文学运动”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1966年5月-1969年4月。这是文革全面动乱、内战时期。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形成了新的党和国家领导层后,红卫兵组织被解散,并强制分配下乡。干部下放“五·七干校”。中央领导层的所谓“右派集团”(包括老帅)被驱赶离京,下放三线。整个社会秩序转入稳定有秩序时期。在此之前的两年运动时期,主要以极左的红卫兵文艺活动为“地下文学”的主导。


  1969年4月-1971年“九·一三事件”。全国进入斗、批、改时期。诞生了最初的地下沙龙,与极左路线、文化专治对峙。这一时期的最大收获是产生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1972年-1974年。文化大革命波谷时期。在周恩来领导的“批林整风”运动中,极左路线受到抑制,全民开始了一场隐伏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地下文学沙龙”开始活跃起来,并在1973年进入顶盛时期。最后导致了一批现代主义色彩的诗作诞生。


  1974年-76年10月。与“四人帮”针锋相对的斗争时期。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进行全面围剿与反围剿。围绕陈毅同志逝世,在全民中传抄《陈毅诗词》和一批悼诗、挽词;以及一些“地下沙龙”主持人和地下文学作者的被捕入狱;斗争在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诗歌运动中达到高潮,并在清明后有一批力作涌现。


  由于目前对文革地下文学十年中产生出的地下文学作品搜集尚不够全面、充分,所以不便对其成就作总体估价。但就目前已搜集和公开出版的文学作品看,在文革十年确实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九级浪》、诗小说《波动》;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童话诗、先锋派诗;旧体诗《龙胆紫集》、《扎洛集》;散文《阿巴嘎的春天》、《雅干锡力日记》等等。这些作品同文革后新时期13年的优秀作品相比,艺术水平和思想认识深度并不逊色。前者曾对后者产生过深远影响,甚至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当然,对“地下文学”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它自身有许多明显缺陷。它长期缺乏理论上的指导,显得相当盲目。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缺乏组织,阵营散乱,没有较为统一的宗旨,加上先天营养不良,创作随意性大,不免流于粗疏。这一切,值得认真总结。


  本书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文革二年“地下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因为“地下文学”的研究工作尚在初步,本书以搜集、汇编、归纳有关“地下文学”十年的资料为主要任务。


  本书尽量形象地介绍环绕“地下文学”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追溯、探寻这一运动的起源和背后的动因。尽量历史地具体地体现不同时期运动的特点和多侧面。试图揭示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深层的规律。


  全书记述内容:1966年2月-1976年10月。文革后发生的情况及人物命运作为“结局”在最后作简略介绍。


  全部内容分专题、按大致时序逐章介绍。


  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一运动,本书用一定篇幅介绍环绕“地下文学”的边缘活动。


  对于文革中的手抄作品,因为有些是原始第一手材料,考虑到不加称引,势必从此湮灭,所以尽量加以引用。有些已公开发表的材料,为了读者查阅,方便和考虑本书的全面性,也适当占有一定篇幅。所有材料加起来比重较大。考虑到有些材料价值较高,包含有历史、政治、文化史、思想史多方面的内涵,还是加以尽量引用。


  本书第八章“东北兵团14团知青文学活动侧记”一节,第十二章“东北兵团知青故事会:《林强海峡》及新武侠的传入”一节,特邀朱宗强、董兰娣写作。


后记

  这本书是在出版社催稿下,用4个月写成的,其中还包括钻图书馆、跑采访。在匆忙“交卷”时,心中不免有些恍惚。


  作为本书这样一个大题目,至少应该有四五十万字的份量。文革中最具特色的政论文、小品文、杂文因材料不足,只是一笔带过,是一桩憾事。特别是,本书内容多集中在首都,外省市材料有限,可谓挂一漏万。以现在这样菲薄的成绩交卷,实在有些汗颜。希望它能为“文革文学十年”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采访当年的当事人,一般回避询问,时隔13年,文革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即使提供材料的人,也吩咐不要挂名,包括提及的人名也请笔者在书上免提。万不得已,有时只好化名。


  对于书中收入的作品,笔者试图避免下过多结论,只作了必要评点、提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深感具体历史问题实在不易置喙。部分也出于对提供材料人的尊重。总之,本书材料比重偏大,而理论归纳、总结不够展开,我想,只要材料在,过若干年会有公正、明确的定评。当然,凡是本书疏漏和错误之处,笔者当文责自负。


  本书引用了文革后公开的诸多村料和他人的文字。书目、文章列于书末,可供进一步查阅。


  本书写作中受到不少朋友的关心、帮助,特别是一些以往并不相识的同志,承蒙他们热情接待。他们是:张淑文、李家平、李晓龙、郭小林、杨桂香、郭赤婴、林证、徐晓、张扬、邢奇、朱宗强、董兰娣、杨军等同志。杨长征同志曾为本书提供诗歌材料。特别是姚莽老师、郭赤婴同志曾通阅全搞,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衷心向他们致谢。


  在编写此书时,笔者力图加强它的资料性。希望此书不仅使读者了解文革地下文学10年的概貌,也能成为理论工作者的一本资料集、工具书,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本书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错误,请读者、专家加以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本书再版时加以修正、补充。



1992年10月于北京虎坊桥取静楼


  参考资料


  《中共党史讲义》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编写1983年12月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76》高皋、严家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2月


  《丙辰清明见闻录》董怀周工人出版社1979年


  《当代古典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


  《当代诗词》(5、7期)花城出版社


  《草原启示录》工人出版社1991年7月


  《青春无悔》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


  《北大荒风云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月


  《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79》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起草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会。1979年10月


  《上一代人》、《女游击队长》、《女儿家》的《后记》李英儒


  《对床夜雨一回忆父亲郭小川》郭小林《中国作家》1991年3月


  《霜重色愈浓──陈毅元帅在“文化大革命”中》铁竹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


  《十年浩劫中的茅盾》叶子铭《钟山》1986年2期


  《诗歌一我生命的翅膀》《人物》1986年5、6期


  《访诗人流沙河》文过《诗刊》1980年9期


  《访“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肖朋《海南纪实》1989年


  《我的被捕入狱》任毅《海南纪实》1989年


  《缅共游击战中的中国知青》黄尧《海南纪实》1989年


  《一次文字狱》张扬《蓝盾》1986年6月


  《文革逸事一四个红卫兵潜入越南参战经过》秦晓英《蓝盾》1986年6月


  《非正常死亡──一十年浩劫中的受难者》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6年


  《为真理而斗争一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新的英雄出迹》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


  《“四人帮”反革命罪行材料辑录》(1976.10-77.4报刊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1977年5月


  《1949一198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郑州大学等全国十二所高等学校中文系合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龙胆紫集》李锐


  《第二次握手》张扬中国青年出版社


  《朝霞从刊》1975年


  《天安门革命诗抄》童怀周编1977年


  《郭小川诗选》1977年


  《朦胧诗选》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


  《片石集──赵朴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北京青年诗人十八家》漓江出版社1986年10月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斗争生活》编辑部1966年12月


  《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一1982.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1月


  《老红卫兵:风云梦呓录》秦晓鹰、马利《中国青年报》1989年6-7月


  《秦城监狱6601号犯人》师哲《炎黄春秋》1992年5月《?大富的罪与罚》《人物传记》1987年2期


  《长江三峡:中国的史剧》卢跃刚《中国作家》1992年6期


  《文革中的北京地下诗坛》多多

台長: yuluoke
人氣(5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公民图书馆 |
此分類下一篇:致帝国的悼词——中国大陆的自由୸
此分類上一篇:光荣的荆棘路——改革家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