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01 18:32:01| 人氣3,7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年最後一季的幾些評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7年的最後一季,演出的確很多,我也應邀擔任了許多演出的評鑑,原本想利用寒假再整理得更完整些(因為我不想在lulusharp貼短文),但旋即想到屆時肯定另有其他事務或行程,乾脆將已經交出去的多篇評鑑內容依序羅列如下。文字或長或短,或鬆或緊,都只是因應不同的評鑑表格所作之寫作調整,唯這些文字的確都是當時觀後之觀察與感想。

 

 

楊景翔演劇團《前進吧!方舟》

時間:2017930  週六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1F實驗劇場

 

面對這個紛亂的年代與地球的危機,近來有若干劇場作品採取預言/寓言的敘事體,來回應並省思人類的未來。這個劇本的警世意涵較為深刻,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喻,探討生命、靈魂與存在的本質;可惜到了劇場正式演出的詮釋之中,感覺上比較著重在表演的效果上,有些甚至有點取悅觀眾及誇張。在舞台設計與服裝造型設計上,試圖營造某種近未來科幻風格,但尤其是舞台操作起來,受限於技術與場地因素,仍顯手工感十足,有點違和。

 

 

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

時間:20171012  週四1930

地點: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票房不佳,大約只有五成,實驗劇賞有三塊觀眾席區,幾乎只坐了中間那一塊。劇名中的「白色」指的應該是白色恐怖,而「說書人」指的應該就是這個故事原先的觸發起點——昔時廣播名人吳樂天,專門在廣播講演台灣義賊廖添丁、及其換帖兄弟紅龜的傳奇故事。表演形式主要融合了說書、布袋戲及真人劇場演出,敘事線交織於過往、現今、回憶、思念、故事、虛構與真實之間,呈現出魔幻寫實的氛圍;但可惜整體的藝術統籌看起來仍然有點凌亂紛雜。

 

 

阮劇團劇本農場《千萬分之二》《陰間失格》《國道上空》

時間:20171014  週六10:30  14:30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秉持過去三屆的作法及規模,本屆受邀參與原創劇本發表的創作者及作品分別為林俐馨《千萬分之二》、白樂惟《陰間失格》、汪兆謙《國道上空》,仍由王友輝擔任計畫主持人,邀請到三位導演朱芳儀、葉志偉、李銘宸來統籌處理這三個劇本的帶走位的舞台讀劇呈現,並邀請陳世杰、于善祿、林于竝、鍾欣志、高昱玟等人擔任讀後講評人。

 

這幾年來,阮劇團透過「劇本農場」這個編劇培育平台,所建立起來的口碑,及所累積的新創劇本能量,應已有目共睹,若干劇本也都已有製作搬演、或者在不同城市讀劇的成績。不論是該團或當代劇場界而言,這都是一個值得珍惜與推廣的編劇平台;同時藉此,也培養出一批南部在地的年輕劇場觀眾。

 

林俐馨《千萬分之二》集中處理一對「青春正甜,卻已不再」的偷情男女,曾經錯過、舊愛難了、欲走還留、欲迎還拒、相互關心卻也相互抱怨、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盡糾纏,多場次的日常生活現實與細節,展現編劇細心埋線與布局的功力。

 

白樂惟《陰間失格》充滿雜知識、嘴砲語言、喃喃自語、敘述多於對話的黑色耍賴喜劇,中心主旨較為瀰散,主要處理魯蛇想要改變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汪兆謙《國道上空》充分展現魔幻寫實筆法,展現人物、語言、情節的複調敘事與眾聲喧嘩,鋪展一幅牽連廣大、意象豐富的台灣社會庶民眾生相,以職棒生態系來比喻台灣,寫到了台灣深層的精神面貌,是本屆劇本農場我最喜歡的劇本。

 

 

德米特里.克雷莫夫《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時間:20171022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從眾所周知的莎翁名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裡的戲中戲〈皮樂默思即席絲比〉(Pyramus and Thisby)萃取出來,成為主戲,並透過此一翻轉,讓眾工匠演員們以「彆腳」、「紕漏」的表演方式,詰問所謂的劇場禮儀或約定俗成的演出規範,既幽默風趣,卻也帶有濃厚的省思。

 

演出完全不仰賴多媒體影像或高科技藝術,有更多是回歸人與偶或道具的表演及使用,透發出濃郁的手工感與人文性,我認為是這個製作相當珍貴之處。

 

開場階段有些演員走位是從觀眾席進入的,聲勢浩大,很快就把現場氣氛炒熱了;觀演之間的互動關係相當熱絡,尤其是無預警地潑水那一段,事後工作人員有貼心地遞上毛巾,讓被淋到水的觀眾可以稍事擦拭。

 

鄰座正好是當天演後座談的嘉賓鴻鴻,他提到這是國際共製,包括舞台兩側的雙層觀眾席、少女芭蕾(篤行國小藝術才能舞蹈班協演)、開場階段相當搶戲的小狗(經訓獸師來台訓練)等,都是團隊來到台灣之後才紛紛展開的,效率及效果看起來都相當不錯。

 

 

梵體劇場《我歌我城-河布茶》

時間:20171027   週五1930

地點:新芳春行

 

形式意義大過於內涵。將表演者打散到大稻埕地區新整理好的古蹟「新芳春行」的幾個後廂作業區空間,時而煞有介事地舞動,時而低吟著某些台灣歌謠,不甚清楚;觀眾則在幾個大小不一的空間之間自由來回走動,只為了看到更多,看到不同,但也經常只是在感受不同空間的氛圍,畢竟有許多觀眾是初次造訪這個古蹟空間的,因此對於空間的新鮮與好奇感,時而多過於對於表演的觀看,畢竟不同空間之中,同時都有表演在發生,不可能窺其全貌。

 

看的出來,作品在形式之餘,想要表現台灣苦難的歷史悲情,與白色恐怖的壓抑與恐懼,這點在第二階段的群舞裡,從表演者的表情與肢體中,表現得相當明顯。服裝造型與紅色布綢的用色,以及舞群場面調度,力道及效果都還不錯,但和第一階段有著類似的問題,都稍嫌冗長、重複了些。

 

 

狂想劇場《黑夜之後》

時間:2017 114  週六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

 

一男兩女,兩女之間似乎是鏡像的互存,他們不斷地在沉睡與夢境之中,偶爾看似清醒的時刻,也總是夫妻兩人的疏離與各自孤獨,酒精似乎成了他們精神與感情上的救贖,或是耽於沉淪;一切都不是那麼地清晰,色調總是深藍色的,可以左右橫拉的白色輕薄紗幕,讓這個演出的氛圍更為迷離,有時甚至不太清楚當下在哪一個層次的處境。紗幕上也經常投以海浪波動的影像,影像中的海浪看起來並不真實,比較像是電腦繪圖所創作出來的擬真影像。

 

兩名既似鏡像、又像姊妹的女子,主要以舞蹈相連,經常是一個眼神、手勢或轉身,就互換了,這也增添一些撲朔迷離感。觀賞的情緒不太會投入,多半時候會想著,還有甚麼進一步的變化,但基本上不多。氛圍為主。算是新媒體藝術家張博志的第一部劇本,也是導演廖俊凱較為喜歡與擅長的風格,只是不太討喜。三位演員(翁書強、黃至嘉、郭孟昕)的表現還算稱職。

 

 

曉劇場《穢土天堂三部曲:阿道夫》

時間:20171111  週六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這是該團「穢土天堂」系列的第三部曲,也是這個系列創作以來的最終章(2011-2017),涵蓋了編導鍾伯淵這些年對於政治、社會、歷史、人性等諸多議題與面向的深度觀察與省思,可說是到目前為止該團的代表作品,對當代的台灣小劇場界而言,意義亦屬非凡。

 

這兩年該團不論是在行政上、創作上、藝術深耕上、國際連結上,都有逐漸穩健的績效。在這次的製作中,亦可見此績效的累積成果。尤其在藝術的表現上,已經漸漸顯露出風格化的跡象,需要再加以時日的打磨,才能夠有更成熟的作品表現,這點令人期待。

 

 

創作社劇團《安娜與齊的故事》

時間:20171112  週日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沒有傳統古典的情節敘事,能夠辨認地出來的,幾乎都是片段情節的碎片:一對彼此還相愛的中年夫妻,各自得面對自己的孤獨,當然他們彼此之間還是會想辦法幫忙彼此;不過妻子突然出不了房間門,客廳來了幾位朋友,只能交由丈夫忙進忙出,兩邊照顧;最後丈夫撒了一個手臂受傷流血的善意小謊,急逼著妻子得出房間門,到客廳去拿止血的器具。這差不多就是比較能夠辨認出來的情節故事了。這是編劇紀蔚然的刻意設計,破除戲劇衝突的期待與制約,想創造出沒有戲的戲。

 

另外,還有佔相當比例的想像、夢境、心裡獨白式的奇幻橋段,這些橋段和前述的情節故事交織在一起,除了李明哲與陸明君所飾演的中年夫妻之外,其餘的諸多角色均由林子恆、潘奕如、施宣卉、黃俊傑飾演。演員基本上都還稱職。

 

最大的印象應該就是經常轉動的圓形舞台,以及利於舞台中間的大型隔板,主要作為客廳與主臥室之間的區隔;隔板有些小角落,藏了一些小機關;隔板間有空間,可供演員換裝所需,以及擺放一些小道具。舞台並非很靈活,主要還是透過演員的台詞與表演,觀眾藉以接近這齣戲。

 

觀眾需要有比較大的心態調整,甚至是較為飽滿的精神,否則很容易期待落空,一頭霧水,或頓感沉悶。也許在實驗劇場演出,戲的能量投射會更好一些。

 

 

Dimitris Papaioannou《偉大馴服者》

時間:20171116  週四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不太容易一言以蔽之。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幾許諧擬西洋繪畫經典作品的小小幽默,也有象徵荒原意象的舞台,更多的是不成人形或扭曲的「肢體零件」,呈顯著一道又一道的劇場風景奇觀,在觀眾驚嘆的輕呼聲中,似乎也隱約可見關於人類的誕生、戰爭、愛情、對於和平的期望等,多半都是吉光片羽的圖像構成、形變、重複、交疊,難以名狀;但奇妙的是,卻有一種特別的氛圍,持續地吸引觀眾的目光,或許是不按牌理出牌,無法預期,但正因如此,讓人對其高度期待。

 

舞台乍看之下,似乎其貌不揚,儼然就是覆蓋了許多木板與黑膠的「無指涉、去脈絡」特製平台;然也因其為特製,所以埋藏了諸多的機關與奇觀,演出者或若干道具可以從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沒於舞台,巧妙而多變,與導演的創作理念及場面調度,多所契合。

 

演出者並非以展現高難度的肢體動作為主,反而有諸多的「活人雕像」,尤其是採取眾人合組某一個塑像、活人畫、畸形的肢體零件組合,演出者成熟穩健。

 

 

飛人集社劇團《天堂動物園》

時間:2017 1117  週五1930

地點:水源劇場

 

以不同動物物種之間的相處、排斥與融合為寓言,並以貼近兒童觀眾的語言,試著搬演一齣關於族群政治的兒童偶劇;故事的結局牽涉到是否要站在人道立場上,接納遇難、逃難、長途跋涉、幾近筋疲力盡的外來族群,演出沒有提供單一答案,反而結束在此,開放思辨,讓觀眾將自己所認為的考量與決定,寫在事先領取的小紙條上。寓教於樂,寓政治素養於戲劇互動之中,而非說教式的灌輸與填鴨。感覺上,劇本應該也反映著編劇周蓉詩近年教養自己女兒的經驗,之前的「一睡一醒之間」親子劇場計畫,就曾處理過出生、長大、死亡等課題,而這次的作品則將觸角延伸至族群政治、身分認同、移民、融合等社會議題。

 

在偶劇的形式表現上,主要是演員穿動物造型的偶裝,有袋狼(周蓉詩飾)、長毛驢(陳佳豪飾)、㺢㹢狓(于明珠飾)、小野馬(廖威迪飾)等,感覺好像都是瀕危的動物,這些動物肯定都是刻意選擇的,裏頭約莫也夾藏了動保意識與寓教於戲的考量;此外,也有手工感十足的影戲。總體而言,這些表現形式、手法,與故事的搬演之間,似乎還沒有整合的很順暢,還有點團塊感。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

時間:1061129  週三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當前一陣子社會上還紛擾著要在中學的國文課本擺放多少比例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時,看到《關於島嶼》的文字投影映演「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語句之後(影像由周東彥與狠主流多媒體設計製作),真覺得所有的偏狹之見,在藝術之前,都是目光如豆、胸襟狹小的井底之蛙;看到這麼些文字(它們的主人分別為:陳列、連橫、林煥彰、陳黎、楊牧、黃春明、許悔之、夏曼‧藍波安、王文進、陳育虹、蔣勳、周夢蝶、向陽、林文義、簡媜、劉克襄、瓦歷斯‧諾幹),行雲流水,與舞者共舞,不禁覺得這真是世上最古老(還在使用)也最美麗的文字。

 

舞者的舞蹈動作,或獨舞,或群舞的畫面構作,時不時就會彷如望見雲門舞集或林懷民編舞常見的樣貌,倒也不是重複或懷舊,可能更像林懷民自己所說:「這支舞,是我的懺悔錄。」這支關於島嶼的懺悔之舞,絕不只關於他,更關於台灣。除了他公開宣布即將從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退休之外,自這個作品中,還可以感受到年輕與傳承,不僅是舞者的年輕化與表現,還有幾位首度與他合作的年輕藝術家(分別是服裝設計詹朴、影像設計周東彥、歌者桑布伊),既看到了雲門舞集的歷史承載與文化使命,也看到交接年輕世代的信任與必然,世代之間需要的是信任與承諾,而不是剝奪與對立(這些我們在社會上已經看到太多了)

 

這是關於島嶼的諸般沉思與情感,以舞者、文字影像、朗誦、歌聲、土地感十足的服裝、燈光等劇場藝術的媒介,表現出這個島嶼的過去與當下,雖然這個當下是價值混亂的,有著許多的衝突與對立、恩怨與情仇,但可以看到作品當中,以更大的包容、更深的理解及更高的視野,來再現與昇華這一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重考時光》

時間:20171129  週三22:30

地點:兩廳院地下停場

 

表演在國家兩廳院地下停車場移動,觀眾則是跟著遊走。表演大致有幾個段落,場景當然就運用不同的停車場角落或區塊,包括:【1】在入口車道中,眾人霸凌一名男胖子,有人拿著大型電子跑馬字幕機,內容都是關於個是天災人禍的新聞訊息,似乎預示了這是一個關懷社會、悲天憫人的演出。【2】洗車現場,而一旁的音響喇叭則不斷地傳來各式各樣的台灣社會新聞內容。【3】演員在偌大的停車場空間中,四處奔走,柱與柱之間形成遠近景深不一的視框,畫龍點睛不張揚的燈光設計,形構出這個演出最抒情美麗的段落。【4】演員在一個很有景深的視框中,不斷地錯落地擺放雜物。最後,演員們將這一堆雜物,想辦法披戴在自己身上,在各種不同的動作指令下,依令前行到儲藏空間。

 

不是一個戲劇演出,比較像是一個行動的場面調度;演員多半擔任行動的執行者與表演者,角色的成分很低。這些行動其實更像「發生」(happening),而觀眾就成了目擊者。非典型的空間、景觀站的演出、遊走式的觀看,在停車場的柱與框之間,倒有幾個時刻是稍見有效的,但也不排除觀眾對於非典型空間的新鮮感,有些時候是大過於演出本身的,就此而言,仍有精進改善的餘地。

 

 

大開劇團《彩雲,一個女工的故事》

時間:2017 1130  週四1930

地點:台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2樓劇場

 

劇本成形的過程堪稱用心,做了諸多的台灣文學作品閱讀及消化、田野調查、請益相關專家學者(報導文學、客家文化、工運社會學)等工作,最後寫出的劇本,在人物形象與時代背景的契合度算高。內容表現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勞工環境與勞工運動,尤其著重在客家女性工廠作業員的甘苦與辛酸。

 

然而在劇場呈現的效果卻有點弱,不但大部分經驗較為稚嫩的演員,表演的品質較為參差不齊,場景的變換與場面的調度,也感覺不出有甚麼節奏的處理。還是不得不說,若非該團代表了中台灣,其大部分作品的藝術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手法較為老舊,只是一個接近地方資深劇團與社區劇團的存在。

 

 

黑眼睛跨劇團《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時間:2017121  週五19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翻譯劇,主要討論偶像天后、追星粉絲與家暴問題家庭之間的社會鏡像關係,每一個人的性格與社會文化的構成過程及現象,以及其所造成的小人物悲哀,並將這一切都放置在全球化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之中,透露出批判與慨歎的態度。

 

舞台似乎刻意設計成凌亂的倉儲空間,一大堆各式品牌的空紙箱成為最主要的視覺意象;燈光似乎也有點刻意地慘白與陽春,就算有時五光十色,但令人印象並不深刻;表演風格有點神經質,角色間的交流並不融洽,每個人似乎都像是個「宅氣十足」的小宇宙或小行星。

 

整體而言,表現平平,不太會引起討論或讚許,也沒有風格化的藝術語彙,有點可惜!

 

 

演摩莎劇團《鷹與潛鳥》

時間:2017126  週三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演出名稱從《贖——一個幻想的故事》改為《鷹與潛鳥》,演出地點從竹圍12柱改為牯嶺街小劇場2樓的藝文空間,基本上對於最後的正式演出效果而言,應該沒什麼影響。由於這個作品是由演摩莎劇團統籌,邀請港台兩地的劇場藝術家共同合作,成員彼此間雖然認識多年,但新製作牽涉到主創者之間的編作,期間亦要不斷地嘗試與磨合;從正式演出的效果看來,這個排練計畫的補助仍是必要的。

 

排練訪視日期與正式演出日期之間,相隔半個月,不過作品的主要部分都已經大致完成;訪視所看到的三個部分:故事隨機接龍、凹折鐵絲摺小人、組裝小型類似太空站的裝置,在正式演出時,確實是作品很重要的核心;隨機的默契以及組裝的速度與節奏,可說是核心中的核心,使得劇場各元素之間,整合得更為有機。尤其在演出時,更可見表演背後所欲呈現的主題,關於宇宙誕生、人類工業科技文明的發展、童話與現實的落差、言論表達的權力政治等,這個世界似乎越來越糟,但只要人類夠努力,終將能夠找到邁向未來的一扇光明。

 

 

金枝演社劇團《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時間:2017 127  週四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從台灣民間故事人物邱罔舍觸發而新編的《整人王》,從劇名就可以看出其故事大意,劇中亦見此典型人物在城鄉鄰里之間,總是整人為樂,但基本上在這個故事中,也沒甚麼大壞蛋,反倒都是一些可愛逗趣的台灣小人物,性格直憨,討人喜歡,這也是該團一直以來的作品特色。

 

這是紀蔚然和金枝演社的首度合作,我認為效果相當不錯,觀眾反應良好,不論是在劇本的結構度上,或是整體演出的風格與節奏上,雙方似乎都彼此升級了一個層次。

 

 

台南人劇團《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

時間:106128  週五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以難民議題及身分認同做為創作的出發點,概念是好的,帶有當代國際現實議題的關心;可惜在創作方法及舞台呈現上,卻只停留在概念層次,而且非常的概念化,原本值得好好挖掘與發揮的主題,卻被主創編導所慣用的性別議題及表面的性別表演所遮蔽,假難民議題之名,行性別議題操演之實,非常可惜!

 

這似乎已經是主創編導的老毛病,沒有太多小劇場苦哈哈的經歷,時不時至歐美遊學充電,體驗並觀察當地社會文化的現象與議題,原也無可厚非;但每當其欲將那些現象或議題轉化為創作內容時,每每只剩下概念或口號。事實上,從其歷來的創作作品看來,可以感受到其真正較為關心且較能掌握的,其實是性別認同,除此之外的階段性議題關心,或是過客式的正義,都只是該主題的淺層包裝紙,不見深掘。

 

這些毛病,隨著近年作品的創作出爐、搬演製作,台南人劇團予以絕對的創作資源支持,再加上劇場明星的行銷效應,問題其實越來越嚴重;而當其在節目冊中宣告「這是我在台南人劇團短期內最後一個編導的作品(我不太有把握離開之後可以活著回來但又很孬不敢把話說死)」之時,不免令人懷疑,難不成又是劇團行銷手法?抑或創作者的某種顧盼自憐、裝腔作態?

 

必須說,這是現階段台南人劇團及蔡柏璋較為不理想且不成熟的作品。

 

去時空脈絡化、卻又帶有近未來哥德式風格的設計感,稍微烘托或補實了這個劇本的概念化。表現比較理想的演員為張家禎、高若珊、吳柏甫、梁皓嵐,他們對於角色的詮釋都相對飽滿而立體。至於其他演員的表演,若非平板,就是不突出,要不就是群眾演員,印象不深刻。其實中場休息時,就已經陸續聽到觀眾的批評之聲了,當即可預見其藝術效果,不理想的負評居多。

 

 

全民大劇團《往事只能回味》

時間:20171215  週五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在兩位中年大叔的邊聊邊唱邊演之中,還夾藏著兩人各自酸甜的初戀青春,以及兩個大同小異的美國夢,只是田浩江的成功了,而王偉忠的哥哥卻失敗了,在這兩段人生況味裡,夾雜了成份配方各不同的些許浪漫、青春、懷舊、遺憾、夢想、現實等,百味雜陳,悲欣交集。

 

這是一齣時空跨度頗大的戲,既有海峽兩岸的恩怨情仇與民生百態,又有半個多世紀以來兩位主角的人生際遇與家庭故事,有情感的懷舊與傷逝,也有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糾結與化解,真可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也因此,隨著兩位主角的對話與交叉敘事,場景的變化頗多,主要是以燈區的轉變與平台的推移來展現,只是那推移來去的平台,看起來應該是以搖控的方式在操作,有時不是那麼順暢,徒留一些調度上的小瑕疵。

 

相較於2014年的首演版,這期間這齣戲已經演出數十場,這次看起來戲的輪廓圓潤多了,人物的情感也更為飽滿了,王偉忠原本帶有油里油氣的特質,也稍微比較誠懇了。相較之下,田浩江就顯得穩重、慢條斯里許多,而且沒有什麼咄咄逼人的氣勢,看起來挺舒服。如果說這齣戲是在再現王偉忠與田浩江兩人的情感記憶與生命故事,那麼過去兩人所成長的不同背景,似乎也在他們的身體文化形態裡,烙下很深的刻痕,這種差異與對比,一擺到舞台上,就顯得非常清楚了。

 

不過兩人在台上,由於有一大部分都在演出自己與哥哥的兄弟情仇,不管是王偉忠對哥哥有一次超爆大聲的怒罵(麥克風幾乎都破音了),或是田浩江在哥哥的病榻前唱歌劇選段,而哥哥以一曲〈往是只能回味〉回應,兩人幾乎都動了真情,這點倒是令人深深感動的,也難為了兩位演員,不斷地要在這麼多場的演出之中,面對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感糾結,每演一次,很可能要就揭一次痂,既痛又不能不面對,否則就會「戲真情假」,看起來就會多了許多做作感。

 

 

四把椅子劇團《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時間:1061217  週日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繼將契訶夫的《三姊妹》改編重寫成《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之後,簡莉穎再將易卜生的《群鬼》改編重寫成《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劇名仿自1980年代重要歌曲〈龍的傳人〉首句歌詞「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而再次合作的導演仍然是許哲彬,近年來他們二位曾多次編導合作,像是《五斗米靠腰》、《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服妖之鑑》等,默契已十足,演出成效亦多受佳評。

 

舞台的前後空間,主要以「流蘇幕」做區隔,幕既可投影、打燈,又可以讓演員自由進出,是個深具巧思並使得場景變換靈活的設計。整台戲的燈光處理明顯地偏暗,頗能烘托這群鬼一般的角色內在精神與性格上的極端及異常,被社會規範、宗教規約、家庭責任等壓迫得不成人形,彼此間也相互折磨,令人既厭煩又喘不過氣來,導演及演員處理這些情緒與氛圍的手法還不錯,頗有掌握。

 

另外,字幕除了適時地提供一些舞台指示之外,和音效都成了這個演出很有特色的舞台角色之一,有時評判劇中角色,有時訕笑,有時襯托,有時不予置評,相當有戲劇效果,可說是演出的另一亮點。

 

編導擅於戲劇節奏與情緒的布局,雖然整齣戲所呈現的是十九世紀歐洲中產階級家庭受到社會結構的壓迫力量,所導致的人性扭曲,主題是嚴肅而沉重的,但編導在改編重新詮釋之後,仍能安排一些鬆緩與調解的幽默片段,看的出來,觀眾對這些片段頗能接受,所謂的經典並非那麼難、高、遠。

 

 

我城劇場《我記得…》

時間:20171221  週四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透過五位高中生畢業二十五年之後的重逢,回想當年反叛與熱血的青春,對應如今中年的勞頓與魯蛇,當年的理想與抱負,如今卻被社會及生活現實所磨蝕殆盡,戲劇時空結構今昔穿插,人物透過對話,逐層揭露當年的情感糾結,以及個別人生所面對的挫折與磨難。

 

整體而言,五位演員的表演默契比親子劇場的首演版要好得多了,個別演員的表演情緒及能量也更揮灑了;但仍必須指出,黃健瑋和謝盈萱這兩位演員的表現是最好的,尤其兩人之間的對手戲,看起來最成立、最說服人,而且只要有他們兩個(任何其一)在場的戲,總會讓人放心許多。

 

今昔時空的切換,主要透過兩個可以挪動的空間框架,擺上必要的道具,再加上演員不同年齡的表演詮釋;整個的場面調度及表演節奏是屬於中慢板的,讓每場戲就像長鏡頭般的,可以讓演員的表演情緒充分醞釀及發揮,也藉此達到渲染觀眾的效果。

 

原企劃案還列了周蕙,不過在這次的演出版本裏頭,並沒有周蕙在劇終出場演唱該劇主題曲;去年在親子劇場演出時,讓周蕙出場演唱,可能是神秘嘉賓的驚喜,也可能是行銷噱頭的手法。但平實而論,這次雖然刪去此節,雖然與原企畫案不相符,但我卻必須說,如此則確保了作品的藝術完整性,行政上或許不符,但藝術上是過關的。

 

算是一齣典型的通俗劇,沒有太玩弄戲劇手法,青春理想及成長幻滅,幾乎是這類作品的老哏,編導有其想要自我省思及批判社會的目的,但戲的成立主要還是靠五位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從觀眾的上座率及觀賞反應來看,這齣戲算是受到歡迎及喜愛的。

 

 

河床劇團《1:00 am

時間:20171223  週六1:00 am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演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是瑪麗蓮的行為藝術,形式簡單,演出有點沉悶,意念不甚清楚,不知所云;後半段則是郭文泰慣常的作品樣態及高完成度,高度重視視覺展現,演員多為中性表情,身體形象與道具不斷地流變,從中隱隱流露出某些哀傷的情緒,藝術風格早已成形。

 

選擇凌晨的演出時間,和表演作品之間的關聯性及必要性,仍然有些質疑。

 

 

曉劇場《薩德侯爵夫人》

時間:2017 1223  週六1930 

地點:萬華糖部文化園區

 

劇本的台詞量相當大,甚至還在觀眾席的厚牆上打上台詞,幾乎有點壓垮了演員的肢體表現。台詞幾乎都是裝腔作態,有許多的潛台詞,但導演及演員似乎並未找到駕馭這類台詞的表演風格,以至於演員對於角色的行動幾乎只有表層的想像,以及刻板印象的舉止,角色及演員之間沒有甚麼區隔,不易辨認,台詞也都入不了觀眾的心。非常可惜!

 

舞台美術方面,服裝呈現日本和服為基底,並加上了一點拼貼混搭風格;幾盆花似乎只求有,未求好或像樣,只是擺擺樣子,有點草率。

 

原計劃書裡頭提到要有舞蹈化的動作,以及全男版的詮釋演出,則幾乎都未在本次演出中實現。

 

演出還算有整體性,但必須說,其實是原著劇本的力量很強大,才能撐起來;演員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導演要設計出更具風格化的藝術再現語彙,才是上策。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劇場爸爸》

時間:20171224  週日16:00

地點: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創作實驗室

 

四位劇場爸爸以不同的主題及內容,呈現不同的親子關係,甚至擴及夫妻關係與家庭生活。開場由黃大勇現場示範烹煮「豬腳醋」展開,過程中他既要講解做法、實際料理,同時又要隨時意識並照顧自己幼小的兒子(有許多時候兒子滿場亂走亂跑,只能交由現場觀眾幫忙照看),手忙腳亂,而此一開場因為互動性高,自然而然拉近了觀眾與演出之間的距離,也為接下來的三位劇場爸爸的演出鋪墊了某種親和近人的表演氛圍。

 

陳柏廷則仿演電視名嘴,扮演對腦科學有鑽研的專家,也藉由三段不同的片段插演,理析了男女大不同,藉此說明丈夫及太太在家庭裡的情感表達和社會功能,以及親子關係。雖是比較理性的表演,但過程中同樣要不斷分心照顧自己幼小的女兒,充滿某種自然而生的戲劇趣味。

 

劉嘉麒的表演段落和黃大勇的高互動性類似,她的女兒兩歲多,已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領域意識,有時脾氣也較拗,但仍有可愛之處,像是指揮父母及現場觀眾加入火車接龍的行列,這完全是當天的即興發生,相當有趣。

 

最後則是廖威迪比較黑暗的表演片段,假設身為人父者失去人性或理性,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嬰幼兒(尤其是女孩),幾乎可以失心瘋的為所欲為。他試圖在作品當中討論人性與獸性僅存乎一線之隔,這段表演的確令人戰慄,也作為前三段三位表現父愛的表演的一種極端的對比。

 

四段演出,四種風格與內容,從親近互動到黑暗戰慄,情緒能量的光譜涵蓋甚廣,觀眾投入程度頗高,演出品質及效果還不錯。成本不高,成效不錯。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7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