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18 00:48:39| 人氣1,6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北藝穗節——捌號劇團《等待/尋找Babel》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6年8月16日,週二19:30

地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仁安醫院


一進場,就可以看到兩處很強烈的意象或畫面,一個是被粗繩綑綁在場中圓柱上的長髮男人,偶爾發生一絲絲細微的哀嚎;另一個則是在右舞台區,投影幕裡不斷地播放著災難、絕望、戰爭、核爆、饑荒、毀滅等影片,一個女人在投影機附近,想要用手影擋住影片畫面,試圖阻止天災人禍的持續發生,但顯然不太可能,就算畫面真的能夠暫停或遮蔽,真實世界裡的災難與意外卻仍層出不窮,那樣子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視而不見。


所以人類就在等待救世主的來臨!如果久等不來呢?真的有救世主嗎?那些層出不窮的災難又是為何及如何發生的呢?人類可以先做些什麼呢?


當眾多的問題還在腦中流轉之際,演出已經漸次展開,演員陸陸續續地從不同的空間角落進場,以某種「類儀式」的肢體動作和亂語,隨著表演能量的累積,漸漸變得狂亂;被縛在圓柱上的長髮男人被鬆綁之前,眾人還向他丟稻殼屑、強力拍打他的背部,顯然是個受人唾棄的對象,而被鬆綁之後,他更是勁甩自己的雙頰,聲音清亮地迴響在演出空間之中。


演出空間平常是「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原本是大稻埕地區的老醫院—仁安醫院(所以團隊得等到營造中心下午五點休館了,且要到六點才能夠進場裝台),磨石子地板和實心的牆壁、圓柱,演員充滿高能量的肢體表現,不時地會拍打圓柱牆面、腳踏地板、高聲說話等,都會讓整個空間充滿高密度的壓迫感,不僅聽覺如此,表演的區位也非常迫近觀眾席,視覺上亦屬強迫觀視的感受。整體而言,是個馬力十足的演出,但有一些細節,也許可以再斟酌看看。


就演出內容來看,主要是《聖經•創世紀》裡頭關於大洪水、挪亞、巴別塔、寧錄等人與事件的故事,這些聖經人物與典故對觀眾而言,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甚至於對「寧錄」(Nimrod)若不了解的話,很可能會一直聯想到「尼祿」(Nero),而且在演員的高能量台詞表演中,兩者聽起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二者在《聖經》與猶太人的神話或歷史中,其實天差地別,前者是挪亞的曾孫、耶和華的叛逆者、帶領眾人興建巴別塔,但這似乎只是個代稱,其本人姓名並不詳,而後者則是眾所皆知的古羅馬暴君,從基督教會的立場來看,他更是個反基督及迫害基督徒的暴君。因此,在觀賞演出的過程中,聽覺上是有某些尶尬的。


其次,演出台詞有許多是來自於《聖經•創世紀》中的經文,第三人稱的大段經文,切分與打散之後,化入分配給七位演員,七口合述,比較缺乏戲劇性的對話,再加上演員的表演能量及質感被調得還算一致,至少在某一頻率範圍之內,卻也使得故事重述的線條與個性較不明顯,典故及象徵或許尚能掌握,但重新鋪陳的敘事脈絡就略嫌平淡。


最後,有位穿黑衣的工作人員,在左後方舞台角落準備一座拖拉式的音響,他所站的位置,從我這個角度的觀眾席看過去,正處於一個半顯不彰的尶尬位置,好像既想把音響設好,可卻又不想讓人看到他穿幫,但事實上又會看得到。與其如此尶尬,倒不如乾脆讓該名工作人員大剌剌地以「工作人員」的身分現身劇場之中,不急不徐、按部就班地將音響就定位,如此或許更能與開場時以手影欲阻擋災難影片的女子,前後呼應,都是某種人為地闖入該戲劇情境,都可以象徵人欲勝天,這不也是演出的主題之一嗎?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主要是玄奘大學影劇系學生的合力製作演出,從想要表達的作品理念,到空間與舞美的設想與執行,算是蠻完整的表現,尤其是編導戴華旭對於劇場美學的理解與掌握,將自身的宗教信仰熔鑄成一個類儀式的肢體劇場作品(場地如果夠大,其實可以更多地著墨在肢體表現,甚至讓亂語瀰漫全劇,因為巴別塔的當代意涵正是「多元文化性」,而非僅指異語言之間的不易溝通),應可進一步地期待其未來的創作。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6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