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28 18:35:42| 人氣1,1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依龍樹的性空思想而說懺悔】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依龍樹的性空思想而說懺悔】  來源:閩南佛學院

成佛是學佛者所渴求達到的最終目的,是修行人最高理想的實現。初發心學習佛法,目標就在於返照自我,解脫煩惱業力的束縛,覺悟宇宙人生緣起的相。然眾生無始以來,不曾覺悟明瞭緣起性空法,無明故對境起貪愛、染著,由於業力趨使於三界中輾轉輪回,不能出離。佛憐憫輪回苦難中的眾生,出現世間,“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演說三藏十二部法,宣說緣起的道理,廣開八萬四千方便法門,不外乎使各類眾生得到相應的修學法門。其中懺悔法,是眾生除舊惡向新生的一個必修法門。行者要懺悔業障,如何懺方能使身心淨契合中道實相義,體現懺悔的價與內涵,這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本文通過正確闡釋性空思想,以性空思想指導說懺悔業障,及明懺悔的淨相幾方面來論述以性空思想指導的懺悔之殊勝。

一、龍樹性空思想的淵源

性空之義淵源於佛陀所說的緣起法。眾所周知,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觀緣起相時證悟,成等正覺,也依所覺所證開示授弟子,演說緣起法。佛在世時若有外道問佛陀說何法時,佛陀以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來回答。何謂緣起?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從此可知,緣起即指世間諸法都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方生,在因緣條件相依相緣的關係下相存在,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稱緣起。凡是緣起的沒有不受種種因緣的局限與決定,當生起的因緣離散之時,諸法也就不存在。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可說是緣起法的普遍法則。而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此生故彼生無明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此滅故彼滅,說明生死流轉與還滅都是依緣起而開顯的,是緣起的具體內容。諸法依緣而生,依緣還滅的法則乃緣起法根本義。緣起的世間相,是本來如此,非佛做,亦非餘人做平等普遍於一切法上。緣起,是宇宙人生和世間萬物的形成法則,也是一切現象的根本原理。萬物無不是從因緣的和合而生,無不是托因依緣而存。這樣緣起的諸法必然依緣而散滅壞無,沒有自性,無自性之諸法其體必是空,故說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佛陀親口宣說,而正發揮其空義的是龍樹菩薩。據鳩摩羅什所譯的關於龍樹菩薩的傳記記載:龍樹出生約佛滅後六百年間(西元150—250),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中,天資奇悟,通達世間學藝,生大我慢,縱欲惹殺身之禍乃覺欲苦本,心生厭離出家學道。初九十日中讀盡小乘經典,後在雪山遇老僧贈大乘經典讀而善之,遊歷諸國,廣破外道,心生高慢,有大龍菩薩憫之,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以無量大乘經典,閱之悟其奧義,證無生忍。方出龍宮遊化,見到此時的佛是部派林立,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只達人空未證法空,義多偏執,不能闡揚佛陀的本懷。而外道異說偏見更是盛行,佛法未能得到廣泛的流傳。龍樹菩薩便將所學著書立說,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十住毗婆沙論》、《菩薩資糧論》。以《中論》主創立一種新學說,將各部學說統一起來,依佛說的緣起法發掘《阿含經》、《般若經》的要義,建立性空的理論,提出中道學說,摧破一切有無二見,直顯大乘佛法的空義。

二、正釋性空中道義

佛法說空,是說事物的本性空。並非常人思維中空空洞洞、一無所有、虛無縹、空空如也之空,也不是學者認的不可捉摸玄秘奧妙的形而上學,而是可以從具體的宇宙人生事物上去體會、辯證、理解才能把握到這一正確命題。若離開具體事物講空,那會陷落到不可想像的撥無因果惡取空斷見深坑中去,所以龍樹菩薩能依佛所說緣起法則透視諸法,並通達之提出當體空的結論。如他在《大智度論》中說:佛觀一切法畢竟空,即是於緣起的現相上通達之,所悟入的空性非由觀之使空,是從本以來法爾如此的。當知性空是說緣起法的當體即空,當下即空,是依緣起的法則通達緣起諸相而顯出的結論。無始來眾生不知緣起法則,見相執有自性,聽自性空又偏入空無見中,總在有無二邊執著。不知空有是緣起法的一體二面,有是緣起相有,空是諸法自性本空。緣起有與自性空是諸法的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體。在見緣起法相時,帶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分別,明知不是而依然頑存在心中的實在感。以這種實在感出發,不能看出事物的相續和合性。縱使理性思維時,或多或少看出其相續和合性,但受不了自我主觀偏執的引導,無始的薰染,就在見物時執以是常恒不變實存在的,形成一種我們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而普遍存在於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成見。此久久積習的自性見,漸成一種有力的作用,有種非此不可阻的勢力,見物時就以這種執在心中的成見加給事物,針對這種成見,如來就依二諦眾生說法開顯事物的相。

如《大智度論》中說如來住二諦,
眾生說法。著有者說空,著空者說有,就是依世俗諦開顯緣起法的假名因果,令眾生知緣起性空而破自性見。如果說諸法實有自性,則應有三相:一、自成,自體實是這樣的能單獨生起;二、獨一,不見前後的依存性,不與任何事物發生關係而能獨立存在,非由別所組成;三、常住,不見前後的演變,就是常在,一切事物是常恒不變一生永生。然而縱觀宇宙諸法大如世界,小如微塵,山河大地,一花一草,無不是由條件因素所生,無不是在各種因緣條件下刹那生滅,遷流變化,相依相待相續的存在,皆不出緣起發生、發展、遷流消滅而歸於空寂的規律。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可見凡是緣起的必然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故是空。故《心經》說是諸法空相,即是諸法空性。緣起這樣一個命題,必然得出性空的結論。

說諸法性空,依俗諦來看,諸法有是因緣聚合時的客觀存在,是依緣而生起,假託眾緣而有假相、假名。當眾緣散滅之時,任何東西也隨之而壞,沒有實性,刹那遷流不住故是自性空。諸法的空與有同在一物體上顯現,是緣起事物的一體兩面。正因自性空與緣起有是緣起事物的一體兩面相反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所以萬有諸法同依一個緣起終歸中道實相。一法上是緣起與性空同在,萬法亦如是,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故僧肇大師在《物不遷論》中說:旋風偃獄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日月曆天而不周。就是依緣起事物的一體兩面來說明諸法當下就是即動即靜、即有即空、空有一體、動靜一如、不偏不倚的中道實相。

此中道實相本不可言說,是佛陀親自所證的,是唯佛與諸佛方能究竟了知的境界。但引導眾生,佛陀又方便以世俗假名而說。雖說是假名而說,但經中說世俗的語言文字數如洹沙,量高如須彌,深若大海,但不能道出諸法實相一滴。所以,以中觀性空學看來,佛就用這個名詞以遮詮的方式來宣說實相。說空,只是度化眾生方便施設的假名而已。此是超越有無相待而破除眾生的自性執,也是開通讓眾生當下悟入緣起無自性,唯有假名的世俗因果,體證諸法即動即靜、即空即有、空有一體通往與實相境界相應相通的一座橋樑。但並非有實在的實體可得,若說空執空則是不解佛之本意。如龍樹菩薩在《中論·觀行品》中說:大聖說空法,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又在《中論·觀如來品》中講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正說,但以假名說。可見佛了使眾生離卻諸見,不落有無二見故說空法。說空開顯緣起諸法當下即空,當下即是寂滅相。可說空就是諸佛所證的諸法實相開示給眾生了知境界而另善巧施設的假名,以此假名的緣起法相令眾生悟入中道實相,這是諸佛之本意。

空又在勝義諦中是畢竟空,是中道不二的實相境界。如《中觀·觀四諦品》說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在《目釋》中說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空亦複空,但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此名中道。故說空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從緣起到性空到假名到中道再到言忘慮,以超過言語與觀念而歸向純一的直觀,棄妄見;超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而深入到之先的未分的世界萬物本源,體證到緣起諸法無分別平等空如的境界。以此中道不二義,破斥外道無因生、自然生、梵天派生、小乘在諸法上所起的斷常、一異、有無二見等等實有的自性見,開顯緣起諸法的中道實相。

總之,是空相,是離一切錯亂、執著、戲論,行于不偏不倚的中道。此空或中道,是站在純客觀的立場,以最高超越的智慧觀點去鳥瞰透視宇宙全盤事物的實相,而悟諸法本來寂滅性。空也只是否定宇宙間存在事物上的不變性、實有性、自有性、獨立性、獨存性,宗上的唯神論、主宰論、唯梵論等種種情執謬見的錯誤觀念,能徹底認識宇宙一切無不變性、無實在性、無獨存性便能徹見萬有的實相,諸法的本質。可見,空,並非否認無自性的緣起,而是依緣起的矛盾相待性而開顯空的深義。唯有是空的,才能與相依相待的緣起法相應,才能善巧的安立一切,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因果緣起。若諸法有實性不空,則凡聖永別,流轉與還滅二,眾生則永遠不能成佛。就是因有空,眾生見緣起方能覺知到無常、苦、無我義,才能依法修習證得解脫。故印順導師說:空不是抹煞一切,是淘汰。依現代的術語說是揚棄,是從思想與革命中,摧破情執中心的人生,建立正覺中心的人生。空,不是什都沒有的無見,反而因空,才能實現覺悟的、自在的、純善的、淨的佛果。這裏體現了龍樹中觀學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的根本內涵。依有空能成立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依空能離有無二邊、超諸對待而能入中道不二的諸法實相境地。

綜上所述,可知龍樹菩薩的學說是世俗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的獨特學風。從勝義空中泯一切,世俗諸法緣起有假名,三寶四諦,罪福因果,善惡業報解脫,宛然而存。在面對有情於世間生死死生問題時,這就必須說到業,所以龍樹菩薩又依當時的大小經論,以業感緣起說明了無業不生娑婆。他在《大智度論》中說:凡夫不入聖法,不知諸法性相,倒癡故,起種種因緣,隨是諸眾生業得身。可知雖然一切諸法本性空寂,然無始劫來,凡夫不知緣起諸法的不實在,倒起惑造業無量無邊,如此諸多惡業,佛說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眾生被諸業系於三界難出輪回,但此等諸多惡皆是無性法,無業無果報,諸佛菩薩如是了知其性本空,而誠心懺悔精進修學證取佛果。悲憫眾生說緣起法開示懺悔法門,令眾生亦如是觀業性本空,誠心改過,行持而契入中道實相義。故下面談談如何修持以性空思想指導來懺悔業障。

三、性空思想指導說懺悔業障

(
)略說懺悔義

懺悔在佛中,是進修佛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便法門。懺悔的出現與戒律有關,發展到大乘佛法時,懺悔則日常修持的方便了。佛法是以有情中心,以人本的,了使眾生安於佛法中早證菩提,使佛法久住、僧團淨,故佛制有眾多戒法。大乘戒沒證佛果,不能持到對不犯,淨的;小乘戒不到阿羅漢果,也不能對不犯,不能淨。故佛不得不慈悲開方便懺悔法門。

懺悔,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懺,梵語,懺摩的音略,意義容忍。如有了過失,請求對方(個人或團體)容忍、寬恕,是懺的本義。悔是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于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以期達滅罪之目的。在經論中還有詳釋,如下:

(1)
《天臺止觀》中解釋說: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這是懺悔二字拆開來釋了。

(2)
《金光明經文句記》釋
懺悔二字,乃雙二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

(3)
《南山戒疏》說:懺悔,悔是此土之言,懺是西方略語,如梵本音懺摩也。

(4)
《南海寄歸傳》曰:舊云懺悔,非閱說罪,何者?懺摩乃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文字,追悔
目,悔之與忍,回不相干。

(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言:言懺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首謝義也,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雲懺摩;無問大小,鹹同此說,若悔罪者,本
底提舍那,阿底是罪,提舍那是說,應說罪。云懺悔者,懺是西音,悔是東語,不當請恕,複非說罪,誠無由致。

(6)《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曰:所當悔者悔之,所當忍者忍之。忍與悔合說就是懺悔。

綜上所述,可知照願意來說,懺摩(乞容恕)與阿底提舍那(說罪)雖說是二詞,但據其義可聯繫說。中國佛根據所當悔者悔之,所當忍者忍之把忍與悔合說。說到懺悔,也含有悔罪;說到悔罪,含有懺悔;這就是懺悔。是華梵合璧的創造語,而且已成中國佛的習慣用語。若說到懺悔的方法,大小乘經論皆有多種述及。

(
)懺悔的方法

懺悔的方法與性質有多種分類:

一、《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懺悔有制
與化二種,其中制又分眾法懺、對首懺、心念懺三種。

二、《觀普賢菩薩經》載在家眾懺悔法有五種:(1)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2)孝養父母,恭敬師長;(3)以正法治國,端正人心;(4)六齋日不殺生;(5)信因果,信一實道,信佛不滅。

三、天臺宗依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法》卷一講有六根懺悔,又叫法華懺法,即懺悔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罪障。

四、《往生禮贊》中列
廣、要、略三種懺悔法。(1)要懺悔,即唱頌南無懺悔十方佛,願滅一切諸罪障,乃至仰願神光蒙授授手,乘化本願生彼國等十句偈,以行懺悔;(2)略懺悔,修行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悔;(3)廣懺悔,廣於佛法僧三寶及同修大眾之前懺悔過去或現在之罪業。

五、我們現在所說的懺悔法一般是指依《金光明文句記》卷三、《釋禪波羅蜜次弟法門》卷二、《維摩經文疏》卷十五等大小乘經論合分
作法懺、取法懺、無生懺三種懺法。前二事懺,後者理懺,各有其作用,如何懺是我們最想達到的結果,通過下面的闡釋可知。

1
.小乘依律而行之作法懺
作法懺,即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是原始佛教教團中出家僧所用的悔罪法,與戒律有關。佛在世時,依法攝僧,將出家人組合起來,名僧伽。使出家眾過著和樂淨的僧團生活,維持僧伽大眾的淨,佛制了許多戒律,其內容包含道德軌範、生活準則、團體規則等等。依戒律而行能使僧伽和樂淨,能使社會大眾增長信心,僧眾自身修行精進而易於解脫,以期達成正法久住的目的。僧伽的戒律共有六等罪名,如同國家的法律,人人有尊重與遵守的義務。如果違犯了就向僧團的大眾求懺悔,請求僧團大眾允許悔改。如犯的極其嚴重,是不容許懺悔的,得逐出僧團,不再是僧團中一員。

本業只有犯法,而無悔法,但是初次犯了淫戒,立即髮露,向僧團立即自首自白而痛切反悔的人,雖失比丘身,仍許不逐出僧團,在二十僧中求悔之後,便給予三十五事終身受持,成
與學比丘(《十誦律》稱與學沙彌)終身在一切淨比丘之下,在一切沙彌之上,終身失去一切僧權不得參加任何羯磨法,終身大眾比丘服役作苦行。

這是對犯根本重罪的處制,而其他戒規,看情形,有對一人懺悔的,有對多人懺悔的,有對僧團懺悔的,犯什
罪,用何方法懺,唯予依律懺悔,如不承認過失,不肯懺悔的,那就逐出僧團,大眾不再與他往來,但還是出家弟子,什時候發心改悔就他依法懺悔而出罪。

懺悔的根本要點,要在於從自己的內心發出,即覺自己這樣做是不能、不對的,對不起僧團、佛
,以及對不起自己,內心有這樣的覺悟,自己自然會不安,要求懺悔,懇切保證以後不再去做。依《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懺悔應具四緣:“(1)偏袒右肩,便於執持作務,(2)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3)合掌,表誠心不亂,(4)誠述罪名。懺悔以後,人人有平等自新的機會,旁人不得再提起他從前的過失,不得諷刺或歧視。若諷刺或歧視已懺悔的人,那就是犯過失,可知僧中是沒有特權,實行正的平等民主與法治,依此維護個人的淨和僧團的淨,使犯者消除內心的障礙,安定喜樂,能於僧團中順利的修行。

所以佛說:有罪則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亦深。這就是律制的懺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懺悔宿業,而是比丘對現行違犯戒律的身行及口語。
解脫而心出家修行的,有了過失就如法懺悔——向人陳說自己的罪過。在僧團中做到直心是道場,可謂是事無不可對人言。如法精進修行,即使出家以前,罪業累累也不妨礙道業增進。達到悟入正法,得究竟解脫,這是佛法中作法懺的意義。此種制的懺悔法能滅戒罪不能滅性罪,僅限於小乘,以出家僧尼主,略兼及在家佛弟子。

2
.大小乘共行之取相懺
所謂取相懺,又作觀相懺悔,即觀佛之相好等,以除罪之懺悔,前面講的作法懺是佛在世時用的懺悔法,而此懺悔法是佛滅度後,出家在家佛弟子們所用的懺悔法。

佛滅後,僧俗二眾想懺罪,若僧中無因緣出罪,想懺並非無門,如《法鏡經》云:是世無佛,無見僧者,不與聖眾相遭遇,是以當稽首十方諸佛。意即說佛已滅度,雖有佛舍利塔,但只能供眾生供養作福,正法衰微,出家眾徒有形儀,沒有通達經義
人宣說的三賢四聖僧,由於這種情況僧俗就轉向十方佛懺悔。又在《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說: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勤誦藥王、藥上二菩薩,亦當敬禮上十方佛,複當敬禮過去七佛,後當敬禮五十三佛;亦當敬禮賢劫佛;晝夜六時,心想明利,猶如流水(念念相續)行懺悔法,然後繫念藥王藥上二菩薩名。如是誠心而懺直到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花,種種異相,便得滅罪。這便是取相懺。

隨著大乘佛法的興起,此時所懺的內容已不只是今生,而是懺悔無始以來的所作的惡業,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現世通行的懺法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地藏懺、千佛洪名寶懺及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等皆屬此,通過以香花燈果供養勤禮佛菩薩的聖號,髮露懺悔過去今生所作的一切惡性循環業,生大慚愧,懇切誠懺悔,至見到好相。此懺能滅煩憂性罪而不能滅障礙中道觀的無明。如何更進步滅障礙中道觀的無明呢?即是觀罪性本空之無生懺。

3
.大乘罪性本空的無生懺

(1)
釋無生懺之名

無生懺者,是正心端坐,端觀萬法空如,而又即即俗,中道現前,開佛眼而破無明,是名無生懺。又叫觀察實相相懺悔,以般若智觀實相之理,觀過去現在所作一切的一切罪業皆由心起,若了知身心本性空寂,則一切罪福之相皆空寂無生,通達宇宙人生理,中道現前證無生忍。

(2)
觀罪性空的必要性
無論前生及今生,我們所造的諸惡業如經云: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此無量無邊的惡業包括過去今生我們全部的思想、意識及由意識中發生的一切身語等等行,這些思想行無論其內在的動機因素,而牽連到環境的外在結合,構成一連續的善非善及非善非不善的事實時,乃至未成事實的行業。此業有種潛在偉大無比而一般人所不能覺得到的力量;而這力量一經生,在時間上是無窮無盡的延續而不息,在空間裏是無量無邊擴展而不滅;如同一時投多石於水池則其各個同心圓無限的向外延展而蘊藏於潛意中,直接或間接莫不相迎相拒相激而影響著人們的心行,及其生活的環境社會乃至宇宙。總之宇宙間的林林總總、化化生生、形形色色,芸芸萬品繁衍而不者,莫不因業力而存在,業力羅網遍虛空,業力深廣逾大海,人欲滔滔,業海茫茫,生死流浪,莫知際涯,所以要悟入中道從而擺脫業力的系縛就必須修此懺,觀業力性空無自性,否則不能出離輪回。

(3)
罪性本空之觀法
在此懺中觀罪業這一法,從緣起來看由作者、作業、受者而成的。一切的善不善業,都是我們在眾緣起幻相的妄現自性中,直覺見緣起法有自性,以自妄見去認識世間一切,迷惑無知起煩憂。有煩憂才有世間的諸業,有世間的諸業,才使我們于世間感受諸果,有漏業的動因,主要是愛,愛自我的生命,愛世間的一切,由內心愛取的衝動,通過了身口就造成了業,這貪愛的煩惱因,世間諸業果。因果之間有著不相離的關係,三者相依相待不可分離。作者由四大五蘊假合,無常一主宰性,因緣合則有,散則分離沒有自性。作者沒有自性,由作者所作的諸業則亦然不會有自性,由諸業所感的有漏果報及身亦是緣起的假相。

又我們所見有業果的相都是緣起如幻的。因緣和合時,眾生受諸因緣輪回生死中,似有業的輪回相生起,但究竟是沒有自性的。如說業有自性,自性有即自體完成,那
所說的業不能從緣生起,應該不待造作本來就有。如果本來就有,則是常住的業,常住的業待不待造作都存在,那就是不造作就有罪業了,那一受果報則永受無窮,失去了隨業受報的意義了,人類不能再以新作的善業改善自己完成佛道了。佛又何須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三法印?又何須說修行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可成佛道?業果的幻相因業而招。

但業
不從何處來,也不從無中生起有一自性的業果,一切諸業本來就不生,不生非沒有緣生,是說沒有他的決定自性,沒有自性生。一切諸業也本來不滅,不滅即不失。所以不滅,是因本來不生,我們所見到的業相生滅,這是因果現象的起滅,不是有一個實在性的業在起滅,沒有實在的業性生滅,唯有如幻如化的業相,依因緣的和合離散而幻起幻滅。如幻生滅,不可追求他的自性,他不是實有的常在,是因緣關係的幻在,幻是不無的,此如幻的業用,在沒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之後如幻的業用滅,而不可說有一實在的法消滅。諸業不生,無定性空,雖空無自性,但緣起的業力,於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斷,不是實有常住不斷而是無自性從緣故不斷,行業不失滅,可建立如幻的緣起業果聯繫。

緣起眾生造作之業不常不失不斷,故建立如幻的業果因緣,但這一切都是無自性的空寂。實相義中,一切是平等無二無別的,如從罪業中通達性空,這就是解脫。罪垢諸法生死輪回之外並沒有解脫可得,若執離行生死業力而求有個實在解脫的境,解脫即成生死業力的系縛。實際上解脫與罪業諸法是畢竟空寂,無二無別,一切的罪性緣生性空,本性空寂。故經云: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如如。從此可知罪從因緣和合而生,無實在的體性,當體即空。不在內心,不在外境,也不在內心外境的中間。因佛說眾生心有垢染所以眾生就有垢染,若心淨眾生也淨。可見心淨之心源,眾生懺亦應從心入手是懺悔之根本。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
為真懺悔。從內心懺起,因我們所作的罪業迴圈是由心造成的,是以業與心有著密切而不可分離的關係。世間萬有諸法,本是如幻如化,可是吾人不知妄執以實有,於是造下無邊罪惡。還以罪惡也是實有性的,從而罪業罪惡這個念就永久的在內心支配我們,使我們不得安寧,死後墮於惡趣,但是心亦是因緣生法,不在身內也不在境外更不在心境中間,求心的實在性也了不可得,罪垢當體當然亦不可得了。不但罪垢如此就是世間萬象莫不如此,總不出因緣和合而存,眾緣離散而滅其性本空,迷之則有悟之即空,世間的一切事相,忽生忽滅,刹那不住,如幻如化,快如閃電,從不稍停,甚至沒有一念之間的止歇。這一切皆以妄見有,其實如夢中所見一切一樣,醒後即空;也如魔術師所幻現的牛馬等相,又如日光照到潮濕的地方,熱氣上升時,現出的一種水波假相,又如水中月鏡中花無實性。故論說: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如夢,如炎亦如響。皆是緣起的一種假相沒有實性。此懺就是這樣,依緣起性空的道理,觀罪性空,了知業力的空無自性性,不執罪性在內心與外境,亦不執知此二法空性空相之心。身心空寂破除一切無明自性執,而入不二中道。故說眾生不受諸因緣,則名涅槃,眾生體悟因緣和合的諸業無決定、無常、苦、無我性、空性、離一切分別,當下就是解脫。因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世間涅槃無二無別故,解脫就在當下。

4
.觀懺後的
淨相解脫在當下,是因我們可通過緣起之淨相而知的。懺悔之淨相在《占察善惡因果業報經》卷上中記載:或有從生得三業純善時,於一日一夜中複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做善夢,夢見佛身來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當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作證。又在《往生禮贊》中說: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上品懺悔,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稱中品懺悔,從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下品懺悔。又在《古陀羅尼經》雲:若夢見口吐穢之食物,或牛乳及酸酪,或夢見日月,於空中行走,或夢火燃,見水牛,降黑人,見比丘及比丘尼眾,見樹上奶乳自出,見大象,鵬鳥,高山,獅子座,或夢見爬上屋之頂,或夢見聽聞說法等,若作如是之夢,乃是罪業淨之相。

四、無生理懺的價與內涵

由上述內容可知,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三種懺法中,作法懺是制
的懺法,僅通於小乘,針對僧尼也略及俗人,依此懺法雖滅現前的戒罪,而無始來的業道性罪仍在;取相懺與無生懺是化的懺法,通於大小二乘,僧俗二眾,依此二懺雖滅性罪而戒罪仍在。又三種懺法中,前作法懺、取相懺屬事懺,後無生懺屬理懺,如果單依前二,則偏於緣起之事相,依後者又偏理。但是若依前所說性空之理指導,觀諸法罪業本性空寂,諸法無生之理,再誠依前緣起作法懺、取相懺之事相懇切而悔之,就能達到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眾罪消除即即俗,事理圓融,境智一如,中道現前,破除戒性二罪,解脫一切無明三毒的系縛,得大自在,這樣就能即三而一,即一而三,體現懺悔的價與內涵,是行者懺悔法門的終極目的體現。由此亦可知依龍樹性空思想指導而懺悔之殊勝與究竟。

性空之理不離緣起事相而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圓融,可謂是龍樹中觀學之特色。基於這一點,所以我們可知此無生之理乃是平等普遍於一切事相之上,要懺就必有懺法之事相。若我們不知此理而懺則終是在事相之上,而不能悟入中道實相,也就不達我們懺悔的目的。所以此懺就是依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之理,讓我們樹立一種正確性空觀,從而以無生之理去指導我們懺悔(即依前二種懺法),大小並行,不偏於理也不偏於事相,事理圓融平等不二而入中道,不再受業力煩惱的困惑當下解脫。

罪性空寂之理,是甚深微妙,稀有諸佛誠諦之語,是離於
念無法表達的,只能體驗無法讀。只有把此理放入修行中才能正體證其境界。故佛法以信解行證其修行證入的次第。若只信解明理,而不修持發願則落入說食數他寶,自無半毫分的毫無意義之中。我們明性空緣起之理,就應將其運于修行的懺悔法門中,將自己對罪法的自性妄執連根拔起,徹底擺脫我法二執的系縛,舍邪見而生正見,去無明而生般若,如此定能徹見諸法實相之理。在此筆者祈願諸位在菩提路上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懇依三懺誠心悔過,改往修來,順緣逆緣一路相伴,以慧眼觀察諸法空寂之理去無明而生性空慧,發起大悲菩提之心行,廣積福資糧,同證佛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166) | 回應(0)| 推薦 (1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 |
此分類下一篇:【揭示“中道”真意】
此分類上一篇:【釋慧律法師:空是什麼意思?】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